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人的名字為什麼都是四個字的日本人的名字的由來
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 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巨商和村裡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征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中國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志,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世界各國的姓多是表示血緣關系的,而日本的姓卻很少有這個意義,姓一個姓的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爺爺。
日本人姓多數由兩個漢字組成,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北、池、岸,田中、鈴木,宇都宮、西園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場合,要在姓與名中間留出一個字的空來,如,井上清,要寫成「井上清」,三階堂進,要寫成「三階堂進」,八木下弘,要寫成 「八木下弘」。
據說日本人的姓有十幾萬個,日本人口才一個億多,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最常見的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
日本姓這么多,但是天皇卻沒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日本人認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無姓的。天皇無姓,皇子、皇孫、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無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島紀子,姓的川島,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志,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 11位的就叫餘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選、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兒子。長女稱大子,次女稱中子,三女稱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長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過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衛」、「左衛門」、「右衛門」,這是由軍職變化的名,也有的是為了顯示尚武精神。
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結尾,如,川島芳子、大關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聽起來優雅、柔和。現在青年女子中,約有90%的人用 「子」命名。按習慣,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中野良子嫁給川崎善弘後,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結婚後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子反對夫妻同姓,還成立了「反對夫妻同姓會」,主張婚後仍用自己的姓。
把數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島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條、八馬、九鬼、十石的,還有姓四十五、五十鈴、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萬歲的。在名中用數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見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時間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時父親是56歲。
日本是注重禮節的國家,過去,孩子出世要舉行命名儀式,而且規定,在孩子出生後的第14天內舉行,通常以第七天為多,日本人叫這天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當天晚上家中要擺上宴席慶祝一番。
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稱呼父母的名,這在大多數國家是不允許的。
要說日本人姓名的怪,那可多著呢。日本人姓名的寫法,通常是先姓後名,譯成西文時,往往改為先名後姓,而且是按照日語原來的讀法以羅馬字拼寫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漢字以來,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主張不用漢字取名,而改用「假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數量多,在其讀音,漢字的寫法上也相當的復雜,讀音相同的姓氏,漢字有幾種甚至是十幾種寫法,而相同的漢字也會出現好幾種讀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讀做以下幾個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貴,陵,雀等等。姓為ことぅ的日本人,用漢字來寫會有以下幾種寫法:後藤,五藤,吳藤,梧藤,梧桐,江藤,牛頭,五島,後島等等。
日本姓復雜得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讀,聽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漢字如何寫。有調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換的名片高達400萬張,就是說每一秒鍾就有231組人在交換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對方的名字叫錯是非常失禮的事,為了避免弄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在用漢字寫的名字旁邊用假名註明日語的讀音。
日本人還習慣稱姓不稱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會有好幾個「佐藤」一起答應。有個笑話是說: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擁擠的人群內丟一顆手雷,炸死10個人,其中就有9個叫佐藤。
② 日本名字的由來
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
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2)日本取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據歷史文獻《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與日本列島交往始於東漢,而之所以說是日本列島,是因為那時還不確定日本是個國家。
當時日本島上共建立了100多個小國,其中一個小國派遣使臣到東漢求助,因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所以便稱之為倭國,因此也被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南北朝。而後日本列國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都急於向中國尋求幫助,只得每年都朝貢並向我國稱臣,也使中華文明不斷輸入日本。
對日本的統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此期間,我國對日本所有東西都加「倭」字,比如:倭奴、倭國、倭刀等。而後還有些史書直接稱為東夷和我國東方的少數民族一樣的稱呼。
唐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漢化,知道「倭」的意思後,開始對「倭」字反感。公元五世紀,日本同意後,國名定為「太和」,並將太陽視為自己的圖騰。
公元七世紀,日本聖德太子覲見隋朝時,附國書:「日出處太子致日落出太子」以表示想和中國平等外交,隋煬帝看後便棄之不理,而這也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
而後,日本便於中國斷交,並與我國朝廷有戰事。唐開國以後,日本又急忙歸附我國,在武則天在位時期,日本遣唐使將國名改為日本,並求武則天改名。
武則天便下詔書,而這也是歷史的證據。從此,日本便在我國外交書上出現,而對內我們仍以倭國為日本國名。
③ 日本名字的由來。。。
日出東方,本為文化發祥。
④ 日本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日本全稱「日本國」,是位於亞洲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隅的島國。古稱「八大洲國」「葦原中國」「豐葦原瑞穗國」等。至神武天皇時,將其建國的地方稱作,即「和」或「大和」。在日語中,意為「山」,意為「地方」,合起來原意為「多山之地」。這說明當時日本是以地形命名的國名。這樣「大和」一名便成為日本的國名。
到了公元3世紀末4世紀初,在國都附近的大和地方,又出現一個統治整個北九州、勢力達到關東地方的邪烏國,又稱「大和」政權。所以,當時對日本的俗稱為「大和」。
大化元年,日本第36代孝德天皇即位。大化革新後,日本仿效唐制,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為區別以前的大和政權,將國名正式稱為日本國。
在日本官方文獻上改稱日本,則是公元720年,這一年,日本用漢文編寫成《日本書紀》,把「大和」都改為「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約半個世紀內,日本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民族擴張主義逐漸抬頭。到了1889年,日本公布明治憲法中規定國名為「大日本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日本帝國」戰敗投降。1946年11月,日本公布的憲法自稱為「日本國」,一直使用到現在。
⑤ 日本國名的由來
日本國名的由來:
日本的意思是日出之國,在最早時候日本使用和還有倭來作為國名,日本這一個稱呼大約是在七世紀的後期才開始使用,關於日本過命的由來在日本的史書裡面並沒有記載。
但是在中國的《新唐書》裡面則記錄的有,在公元670年,倭國派遣了使者來慶祝唐朝平定了高句麗,因為前來的使者懂一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個稱呼,所以回去以後就把國名改成了日本。
(5)日本取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人也一直視太陽為圖騰,隋唐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日本對倭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
所以,日本國的國名,當是中國隋朝皇帝無意賜予的。《詩經·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天子顧名思義,天之嫡長子。所以,天子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宣揚自己生來就有許多瑞徵,所謂天子氣。人們便把他們比作龍,稱真龍天子。封建階級宣揚天子受命於天。
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代理人,一切人都應受天命約束。古代中國的這種天命思想傳入日本後,日本人遂也就稱自己的國王為天子了。
⑥ 日本人名字的起源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三、名的含義
日本人的名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惡含義的字,如:瘦、飢、瘦、苦、怪、邪等是人們所忌諱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義,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內容。如:黑田俊雄、奧野高廣、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個特徵。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廣,一般來說,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結尾的名較多,如:小林秀賴、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維新以前,有許多男子叫「兵衛」或「左(右)衛門」。這類名起源於古代。公元八世紀時,天皇朝廷內設立了五個負責保衛天皇和宮廷的軍事機構,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和左右衛士府,台稱五衛府。那些最早叫「兵衛」或「左(右)衛門」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軍士,有的則是這些軍士的直系親屬。不過,這些陳舊的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⑦ 日本國名的來歷是誰取的名字是什麼意思日本國最早的國名叫什麼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紀的《史記正義》中又有另一說法,指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作「日本」。
現代日本的正式名字為「日本國」(にほんこく)。在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新的憲法中,改成現今的名字。
雖然日本國內絕大多數使用日語的情況也是用「日本」去稱呼自國,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轉寫的「ジャパン」,甚至從「Cipangu」轉寫而成的「ジパング」來代表日本,從而製造外來語的效果,尤其常見於廣告及品牌的命名。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時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語稱號。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由日本神話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諾尊所創的八個島)、八島(やしま)、扶桑(ふそう)、瑞?#91;(みずほ)、敷島(しきしま)、秋津島(あきつしま)等。
⑧ 日本此名字的由來
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
日本國名由來: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⑨ 日本國名的來歷
日本一名起源於唐朝時期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 「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 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 「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⑩ 日本國家名稱的由來誰知道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
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