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慈溪名字的由來

慈溪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24 22:06:34

㈠ 慈溪名字由來

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

㈡ 慈城鎮的名稱由來

慈城,建城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為越王勾踐築,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壩。史稱「句余」、「句章」。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采訪使齊瀚向朝廷奏請,劃越州東部的區域另設明州(寧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為一縣。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齡的孫子房琯為首任縣令。房縣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選擇九龍戲珠的今慈城之地,作為風水寶地遷建縣治。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當他眺望東北闞峰下巍峨聳立的董孝子祠時,不禁為董黯(漢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孫)「汲水奉母」的事跡所感動,就把縣名句章改為「慈溪」。而後人們習慣把慈溪縣城簡稱為「慈城」。
盡管「慈城」的稱謂出現在宋元文人的筆下,明清史志的記載,但官方還是把慈城稱為「慈溪」、「縣城」、「邑城」、「縣治」。慈溪四鄉百姓稱慈城為「慈溪」、「城裡」、「城裡廂」。而外縣人稱慈城為「慈溪」、「慈溪縣城」、「慈溪縣治」「慈溪城」。到了民國時慈城曾分為孝東、孝西兩鎮,後合二為一,稱之為「孝中鎮」。
作為縣治的慈城,是慈溪縣的心臟。從公元738年至1954年,歷經風雨1200多年。還產生了許多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鄉」等別稱和俗稱。
1954年的10月慈溪縣治遷址三北滸山,作為原慈溪縣城的慈城,改稱為「慈溪鎮」,後又改為「慈城鎮」,一直使用至今。

㈢ 寧波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這個有點急,知道的希望快點回答

名稱由來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稱。「甬」字是古代大鍾的一個象形字,在鄞、奉兩縣的縣境上,山的峰巒很象古代的覆鍾,故叫甬山,這條江就叫甬江,這一帶地方就稱為「甬」地。

建置沿革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寧波的名稱為「鄞」,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鄞、鄮、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慈溪、奉化、翁山4縣。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城市的發展奠定基礎。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稱句章城,縣治置小溪。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州治於三江口;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稱鄮縣。

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明州,轄慈溪、奉化、鎮海、定海、象山等5縣,州治鄞縣,屬浙江東道。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市中心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舊址相傳在今天西門口筱牆巷一帶。

五代十國屬於吳越國。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稱明州奉國軍,屬於兩浙路。

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屬於兩浙東路。

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為慶元府,屬於兩浙東路。

元朝至開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稱慶元路。

元朝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屬於江浙行省。

明朱元璋吳元年(公元1367年),中國沿海地區海禁,唯獨明州對外開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為避國號諱,朱元璋採納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義,將明州府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

民國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屬於浙江省。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為寧波專署駐地。

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內河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變,並形成三江片、鎮海片、北侖片相對獨立的濱海臨江發展空間格局。

1986年寧波被列為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審核,成為計劃單列市。

1988年3月批准為有制訂地方性法規許可權的較大的市。

1994年寧波被確定為副省級市。

㈣ 寧波名稱的來歷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9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縣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以港興市,是中外聞名的商埠。唐時已是與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鴉片戰爭後,寧波被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寧波新興工商業發展較早,「寧波幫」更是蜚聲海內外。2000年寧波港吞吐量已突破億噸。北侖港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深水良港。

㈤ 浙江慈溪市名稱的由來

慈溪,這地名被很多人戲話為「母親河」,乃「慈祥的小河」之意,也被高度評價為「最溫馨的地名」,這些固然都跟「慈」所附帶出來的「慈祥」之意有很大關系。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片面理解,但事實上「慈溪」的由來,還真是「孝順」「慈孝」有關呢。

㈥ 寧波名字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㈦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溫州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華」這一名字由來於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台岳。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盪,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誌》雲「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總之,台州因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應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與台宿當有一定的關系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流經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說法是麗水之名來源於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總之兩種說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麗水地區,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後用過栝州、縉雲郡等名稱,至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後,舟山群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戶居民因鄉賢王國祚的請免獲准留守舟山島。由於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後來「海禁」的鬆弛,居住地的擴展,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於現在了。

㈧ 慈溪名字的由來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環杭州灣地區上海、杭州、寧波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給慈溪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2008年建成後,一座比舊金山金門跨海大橋長15倍的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將橫跨廣袤而洶涌的杭州灣海域,從此慈溪將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寧波兩大都市的「黃金節點」,融入滬、杭、甬2小時交通圈,這將極大提升慈溪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65.28萬畝,戶籍總人口101.54萬,轄17個鎮、3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47個社區。市政府駐地滸山街道。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塗宋地」之稱,悠久的海塗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慈溪更有對外交流合作的傳統,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達蓬山啟航,東渡日本,拉開了對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織融匯在一起,善於兼容並蓄,注重務實開拓,崇尚合作共贏,講求開放、誠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為慈溪新時期無可比擬的人文競爭力。

㈨ 慈溪市和慈禧同音,兩者到底有什麼關系

慈溪市與慈禧同音,但是其實兩者並沒有什麼關系。因為慈溪市的叫法遠遠早於慈禧太後,所以說慈溪市與慈禧太後沒有關系。一個是地名,一個是人。

慈溪市最著名的文化應該就屬青瓷文化莫屬了。當時慈溪市可以說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發源地,中國要進口的瓷器都會從慈溪出發運往世界各地,所以說在當時慈溪市應該是一個比較發展的城市,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而慈溪的本地文化也屬於吳越文化的一種,所以它有著屬於它自己獨特的吳語。這種吳語無疑代表著當時慈溪的文化是值得人們所慢慢品味的。要知道慈禧太後是清朝時期的人物,而慈溪市是早在東漢就有的地勢。所以兩者並沒有太大的關系,雖然兩者恰巧同音,但是也請人們理性分辨。

閱讀全文

與慈溪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