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名字的由來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
㈡ 上海名字的由來
春秋時屬吳,吳滅後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別稱「申」)。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並轄有疁縣(今崑山)、由拳縣(今嘉興)和海鹽縣等。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餘尚未成陸),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淺,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一府一縣)。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部分,設上海縣,均隸於松江府。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1]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2]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
㈢ 上海的名字由來
春秋時屬吳,吳滅後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別稱「申」)。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並轄有疁縣(今崑山)、由拳縣(今嘉興)和海鹽縣等。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餘尚未成陸),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淺,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一府一縣)。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部分,設上海縣,均隸於松江府。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1]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2]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
㈣ 上海名稱的由來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貿易有著密切
的聯系。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商貿的日益興盛,上海一躍成為「東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間更是「商賈雲集」、「城內外無隙地」。
不過,上海名稱的出現和上海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並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
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回答者:zhangyan8485 - 助理 三級 12-25 12:26
--------------------------------------------------------------------------------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回答者:我一言說不盡 - 舉人 四級 12-25 12:27
--------------------------------------------------------------------------------
第一: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第二: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此外,還因為申江而得名
第三: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應該是這樣了!還有些我不知道!
回答者: f77917 - 探花 十一級 12-25 12:27
--------------------------------------------------------------------------------
㈤ 上海各區的名稱由來
1、靜安區:因靜安寺得名
相傳建於三國孫吳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間,從吳淞江畔遷入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沸井浜就是有著「天下第六泉」之稱的湧泉。抗戰勝利後,靜安區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因千年古剎靜安寺坐落第十區,故以寺名區。
2、徐匯區:因「徐家厙」得名
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上海縣城西建農庄「瀼西草堂」,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shè)」,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3、寶山區:因「山」得名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長江口航道風急浪高,水流湍急,卻沒有導航標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長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舉煙、晚上明火,為來往船隻指明航向,當地百姓稱其為「寶山」。此山後坍沒於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4、普陀區: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勝利後,仍按舊時警區地域設「第十三區」,1947年改稱普陀區。「普陀」得名於1920年前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築「普陀路」,普陀路則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5、黃浦區:因黃浦江而得名
南宋時期,吳淞江有條支流叫「黃浦塘」,元代河道漸寬始有「大黃浦」之稱,明代大黃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斷開闊改稱「黃浦江」。抗戰勝利後,全市分設30個區,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以江名黃浦為區名。
6、長寧區:因長寧路得名
長寧路是橫貫長寧境內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因長寧路橫貫境內,1945年置區時命名為長寧區,解放後沿用區名。
7、虹口區: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名稱的由來。上海開埠後,因水運便利,虹口沿黃浦江地帶漸次發展成上海遠洋、沿海客貨運的重要港口。
8、楊浦區:因楊樹浦港得名
楊浦區的名稱來自一條河,昔日楊浦,河網水鄉,有河流100多條,西南部有條「楊樹浦港」(原名為「楊樹浦」),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是縱貫於地境中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歲月變遷,境內河流十之八九填沒,僅剩19條河道,而楊樹浦仍在。
9、閘北區:因2座水閘得名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康熙、雍正年間,先後建起兩座擋潮石閘,稱為老閘和新閘,而這兩座水閘就位於現在的福建路橋(舊稱老閘橋)和新閘橋附近。
10、閔行區:因「閔行鎮」得名
「閔行」二字得名於「閔行鎮」,此鎮在明弘治年間叫「敏行市」,在現閔行區南部。正德年間,松江府水災絕收,附近災民多去敏行貿易,敏行日漸繁榮,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開始將此地稱為「閔行」。相傳因文人閔其游學途中去世葬於此地,閔行鎮以其姓得名。
11、青浦區:因「青龍鎮」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縣前,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年間,因地域寬廣,不易治理,將華亭縣和上海縣境內五鄉置青浦縣,隸屬松江府,設縣治於青龍鎮。因縣治在青龍鎮,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
12、金山區: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於岸坍陷後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
13、嘉定區: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嘉定向來有「教化嘉定」之稱,其前身是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當時的崑山縣東境春申、安亭、臨江、平樂、醋塘5個鄉析出置縣,以年號「嘉定」作為縣名。這5個鄉後改名為依仁、循義、服禮、樂智、守信。此外,嘉定還有「疁城」,「練川」,「三儂之地」等別稱。
14、松江區:因吳淞江得名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的美譽。說起松江的歷史不得不提「華亭侯」,東漢時期,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松江古時也有華亭之稱。唐天寶年間置華亭縣,元代升為華亭府。因為「吳淞江」就在華亭府境內。次年「華亭府」改名為「松江府」。
15、奉賢區:相傳因「言子講學」得名
「奉賢」二字的由來,多數人主張和言子講學有關。言偃,字子游,是孔門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傳播孔子學說。相傳言子到此地講學,「奉賢」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賢」(敬奉子游的賢德)。另有一說是因為明代有條叫「奉賢涇」的大河(位於奉賢西側)。
16、崇明縣:因位置和風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唐神龍年間在西沙設鎮,取名「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文天祥題崇明為「海上瀛洲」,朱元璋稱崇明為「東海瀛洲」。
17、浦東新區: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二字最早出現在南宋,當時華亭縣有「浦東」在內的5個鹽場。浦東新區可以說是上海最年輕的區,因處黃浦江東而得名。部分區境原為川沙縣,1990年川沙縣建制撤銷,同時將劃歸到南市、黃浦、楊浦的地區及閔行的三林鄉收回,成立了浦東新區。
(5)上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名稱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㈥ 上海的地名來歷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遠古時期,這里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一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里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稱上海浦,一條稱下海浦。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設上海縣。1927年改為上海特別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直轄市。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志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志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志》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 上海縣區名稱的來歷 上海市轄縣區名稱大都有一番來歷,有的還有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上海的崇明縣,五代時為崇明鎮,元朝時升為崇明州,明初改州為縣,一直沿用至今。崇明縣之名源於崇明島。而崇明島曾被人稱作「祟明島」,這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成了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此時,當地的群眾見此島屹立在洶涌澎湃的江水海潮中,氣勢壯觀,天水相際,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此名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後來建鎮、州、縣時都使用了此名。上海的奉賢區,其名是「崇奉賢人」之意。此名源於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吳(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中惟一的南方人,人稱「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奉賢講過學,後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後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 金山區源名於海中大小金山,明朝以前,這里稱小官鎮。明朝時為防倭寇騷擾,開始在這里築建衛城,因衛城與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對,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里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金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寶山區,得名於一座人造山。唐朝時,在這里堆土築成一山。這里人們認為,這是得神靈相助而起的山,對其十分崇敬,到了明朝,又在此山上修建了航海標志,對航海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認為這些好處都源於此山,故稱其為「寶山」。清朝雍正年間在此設縣,便用了「寶山」之名。 青浦區,古稱青龍鎮,因境內有青龍江而得名。三國時,因東吳孫權曾在這里的河流上大建青龍戰艦,建立軍事要塞,而使河流得名青龍江,後在此建鎮時,便取名「青龍鎮」,青龍鎮到唐朝時,已建成一處重要貿易港口。有一幅畫描繪了當時繁華的貿易情景。明朝在此置縣時,取意於青龍鎮,定名為「青浦」。此外,像松江區、南匯區、嘉定區等區的名稱都有其來歷。松江區是因境內有淞江而得名。南匯區因東臨東海,地勢如犁狀突出海口,海水至此作一折旋,由南端匯入大海,故而得名「南匯」。嘉定區,則是用南宋寧宗皇帝年號命的名。 徐家匯與徐光啟 徐家匯本是上海市區西南的一個地名,後發展成為市區名。這個名稱源於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他博學多識,研究領域寬廣,成就突出,尤其在天文、農學方面。他曾譯著過許多西方有關天文、歷法、數學、水利等方面的書籍,對人口概率也很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概率的科學家。他首次用人口概率提出「每三十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這一理論要比風行一時的馬爾薩斯「每二十五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早近二百年。徐光啟的農學著作《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徐光啟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雖居高官,卻兩袖清風。1633年,徐光啟病逝於北京,後歸葬上海,其子孫都在其墓地周圍聚居,並逐漸繁衍開來。因這里原是肇嘉浜、蒲匯塘、法華涇三水的匯合處,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所以就取名叫「徐家匯」了。後來,這地方逐漸繁華起來,並以「徐家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商業區。「十六鋪」「陸家浜」的由來 上海有許多地名很有趣,名字里都有故事。人們從地名的故事裡,可知道它的來歷、變化和發展。 上海有個地名叫「十六鋪」,也是一個碼頭的名字。說起這個地名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的上海已經繁榮起來,黃浦江邊經常停泊著許多商船。其中一段常常停靠著從寧波來的運送木炭的船隻。當時,碼頭上沒有旅館,寧波客商只好在馬路兩邊屋檐下的臨時攤鋪過夜。當地的一位居民看到這一情況後,認為在這里開一個簡易的旅店,肯定受歡迎能賺錢。於是,他便在碼頭邊搭了一間草房,裡面排了兩張床鋪,供客商休息過夜,這一做法果然受到寧波客商的歡迎,他們爭先恐後地來這里住宿過夜,其他人看到這位居民的生意興隆,也先後在碼頭邊搭屋鋪床開客棧。不久,這里就發展到了16張床鋪。 後來,上海的大流氓得知這一情況後,前來敲詐勒索,結果沒撈到多少油水。於是他便令手下的斧頭幫前去鬧事,鬧得店主們無法營業,只好關門停業,最後連房屋也拆了。但曾給人帶來方便的「十六鋪」卻被人們記住了。只要一提這個地方,人們馬上與「十六鋪」聯系起來。時間久了「十六鋪「便成了這里的地名。 上海陸家浜路名字的來歷也很有趣。它本是江蘇崑山的一個小集鎮的名字。 相傳,當年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在黃天盪大敗金兀術後,一路追擊來到江蘇崑山的陸家浜。人們聽說抗金英雄來到了他們家裡,無不扶老攜幼出來歡迎。其中有一個吹鼓手更是拿出看家本領,吹奏起歡快的曲子歡迎宋軍將領。韓世忠聽了他精彩的吹奏,不由地誇贊說:「陸家浜的吹鼓手吹得真好聽!」從此,陸家浜的吹鼓手出了名。方圓百里之內的人們,凡有喜慶之事,總要請他們去吹奏。 上海日漸繁華後,來陸家浜請吹鼓手的越來越多,而且都以能請到陸家浜的吹鼓手為榮。後來,陸家浜的一些吹鼓手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途徑,便來到上海租房定居下來,專門從事吹奏工作。其他地方的一些吹鼓手看到在上海有錢可賺,便也冒充陸家浜的人前來上海,與陸家浜的吹鼓手混居在一條街上。從此,這條街道被叫做「陸家浜路」了。
㈦ 上海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意義
上海一名的由來,通常認為最早始於宋朝,當時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一地名。宋代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征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7]。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還記載了關於上海名稱起源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種則說「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為上海。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㈧ 上海的由來。
上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㈨ 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上海」的來歷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說法:上海名稱的由來與漁民有關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