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有趣介紹名字的由來

有趣介紹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18 02:36:27

『壹』 哪些漢字有有趣的來歷

漢字的由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探討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一筆一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來源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託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一種巫術保佑其長大成人,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對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了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秘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貳』 你了解的歷史或當今名人中最有趣的名字是什麼理由是什麼

有趣的名字及理由:

1、郭女王

這個名字十分霸氣,而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是十分有名氣的。小時候的她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但是她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智慧,所以郭女王的父親就給她了一個名字叫做郭女王,意思是這女是我家的君王,給予了她很高的贊譽。

後來她嫁給了曹丕,奪走了原皇後的愛,後來成為了繼任皇位,甚至在她兒子登皇位的路上也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所以不誇張地說,如果她不是一個女子,她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君王。

2、姬黑臀

姬黑臀的父親就是晉文公重耳,大概是因為兒子太多不知道該取什麼名字了,正好出生的時候,看到有一塊黑色胎記,所以取名為姬黑臀,雖然父親的取名也太草率了吧,不過姬黑臀也不簡單,後來繼承了他父親的皇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成公。

3、辛鐵柱:

辛鐵柱這個名字居然是古代的大文人辛棄疾給自己兒子起的名字,這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畢竟作為古代大文人,沒想到取名字卻這么隨意。

4、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 他的《紅樓夢》造了一場盛大的夢,引無數人痴迷。「雪芹」這個名由來說法眾多:一說是他性嗜酒喜吃,家道中落後經常自已烹調餚饌,據傳他最喜愛吃的一道菜就是「雪底芹芽」。曹公取「雪底芹芽」中的雪芹二字為號,便是出於這個緣故。

5、鄧猛女

鄧猛女是漢桓帝劉志的皇後,不過最後的鄧猛女還是被漢桓帝所廢,也算是一件讓人唏噓的事情了,雖然被廢了,但是她還是因為名字實在是太特殊,而被人記住。

『叄』 名字的由來小故事

1、李白

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2、李耳(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3、屈原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4、馬致遠

據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

拜完鐵佛之後,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便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

從此之後馬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關於馬致遠號稱東籬,據說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3)有趣介紹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一些類別: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2、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3、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肆』 誰知道一些有趣的文學作家的筆名的來歷

筆名,是作家發表作品時用的別名。作家的筆名各有內涵各有來歷,妙趣橫生。
有的筆名化用典故,含義精深。偉大的文學作家魯迅原名周樹人,筆名何用魯迅?他改姓為「魯」,自謂有兩個理由:一是自己母親姓魯;二是先秦時,周魯乃同姓之國。那他又何以名「迅」呢?《爾雅釋獸》解釋「迅」說:「狼其子繳絕有力,迅。」原來「迅」的古義是矯健的狼子。魯迅用它作筆名,表現了他誓作封建制度逆子貳臣決心。
有的筆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寫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鴻,在大革命失敗之後,轉入地下以寫作為生,寫出了《幻滅》等小說。作家處於「動搖」與「追求」交織的矛盾之中,為應付反動書報機關的檢查,乃署名「矛盾」。因為沒有姓「矛」的,這個筆名容易被發現是假名,於是他接受葉聖陶的建議,給「矛」加了一個草頭。「茅盾」,後來成了中國現代文壇的一個極為響亮的名字。
有的筆名是為了紀念作家一段難忘的人生歷程。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原名阿歷克謝.克馬西斯莫維奇.彼什科夫。他童年父母雙亡,11歲就到社會上去謀生,當過學徒,做過更夫,飽嘗了人生的痛苦。為了紀念這段人生經歷,他取了筆名「高爾基」。因為在俄文中,「高爾基」的意思就是「痛苦」。
有的筆名帶有作家曾經干過的某項職業的特徵。美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莫爾.克萊門斯。他當過密西西河的領航員,其筆名「馬克.吐溫」原意是「兩口尋」,領航員術語:水深兩口尋,航船可以順利通過。
有的筆名表現了作家對自己崇拜的人物的敬意。巴金原名李堯棠,他早年旅居法國時結識了一個朋友巴恩波。後來巴恩波投水自殺了,巴金十分悲痛。這時他剛翻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上卷),懷著對亡友的哀思,題下了「巴金」的筆名,(『金』採用的是克魯泡特金譯名中的一字)。

『伍』 有些名人的名字很有趣,我知道關於他的名字的故事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李白,我是個特別喜歡文風很舒緩浪漫的人,而李白的詩句正和我心意,他寫的詩句都很直白但又不失浪漫文雅之風格,很是招人喜歡。李白名字由來的有趣故事,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李白名字由來的有趣故事

咱們也都是知道李白的很多事情,就連我家小寶寶都會背誦《靜夜思》,很多寶寶早教類的軟體也是以《靜夜思》為首選教程,不但膾炙人口、語句優美,而且還容易背誦與理解,對小孩子來說是不二之選。

那麼今天咱們不聊李白的著作和偉大功績,咱們來聊聊他的名字的由來吧。李白為什麼叫李白這個話題很有趣哦,一定得看完哦,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話說李白出生後一直都沒有個正式的名字,父母親也都是叫著他的乳名,就這樣一直到七歲了還沒個正式名字。說來他的父母心可是真夠大的,我也是忍俊不禁了。不過玩笑歸玩笑吧,其實他的父母也是太過寵愛他,才一直決定不了到底用什麼樣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都特別喜歡讀書,更喜歡教李白讀書,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他們飽讀詩書,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文采出眾,做個高雅的文人雅士,而不是隨其發展成什麼樣子就算什麼樣子。可以說對他是極盡所能地教導。

那個時候的孩子七歲就有很出名的了,當然不是乳名了,哈哈!自己家的孩子文采也不輸給別人呀,就是這乳名自己叫叫還可以,傳出去嘛就實在是有些不成體統了。這下可真是愁苦了這對夫妻,是左思右想都沒個中意的。

這一天他們兩人在教授完李白當日的課程之後,就又一次聚到了一起開始探討孩子的名字問題。他們努力的翻閱書籍,努力的想到底要用哪些字,有好的文字就摘錄下來,以備之後所用,但是即使這樣依舊沒找出個滿意的。

這時他們看見李白在庭院前的樹下玩耍嬉鬧,他的父親突然靈光一閃,哎呀,有了!還嚇了妻子一大跳,妻子忙問緣由,李白父親激動地說:「我們既然給孩子選不出合適的沒名字,那為什麼不讓他自己來做決定呢?」妻子一想,對呀,這真是個好主意!

兩人商量一番後,走到了庭院中,叫住正在玩鬧的兒子,父親說:「我和你母親來考考你怎麼樣啊?」李白也是飽讀詩書的當然毫不畏懼,自是爽快地應下了。

父親看看院子里蔥蔥鬱郁的樹木和吐露著芳香的花朵,計上心來說:「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李白的母親又接著說道:「火燒葉林紅霞落。」很顯然他的母親想讓他補充最後一句。李白在園中站了一會兒,看見梨樹上盛開的清麗花朵,突然有了結尾,他說:「李花怒放一樹白。」父母驚訝於他的機敏,更喜歡他的詩句,父親有了答案,既然姓李,那麼用「白」這個字多好,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啊!所以就有了「李白」這個名字!很有趣吧!

『陸』 一些地名的有趣來歷。

1、武漢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柒』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7)有趣介紹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捌』 有趣地名的來歷

武漢地名由來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 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
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
,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
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
,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
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
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
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
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
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
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
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
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
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
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
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
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
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
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
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
)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
,其歷史只有74年。卓刀泉:相傳蜀漢大將關羽帶兵與此,天干炎熱,士兵口渴難耐!關羽用其青龍偃月刀鑿地而泉涌,此地得名卓刀泉!
彭劉楊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前,為保護革命黨人犧牲的三位烈士!取三位的姓氏組合而成!
鸚鵡洲:以前漢陽江邊有一小洲,形狀如鸚鵡,此地得名鸚鵡洲!

『玖』 成都有趣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文 廟 街
唐代開始,全國普遍修建文廟,以專門祭祀孔子。唐代以前,則是祭祀周公。漢景帝時,文翁作為蜀郡守,修建了周公禮殿,用石料修築,以保護書籍,被稱為「石室」。這條街因為立有紀念文翁的牌樓,原名為文翁坊。後來經過戰亂,周公殿和文翁牌樓均被毀壞,唐代的人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孔廟,興辦學堂。文廟迄今未被毀盡,這條街也由此得名,現以文廟的方位,分為前、後、西三街。
暑 襪 街
明代,中上層人士習慣穿羊毛襪,柔韌合腳,溫暖舒適。這條街集中了賣毛襪的商店。夏天則賣油燈布襪。油燈布又名雲綢,質輕細膩,輕巧涼快,加工方便,價格不貴。四川天暖,夏襪穿著時間較長,因此,此街得名為暑襪街。

指 揮 街
明代在各省省會設有「衛都指揮使」,衙署叫指揮使署,職責是募集、演練兵員,保衛省城治安,類似以後的警備司令。街道因衙門得名。清代廢除衛都指揮使,街名沿用至今。
紅 照 壁 街
明代皇城有城牆,御河圍繞城牆。皇城正南門御河上有金水橋三座(現人民南路百貨公司、新華書店處)。橋前的空地,是文武百官到皇城朝拜藩王的停轎駐馬之處。這里立有赭紅照壁,是皇族的標志,每年都要漆上赭泥以示吉慶,街名因此照壁得名。紅照壁於一九二七年拆除,街名保留至今。
同 仁 路
清朝末年,少城內滿蒙下層人民生活非常貧困。辛亥革命時,成都旗兵與軍政府簽約交槍,軍政府在城西靠牆處以支磯石祠宇為基礎,拓地蓋房,設辦「同仁工廠」,招收旗人及家屬就業,生產機織線襪、毛巾等,物美價廉,銷路很廣。後因軍閥混戰,廠停地賣,今天只留下同仁路這一街名。
小 關 廟 街
成都的關廟不少,少城內更多。在少城外除了山西館供奉關羽外,還有老關廟和小關廟。過去軍人強占廟產,把老關廟賣給富豪人家建宅第,改老關廟街為玉泉街,所以今天只有小關廟街了。
染 房 街
染房街在鹽市口旁,傍靠流經城內的金河,明代前此街曾開設土布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滌。後因金河堵塞,江水不暢,染房業大多遷到城外,城內僅留下江南館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至今留存,但沿街小店,已變為賣手工加工的木紡錘、象棋、骨牌、麻將、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的民諺:「染房街,無染房,將帥對陣打麻將」,就是對這條街手工作坊特點的介紹。

猛 追 灣
府河從萬福橋向東,經清遠橋(後名迎恩橋、大安橋,相當於今天一號橋的位置)南下轉彎處叫猛追灣,傳說是張獻忠起義武裝,受大慈寺和尚追趕而得名。
忠 烈 祠 街
忠烈祠建於民國初年,是專為紀念辛亥革命、保路運動中犧牲的烈士而設的祠堂。當時的軍政府設有「稽勛局」,負責調查審核,合格者才能入祠。忠烈祠由專制時代的「會府」改建(會府是省城的大官們聚會朝拜皇帝的地方),所在的街道以前被稱為會府街,後來改名為忠烈祠街。
騾 馬 市 街
四川古代用馬,來自建昌(越西、西昌一帶),古稱「笮馬」。馬體瘦小,能行山路,適合四川多山地區使用。成都馬市在城四郊,不在城內。蒙古人佔領成都後,甘肅馬、內蒙馬驃肥體壯,用場不大,在市區內便辟了不少地點養馬。清代初,成都駐有滿蒙八旗兵丁,陝、甘、寧、蒙馬群驟增。為適應滿族貴族買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後門處設有騾馬市場。康熙、雍正年代之後,四川無大戰亂,
馬隊作用減少,馬市遷到城外,但街名保留至今。
城 守 街
清制省會治安警衛的事宜由游擊辦理,游擊在武官品位中,高於都司。所管轄的兵丁,白天在街頭巡邏,夜晚守護城門,類似武裝警察,職權很大,可以進入民宅搜捕犯人。游擊衙門又叫城防守御衙門(省圖書館後門位置),所在街道因此而得名。
十 二 橋 街
1935年前後,劉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時,將南打金街口城牆拆除,城外墳地鏟平,跨江建成有十二橋格的木橋,橋雖然不大,他卻要大吹大擂地記功,在橋頭刻石題字,說揚州城外有二十四橋,流韻於唐宋文人之筆。今建此橋,僅得其半,亦可平分揚州明月,故號十二橋。橋頭新建街道命名為十二橋街。

閱讀全文

與有趣介紹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