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字的由來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我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現在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⑵ 中國人名字的由來
⑶ 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名字誰知道名字的由來
這是一種標識
⑷ 姓名的來歷
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
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4)個人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在所有朝代中,數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元末起義軍首領之一的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是一讀書人獻給他的。據說此名其實是罵他的,語出《孟子》:「士,誠小人也」,另外斷句就是,「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
這種數字取名風俗,實與朝廷政策有關。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號,但當名字里加入動機、情感、寄託後,便變得不再簡單。名字起的好,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反之則為名所累。
南宋初年,有個叫錢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淺。據庄綽《雞肋篇》記載,當時南宋剛定都又名錢塘的臨安(今杭州),會稽有個叫錢唐休的人頗有聲望,被人舉薦給宰相趙鼎。
⑸ 名字的由來怎麼寫
名字的由來可以寫父母取名字的經歷,名字的含義以及期盼。
在我們紅衛小學,說起我葛貝南的名字,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你們的知道我的名字 是如何誕生的嗎?你就聽我來給大家仔細介紹吧!
聽媽媽說,當年她懷我時,心中就想生一個聰明、健康、文靜、漂亮的小女孩,真是天隨人願,一個天使般的小姑娘順利降生。可是起一個什麼名字好呢?全家人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個稱心如意的名兒來。我都一個多月了,還被「貓妞貓妞兒」地叫著。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天中午,媽媽 在看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的節目。一個年輕的男主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只見他其貌不揚,黑黑的、瘦瘦的,眼睛也不大,說起話來口才驚人,語言簡練,思維敏捷,讓人驚嘆不已。
他就是撒貝南叔叔,貝南,多好聽的名字,寶貝安寧,媽媽一拍腦門,就給我取名叫「葛貝南」吧!全家人一致答應。後來,媽媽又了解到撒貝南叔叔出生在武漢市,小時候雖然調皮搗蛋,但聰明過人,十八歲就考入了清華大學業,學習法律專業。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的了解了我名字的來歷了吧!告訴你們:我的理想也是當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呢!說不定將來還能和撒貝南叔叔同台主持呢!
⑹ 名字的來歷是什麼意思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我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
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現在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⑺ 名字的 由來
名和字其實是兩個概念,名指的是對某個人的稱呼,名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就有了,最早的名是隨便起的,父母想怎樣稱呼孩子就怎樣叫,再到後來因各個部落區別的需要在名的前面出現了代表部落的姓,這時對人的稱呼就叫做姓名了,如黃帝姓公孫,炎帝姓姜。商周時期開始人們開始對一些有地位有成就的人(主要是帝王)有了尊稱,這稱之為號,活著的人稱為尊號,死去的人稱為謚號,例如周文王的「文」就是謚號。大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在自己的名字外再娶個別名,稱之為表字,簡稱字一般都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或者自己的思想的,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後來人們逐漸將名與字連起來形成指對別人稱呼的詞語,這就是「名字」的由來。
⑻ 每個人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姓名的起源 中國的姓名由來已古,在遠古時期創立姓氏的主導思想是以母系為起源,以女姓為核心,在許多有關姓氏的傳說中和一些姓氏的用字方面考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基本的意識。 文字的創立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步入文明的標志。對於「姓」、「名」等字的原始意,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據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這是對「姓」的產生的闡釋.前一句說姓是與「生」俱來的,即人一生下來就有了「姓」.姓是什麼呢?,後一句作了解答,「姓」這個學是由「女」與「生」兩部份構成的.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帶來的,而人的「姓」也是要從「生母」,即生母姓什麼,子女就是姓什麼. 所以,姓名學的研究者則一至認為華夏之「姓」產生於遠古的母系族公社的時期.「姓」字的創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時期的歷史特點.那時同一個生母的幾代子孫生活在一起,由這個血緣關系組合成的原始集體就是氏族.「氏族」這個名稱是後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 由此可推出,華夏人的姓名,在文字創立的遠古時代就已誕生,而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四千餘年.文字產生之後,姓名才有了個人文字標志的功能。遠古時期傳說中的古盤,女媧、伏羲、神農、黃帝、炎帝等這些開天闢地的創世巨人,他們的名字早在文字創立之前就流傳在民間,只是到了文字產生之後,這些傳說才被後人整理出來,記錄下來。 據考證,在我國古代先有姓氏,而後有名.姓氏是指姓與氏的合稱.據《左傳.隱公八年》:無子建德,因生已見易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全而為二,男子稱氏,女人稱姓,氏可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可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據統計,我國見之於文獻的姓氏就有5660個,其中單姓的3484個,復姓的2030個,三字姓146個.當然這里還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和沒有上書的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滿族人譯改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