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烏鎮名字的由來
烏鎮名稱是從古代馬墩、青墩逐漸沿化而來的。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
原因:
一直來,人們對「烏」、「青」名稱的來歷有各種說法。其中有一個傳說很有趣。據傳,一千多年前,唐憲宗元和年間,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熱愛國家,體恤百姓,武藝高強,勇敢善戰。唐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紛紛割據稱王。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想稱霸,就舉兵叛亂,至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田園荒蕪,百姓無法生活。皇帝為防李琦尾大不掉,就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他們窮追猛打,直打得李琦望風而逃。鳥吳二將追至車溪河畔,李琦突然掛出免戰牌,要求休戰。烏將軍只好就地扎營,待機再戰。誰知就在當天深夜,叛軍突然襲擊營地。烏將軍奮起迎戰,李琦且戰且退,退到車溪河邊,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過。烏將軍躍馬上橋,跟蹤追殺。剛過石橋,只聽得戰馬長嘶一聲,前蹄陷落,烏將軍從馬上跌下,原來李琦在橋堍設下陷阱,暗害烏贊將軍。當烏將軍跌入陷阱之後,埋伏在四周的叛軍蜂擁而上,烏將軍和他的青龍駒戰馬死於亂箭之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烏贊將軍和他的戰馬青龍駒,就將此地取名烏鎮青鎮。 後人合二為一稱「烏鎮。」
❷ 誰知道浙江名字的由來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❸ 桐鄉的民俗、民風
1、農歷臘月廿三—送灶君
臘月廿三是小年夜,俗稱「送灶日」,家家戶戶都把灶家菩薩送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待除夕過後,大年初一凌晨再把天上的灶神接回來,俗稱「接灶」。
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後全家來吃。吃過之後,黃昏時分,大家跪拜。拜過之後,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台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里。
2、農歷臘月廿四—撣蓬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迎接新年,對於桐鄉人來說,最重要還有「掃塵」與「祭祖」。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寓意著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
3、農歷臘月廿五—推磨打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農歷臘月廿六—打年糕
過新年,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農村,在祭祀的桌上,除了雞鴨魚肉水果外,那年糕必定是少不了的。春節期間,人們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往往會拿幾塊年糕去,寓意「年年高」。
(3)桐鄉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20世紀,隨著化纖織物的興起,蠶桑經濟、軋蠶花廟會受到影響,幾乎絕跡。改革開放後,國家日益重視對民俗的保護,2010年,桐鄉蠶桑習俗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子項目,被聯合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❹ 桐鄉在中國各個朝代都叫什麼
桐鄉市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屬於嘉興五縣市之一,1993年4月撤縣設市。 東距上海131公里,北離蘇州74公里,西鄰杭州65公里,居滬、杭、蘇金三角之中;境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氣候四季分明,自然環境優美,一派江南水鄉景象,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譽。
歷史沿革
春秋(前770~前476)
今市境初屬越,為吳越接壤爭戰地區。南有御兒(語兒),東有隆和攜李(醉李、就李)。這是境內最早的地名,皆見於《春秋》經傳及《國語》、《史記》等典籍。《春秋》魯定公十四年(越王勾踐元年,吳王閩廬十九年,公元前496年),「五月,於越敗吳於攜李(杜預注∶攜李-,吳郡嘉興縣南醉李城)。」吳國於今石門鎮壘石為門以為吳越之界。越王勾踐三年(吳王夫差二年,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人越。今縣境屬吳。
戰國(前475~前221)
戰國初年,吳越戰事又起。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滅吳,盡有吳地。縣境復歸越。
勾踐滅吳後,傳六世,至王無疆,無疆九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錢塘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此後,市境屬楚(楚滅越年代,說法不一,此從《史記》、《資治通鑒》)。
秦(前221~前207)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會稽郡下設由拳(今嘉興)、烏程(今湖州)等縣。元《至元嘉禾志》有「御兒為由拳縣之西鄙,介於錢塘、烏程之間」的記載。
西漢(前206~公元8)
時,御兒亦稱語兒。高祖五年(前202),東海、會稽、泅水、陳郡、薛郡人楚國。今市境屬楚國。六年(前20l),東陽、吳郡、鄣郡人荊國。今縣境屬荊國。十二年(前195),改荊國為吳國。今縣境屬吳國。前元四年(前l53)以後,恢復會稽郡。今縣境屬會稽郡。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會稽郡屬揚州。今市境屬揚州會稽郡。
東漢(25~220)
永建四年(129),割錢塘江以東為會稽郡,錢塘江以西為吳郡。今市境隸吳郡。三國(220~265)吳黃龍三年(231),由拳縣「野稻自生,改為禾興,元《至元嘉禾志》)。吳赤烏五年(242),避太子和諱,改禾興縣為嘉興縣,屬吳郡。今市境為嘉興縣西鄉。
晉(265~420)至南朝宋、齊、梁、陳(420~589)
市境「俱為嘉興之西鄉」,屬吳郡。至南朝陳永定(557~559)初年,立海寧郡,「桐地隸海寧」(清《光緒桐鄉縣志》)。
隋(581~618)
隋平定陳後,撤嘉興縣,並人吳縣(今蘇州)。今市境屬吳縣南境,隸蘇州(明正德《桐鄉縣志》稱隋開皇九年〈589〉,廢嘉興,入錢塘,屬杭州。隋仁壽二年〈602〉,復設嘉興縣。此從清嘉慶《嘉興府志》)。
唐(618~907)
武德七年(624)復置嘉興縣,屬蘇州。今市境屬蘇州嘉興縣。翌年,又撤嘉興縣,縣境人蘇州吳縣。貞觀八年(634)(明正德、清光緒《桐鄉縣志》皆作貞觀元年;此從《舊唐書.地理》),復置嘉興縣,屬蘇州(曾兩次改稱吳郡)。今市境屬蘇州嘉興縣。
五代(907~960)
今市境隨嘉興隸屬杭州,為吳越國錢氏地。吳越王錢嘉興設義和鎮(後改稱市,在今崇福鎮)。後晉天福三年(938),析杭州嘉興縣西南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七鄉,置崇德縣,設縣治於義和市,屬杭州。
天福五年(940),吳越王錢元瓘在嘉興縣設置秀州,為吳越國所轄十三州之一,下轄嘉興、鹽、華亭、崇德四縣。
北宋(960~1126)
熙寧十年(l077),再割嘉興縣的梧桐、永新、清風、保寧、千金五鄉入崇德縣。至此,崇德縣共轄十二鄉,直至元代至元年間未變。
政和七年(1117),賜秀州名為嘉禾郡。崇德縣隸嘉禾郡。
南宋(1127~1279)
慶元元年(1l95),升秀州為府,改稱嘉興府。嘉定元年(l208),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崇德等四縣仍隸屬嘉興。
元(1271~1368)
至元十四年(l277),改嘉興軍節度為嘉興路,置嘉興路總管府,後屬於江浙行省,下轄崇德等三縣一府(華亭府)。
元貞元年(l295),升崇德縣為崇德州,屬嘉興路。
明(1368~1644)
洪武二年(l369),復嘉興路為嘉興府,復崇德州為崇德縣。
洪武十四年(1381)嘉興改隸浙江布政司,從此,崇德隨嘉興隸屬於浙江。
宣德五年(l430),析崇德東境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六鄉置桐鄉縣,設縣治於梧桐鄉鳳鳴市(今梧桐鎮)。
清(1644~1911)
崇德、桐鄉兩縣同隸嘉興府。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與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同,故避諱稱石門縣,同時改石門鎮為玉溪鎮。
民國元年(1912),廢嘉興府,石門、桐鄉兩縣屬錢塘道。3年,石門復稱崇德。16年廢道制,兩縣直屬浙江省政府。27年劃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28年至36年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37年後屬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德、桐鄉兩縣同屬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專員公署(後改為嘉興專署)。l958年11月,兩縣合並稱桐鄉縣。1970年,改嘉興專區為嘉興地區,桐鄉縣隸嘉興地區。1983年,撤銷嘉興地區,分設嘉興市、湖州市,桐鄉縣隸嘉興市。1993年5月撤消桐鄉縣設立桐鄉市。
❺ 桐鄉杭白菊的歷史起源
杭白菊,冬苗、春葉、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華,四時之靈氣。常飲菊花茶,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這是古代杭白菊出口南洋時包裝上的介紹文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古以來杭白菊就受到了廣泛贊譽。杭白菊由多年生草本植物鮮白菊蒸煮晾乾而成,一向與龍井茶齊名。它經沸水沖泡後,水呈淺綠色,清香四溢,古時曾作貢品。關於它的原產地,大多數人可能「望文生義」,認為「杭白菊」一定產自杭州。其實,「杭白菊」與杭州並無關系,其來歷另有文章。歷史的起源要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一段經商故事:
早在20世紀20年代,桐鄉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絕」,成為飲用菊花之佳品,被當時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收購、包裝,打上「杭州西湖金倫茶菊庄」的標記,轉手銷往新加坡等南洋國家。南洋商人梁老闆收到汪裕泰發出的桐鄉菊花,親自撮了幾朵,放進茶杯,沏上開水。只見朵朵菊花在水中競相開放,花瓣層層疊疊,花色潔白晶瑩,花香清馨撲鼻。梁老闆不禁拍手叫絕:怪不得古人稱之謂「千葉玉玲瓏」!有這么好的貨,還怕打不開銷路?
隨著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闆心裡打起了小算盤。既然知道杭白菊產於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這個中間商,直接去杭州找金倫茶菊庄,這樣一來,獲利不是更豐厚了嗎?於是他漂洋過海來到杭州,可尋遍了西子湖畔,竟然絲毫不見杭白菊蹤影。無奈之下,只得悻悻而歸。
原來,徽幫茶商汪裕泰熟諳商界競爭之道,於是就虛晃一槍,把白菊花的產地說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環境下,還確實起了很好的自我保護作用,使梁老闆「過河拆橋」的夢想化為泡影。而桐鄉特產白菊花,卻從此冠以「杭」字而揚名海內外!此乃千葉玉玲瓏——杭白菊名稱的由來。
❻ 嘉興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是什麼呢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❼ 浙江名字的由來
以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得名。
相關介紹:
唐肅宗時以浙江以西(長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節度使,以浙江以東八州置浙江東道節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元朝元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明朝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行政區域從此開始穩定少變。
(7)桐鄉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唐肅宗時析江南東道為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 , 錢塘江以南簡稱浙東 、以北簡稱浙西 。宋代有兩浙路 ,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今浙江省以富春江等為界分為浙東、浙西。兩浙指浙江省。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東道為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浙江西道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蘇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即潤、常、蘇、湖、杭、歙六州。
浙江東道領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浙江省除浙北之外的所有地方,即睦、越、衢、婺、台、明、處、溫八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浙江
❽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溫州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華」這一名字由來於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台岳。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盪,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誌》雲「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總之,台州因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應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與台宿當有一定的關系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流經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說法是麗水之名來源於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總之兩種說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麗水地區,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後用過栝州、縉雲郡等名稱,至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後,舟山群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戶居民因鄉賢王國祚的請免獲准留守舟山島。由於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後來「海禁」的鬆弛,居住地的擴展,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於現在了。
❾ 名字的由來怎麼寫
名字的由來可以寫父母取名字的經歷,名字的含義以及期盼。
在我們紅衛小學,說起我葛貝南的名字,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你們的知道我的名字 是如何誕生的嗎?你就聽我來給大家仔細介紹吧!
聽媽媽說,當年她懷我時,心中就想生一個聰明、健康、文靜、漂亮的小女孩,真是天隨人願,一個天使般的小姑娘順利降生。可是起一個什麼名字好呢?全家人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個稱心如意的名兒來。我都一個多月了,還被「貓妞貓妞兒」地叫著。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天中午,媽媽 在看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的節目。一個年輕的男主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只見他其貌不揚,黑黑的、瘦瘦的,眼睛也不大,說起話來口才驚人,語言簡練,思維敏捷,讓人驚嘆不已。
他就是撒貝南叔叔,貝南,多好聽的名字,寶貝安寧,媽媽一拍腦門,就給我取名叫「葛貝南」吧!全家人一致答應。後來,媽媽又了解到撒貝南叔叔出生在武漢市,小時候雖然調皮搗蛋,但聰明過人,十八歲就考入了清華大學業,學習法律專業。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的了解了我名字的來歷了吧!告訴你們:我的理想也是當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呢!說不定將來還能和撒貝南叔叔同台主持呢!
❿ 桐鄉的特產
桐鄉的特產有紅辣醬,三珍齋,姑嫂餅,桐鄉杭白菊,桐鄉檇李。
1、紅辣醬主要是以桐鄉「蠶葉牌」為代表紅辣醬,作為桐鄉傳統的著名特產,與杭白菊、小湖羊皮、槜李等齊名,已有三百多年悠久歷史。
2、三珍齋在秉承烏鎮一千多年飲食文化傳統的基礎和前人的經驗上,博採眾長,又歷經多年的摸索和創新,逐步形成了「三珍齋」自己獨特的加工工藝,是當地的一大特產。
3、姑嫂餅是浙江桐鄉烏鎮的傳統名吃,「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這是贊美桐鄉特產姑嫂餅的一首民謠。
4、杭白菊是桐鄉傳統特色優勢農產品之一,指生長在桐鄉地域范圍內,並按照傳統工藝或蒸汽殺青、氣流乾燥新工藝生產的產品,具有「色玉白、氣清香、味甘醇、花型美」品質特徵。
5、桐鄉檇李,果形碩大,皮色殷紅,芬芳異常,甘甜鮮美,名列諸李之冠,李中珍品,桐鄉著名的土特產。古代常作進貢帝王之「貢果」,聞名遐邇,檇李原產於古檇李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