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合並建制村的意義
1、優化了農村規劃布局和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建制村合並前,大多數村莊小而散,有的建制村地域面積小,人口不足1000人,村莊沒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通過建制村合並,為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創造了條件。
2、夯實了農業農村統籌協調發展的基礎。建制村合並前,各村的山林、土地等自然資源難以有效整合,不利於統籌協調和規模化經營。建制村合並後,有些村通過開發鄉村休閑游,「公司+基地+農民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使得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整合,促進了區域范圍內的公共資源共享,為村級統籌協調發展夯實了基礎。
3、拓展了村級幹部選拔的視野。建制村合並後,拓寬了建制村管轄范圍,相對可供選拔的人才也更多,拓寬了村民推選村幹部的空間。
4、縮減了村級運行管理成本。建制村合並後,全縣村兩委幹部職數的調減幅度近40%,村集體負擔的部分村幹部工資報酬、誤工補貼等非生產性經營支出有了較大幅度的縮減。
(1)河津合並村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歷史沿革、風俗習慣、自然條件、路網水系、山脈走向、人文淵源、資源分布、人口基數、地域面積、地緣地形、群眾意願和產業布局等具體情況,制定方案。
2、建制村合並後,全縣村級人口規模平均應達到3000人左右。整體合並原則上以村為單位成建制整體合並,一般不宜將一個村拆開分塊並入其他村。
3、依法有序嚴格按照《村組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建制村合並必須召開相關村的村民會議討論同意,經鄉鎮研究後,報縣人民政府批准。
❷ 我們村和其他村合並了,名字也改成那個村了,但是戶口本上還是原先的村名,辦身份證的時候也是原先的村名
應該是按戶口本上的填寫,為安全起見問問老師吧
❸ 把幾個村合並一個村是什麼意思 是其他幾個村子的人搬到那個村去嗎
也不全是,有的只是規劃書上的在一起了,村的名字改了,但是有的村因為和規劃原因或者實際居住人口減少會重新規劃土地房屋進行重新整合,歸畫出一塊地或者樓房金銀土地整改措施!
❹ 山西河津的由來
河津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時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國都名耿,春秋時為耿國,秦置皮氏縣,隋唐間為龍門郡治,鄰數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內有黃河和禹門口而得名,「河津」首見於漢代地理名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其意謂黃河津渡。河津之名蓋本此。
❺ 村支部書記說:每個村必須夠500人才能合並成為一個村,所以現在必須要合並村,連村的名字都改了,但是
即使是合並 也不會讓你要跟那個村住一起啊 如果你是村公務員 辦事程序和路程有可能影響吧
❻ 國家合並村主要的意義是什麼
那既然可以選擇同不同意,你糾結什麼,不同意就是了。如果不能選擇,那你也只有同意了
❼ 孝義市2020年合並村名單梧桐鎮合村並鎮的村名
主要的存的名字應該是比較大寫的一個名字吧。
❽ 村子合並後,用原村的村名可以查到我嗎
村子合並用原村名可以查到,合並村名也要查,不然以後沒有你的名字有點不好辦。
❾ 合並村起新名字:原名雙橋村和南庄村。現起一新名子。
就叫橋南新村吧,沒啥特別的,如果完全一個陌生的名字村裡人不太好接受,『雙橋'雙只是一量詞,可以省去,『南庄』庄等同於村,所以就叫「橋南(新)村(庄)」或「南橋(新)村(庄)」都行,聽著也挺詩情畫意的是吧!!
❿ 河津名字的由來
河津地名的來歷
耿姓 以地名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泛濫,不僅大量庄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了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地遷到耿地。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後,次年,由於河患,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耿國後人便以地名為姓 ,後來祖丙被尊奉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是祖丙誕辰,為紀念這位氏祖,擺設柿餅(「柿餅」一詞在晉南發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以國為姓 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重新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是為耿姓。 冀姓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的後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帶)的,後來,冀國被虞國所滅,冀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晉獻公滅掉了虞國,冀遂成晉邑。後來晉國大夫郄芮因迎立晉惠公有功,被封於冀,世稱冀芮。他的子孫以封邑命姓,稱冀姓。
河津市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韓城市相望,南有台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山與鄉寧縣接壤。地理坐標,東經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緯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間。全市東西寬27.5公里,南北長35公里,管轄面積為593平方公里
河津市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隅。南有台地與萬榮毗連,北枕呂梁山與鄉寧接壤,東連汾水與稷山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省韓城市相望。汾河橫穿中部而過,形成平坦而肥沃的
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兩端高中向低的馬鞍狀。河津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位置優越,人民勤勞。河津人具有爭強好勝,勇為人先的性格特點,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全市南北長35千米,東西寬27.5千米,總面積593平方千米。全市共轄2個街道辦事處、2鎮、5鄉,148個行政村,總人口389352人。城區街道辦、清澗街道辦、樊村鎮、僧樓鎮、小梁鄉、柴家鄉、趙家莊鄉、下化鄉、陽村鄉。
歷史沿革
1.(夏)帝不降三十五年[1] [2],殷侯上甲微滅皮氏國 [3](又叫皮氏部落)。[4] 2.河津市,古稱耿。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遷都河津。 3.次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於耿,建立嬴姓耿國。 4.西周建立後,滅商耿,封周室族人於耿,再次建立耿國,為姬姓耿國。 5.公元前611年春秋時期,晉獻公滅耿,把耿地賜給大夫趙夙為采邑。 6 .戰國時,邑地屬魏國皮氏。 7.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縣,屬河東郡(今運城市)管轄。 8.漢天鳳元年(公元14年)更名延平縣。 9.東漢時復為皮氏縣。三國時屬平陽郡(今臨汾市)管轄。 10.北魏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為龍門縣, 11.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和禹門口而得名。 12.公元1994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全市總面積593.1平方公里,人口38.9萬,其中城鎮人口18.2萬人,分為2鎮5鄉2個街道辦事處。全市東西寬27.5千米,南北長35千米,全市總面積593平方千米。 河津山奇水秀。數萬年滄海桑田,天造地設出人間奇景:黃河峽谷山崖壁立,水勢洶
涌,驚濤折岩,龍門、石門形如門闕,船行其中有驚無險,可與長江三峽相媲美,黃河三門游已波列入國際旅遊熱線。瓜峪清幽,萬泉跳殊,雖處工業區而不聞喧鬧,雖盛夏而不知暑熱。幾千年社會衍進,河津人民運用白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境內現存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20多處,麟島上真武廟的紅牆藍瓦處於綠樹掩映之中,殿坡棧道依山勢而上下,亭台樓閣隨地形而參差,琉璃廟建築奇巧,金碧輝煌;高廟人初之祖,遐爾聞名;鎮風塔的迴音似鳥鳴;薛仁貴寒窯雄距虎崗;卜子夏墓,司馬遷墳,王通彈琴山,王績隱居洞,古樸神秘各有千秋。禹門口鋼桁鐵路橋,懸索公路吊橋,斜拉鋼絲橋,圓拱石橋,小半徑高層引橋,五橋並架一處,世界奇觀,加上禹鑿龍門的優美傳說,使得河津這塊風水寶地更加瑰麗多姿,讓人悠然神往。 河津人才輩出。春秋時晉國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賓為人稱道,河津別名「如賓鄉」即源於此。隋代大儒王通,調教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傑之首的大詩人王勃,一篇《滕王閣序》千古傳誦。名將薛仁貴屢立戰功,唐太宗欣喜地說;「朕不喜德遼東,喜得彪將」。明代大理學家薛瑄是「河東學派」的締造者。辛亥革命首義太原的總司令姚以價、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皆生於河津,都有過他們的輝煌。
改革開放30年來,河津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和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奮力拚搏,扎實工作,使古耿大地發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發展步伐增長逐步加快,綜合實力不斷加強。截止2008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787元,比上年增加8135元,增長3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0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56元,增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