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運城地名的由來
概況
運城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黃河中游,北起呂梁山南麓與臨汾市接壤;東界中條山與晉城市轄區毗鄰;西、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河南相望。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 總人口486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鹽湖區。郵編:044000。行政區劃代碼:140800。區號:0359。拼音:Yuncheng Shi。
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地區,古稱河東,戰國時屬魏,秦漢至兩晉為河東郡,治所安邑(今夏縣北)。北魏時屬東雍州、鮮州和陝州的范圍。隋代屬河東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屬河中府和絳州。北宋時屬河中府絳州、解州和陝州。明屬平陽府的一部分。民國初屬河東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為晉南行政公署,轄新絳分區一部分和運城地區。1950年設運城專區。1954年與臨汾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又恢復運城分區。
運城專區、運城地區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並,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並,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並,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年,運城地區轄3市10縣,計66鎮138鄉7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公署駐運城市。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運城市 4812361 鹽湖區 604381 臨猗縣 536518 萬榮縣 425598 聞喜縣 377572 稷山縣 324812 新絳縣 312063 絳縣 264708 垣曲縣 219371 夏縣 342870 平陸縣 241879 芮城縣 372773 永濟市 421244 河津市 368572
?年,轄146個鄉鎮(街道),3338個行政村,總人口488萬。
2001年,運城市共轄1區2市10縣、79鎮54鄉13個街道辦事處、3338個村委會。1區為鹽湖區,2市為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分別是臨猗縣、平陸縣、芮城縣、垣曲縣、新絳縣、夏縣、萬榮縣、絳縣、聞喜縣、稷山縣。其中,鹽湖區轄7個鎮6個鄉8個辦事處,永濟市轄6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河津市轄2個鎮5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臨猗縣轄3個區13個鄉,萬榮縣轄4個鎮10個鄉,稷山縣轄轄6個鄉1個社區辦,新絳縣轄7個鎮1個鄉6個城鎮居民區,絳縣轄10個鄉鎮1個辦事處,垣曲縣轄11個鄉鎮,聞喜縣轄13個鄉鎮1個辦事處,夏縣轄6個鎮5個鄉,平陸縣轄6個鎮4個鄉,芮城縣轄6個鎮3個鄉。
❷ 山西省河津市古鎮村歷史
河津,是山西省運城市的一個縣城.位於晉陝交界的河津市,人口36萬人,面積593平方公里,多為漢族,無少數民族聚居,偶有做生意及遷居此處的回族。
雖然是運城地區中最小的一個縣,但河津市卻因其周邊具有豐富的煤炭、鋁土礦、石灰石和水資源而成為全國最大的氧化鋁基地及世界最大的氧化鋁和電解鋁聯產基地;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兩年當首富、三年進百強、四年財政收入翻三番」的發展目標。
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187.3億元,財政收入27.3億元,居全國百強縣72位,也是山西省惟一的一個百強縣。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99%,農業只佔1%;民營企業總產值197.7億元,全市民企中,億元產值以上的近50家,10億元以上的8家。
河津,古稱龍門,以跨黃河兩岸的龍門山而得名。傳說黃河的鯉魚游到這里,凡能跳過龍門山的,便化作巨龍,跳不過的就摔下來,額上落下一個黑疤。這便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成語的由來。\
目前此縣污染比較嚴重.
求採納
❸ 山西河津的由來
河津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時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國都名耿,春秋時為耿國,秦置皮氏縣,隋唐間為龍門郡治,鄰數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內有黃河和禹門口而得名,「河津」首見於漢代地理名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其意謂黃河津渡。河津之名蓋本此。
❹ 運城的歷史沿革和名稱來源是什麼
運城以前只是個鎮,好像是安邑縣下轄的一個鎮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解縣、芮城、虞鄉、永濟、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東南專區
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晉南專區的運城縣、新絳縣、絳縣、稷山、萬榮、永濟、夏縣、聞喜、平陸、垣曲、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1994年,撤消運城縣、河津縣、永濟縣,設立縣級運城市、河津市、永濟市。
2000年,撤消運城地區,設立地級運城市;原縣級運城市更名為鹽湖區。
樓主想具體了解的話,可以查閱安邑、解縣、虞鄉縣等相關資料,這些縣幾經周折,終成為歷史,合並為現運城行政版塊。
❺ 絳州名稱的來歷
絳州即今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 秦仍屬河東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里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里處泉掌鎮。 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於柏壁鎮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曲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龍興堡)。武帝時復移於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正平(今新絳)、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絳、垣曲等8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東道。領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禦。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曲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稷山、垣曲、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並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並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❻ 贛榆縣的由來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❼ 司馬遷 名字的由來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❽ 山西的河津是個什麼地方
河津,是山西省運城市的一個縣城.位於晉陝交界的河津市,人口36萬人,面積593平方公里,多為漢族,無少數民族聚居,偶有做生意及遷居此處的回族。
雖然是運城地區中最小的一個縣,但河津市卻因其周邊具有豐富的煤炭、鋁土礦、石灰石和水資源而成為全國最大的氧化鋁基地及世界最大的氧化鋁和電解鋁聯產基地;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兩年當首富、三年進百強、四年財政收入翻三番」的發展目標。
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187.3億元,財政收入27.3億元,居全國百強縣72位,也是山西省惟一的一個百強縣。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99%,農業只佔1%;民營企業總產值197.7億元,全市民企中,億元產值以上的近50家,10億元以上的8家。
河津,古稱龍門,以跨黃河兩岸的龍門山而得名。傳說黃河的鯉魚游到這里,凡能跳過龍門山的,便化作巨龍,跳不過的就摔下來,額上落下一個黑疤。這便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成語的由來。\
目前此縣污染比較嚴重.
\
❾ 山西河津歷史的演變
河津,是山西省運城市的一個縣城.位於晉陝交界的河津市,人口36萬人,面積593平方公里,多為漢族,無少數民族聚居,偶有做生意及遷居此處的回族。
雖然是運城地區中最小的一個縣,但河津市卻因其周邊具有豐富的煤炭、鋁土礦、石灰石和水資源而成為全國最大的氧化鋁基地及世界最大的氧化鋁和電解鋁聯產基地;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兩年當首富、三年進百強、四年財政收入翻三番」的發展目標。
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187.3億元,財政收入27.3億元,居全國百強縣72位,也是山西省惟一的一個百強縣。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99%,農業只佔1%;民營企業總產值197.7億元,全市民企中,億元產值以上的近50家,10億元以上的8家。
河津,古稱龍門,以跨黃河兩岸的龍門山而得名。傳說黃河的鯉魚游到這里,凡能跳過龍門山的,便化作巨龍,跳不過的就摔下來,額上落下一個黑疤。這便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成語的由來。\
目前此縣污染比較嚴重.
❿ 龍門名字的由來150字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氾濫。舜啟用鯀的兒子大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禹的治水辦法是疏浚。玉帝命自已的小女兒下凡,化做塗山女,嫁給大禹為妻,幫他一起治水。大禹疏浚黃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陝西省韓城東北,分跨黃河兩岸,形狀如同門闕之山崖壑口,終將洪水疏導,此壑口稱之禹門。居住在黃河中的鯉魚卻被沖出禹門,驟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鯉魚們也無法溯流而上,返回故鄉,因此鯉魚向大禹夫婦抗議著。塗山女笑了:「我去請奏玉帝,能躍上豁口者,馬上化為飛龍,騰雲上天,跌壞額鰓的,只能怨自己生來就是凡品啦,也別搗亂了…。」從此,每逢暮春季節,就有無數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化龍飛升的禹門叫「龍門」,「一躍龍門,身價百倍」意即如此。 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登龍門」。 傳裝中,常以龍頭魚身的鰲魚來表現「鯉躍龍門」的典故。本堵表現滾滾江浪中,鯉魚在禹門下吐津迫,而躍過禹門成龍的鰲魚,展翅欲飛沖天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