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名樂亭的讀音
地名樂亭的讀音Laoting。
樂亭是大釗的故鄉。樂亭因名人、名曲(樂亭大鼓)名揚全國。但外地人提起樂亭來,一般多讀作樂(Lè)亭,讀(Lào)亭的不多,因為字典里查不到樂(Lào)的讀音。此音的由來,也是方言方音所致。是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的結果。
樂亭縣隸屬於河北省唐山市,地處唐山市東南部,環抱京唐港,毗鄰唐山曹妃甸。距北京230公里、天津150公里、唐山70公里、秦皇島118公里。全縣陸地面積1308平方公里,潮間帶面積310平方公里,淺海面積180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4.9公里,是河北第一沿海大縣。
樂亭縣地處華北斷塊內東北部,境地內部主要為中生界、
新生界沉積層。地面為燕山褶皺帶南緣、渤海北岸濱海平原,其平原為灤河沖擊扇和濱海平原兩部分所組成。北部平原成土母質為灤河沖擊物,南部沿海平原為海相沉積物,兩者之間淤積物呈交錯沉積。基岩埋深800-1000米。
在海域內,為單調的水下三角洲,其邊緣可達20米等深線附近。樂亭縣地勢低平,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1-15米。
Ⅱ 唐山個地區、縣名字的由來
玉田之名源於「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
遵化」二字據《遵化縣志》記載含義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
遷西縣,因位於遷安市之西而得名。
遷安春秋為山戎令支,戰國歸燕地,漢為令支縣,北齊時令支入陽樂。隋朝入盧龍,唐朝屬平州,至遼時,遼太祖從安喜縣俘獲大批民戶,遷至今遷安東部青山院至盧龍一帶置安喜縣。其後金滅遼,長江以北均屬於大金國,於是出現了兩個安喜縣,因此在金大定7年將安喜縣遷至今遷安城關一帶,改稱為遷安,其含義為遷自安喜,屬平州,其名延續至今,今為遷安市。
豐潤,位於還鄉河兩岸,故亦稱「浭陽」。過去的豐潤縣境,正如舊志所載;北枕燕山,南為平川,傍泥河,環浭水。「負山帶水,涌地成泉,疏流導河,隨取而定」又有縣產鹽場,實在是「潤澤豐美」因此得名。
豐南,位於豐潤之南二得名。
開平區:史書記載,開平在唐、虞、夏的時候為冀州地,商朝為孤竹國。後來相繼屬於燕、遼西、北平、石城、契丹,明朝永樂元年(1403)設開平中屯衛,永樂二年建開平鎮,開平由此得名。
灤縣古稱灤州。據《遼史·地理志》載:「本古貢洛城。灤河環繞……」太祖以俘戶置灤州(治今城關鎮)。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
灤南,位於灤縣之南二得名。
古冶區:由「古代千金冶鐵之地」演化而來。古冶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地屬孤竹國,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
樂亭縣:因古樂安亭得名。據考今樂亭縣城所在地在三國時期就有行政建制,成為樂安亭。
唐海縣(現為曹妃甸區):取自「唐山沿海」之意,
Ⅲ 為什麼唐山的樂亭被稱為「傳統文化」之都
因為樂庭縣的大鼓、皮影、秧歌等傳統文化地位很高,後期傳承、發展工作也做得很好。就我所知,樂庭縣被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樂庭縣的樂亭鎮還在2018-2020年度憑借皮影入選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幸運的是,樂亭的傳統魅力和後期努力都被看見了,《樂亭皮影》獲了全國電視戲曲"蘭花杯"獎,“樂亭大鼓、樂亭地秧歌、樂亭皮影”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整個唐山市的非遺項目一共7個,樂亭就佔了3個,成績十分喜人。如今,為了樂亭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縣委縣政府將皮影劇團確定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並不斷地培養新興青年演員。
Ⅳ 樂亭的來歷
樂亭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商、周屬孤竹國,秦屬遼西郡,漢晉屬平州,北魏置樂安亭,唐屬馬城縣,金大定末年(公元1189年)置樂亭縣,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1941~1942年建豐灤昌樂聯合縣。1943年建昌樂聯合縣。1945年11月撤銷聯合縣,恢復樂亭縣。
Ⅳ 河北唐山「樂亭」名稱由來
樂亭的名稱由來有很多種版本,但都是傳說,無從考證,我說一種吧
東海龍王的十三公主--靈珠公主。十分嚮往凡間美好的景象,而且不理解人間那麼美好,還會有這么多悲歡離合。靈珠公主在靈龜的帶領下,領略了許多人間的美景,處處樹木叢生,鳥語花香。玩累了在海邊休息,公主問靈龜:「靈龜爺爺,為什麼我沒看到人呢?你帶我看的景色是美,可我想看看人是怎麼生活的。」靈龜看著靈珠公主認真的模樣,它知道,不讓她看看人間的疾苦,公主是不會回頭的。靈龜說:「公主咱們去看看可以,但你不能什麼事都管,有些事看看就行。」靈珠公主不懂,但是她感覺她將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真正來到人間,靈珠公主知道自己要乾的大事是什麼——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撈魚尖附近住著幾戶人家,其中一戶有母子二人,家境貧寒,身無長物,靠打草買柴苦度歲月。靈珠公主不忍他們生活清苦,偷偷的用法力把見底的米缸填滿。隨後,其他貧苦人家都出現了這種奇怪的現象,但人們卻不知道怎麼回事。直到有一天夜裡,一個村婦難產,孩子是生下來了,可村婦因流血過多快死了。就在人們快放棄的時候,天空中突然出現一道耀眼的白光,一個巨大的貝殼浮在半空中,貝殼徐徐打開,只見那貝殼中走出一名少女。那少女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里,看起來大約十六七歲年紀,除了一頭黑發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絕美秀麗,她身後跟隨著一隻神龜,和她一起徐徐而下。靈珠走到那村婦面前,把一顆珍珠放在村婦的嘴裡,讓她咽下。奇跡瞬時出現了,村婦的血止住了。靈珠公主沖大家婉約一笑,慢慢升天,進入貝殼消失了。直到貝殼消失,人們才明白過來,仙人來過。因為仙人是從貝殼里出來的,所以世人名曰——珠蚌公主。
在以後的日子裡,每當人們有什麼大的困難都會跪地默念靈珠公主的名字,所有的困難都會解決。人們爭相傳送:天上飄下個大仙女,貝殼護體,百刃不侵,身旁跟這個大神龜,永遠靜靜的守候。有一天,風雨大作,雷電交加,人們出海打漁回來,看到一個大貝殼張著扇貝,裡面坐著一個少女和一隻大神龜,等人們到近處一尋,卻怎麼也找不到。回來以後,大家說那是下大雨了,靈珠公主沒地放躲雨。人們知道受了靈珠公主的那麼多的恩惠,應該為她做一些事情。從那以後,在撈魚尖附近出現了許多小亭子,當地人叫「樂安亭」。人們希望下次下雨的時候珠蚌公主能有地方避雨,最重要的是人們想表達一下對公主的感謝。
就這樣,靈珠公主和百姓的故事,一直在這片土地上上演著。很久以後李世民(未登基以前)知道了這個故事,也來到「樂安亭」,向靈珠公主許願只要公主幫助他打下江山,只要他在位,他就會替公主保佑這一方土地安寧,永遠安樂、祥和,這一方土地就叫「樂安亭」。後來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卻沒有忘記對靈珠公主的承諾,賜「樂安亭」
但此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人們把「樂安亭」叫成「樂亭」。有的人說是由於當地人的發音習慣,有的說這么叫方便,無論為什麼,「樂亭」作為地名一直延續到現在。
Ⅵ 獨幽城名字由來,歷史典故
獨幽城村,現在僅是個150幾戶人家,600餘口人的小村。舊縣志把它列在了古跡之中。但說:「事跡則不可詳」。1986年全縣文物普查時,發現該村為漢代遺址。(縣志有載)。
據民間傳說:明代擬建樂亭縣城時,候選城址定在樂安亭(現救陣)西南二里和獨幽城,兩地擇優取一。縣令提出稱土定音,就是以同體積土的比重來比較,重者為首選。因當地人在土中做了手腳,在土中摻鹽,結果以土重勝過獨幽城而取勝。且不說這種傳說之真偽,值得研究的是當時全縣數百村莊,為啥僅以此二地相競呢?其先決條件是:所建新城位置在樂安鎮西南,與舊址基本連接,背靠灤河,河、海水陸相通,地理位置優越。那獨幽城是以何條件、何資格與其爭雄的呢?無疑,那時獨幽城村的位置在樂亭地域的正中,從歷史上看,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在當時看來,與樂安鎮相比,一定是伯仲不分,雌雄難辨。
獨幽城在樂亭縣內,是唯一一個以城命名的村莊。城是區別於鄉的。通常是人口集中,是周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特別是在遼代以前,它曾叫「千金千人邑」。這就更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值得探究了。查邑,《辭源》釋:「①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如邑侯邑宰。②古稱王畿曰邑。③侯國之稱。④大夫稱采地曰邑。⑤今稱縣曰邑。《辭海》釋:①古稱國為邑。②京城。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④舊時縣的別稱,縣令曰邑宰。」按上述解釋,獨幽城在歷史上可能也是個城鎮所在地。查史料:
一、舊縣志中有「古城」一地。說「在縣西南三十里。」現獨幽城在舊鎮西南16里。按漢制1尺相當於今尺6寸,正合此說。據此,我認為獨幽城是漢、晉時的樂安亭古城,以後遷徙於舊鎮。
二、《永平府志》古跡中有「蹋頓城。」載:「後趙,石虎謀伐昌黎,遣曹伏,將青州之眾渡海戍蹋頓城」。又雲:「本皆樂安舊城,趙石虎使典農中郎將王典率眾萬余屯田海濱,以謀擊燕」。民國年縣志疑蹋頓城為新橋鎮(現馬頭營鎮)。查史,新橋鎮最早見於金,盛於明,現距救陣42里。合漢制為70里,不合其說。且,地處海口,(那時海,還沒退到現在的位置)。周圍多為鹽鹼地,只生鹽蒿,不長莊稼,不可能於此屯田。我認為,蹋頓城也即獨幽城。
三、《辭海》對碣石山的解釋,引《漢書,地理志》:「驪城,大碣石山在縣西南。」一說:「今河北樂亭西南某古城,當為驪城故址。」又引《水經注》雲:「山在濡水(今灤河)口,本居陸地,後為海水所浸,淪入海中。」我認為此說可信。二說:即現昌黎碣石山。論據是,現樂亭西南無山。我認為這不足據。《漢書》成書於東漢,距今近兩千年。《水經》成書於北魏,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在這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滄桑幾變,誰人能說清?我認為當年班固,酈道元絕不會無據、不考而著書立說。八十年代初,復旦大學考古系曾來人考察過驪城故址,我給他們當向導。他們疑為獨幽城或灤南獨莫城。我贊同獨幽城之說。因獨莫城不是「樂亭西南」。
四、漢海陽縣《前漢書,地理志》雲:「有蘆水南入玄水,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水經》雲:「濡水從塞外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東南過海陽,西南入於海。」《遼史》稱:「海陽本漢縣,濱海地多鹼鹵。」舊縣志說:「漢時海陽當屬境內。」可是北魏、唐、宋海陽均有城址,漢海陽則無城址。
獨幽城歷史悠久。解放前後在村內外曾出土大量漢代陶瓮、陶缸等殘器。文物普查時,又發現好多漢陶殘片。周邊一公里左右的蘭坨老母廟、蔡庄、孫庄等村,不是戰國遺址即是漢代遺址(見樂亭縣志),說明了這一地區的悠久歷史。
獨幽城村內有一古寺,名「正覺寺」。始建年代,因寺中碑碣,古鍾均已損毀,現難查考。據該村老書記劉一新(現年89歲)和幾長者回憶,在他們上學時,寺中有石碑四塊,其中一塊大明永樂年「重修正覺寺碑記」的碑文中有「建於隋唐,毀於兵燹」的字樣。當時因不識「燹」字,印象頗深。
正覺寺之大全縣非其莫屬。東西寬35丈,南北長55丈,(現有地基可尋),佔地32畝。前後兩層大殿,每層五間。前殿是青磚灰瓦,為普通磚瓦結構廟堂建築,後殿建築宏偉,青磚綠琉璃瓦,吊柱懸梁,飛檐斗拱。頂上五脊六獸,異常壯觀。前殿供奉關羽大帝,為清前期所建。後殿,供奉我佛如來,為古時所建。殿北有僧房十數間,清朝末年辟為學校。民國中期,因年久失修,殿堂,僧舍相繼坍倒,被偽大鄉折除,蓋了西高學校。寺中原有古鍾一口。鑄於何代,村民更無記憶。鍾高近六尺,底口直徑有三尺二、三寸。平分時賣了鐵。寺西50米,有一和尚墳。佔地十多畝。當時有墳頭一、二百個。大躍進時平除。
1978年平整地面時,在寺內大殿西側,發現一遼代塔基地宮。地面塔身毀於何時,村民無記憶。發現時,地宮光整無損。正方形,穹隆頂,磚結構,佔地10平方米。宮內拱頂高1.8米。因村民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搶拆磚石,破壞殆盡。宮內出土陶函一具,銀棺一口,內有舍利子數顆。銀盒一個,銅鏡一面,遼白瓷凈瓶,瓷盂,各一個。陶塔五座。陶碑四塊。其中一塊,碑額正面書「平州馬縣南千金千人邑同建無垢凈光佛舍利塔」二十個字,背面書有「大契丹國昭孝皇帝重熙十三年三月廿六日記。」二十個字。為正楷漢文。這是樂亭史上唯一最早有明確文字紀年的碑記。有一定的歷史考古價值(現在縣博物館)。
按:契丹國稱遼國,建於公元907年。太祖天贊二年(公元923年)克平州,自此樂亭歸屬契丹。昭孝皇帝為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為北宋仁宗趙禎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距今962年。平州在現在的盧龍。馬縣,舊縣志上馬城縣,即現在的灤南縣馬城鎮。
總之,我認為:①樂安亭最早見於史冊是在北魏,晉為樂安鎮。舊志有:「後趙,石虎伐燕,自河通海運谷1100萬斛,於樂安城。」此址始是於史冊之文。而從獨幽城出土文物分析,早在漢代就已是個人煙聚集的地方了。②對全縣來說,獨幽城周圍村莊密度最大,人口也相對集中,這也能說明歷史。③周邊十幾個村莊為古代遺址群。④地理位置在樂亭縣中心。(那時姜各庄尚未劃入)所以我說,獨幽城是漢晉以前的歷史古城。因樂亭縣在明萬曆以前無文字記載,志書出所撰也不盡其詳,大膽提出個人見解,做為引玉之磚,供有識之土研究、探討時參考。
轉
Ⅶ 樂亭縣龎各庄苑庄孑苑姓的由來問一下樂亭龐各庄苑莊子苑姓由那裡遷來
在線等挺了吧
Ⅷ 請問,唐山的"樂亭"縣,這個"樂"字,為什麼讀"lao"
樂亭是一個海邊城市,關於『樂亭』這個名字的傳說有很多版本
Ⅸ 曹妃甸的由來
甸,意為沙坨。曹妃甸,因島上原有曹妃廟而得名。
曹妃甸又名「沙壘甸」,平潮時為一條黑沙淤積而成帶狀沙島,地處渤海灣西北岸外緣,唐山灤南縣南部海域中。據史料記載,曹妃甸島方圓20公里,曾有居民常住,建有水井、漁鋪。
曹妃甸位於灤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區域,約形成於5500年前。由於灤河改道北徙,泥沙來源減少,直至清代,入海泥沙才促使祥雲島並岸,海岸線推進至撈魚尖,沙質海岸的沙嘴並一直伸展至曹妃甸附近。後來入海口改走東支,由於泥沙來源中斷,海洋因素占優勢。伸向曹妃甸的沙嘴,在波浪的沖刷下,被切蝕成一連串的孤立島嶼。三角洲前緣也被潮汐改造成寬闊的潮坪灘地。
由於此島是出入天津港的必經之路,站在曹妃甸灘頭,可見天津港主航道上航行的船隻。因曹妃甸隨潮水出沒,形勢險要,不易辨別,早期航行的船舶,經常在此遇險失事,航海者稱之為「可畏的沙壘甸」。
1860年天津開埠前,天津港海河航道沒有正式導航設備,只在渤海灣陸地上,築有守望塔、人工高台或石樁(石頭指向標),作為民船白天航行的標志。開埠之後,華洋海運船隻來津者增多,尤其吃水較大的火輪挾板船不時抵津,原有的簡單航道標志已不能保證航行的安全。天津海關和英商航業公司曾提議,在此處設一燈塔或螺旋鐵柱燈樁,以為航行的標志。
由於建築技術所限和資金缺乏,燈樁一直沒有建成。直到1866年,才在該處建一燈標,作為引導船隻之用,委託曹妃廟內的和尚代為照料。而天津港初期的人工航標是在英國人把持下設置的,長期由天津海關管理。當時天津港設置的航標,主要有曹妃甸燈樁及大沽燈船。
Ⅹ 河北樂亭這個「樂」字,中央播音員怎麼讀
讀作:Lào,是專有名詞,樂亭縣[lào tíng xiàn],隸屬於唐山市,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
樂拼音:lè 、yuè 、yào 、lào,注音:ㄌㄜˋ 、ㄩㄝˋ 、一ㄠˋ 、ㄌㄠˋ,部首:丿部
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5畫,五筆86:QII,五筆98:TNII,倉頡:HVD
鄭碼:RHKO,四角:72904,結構:單一,電碼:2867,區位:3254
統一碼:4E50,筆順:ノフ丨ノ丶
釋義:
[lè]
1、歡喜,快活;快樂。樂境。樂融融。樂不可支。其樂無窮。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樂天(安於自己的處境而沒有任何憂慮)。
2、使人快樂的事情:取樂。逗樂。
3、對某事甘心情願:樂此不疲。樂善好(hào)施。
4、笑:這事太可樂了。
[yuè]
1、聲音,和諧成調的:音樂。聲樂。樂池。樂音(有一定頻率,和諧悅耳的聲音)。樂歌(①音樂與歌曲;②有音樂伴奏的歌曲)。樂正(周代樂官之長)。樂府(原是中國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亦稱作「樂府」)。
2、姓。
[yào]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lào]地名用字:河北省樂亭、山東省樂陵。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寧樂[níng lè]
安樂。
2、拊樂[fǔ lè]
奏樂。
3、樂侑[lè yòu]
指天子、諸侯舉食時所奏之樂。
4、樂郊[lè jiāo]
指樂土。
5、樂用[lè yòng]
樂於用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