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愛新覺羅的由來
愛新覺羅(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但實際上滿語中「姓氏」一詞原文為hala(漢語哈喇、哈拉)。
滿洲姓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緣宗親關系的族名(穆昆)。愛新覺羅一姓中,覺羅為姓,愛新是族名,兩者的關系類似漢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關系(張姓與桐城張氏,翁姓與常熟翁氏等)。除愛新覺羅外,覺羅這一姓氏還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葉赫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等分支(葉赫、烏拉均為地名),瓜爾佳氏有蘇完尼瓜爾佳、安圖瓜爾佳等分支。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該族遂成望族,以全稱相稱,「愛新」遂變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
清亡以後族人多取漢姓, 如金,、肇等,也有一定趙姓為愛新覺羅,但多為伊爾根覺羅後代。
B. 清朝的起源是什麼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正統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女真各部。
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起兵抗擊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天啟元年(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天啟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
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天啟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崇禎八年(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崇禎九年(天聰十年,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崇禎十年(崇德二年,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2)清朝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亦稱為大清國。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
康熙年間簽署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尤其是清中葉以後,「中國」或「中華」作為與「大清國」含義相同並可互換的另一個主權國家國名,更是直接與China等詞對應,與西方列國在表面對等的主權條約國意義上使用,並得到各種國際條約的中外對照本之習慣性運用與「承認」。
C. 清朝名稱由來啊
清朝國號的由來
文章來源:萬事由來 更新時間:2008-9-1 13:16:43 關鍵字:由來 文化常識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 「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洲」 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持這種說法的人,舉出滿記中對貴族夫人的稱謂「福晉」為例,說「福晉」起初叫「夫金」,後改稱「福金」,最後才叫「福晉」,所以「夫」與「福」, 「金」與「晉」在滿語中是同音,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 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沈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匾額為證。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里卻已稱「清」了。
兩種說法情由不同,但都認為改國號為「清」是出於政洽需要,主要是以此籠絡漢人,從而為取代明王朝作準備。從這個共同點上去看,當以第一種說法為是,這從後來清朝統治者始終諱言「女真」和「大金」名稱一事上可得到佐證。
〔摘自南京《周末》報1987年5月9日3版]
D. 大清國號的來歷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徠漢人並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州」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持這種說法的人,舉出滿語中對貴族夫人的稱謂「福晉」為例,說「福晉」起初叫「夫金」,後改稱「福金」,最後才叫「福晉」,所以「夫」與「福」,「金」與「晉」在滿語中是同音,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沈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匠額為證。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里卻已稱「清」了。
兩種說法情由不同,但都認為改國號為「清」是出於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籠絡漢人,從而為取代明王朝作準備。從這個共同點上去看,當以第一種說法為是,這從後來清朝統治者始終諱言「女真」和「大金」名稱一事上可得到佐證。
E. 明朝為什麼叫明朝清朝為什麼叫清朝
1、明朝:朱元璋剛平定天下,想國號名為大中,於是向上天祈禱,得到大明這個名稱, 既而祈天,表示江山是承襲自韓山童父子的「明王稱號」。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
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2、清朝: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5)清朝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1、明朝歷史: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歷史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實現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F. 清朝有哪些姓申的歷史人物 姓申名字的由來
申(Shēn)姓,源出有八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申(Shēn)姓,源出有八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G. 後金為什麼改名為大清,大清的由來
清朝國號的由來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徠漢人並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一陸三陸)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州」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持這種說法的人,舉出滿語中對貴族夫人的稱謂「福晉」為例,說「福晉」起初叫「夫金」,後改稱「福金」,最後才叫「福晉」,所以「夫」與「福」,「金」與「晉」在滿語中是同音,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沈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匠額為證。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里卻已稱「清」了。 兩種說法情由不同,但都認為改國號為「清」是出於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籠絡漢人,從而為取代明王朝作準備。從這個共同點上去看,當以第一種說法為是,這從後來清朝統治者始終諱言「女真」和「大金」名稱一事上可得到佐
H. 「清」名字的由來
皇太極根據五行之說改金為清。 因為明王朝姓朱,朱是紅色,紅在五行之中屬火;而清朝原稱為後金,火克金,因此清朝就把自己朝代的名稱改為了有三點水旁的「清」,水克火。
I. 清朝的捻軍名字由來
捻軍是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軍。
源於捻子(一稱捻黨),捻子是民間的一個秘密組織,有說產生於清康熙年間,有說出現於明朝末年,成員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早期活動於皖北淝水和渦河流域。嘉慶末年,捻子集團日多,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經常在安徽亳州、阜陽、河南三河尖、江蘇、山東間護送私鹽,並與清政府發生武裝沖突,後甚而起義攻城。1853年(咸豐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國影響下發動大規模起義。起義後的「捻」,史學界稱捻軍。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北、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
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張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