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上海很多路用的名字都是外地的區域名或城市名什麼原因 有什麼好處
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一種方案為基礎制定的,沒有特別的指向,主要道路多採用主要的省市名。
這些路名,解放後變動也不大。
解放後,新政權要對上海的路名要進行改置,後來的大量全國地名路名就是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華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與全國的省份的各大體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東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楊浦區--在上海的東北區。
還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縱向。當然也有特例,如廣東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卻是橫向。
這規則在後來的運用上,基本上是這樣的,可能特例會比較多。如成都路它是縱向的,但按規則它應該用在橫向的路名上。
上海的街道名稱的命名,有如下幾種來由:
一、來自租界影響。
英租界開辟之初,路名隨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築道路時則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於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蘇洲河一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統路」。
三、民族資本興旺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期,上海的民族資本發展很快,又較多地聚集在閘北地區,為了表達振興中華、民族昌盛的願望,則把新辟道路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鴻興路、華盛路、華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
現在上海五角廠和江灣一帶的路多以「民」、「國」兩字當頭。因為民國時期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規劃以五角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向四周修建五條主幹道,各幹道間有支路相通。其中凡與淞滬路、黃興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國」字為路名第一字,如:民慶路、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民府路、國和路、國京路、國濟路等;凡與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紀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後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了,「府」字頭的路一條也未修成。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更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把「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用於路名:為了紀念民國功臣,還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僅對少數道路名稱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則。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區縣兩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把原來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新增加了幾百個居民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道路都以有新時代氣息的名稱命名。
綜觀上海地名命名歷史,可見四條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讓地名成為各時期的鮮明紀念;2、尊重「洋人」的參與,不完全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為主,也不排斥適當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時期一定要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貳』 廣州路名
文明路:因在清代文明門旁
起義路:全稱應該是廣州起義路。那這個最容易理解了,因該路有「廣州公社」舊址,為廣州起義中誕生的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紀念廣州起義。
教育路:清代時稱觀蓮街。因辛亥革命後不久,街內設有教育會,故1932年擴建馬路時取名教育路
『叄』 南京的好多路名,為何以其他城市名命名
.......同意樓上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南京的確有很多路很多地方以其它城市命名,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阿~這些東西是別的地方都沒有的~
『肆』 南京市廣州路位於南京哪個區
鼓樓區
『伍』 廣州路名背後的意義
在廣州,有著許多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們幾乎每一個,都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或者美麗、或者古樸、或者莊重、或者溫潤……
童心路、吉祥路、西湖路、蓮花大街……走在這么美麗的街巷上,哪怕身邊塵土飛揚,都會止不住去幻想:這里曾經發生過的動人故事。
法政路、應元路、一德路、文德路、培正路……一條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名字卻是浩氣凜然。嘴中吐出這樣的音節,心裡都會油然起敬。
廣州最適合散步的地方莫過於二沙島,那裡的路名浪漫非凡。風雨晴嵐霧靄,配著珠江落霞,靈動心扉。
原來,這座看上去平實低調的城市,在它的靈魂深處,不乏詩意。
挖掘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後面其實隱藏著整整一部城市發展史。廣州的地理發展、政治事件、經濟變遷、文化傳承,居然都可以從我們身邊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里,找到深深的印記。
如果廣州是一部書,它就是書前的索引;如果廣州是一首詩,它就是柔軟的詞牌名。在它的後面,可以牽出一串串的往事如煙、柔腸百轉。
有人說,應該把廣州古老而又味道十足的路名,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的保護起來。因為,這些名字,維系著這座城市最初的記憶。
天下太平,歲月靜好,是無論哪個朝代的老百姓都擁有的願望。這樣的想法也被貫徹到了廣州街巷的命名中。
廣州老城區的許多地名都很有廣府人特色,就是講究「意頭」、吉利、吉祥。歷史上,廣州曾經有11條五福里、5條九如坊、8條吉星里。而吉祥路、盤福路、、文德路、福今路、丁財巷、華貴里、昌盛里、萬樂里、永樂街、同樂院、怡樂街、普安街、安業里、紫來大街這樣聽上去喜氣洋洋的街巷,更是數不勝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廣州人結婚有了個習慣:結婚接新娘一定要選對路線,不怕遠但求吉利,花車要將所有可能走到的吉祥的道路、地名都要走過一次。譚師傅做婚慶攝影這一行已經有十多年了。他告訴記者,花車路線設計講究很多的學問。「因為一方面要控制好時間,另外一方面還要盡可能多走吉祥的道路。同時還要避開一些名字不那麼吉利的路段,也要盡量避免交通擁堵的道路。」
廣州人喜歡這樣吉祥的路名,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名字的由來。其實這些名字的背後,大都有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
撰文 金 葉
攝影 黎旭陽
福地巷:「一門四元」
福地巷在海珠中路。含人傑地靈之意。「福地」之譽,源自「一門四元」的佳話。
明代,廣東出了個狀元叫倫文敘。他勤奮聰穎、才思敏捷,被街坊鄰里稱為「鬼才」。
倫文敘24歲考中舉人,34歲上京考試,連中「兩元」——在會試中考第一(會元)、在殿試中也考了第一(狀元)。當時,自從宋朝張鎮孫考中狀元以來,廣東已經是220多年沒有出過狀元。這次倫文敘連中兩元,一時之間,倫宅前趕來祝賀的賓客絡繹不絕。此外,倫文敘的三個兒子也個個都有所作為。
他的長子倫以諒在廣東鄉試中,考中解元(第一名舉人)。古代科舉制度,解元、會元、狀元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中的第一名。倫文敘父子三元具備,歷史罕見。
他的次子倫以訓,年僅15歲,也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六名舉人。20歲上京考試,高中會元,在殿試中則考中榜眼(第二名進士)。
幼子倫以冼,17歲中舉,後來也考中進士。
倫氏父子四人,個個進士,三元俱備,計奪得狀元一個、榜眼一個、會元兩個、解元一個,一門四元。科舉考試,成績之佳,古今罕見,聲震四海。他的家鄉南海縣黎涌村曾有一座表彰他們的牌坊,坊上刻著皇帝的贊詞:「中原第一家」。
廣州是倫宅的所在,表彰倫氏父子的牌坊就更多了,幾乎京城每傳來一次捷報,羊城就會新增一兩座牌坊。前前後後計有狀元坊、會元坊、父子及第坊、父子會元坊、三元坊、兄弟進士坊、四海儒宗坊等七座牌坊。人們把倫宅所在地稱為「福地」,附近一帶被稱為「福地巷」。
倫文敘的故居「世業堂」清代仍存。詩人樊封到此尋古憑吊後,曾有詩雲:鼎甲頻掄世業堂,金線銹出幾鴛鴦。里稱福地同冠蓋,壁有蓮燈芴半床。
『陸』 南京有多少路名字是用 省份 或者 市 的 比如 上海路 ,廣州路 ,請寫出10個,每個10分,100分懸賞
廣州路 上海路 拉薩路 山西路 湖南路 湖北路 福建路 雲南路 黑龍江路 江蘇路 北京東路 察哈爾路 漢口路, 南昌路 江西路 廣東路,暫時只能想這么多
『柒』 許多省會都是以地名來命名道路的,例如:上海路,沈陽路,廣州路等,但是北京卻不這樣命名,是怎麼回事
上海建城的時候已經有這些地方了。。人北京建城的時候秦始皇都還沒統一。
『捌』 為什麼好多城市的街道都以地方名稱做路名
上海的街道名稱的命名,有如下幾種來由:
一、來自租界影響。
英租界開辟之初,路名隨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築道路時則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於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蘇洲河一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統路」。
三、民族資本興旺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期,上海的民族資本發展很快,又較多地聚集在閘北地區,為了表達振興中華、民族昌盛的願望,則把新辟道路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鴻興路、華盛路、華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
現在上海五角廠和江灣一帶的路多以「民」、「國」兩字當頭。因為民國時期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規劃以五角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向四周修建五條主幹道,各幹道間有支路相通。其中凡與淞滬路、黃興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國」字為路名第一字,如:民慶路、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民府路、國和路、國京路、國濟路等;凡與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紀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後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了,「府」字頭的路一條也未修成。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更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把「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用於路名:為了紀念民國功臣,還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僅對少數道路名稱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則。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區縣兩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把原來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新增加了幾百個居民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道路都以有新時代氣息的名稱命名。
綜觀上海地名命名歷史,可見四條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讓地名成為各時期的鮮明紀念;2、尊重「洋人」的參與,不完全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為主,也不排斥適當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時期一定要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玖』 上海市南京路旁的九江路名字的來歷
這個名字最開始並不是我們國人自己命名的,而是以殖民者的眼光來看的。
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由此可見,九江路的命名也是殖民者的一種「炫耀」。九江規模雖然在我們眼裡不能和南京來比,但九江開放很早,是國內比較早被殖民者熟悉的港口,而且殖民列強還在九江開辟過租界,因此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同。
『拾』 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
廣州路基本上是醫院 和南京大學 廣州路門~~
珠江路向西過了中山路就是廣州路了
你可以坐公交到珠江路站下 向西走就是廣州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