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杭州名字的由來

杭州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23 00:26:58

⑴ 杭州西湖名稱由來,有什麼典故

名稱的由來:

1、湖泊位於杭州城的西部,和西施沒有任何關系。

2、其實,在唐朝之前,西湖還曾有過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聖湖、瀲灧湖、金牛湖、龍川、西陵湖、錢塘湖、上湖等十幾個名稱,西子湖的雅稱是從蘇軾的那首詩廣為流傳之後才出現的。

西湖由來的典故:

傳說天上金童玉女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撿到了一塊玉石,經過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顆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澤照耀能形成綠洲和讓鮮花綻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去搶這顆明珠,爭搶的過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間,就變成了美麗的西湖。這個神奇的傳說,讓西湖之美更顯神秘。

(1)杭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關於西湖的故事

1、白娘子與許仙

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里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2、蝦龍圩

三墩有一個地方,叫蝦龍圩。這「龍」 有的人認為寫錯,應該是「籠」,說是只有龍蝦,沒有蝦龍。那「蝦籠」是捕捉河蝦的竹籠,這一帶以前家家戶戶都編織蝦籠。其實兩種叫法都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當年朱元璋下江南,一天,行至三墩蝦龍圩村。謀臣劉伯溫極目四望,不由得失聲贊嘆:「好一處風水寶地!」但得知此村名為「蝦龍圩」後,他擔心百姓尚待安撫卻要亂賊作祟,朱元璋下令要在村中開鑿河道,名義上消除水患,意為砍斷「王龍」背脊。

又下令在距村二里的河墩東西兩側,分別建造兩座石橋,西邊一座叫文星橋,東邊一座叫武星橋,以徹底破掉風水。

橋造好了,劉伯溫一看又不好,蝦龍就是蝦之龍,也就是「龍蝦」。「龍蝦」要順河水遊走跑掉,這么說皇帝的「龍位」要保不住。於是他讓村民砍下竹子,劈成竹絲,編成葫蘆樣的籠子,在籠子里放入一些麥麩作為誘餌,將它放入河裡一試,果然蝦兒都乖乖地束手就檎。

3、金蓮寺

明朝年間的一天清晨,在杭城運河邊的船埠碼頭,有一個道人模樣的人在等候轎夫,准備坐轎趕路。正好這時有兩個轎夫抬著一頂空轎迎面過來,那道人模樣的人便揮手叫轎夫停下,說服兩轎夫先上路後講價說不會虧待他們後便離開了船埠碼頭。

他們一路經松木場,過西溪花塢,再過西、東兩穆塢,一直抬到十里橫山的大嶺上。坐轎人休息片刻後繼續上路,並指著右邊的山間小徑要轎夫往上抬。轎夫花了近兩個時辰在高山險道上卻抬著非常輕松,如履平地一般。就這樣一直抬到山頂,在一廟宇前停下,道人就進了廟宇。

他們久久不見道人出來便進屋去找人要工錢,奇怪的是廟宇內空無—人,卻見堂前坐著一尊神像,手握寶劍,氣勢威武,兩轎夫只好自認晦氣便出了廟宇准備下山。正當他們走到轎前,卻看到轎椅上放著兩個紅包,發現裡面裝的錢數竟比他們預想的多了10倍。

再說這廟宇就是真武廟,廟內這神像就是真武聖帝,這次是聖帝菩薩化作凡人,從武當山回老家。民間盛傳這聖帝菩薩很靈驗,有求必應,因此上老焦山進香朝拜者眾多。後來,一批信徒怕山髙路遠不方便朝拜,因此有意要將聖帝菩薩請到龍門坎村附近來供奉。

結果到了老焦山下小山上歇腳後就再也背不起來。就這樣百姓們於是就地建起廟宇。從此,老焦山上的真武廟就移至龍門坎附近的山上。

⑵ 浙江名字的由來

以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得名。

相關介紹:

唐肅宗時以浙江以西(長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節度使,以浙江以東八州置浙江東道節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元朝元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明朝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行政區域從此開始穩定少變。

(2)杭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唐肅宗時析江南東道為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 , 錢塘江以南簡稱浙東 、以北簡稱浙西 。宋代有兩浙路 ,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今浙江省以富春江等為界分為浙東、浙西。兩浙指浙江省。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東道為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浙江西道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蘇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即潤、常、蘇、湖、杭、歙六州。

浙江東道領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浙江省除浙北之外的所有地方,即睦、越、衢、婺、台、明、處、溫八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浙江

⑶ 浙江省和杭州名字的來歷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⑷ 杭州地名從何而來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蕃衍生息。春秋時,初屬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復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於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初實行王國、縣與郡、縣(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 23)因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錢唐縣並入餘杭縣。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餘杭縣屬吳郡。靈帝光和二年(179),封朱儁為錢唐侯,錢唐縣復置(一說公元107—125年間錢唐縣已復置)。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吳郡屬之,錢唐縣隸王畿。大明八年,罷王畿,吳郡和錢唐縣復屬揚州。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寓之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錢唐為中心建立政權,國號吳,年號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不久即廢),隸吳州,此為錢唐設置郡級政區之始。陳後主禎明元年 (587),置錢唐郡,隸吳州。郡治錢唐縣,郡轄錢唐、富陽、新城、於潛4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餘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餘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餘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 6縣。大業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餘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後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並入錢塘縣,新城並入富陽縣,又於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並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餘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後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垂拱四年析於潛、餘杭縣,置臨水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紫溪縣,置武隆縣。杭州轄縣增至9。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又改諸州為郡,杭州復為餘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臨水、唐山(武隆縣更名)9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餘杭郡為杭州。同年,江南東道,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度使,杭州屬浙江西道。代宗大歷二年(767)。唐山、紫溪並入於潛縣,杭州轄縣減至7。穆宗長慶元年(821),復置唐山縣,杭州轄8縣。昭宗乾寧五年 (898),錢鏐自潤州移鎮海軍治於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為都督府。光化三年,復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桐廬縣由睦州劃屬杭州。至唐末,杭州轄錢塘、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桐廬9縣。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封錢鏐為吳越王,次年升杭州為大都督府。後梁龍德三年(923),封錢鏐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龍德二年(922),分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兩鄉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同為杭州州治。州轄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富陽縣改名)、桐廬、於潛、安國 (臨安縣改名)、新登(新城縣改名)、金昌(唐山縣改名,後又改名唐山,橫山、吳昌縣)、武康(後梁開平元年從湖州劃屬杭州)共11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杭州復降為州。同年,從杭州劃武康縣還屬湖州,劃桐廬縣還屬睦州。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兩浙道,次年罷道,並改杭州鎮海軍節度為寧海軍節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設路、州、縣三級,分全國為15路,杭州屬兩浙路,為路治所在。州轄錢塘、仁和、餘杭、富陽(富春縣復名)、於潛、新城(新登縣復名)、鹽官、臨安(安國縣復名)、昌化(吳昌縣改名)9縣。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浙西路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升赤縣(京都),轄餘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鹽官、昌化7縣為京畿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軍攻佔臨安府,沒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餘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
明朱元璋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於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餘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
清順治初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於杭州建旗營,置鎮守將軍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於嘉興,杭州府屬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轄縣仍為明代時的9縣。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海寧州。宣統三年(1911),錢塘、仁和縣撤裁,由府直轄,杭州府轄6縣1州。
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省以下設道,以清杭嘉湖道範圍置錢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駐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登、昌化等20縣。民國16年,廢道為省、縣二級制,撤銷錢塘道,各縣直屬於省;同年5月,劃杭縣所屬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設區,轄城區、西湖、江干、會堡、湖墅、皋塘6區。民國19年,杭州市改為13個區(第一區至第十三區)。民國23年合並為8個區(第一區至第八區)。民國24年,浙江省設立行政督察區,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設嘉興(後遷德清),杭州市仍為省直轄。民國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杭州市政府、杭縣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市恢復8個區。民國36年5月,杭縣改省直屬。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⑸ 杭州的名稱的由來

杭州最早指的是今杭州市北邊的餘杭區 , 阿里巴巴最大的總部就在那裡 . 從隋唐開始,杭州的市中心慢慢的從餘杭轉向了今天大家熟知的西湖一帶.
而杭州最早的名字餘杭 , 原名叫禹航 , 相傳是大禹治水時船隊港口 , 後來這塊地也被封為禹航國 . 而航也叫方舟 . 所以餘杭(禹航)的意思就是大禹坐船經過的地方 .
那為什麼禹航會變成餘杭呢 , 關於余的說法最多的是通假字 , 書寫方便 , 而航為什麼變成杭 , 是因為禹航國滅國後改性為航 , 後演變成杭姓 , 所以就改稱為餘杭 . 現在的杭州依舊有杭姓的人 .
到了隋朝 , 為了統一規范 , 提高區域的政治地位 , 在餘杭設州改名杭州 ,這也是杭州名稱最早的由來 .
都是我以前學的知識拼湊起來的 , 如果有錯誤 , 歡迎指正 , 勿噴謝謝了 .

⑹ 浙江省名字的來歷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⑺ 杭州的由來

要知道「杭州」的由來先要知道餘杭的由來
餘杭原名『禹航』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後改稱餘杭。 今禹航路上有一巨『大禹治水神像』以紀念其治水的功績

知道了「餘杭」,那再看看「杭州」是什麼時候開始啟用或緣何而來
杭州市志-建制篇節選「隋文帝開皇九年(589 ),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餘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五》:「杭州在餘杭縣,蓋因其縣以立名」。

由此可知,杭州的「杭」是由餘杭的「杭」而來,但現杭州市區古為錢塘縣,那為何公元589那年不改稱錢州或塘州呢,猜想和當時餘杭的影響力有關,就像江蘇的由來是江寧和蘇州,安徽的由來是安慶和徽州,合肥可是省會啊,可當時不行啊

⑻ 杭州雷峰塔名字的由來

沒有任何關系,雷峰塔很早就建造了。
雷峰塔原本是一處建在 西湖南屏山北脈一個小山峰上的人文景觀, 因小山峰謂之雷峰而得名。
據說是宋代開寶八年(975年)吳越王錢弘俶賀貴妃黃氏得子而建。塔自建成即為西湖名景,在西湖眾多古塔中,卓然風流。
這是一座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塔芯為紅磚砌成,塔檐、游廊、欄桿等均為木質建構,整體建築呈現著經典的、獨具的藝術美感。似乎命中註定雷峰塔劫數難逃。北宋末年,塔遭雷擊,南宋初修復時不得已將七級浮屠降為五級,之後「屢毀屢建」;明嘉靖年間,倭寇一把火燒得只剩下磚砌塔芯,但雷峰塔仍以其特殊風姿凌然聳立四百年。
夕陽落照里,湖光山色映襯下,塔影橫空,金光耀目,「西湖黃昏暮景中,無有堪與之相匹者」。其歷盡滄桑的殘缺之美竟傾倒了無數騷人墨客。

⑼ 杭州西湖,西湖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杭州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

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

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9)杭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

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

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

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閱讀全文

與杭州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