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1)名字和姓氏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⑵ 姓、名、字、號的由來是什麼
名字,是一個人的稱謂和代碼。從出生開始,名字會伴隨人一生。中國人的稱謂是由姓、名、字、號四部分組成的。
我國的「姓」歷史悠久、數量龐雜。如今一說起「姓」,人們往往理解為「姓氏」,而在上古時代,「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我們的祖先由原始群居進入母系社會的時候,已經認識到有著血緣關系的本氏族成員通婚的缺陷,於是確定了本氏族與另一氏族相互通婚的族外群婚制。此時,「姓」便作為區別於其他氏族的名稱而產生了。而「氏」是一氏族內各個部落的標志。所以,「氏」是「姓」的分支。南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有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可見,「姓」的作用是「別婚姻」,就是禁止同姓的本氏族成員通婚;「氏」的作用是「別貴賤」,即劃分本氏族成員的等級高低,只有貴族才有「氏」,一般人是有「名」而無「氏」的。三代以後,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才合而為一,合稱「姓氏」,其作用也僅僅是為了「別婚姻」,失去了「別貴賤」的功能,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擁有姓氏。由於「姓」產生於母系社會時期,人們知母不知父,故而,最古老的那些姓氏都以「女」字作為偏旁,比如:姬、姜、姚等等。
中國人現在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其具體數量還不確定,但《姓氏辭典》收錄的「姓氏」已達8000多個。關於「姓氏」的來源,唐代柳芳將之總結為8類,宋代鄭樵更是將其細分為32類。總的來說,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國名為姓,如:齊、魯、晉、楚(均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等。
二、以職業為姓,如:巫(巫師)、陶(製作陶器的匠人)、商、賈(商人)等。
三、以官職為姓,如:司空、司馬、司徒(均為古代的一種官職)等。
四、以氏族的圖騰為姓,如:龍、馬、牛等。
五、以祖先稱號為姓,如:軒轅、高陽等。
六、以住址為姓,如:東郭、西門、南郭等。
七、以五行、天干、地支、數字為姓,如:金、木、水、甲、乙、子、丑、伍、萬等。
八、皇帝賜姓和避諱改姓。
「名」就是一個人的稱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名」字的解釋是:「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命。」意思是說,兩個人在晚上相遇,由於看不清楚,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是誰而用口說出的對自己的稱呼。中國的「名」,由古至今,一般都由一個字或兩個字組成。在「姓」與「氏」合一之前,「名」只與「氏」聯用,姓氏合一之後,「名」與「姓」並稱就成為人們互相稱呼的一種習慣。中國人對後代的「命名」是非常重視和講究的,同時「命名」又有一定的規則和規律。「家族範字」是中國人命名的一個主要根據。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宗族觀念,範字的意義就在於區分家族內的「輩分」。家族範字並非隨意規定,所有範字合在一起理解,都是有一定含義的。毛澤東的名字就是根據韶山毛氏族譜中的範字而得來的,其家族範字是一首五言絕句,為「立顯榮朝士,文方運濟祥。祖思貽澤遠,世代永承昌。」毛澤東是「澤」字輩,其父毛貽昌為「貽」字輩,侄子毛遠新是「遠」字輩,正合「祖思貽澤遠」這一句。同時,中國人趨利避害、求福避禍的心理極強,體現在命名上就表現為。把表示吉祥如意的字眼嵌在名字中,比如:鴻福、祥瑞等,這也體現了父母和家族對於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此外,民間認為給孩子起個「賤名」好養活,於是「狗蛋」、「狗剩」等名字時有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此類「賤名」一般只作為孩子的「小名」,到了上學的年齡,自然還是要換的。在宗法專制時代,婦女地位很低,往往是沒有名字的,出嫁之後,其姓也要附著在夫家的姓之後。比如,姓陳的女子嫁給姓王的男子以後,「王陳氏」便成為她日後的「名字」了。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早已不存在了。
「字」又叫「表字」。今人把「名」與「字」合稱為「名字」表示一個人的姓名。而在從前,「字」是「名」之外的另一種稱謂,二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古人之所以「名」外取「字」,主要是為了別尊卑。古時,人們認為「名」是少、小、卑、劣的稱呼,只能用於面對長輩、平輩時的自稱,或者是長輩對小輩的稱呼,小輩對長輩甚至是平輩說話時,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現,只能呼「字」。南宋以後,平輩之間互相稱「字」,對長輩不僅不能叫「名」,甚至不能呼「字」。古人取「字」還要經過「資格審查」,《禮記·曲禮上》雲:「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就是說,男子只有到了二十歲舉行冠禮之後才能取「字」;女子只有經過笄禮才能取「字」。古人取「字」也是非常講究的,要求「字」要與「名」有一定的聯系。「字」與「名」之間的聯系又大致可以分為:含義上的聯系和字形上的聯系。含義上的聯系又可以分為:意相近,比如:班固,字孟堅,「固」與「堅」意相近;意相類,比如:石虎,字季龍,「虎」與「龍」同為獸類;意相反,比如:張柔,字德剛,「柔」與「剛」意相反。字形上相聯系的情況也很多,比如:鄭杲,字東甫,繁體字中的「東」為「東」,「東」與「杲」都由「日」和「木」組成;謝翱,字皋羽,其「字」是名字「翱」拆分為「皋」和「羽」。中國人「名」外取「字」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取「字」了。從「名」與「字」之中,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生活中的智慧和幽默。
「號」是除了「名」、「字」以外的又一種稱謂,分為「自號」與「人號」。「自號」就是根據自己的志趣、愛好而對自己的一種雅稱。信史記載的最早擁有自號的,是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後,歸隱民間為商賈,自號「陶朱公」。唐朝詩人李白,一生志向高潔,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遂以脫俗潔凈的蓮為標志,自號「青蓮居士」。「人號」是別人所起或後輩對前人的稱號,一般含有尊敬、仰慕的含義。「人號」一般根據此人的官職或籍貫而起。比如,王羲之曾做過右軍將軍,故而人稱「王右軍」;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所以人稱「柳河東」。起「號」不像取「名」、「字」那樣刻板和講究,往往比較隨意,能自由地抒發、寄託某種情感。同時,正由於取號比較隨意任性,所以很多人的「號」並不止一個。比如,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僅算刻有印章的自號就有五十多個。
⑶ 姓名的由來
人皆有名,似乎天經地義。名字是識別人類個體的符號,是人在社會交往時的身份標志,沒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確定自己在家庭以至在社會中的地位,無法參與任何社會活動。
然而,人也有沒有名字的時候。初期的人類就沒有名字。那時,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無自我意識的狀態。他們吃的主要是各種水果等植物,屬於素食動物,體力遠不如獅子、虎狼、鱷魚等肉食動物,需要小心地提防各種猛獸的襲擊。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類像其他動物一樣只會用眼睛、鼻子,憑視覺、味覺和觸覺區分彼此,沒有強烈的個體意識,自然也不可能給每個個人冠以姓名。
那麼,人的名字從何時才有,從何處而來呢?
最早的人名是圖騰
距今四五萬年前的晚期智人階段,原始人開始有了圖騰觀念。那時人類形成了一個個彼此獨立的母系氏族部落,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人類最初的社會交往是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他們都以圖騰作為本部落身份的標志。雖然當時還未產生姓名這個概念,但在實際上,圖騰起到了姓名的作用。
人類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一些處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號作為自己的標志,於是就產生了氏。「氏」字起先的意思是「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誰誰在這兒,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
⑷ 姓名的由來是什麼
說的是姓氏嗎?
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也就是遠古的母系社會的人會繼承其母親的姓,不過後來母系社會變成了父系社會,就和現在一樣了
氏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體欲傾倒而將其支撐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義: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
按,秦漢以前,「姓」和「氏」不同,「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略•氏族》
⑸ 姓氏的由來是什麼
張 、 王 、 李 、 趙 、 錢 、 孫 … … 我 們 每 個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產 生 的 呢 ?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碼 事 。
氏 是 從 姓 那 兒 派 生 出 來 。 從 漢 代 開 始 , 姓 氏 混 而 為 一 。
現 代 我 們 中 國 人 的 姓 , 大 部 分 是 從 幾 千 年 前 代 代 相 傳 下 來 的 。
考 其 來 歷 , 大 致 可 分 為 12種 類 別 :
1), 以 姓 為 氏 。 姓 作 為 氏 族 公 社 時 期 氏 族 部 落 的 標 志 符 號 而 產 生 ,
其 後 人 有 的 便 直 接 承 襲 為 氏 。 母 權 制 氏 族 社 會 以 母 親 為 姓 , 所 以 那 時
許 多 姓 都 是 女 字 旁 。 如 : 姬 、 姜 、 姒 、 姚 等 。
2), 以 國 名 為 氏 。 如 我 們 所 熟 悉 的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的 諸 侯 國 : 齊 、 魯 、
晉 、 宋 、 鄭 、 吳 、 越 、 秦 、 楚 、 衛 、 韓 、 趙 、 魏 、 燕 、 陳 、 蔡 、 曹 、
胡 、 許 等 , 皆 成 為 今 天 常 見 姓 。
3), 以 邑 名 氏 。 邑 即 采 邑 , 是 帝 王 及 各 諸 侯 國 國 君 分 予 同 姓 或
異 性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 其 後 代 或 生 活 在 這 些 采 邑 中 的 人 有 的 便 繼 之 為 氏 。
如 周 武 王 時 封 司 寇 岔 生 采 邑 於 蘇(今 河 北 省 臨 漳 縣 西 ),岔 生 後 代 便 姓 蘇 。
據 統 計 , 以 邑 為 氏 的 姓 氏 近 200個 。 一 些 復 姓 由 於 漫 長 的 歷 史 演 變 ,
至 今 已 不 復 存 在 。
4), 以 鄉 、 亭 之 名 為 氏 。 這 類 情 況 不 多 , 今 日 常 見 姓 有 裴 、 陸 、 、
閻 、 郝 、 歐 陽 等 。
5), 以 居 住 地 為 姓 。 這 類 姓 氏 中 , 復 姓 較 多 , 一 般 都 帶 邱 、 門 、 鄉 、
閭 、 里 、 野 、 官 等 字 , 表 示 不 同 環 境 的 居 住 地 點 。
6), 以 先 人 的 字 或 名 為 氏 。 出 自 此 條 的 姓 氏 很 多 , 據 統 計 有 五 六 百 個 ,
其 中 復 姓 近 200個 。 如 周 平 王 的 庶 子 字 林 開 , 其 後 代 以 林 性 傳 世 。 宋 戴 公
之 子 公 子 充 石 , 字 皇 父 , 其 孫 以 祖 父 字 為 氏 , 漢 代 時 改 皇 父 為 皇 甫 。
7), 以 次 第 為 氏 。 一 家 一 族 , 按 兄 弟 順 序 排 行 取 姓 , 如 老 大 曰 伯 或 孟 ,
老 二 曰 仲 , 老 三 曰 叔 , 老 四 曰 季 等 。 後 代 相 沿 為 氏 , 表 示 在 宗 族 中 的 順 序 。
但 也 有 例 外 。 魯 庄 公 之 弟 庄 父 、 排 行 老 二 , 本 為 仲 氏 、 仲 孫 氏 , 因 他 有
弒 君 之 罪 , 後 代 便 改 姓 孟 , 或 姓 孟 孫 。
8), 以 官 職 為 氏 。 如 司 徒 、 司 馬 、 司 空 、 司 士 、 司 寇 等 。 一 些 以 官 職 為 姓
的 姓 氏 , 單 從 字 義 上 看 , 也 可 以 分 辨 出 來 ,如 籍 、 諫 、 庫 、 倉 、 軍 、 廚 等 。
9), 以 技 藝 為 氏 。 如 巫 、 卜 、 陶 、 匠 、 屠 等 。
10), 古 代 少 數 民 族 融 合 到 漢 族 中 帶 來 的 姓 。
11), 以 謚 號 為 氏 。
12), 因 賜 姓 、 避 諱 而 改 姓 。
⑹ 什麼是姓,什麼是名,姓名的起源
中國的姓名由來已古,在遠古時期創立姓氏的主導思想是以母系為起源,以女姓為核心,在許多有關姓氏的傳說中和一些姓氏的用字方面考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基本的意識。
文字的創立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步入文明的標志。對於「姓」、「名」等字的原始意,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據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這是對「姓」的產生的闡釋.前一句說姓是與「生」俱來的,即人一生下來就有了「姓」.姓是什麼呢?,後一句作了解答,「姓」這個學是由「女」與「生」兩部份構成的.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帶來的,而人的「姓」也是要從「生母」,即生母姓什麼,子女就是姓什麼.所以,姓名學的研究者則一至認為華夏之「姓」產生於遠古的母系族公社的時期.「姓」字的創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時期的歷史特點.那時同一個生母的幾代子孫生活在一起,由這個血緣關系組合成的原始集體就是氏族.「氏族」這個名稱是後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
由此可推出,華夏人的姓名,在文字創立的遠古時代就已誕生,而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四千餘年.文字產生之後,姓名才有了個人文字標志的功能。遠古時期傳說中的古盤,女媧、伏羲、神農、黃帝、炎帝等這些開天闢地的創世巨人,他們的名字早在文字創立之前就流傳在民間,只是到了文字產生之後,這些傳說才被後人整理出來,記錄下來。
據考證,在我國古代先有姓氏,而後有名.姓氏是指姓與氏的合稱.據《左傳.隱公八年》:無子建德,因生已見易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全而為二,男子稱氏,女人稱姓,氏可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可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據統計,我國見之於文獻的姓氏就有5660個,其中單姓的3484個,復姓的2030個,三字姓146個.當然這里還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和沒有上書的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滿族人譯改的姓。
⑺ 名字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
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
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
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
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
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編輯本段]姓氏分類舉例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 百家姓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系。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姜。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國語·晉語》雲:「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後多認為黃帝的後裔,後來陸續分支成為不計其數的其他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年(Nia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況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於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宇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國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秦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於宋,微於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宋: 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歷三封少於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據胙土命氏的之規定,稱陳氏,遂名陳滿,字少湯。陳滿死後被謚為陳胡公,為陳氏的得氏始祖。
馬:出自姬姓。趙國名將趙奢因戰功被趙王封地於馬扶(今河北邯鄲)其子孫從此以馬扶為姓,後去「扶」為馬姓。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於摩叔於衛,建衛國康叔於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干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於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於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陽市戚城遺址)。孫
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干伯禽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國令尹斗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於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的人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庄公有於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於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意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同:出於司馬氏。西漢時司馬遷因言獲罪,二子為避禍出逃。長子取「馬」加兩點為「馮」,次子取「司」加一豎為「同」。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之於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⑻ 誰能告訴我姓名的由來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我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現在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