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陽的歷史由來是什麼原因
沈陽境內最早出現人類是在7200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燕國的重鎮,肅慎、東胡族人活動於這一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里隸屬遼東郡,西漢沿用此制,並已建有城市,稱為「侯城」,東漢時期,沈陽分為南北兩處,南部繼續隸屬於遼東郡,而北部則隸屬於玄菟郡。
三國時期,沈陽為幽州所轄,從西晉開始,以遼河為界,東西兩邊分屬玄菟郡、昌黎郡管轄,從十六國的北燕起,遼河以東為高句麗所據,直到隋代。
隋朝時期,以遼河為界,分設燕郡和遼東郡,唐高宗後,屬安東都護府轄區。
宋遼時期,遼太祖於公元921年移居此地,修築土城,並在沈陽設瀋州,之後,經過金代,在元朝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改瀋州為沈陽路,這是「沈陽」一名正式出現,因位於瀋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明朝沿用沈陽一名,為「沈陽中衛」。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到沈陽,開始修建皇宮,即今沈陽故宮,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升沈陽為盛京,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成為陪都,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設奉天府,沈陽則又稱奉天,有「奉天承運」之意。光緒年間設奉天省。
民國初年沈陽屬於奉天省遼沈道,為奉系軍閥的統治首府。
1923年,設立沈陽市政公所;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統一;
1929年改為沈陽市;
1931年,日本侵略軍陰謀策劃了「九?一八事變」,之後,9月19日便侵佔了沈陽,改名為「奉天市」,沈陽人民便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亡國奴生活;
1945年,抗戰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的名稱;
1946年,國民黨政府接管沈陽市;
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後經多次行政級別、區劃調整,形成了現在轄9區1市3縣的行政區劃格局。
② 沈陽名字的由來
候城→沈洲→沈陽路
盛京→奉天→沈陽
關於「沈陽」有兩種說法
▽
一種是
金末,這個地方叫沈洲
蒙古大軍攻取遼東時,沈洲遭劫被毀
後來元政權在沈洲重建城池
將遼陽、沈洲兩個總管府合並
稱沈陽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
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沈陽的名字
另一種是
渾河過去被叫做瀋水
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因為在渾河北面,所以叫沈陽
③ 沈陽在歷史上叫過幾個名字
瀋州、沈陽中衛、盛京、奉天。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築候城 (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 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燕遼東郡襄平縣。此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餘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遼陽)。
西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 ,隸屬漢遼東郡(遼陽),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唐代改稱「瀋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瀋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這里的「沈陽」是取瀋州和遼陽各一字而成,與「瀋水之陽」關系不大。 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
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中國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城設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並稱,可見規格之高。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3)沈陽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奉天,是沈陽市舊稱。1625年,後金遷都盛京(今沈陽)。清兵大舉入關之後,建都北京,稱為京師(今北京)。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開始正式出現,並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
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並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改奉天市為沈陽市。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稱沈陽。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沈陽再次被更名為奉天,直至1945年抗戰全面勝利,重新使用沈陽作為市名,沿用至今。
④ 沈陽名字的由來
沈陽名字是取瀋州和遼陽各一字而成。
沈陽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東北亞的地理中心、遼寧中部,是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沈陽聯勤保障中心駐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一帶一路」向東北亞、東南亞延伸的重要節點。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這是沈陽歷史的轉折點,從小小的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
(4)沈陽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沈陽地貌:沈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
最高處是新城子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區於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內最高處在大東區,海拔65米;最低處在鐵西區,海拔36米。皇姑區、和平區和瀋河區的地勢,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間。
沈陽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新城子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
⑤ [沈陽]以前的名字是什麼
候城、瀋州。
相關介紹:
西漢時期,已有史書稱沈陽為「候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唐代改稱「瀋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瀋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這里的「沈陽」是取瀋州和遼陽各一字而成,與「瀋水之陽」關系不大。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5)沈陽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三萬年前,沈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築候城。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這是沈陽歷史的轉折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陽
⑥ 「沈陽」這個城市的名字怎麼來的
唐代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漢族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⑦ 「沈陽」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沈陽名字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沈陽成為燕國的屬地,為歸順的肅慎氏所有。西漢時期,漢王朝在今沈陽一帶置侯縣城,後遼東郡,後漢時改屬玄菟郡。從後漢中葉起,沈陽被作為玄菟郡郡治,稱高句驪縣。今天,我們在沈陽市博物館里看到的漢代遺存物,是從距市區東南10公里左右的渾河南岸出上的,據推測這里可能就是前漢侯城縣治及後漢宮菟郡治所在。
至東晉中後期,玄菟郡為後燕所有,郡治徙置今朝鮮的咸興,沈陽仍稱高句驪縣。公元407年,北燕滅後燕政權,沈陽又為北燕所據,高句驪縣廢。此後,沈陽又曾先後歸屬北魏和隋、唐政權。唐睿宗景雲年間(710—711),渤海國在今沈陽一帶置瀋州。唐末,瀋州為新崛起的契丹族人所佔。遼太祖神冊六年(921),遼兵將在瀋水北岸置三河縣。後改為樂郊縣。成為瀋州興遼軍及昭德軍的治所,其址就在今沈陽附近。金代,沈陽為瀋州顯德軍治所。
元初仍稱瀋州,後因瀋州地居瀋水以北之故,更瀋州為沈陽路(古以水北為陽,水南為陰)。關於「沈陽」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瀋水北岸的石嘴頭山(今指柱山)下、住著一個小夥子沈哥。這年,瀋水突然平地起浪,洪水肆虐,原來是瀋水的龍王三頭蛟在興風作浪。一沈哥發誓要找到三頭蛟,為民除害。恰好東海龍王的三公主羊妹聽說父母要將自己許配於表哥瀋水龍王三頭蛟,就背著父母跑到瀋水龍宮來,想親自觀察一下表哥的人品,不料三頭蛟正在大擺「童男宴」,羊妹一看,肺都氣炸了,決心幫助沈哥除掉三頭蛟。她脫下龍衣給沈哥穿上,說:「穿上龍衣,你就可以飛上天了,你要到火海里去把太陽哥哥搬來,只有太陽哥哥的火才能燒死三頭蛟」沈哥闖進火海,太陽烤得沈哥都冒煙了,但是沈哥還是咬緊牙關,扛起太陽就跑。回到瀋水,三頭蛟正在拚命地把羊妹往水裡拖,沈哥連忙將太陽扔了過去。三頭蛟被太陽哥哥燒成灰,但是沈哥自己也支持不住,掉進了河裡。羊妹見狀。萬分著急,喊了聲;「沈哥——」便跳進河裡想去救他。可是她忘了她的龍衣已經脫給沈哥了。
鄉親們找遍了瀋水也沒有找到沈哥和羊妹的屍體,就在瀋水北岸立了塊碑,上刻「沈羊」二字。後來,以這塊石碑為中心修建了村落、城池,這地方就叫沈羊,因為正好又在瀋水的陽面,後人不知道沈哥羊妹斗蚊龍的故事,就誤以「沈羊」為「沈陽」了。
原來自己家鄉名字的來歷竟有這樣動人的故事真是讓後人感動。
⑧ 請教:沈陽的名稱由來
沈陽南部有一條河,叫做渾河,這條河以前叫「瀋水」,古代以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沈陽就是「瀋水以北」,以此得名。
⑨ 沈陽——地名的由來
沈陽的由來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軍事要沖,戰國時期便在這里建立了軍事觀察設施———「候」,駐扎有大量軍隊守衛著。由於軍人家屬的遷入,逐漸形成規模,就在這里建了城,名叫「候城」。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叫「沈陽」了呢?
傳說候城居民中有一位大家喜愛的少年,他為人善良,忠厚老實,並且十分勤勞。他每天早起晚歸,整天在山上打柴,柴禾打多了就主動送給有困難的人家。有一天,他正砍柴的時候,忽然聽到凄厲的叫聲,急忙向傳來叫聲的方向一看,只見有一隻惡狼正在瞪著大眼睛追趕一隻小羚羊,小羚羊跑著跑著被草叢中的蘿藤給纏住了,怎麼用力也跳不出來。眼看惡狼要撲來,這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飛跑過去,沖著惡狼舉起柴刀就劈,惡狼被砍下了一隻耳朵,嚎叫著逃跑了。少年把小羚羊從荊藤里解救出來,天真地對小羚羊說:「小傢伙,往後可要小心點,快回家吧!」小羚羊像明白他說的話,站在對面望著他不肯離去。他看小羚羊不走,舉手拍一下羊頭說:「走吧!」自己背著柴便回家了。
之後,少年照舊每天去砍柴。一天,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他又聽到羚羊的叫聲,抬頭一看,一隻大羚羊和兩只小羚羊正對著太陽鳴叫。他以為又有什麼野獸要殘害這些溫馴的羚羊,可四處一看,卻什麼也沒發現,便沒過去驚動這三隻羚羊。在這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在樹林里遇到的那三隻羚羊,老羚羊感謝他,還說這里的人善良,一定會得到好報。他驚奇地問羚羊:「你怎麼會說話?」老羚羊像沒聽到他說的話,領著兩只小羚羊向林中奔去了。他急著大喊:「你怎麼會說話?」一下子就急醒了,他覺得這事稀奇,就把這個夢和救小羚羊的事同家裡人講了,慢慢地全城人就都知道了。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奇。說也奇怪,打那以後,這個地方連續幾年風調雨順。有人就附會:三隻羚羊向太陽叫是「三羊開泰」,吉祥之兆,並說羚羊是「神羊」,還提出把候城改稱「神羊城」,慢慢地候城就被民間公認的「神羊城」取代了。因為「神羊」與沈陽諧音,以後因在瀋水北設了沈陽衛,也就把「神羊城」叫沈陽城了。
⑩ 沈陽為什麼叫沈陽
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因此叫做沈陽。
沈陽最早的建城時間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西漢時,隸屬漢遼東郡的「侯城」是沈陽正式建城的開端。唐代時,「侯城」改稱「沈洲」。1296年,元朝將沈洲改為「沈陽路」,「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720年。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這就是沈陽的別名「奉天」的來歷。
1911年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設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使沈陽的歷史上首次出現市的建制。之後的一段時間,沈陽一直在「奉天」和「沈陽」兩個名字之間來回變動。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為「沈陽市」的名稱。
(10)沈陽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沈陽的文化發展概況:
沈陽,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有清故宮、福陵、昭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和新樂遺址、錫伯族家廟、明清四塔七寺、張氏帥府等150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沈陽,區位優勢明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際鐵路網密集,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航空港。與周邊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阜新等七城市構成的沈陽經濟區,資源豐富、經濟互補,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沈陽,發展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是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工業名城,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建築、農產品深加工、化工、鋼鐵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等優勢產業,為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