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腸粉才是廣東早餐界的王者
早餐是當代人類的一大痛點。
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不吃早餐已成習慣。就算是吃早餐,很多時候也就是塞幾口麵包,或者啃一個街頭的雞蛋灌餅。
要上工的年輕人是沒有時間去茶樓嘆早茶的,但他們還是可以走進蒸汽彌漫的腸粉店,用一碟腸粉作為一天的完美開端
腸粉,又稱卷粉、豬腸粉、拉腸,其實就是米漿蒸制而成的薄皮,再搭配各種餡料製成。
很多外地人聽到「腸粉」這個名字都不敢吃,因為跟肥腸粉一樣是「肥腸+米粉」,但上桌之後才發現原來是這么小清新的食物。
腸粉之所以會有這么「兇悍」的名字,也是因為最初形狀大小與豬大腸相近,故名為「豬腸粉」,簡化稱「腸粉」。
▲豬腸粉
中國小吃大多喜歡攀龍附鳳,腸粉也沒能逃脫這個命運。
關於腸粉的起源,網路上有不少「野史」:一說是源於唐朝,六祖惠能無意中創造的;還有一說是紀曉嵐蠱惑乾隆專門來到粵西品嘗,腸粉以此也由此而來。
第一個說法缺少史料支撐,而第二個說法基本可以認定是虛構的,因為乾隆爺並沒有去過廣東。
其實,關於腸粉的歷史,並沒有一個詳細的官方記載。而烹飪類的書籍則普遍認為,腸粉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後才成為廣州流行小吃的。
▲腸粉是不折不扣的街頭美食
2007年出版的《中華名吃·廣東菜》中認為,腸粉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廣州西關泮塘荷仙館創制。
而1998年出版的《香港特色小吃》則認為,腸粉實際上是20世紀30年代的流動小販們所製作出來的一種街邊小吃。到了後來,才漸漸地出現在了餐館里,並搭配了各種餡料。
所以,腸粉流行起來的時間(20世紀30年代)和地點(廣州西關一帶)基本還是可以確定的。
這里要說說廣州西關,它位於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在明清時隸屬南海縣管轄,如今則屬於廣州市荔灣區。
在清代,西關是整個南海縣乃至廣東省的商貿中心,著名的十三行就位於西關。
發達的商業文化,不僅孕育了西關獨特的建築風格,也使它成為眾多廣州美食的發源地,艇仔粥、腸粉、雲吞面、牛雜湯……時至今日,西關仍是廣州著名的美食地標。
▲廣州西關
▍一碟有靈魂的腸粉蘊藏著什麼秘密?
與充滿油脂氣息的熱乾麵、豆皮、面窩這些武漢早餐相比,廣州的早餐就像是從米漿里撈出來的,米粉、河粉、腸粉、陳村粉……各種粉類占據了廣州早餐屆的半壁江山。
而這些粉類中的王者,毫無疑問就是腸粉。
而一碟優秀的腸粉,出品時要做到油光閃亮,里邊包裹的食材若隱若現,吃起來要爽滑可口,絕不可像米粉那樣過於彈韌,而調味也要直抵粵菜的靈魂——鮮。
▲食材好了,腸粉就好了
做出這樣一份腸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米漿、蒸制、餡料、醬汁,每一樣都不能掉以輕心。
米漿
一道好的腸粉粉皮要薄,氣味要香,入口要滑,咬下去還要有韌勁,而這完全取決於選米和磨米漿。
選米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很多店家可能要試過十幾種米之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那種。
新米和陳米的選擇也沒有對錯。有人選擇用新米,也有人更喜歡用陳米。一般來講,新米的香味更濃,而陳米做出來的腸粉更爽滑薄透,但這些也會受到不同品種米的影響。
▲如今還在堅持用石磨米漿的腸粉店並不多
泡米也有講究,一般要提前三至八個小時浸泡,夏季時間短些,冬天則可以泡的時間稍長。
所以,選擇什麼品種的米,用新米還是陳米或者是摻著用,浸泡多長時間,這些其實都構成了一家腸粉店的核心競爭力。
《早餐中國》第27集就記錄了廣東順德一家腸粉店,它是用新米和陳米混合磨漿,用手勺舀起、倒下,掛壁的米漿微微起泡,粘度剛剛好,全憑操作者多年來的經驗。
然而,用純米漿製作腸粉卻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夏季氣溫高,只需要提前三四個小時泡米,腸粉店做的又是早餐生意,所以往往要午夜時分泡米。
而且大米這種農產品,即便是同一塊地長出來的,不同年份的品質也會有差異,這對操作者的經驗要求非常高。
所以,很多餐廳為了保證出品穩定,就用粘米粉代替米漿,再加入澄面、栗粉和生粉,改善它的質地和口感,就可以用來製作腸粉了。
這樣出品的腸粉,其實口感也很好,不過還是缺少一些米香氣。
蒸制
米漿做好之後,下一步就要上鍋蒸制了。
而根據蒸制手藝的不同,腸粉也分為三種:窩籃拉腸、布拉腸、抽屜式拉腸。
▲窩籃拉腸
窩籃拉腸是最古早的腸粉製作方式。將米漿倒在竹篾編織成的扁平籃子上,撒上餡料,再放到蒸籠里蒸熟。因為費力又佔地,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這么做腸粉了。
取代窩籃拉腸的是布拉腸,把磨好的米漿均勻澆至編制細密的布上,蓋上蓋子,利用蒸汽將米漿蒸熟。
▲布拉腸
雖然不是食材,但「布」確實是製作布拉腸的關鍵,一般要用「的確良」布,因為它的布質光滑,能夠減少粉皮表面的褶皺。
不過,因為布表面的流動性一般,非常容易使粉皮薄厚不均,所以,倒完米漿後要用手均勻地將米漿朝各個方向推,以保證受熱均勻,這非常考驗腸粉師傅的手藝。
隨著需求的增加,傳統的布拉腸出品還是太慢,於是有人改良的多層蒸屜,也就有了抽屜式拉腸。
▲抽屜式拉腸
米漿倒入鐵盤,鋪上餡料,再推進蒸籠里蒸制。因為鐵盤表面的流動性比較好,所以抽屜式拉腸的出品更加透薄。
不管哪種方式製作,蒸腸粉的蒸爐火一定要猛,這樣口感才會爽滑。
近些年,總有人爭論布拉腸和抽屜式拉腸孰優孰劣。其實,決定腸粉口感的,更重要的還是米漿、師傅的手藝和蒸制時間。蒸制工具當然會對口感有影響,但並沒有很多人描述得那樣誇張。
當然,布拉腸對腸粉師傅手藝的要求更高,這或許是很多人認為它更好吃的原因。
餡料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腸粉到底是什麼味道的?」下面有一位廣東的朋友回答說: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包子,包什麼餡,就是什麼味兒。
雞蛋、豬肉、牛肉、豬肝、蝦仁……都可以成為腸粉的餡料,一般情況下,廣州腸粉的餡料不會特別復雜,一份腸粉至多一兩種餡。
▲《早餐中國》第27集預告片截圖
《早餐中國》講到的順德那家腸粉店的餡料就很有特色,一般的雞蛋腸粉都是雞蛋液攤在粉皮上,而這家店是一整隻雞蛋打在上面,吃起來特別有滿足感。
當然,腸粉也可以做成什麼餡料都不加的素腸粉,也叫齋腸粉。這能體現出腸粉最原本的米香以及爽滑彈牙的口感。
還有一種特殊的腸粉叫做「炸兩」,就是將腸粉包裹住油條,兩種小吃合二為一。通常來講,腸粉店賣炸兩的比較少,反而粥店賣得會比較多,因為炸兩跟粥在一起是絕配。
▲炸兩
醬汁
醬汁是一碟腸粉畫龍點睛之筆。
醬汁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醬油,而是要用醬油加上水、高湯、冰糖、蚝油以及香料熬煮。
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醬油的鹹味,而又烘托出腸粉的鮮味。
對於很多腸粉店來說,口味獨特的醬汁也是核心競爭力。
▲醬汁也是核心競爭力
▍在廣東,腸粉可不止一種
上邊說到的其實都是廣州西關腸粉,而在廣東,其實還有客家腸粉、潮汕腸粉,尤其是在潮汕地區,每個城市的腸粉幾乎都有不同。
與廣州腸粉的小清新、顏值高不同,潮汕腸粉給人的第一視覺雖然亂,但輕輕撥開粉皮會發現餡料不是一般的豐富。不僅有豬肉、牛肉、雞蛋等傳統餡料,還因地制宜的加入了各種海鮮。潮汕腸粉各地的做法大抵相同,最大的區別往往就在醬汁。
汕頭腸粉在潮汕腸粉中粉皮是最薄的,習慣用醬油和鹵湯作為醬汁。
潮州腸粉的最大特點是會澆上花生醬或者沙茶醬,口味對比其它腸粉非常獨特。
普寧腸粉則是會用到蒜香味的鹵汁,而且湯汁會比較多。
揭陽人吃腸粉時,一般還會搭配燉湯。
潮陽腸粉對比其它地方,會在腸粉上面鋪一層西洋菜或者空心菜。
澄海腸粉與汕頭類似,但是會在腸粉上撒一層油炸過的菜脯。
▍廣東人為何最鍾意腸粉?
聽遠離廣東家鄉的朋友們說,生活在北方,最懷念的味道並不是那些大菜或是山珍海味,其實就是街角的腸粉。
腸粉之所以這樣被人惦記,一方面它是最日常的食物,最熟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製作腸粉的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從凌晨開始泡米、洗米,到清晨磨米漿,確定米漿的粘稠度;蒸制的火候要十分精確,時間長了粉皮會太老,時間短了餡料又有可能沒熟,每一份腸粉背後,可能都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積累。
這樣充滿十足誠意的食物,能不讓人惦記
2. 腸粉的來源
您好!
腸粉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廣東小吃,因其薄皮是以布拉成,所以又稱布拉腸粉,或簡稱拉腸。由廣州西關泮塘荷仙館創制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腸粉傳統以碎肉、魚片、鮮蝦仁為餡。也是廣州、香港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
3. 豬腸粉的由來
腸粉起源於嶺南廣州的西關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咸、甜兩種,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腸、卷粉、豬腸粉(因腸粉形似豬腸)。(潮汕地區腸粉和傳統廣式拉腸不同,潮汕拉腸餡料多配料多,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味道較清、純。)
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布拉腸粉、拉腸、卷粉、拉腸、捆粄,不同於豬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4. 清明節名字的由來
是天皇氏轉動斗柄時,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所以命名為清明節。
古籍記載,天皇氏開始制定干支的名字,以確定每年的節日。「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
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所以,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起始,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這便是清明節的由來。
(4)拉腸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清明節習俗:
1、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2、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掃墓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5. 劉家峽名字的由來.....為什麼叫劉家
黃河彎彎曲曲,穿過座座大山,到甘肅中部,在永靖縣城附近,流進一條二十多里長的大峽谷。峽谷兩岸的山峰七上八下地聳立著,看著叫人頭暈。黃河水象數不清的脫韁野馬,在峽谷中咆哮奔騰而下。
離峽谷不遠的山窩里,有個小山莊。莊裡有個姓劉的老漢,家裡有老伴和兩個兒子。四口人靠幾棵果樹過日子。他們成年累月侍弄著寶貝似的核桃樹、棗樹、梨樹,把收獲的果實挑過黃河,到城裡賣掉。雖說日子不很寬綽,倒也吃穿不愁。
劉老漢平日摳得很緊,捨不得亂花一個錢。買點油鹽也要掂量掂量。窮人家沒別的進城門路,不攢錢,有了事怎麼辦呢!
這年秋天,劉老漢挑上滿滿兩筐核桃,起早去賣。他順著彎來彎去的羊腸小道,一步一步地從山上邊下來,傍晌午到了黃河水邊。
擺渡過河的羊皮筏子在河對面。劉老漢就蹲在一塊石頭上,等羊皮筏子過來。
黃河水打著旋,浪頭擊到岸邊山石上,水柱飛起幾尺高,讓人看著心裡發怵。羊皮筏上坐滿了人,剛離開對岸,起了大風。狂風順山谷呼呼地穿過來,浪更大了,水更急了。
劉老漢一欠身站起來,提著心,瞪著眼,看著河裡的羊皮筏子。筏子在水中忽上忽下,轉過來掉過去。筏子上的人緊緊依偎著,有的閉上眼睛,有的亂喊亂叫,有的哭了起來。
筏子到了河中心,突然,一個浪頭撲下來,羊皮筏子一下不見了。劉老漢打了個冷戰,跪下來磕響頭,不住嘴地念叨:「上天保佑,上天保佑。」
誰知一浪過去,羊皮筏子卻從水中鑽出來,終於靠了岸。劉老漢抬起頭時,人們正從筏子上下來,這倒把劉老漢驚呆了。其實,碰得巧,一浪撲不沉筏子的事也是有的,可劉老漢卻認為是他求神的效應。
晚上,劉老漢回到家,吃飯時沒端碗,睡覺時翻來覆去睡不著。半夜了,他叫醒老伴,把白天在黃河邊遇到的事,有鼻子有眼地說了一遍。他要老伴支持他修廟供菩薩,保佑人們平安過河。
他老伴好說話,劉老漢咋說她咋依。接著又說服兩個兒子,於是,他們把積蓄全拿了出來,買來磚瓦、木料。劉老漢請來匠人算一算,還差一半東西。他一咬牙把幾棵果樹也賣了。
全家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湊夠了料,在峽谷里蓋起了一座廟。從此,過河的人,總要先進廟禱告一番,乞求神靈,保佑平安。認為有菩薩保佑,能逢凶化吉,碰到狂風惡浪,筏子往往能躲過危險,到達彼岸。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想念著這個好心的劉老漢,便把這個峽谷叫劉家峽了。
啊拉拉~~就是這個啦~~選我吧選我吧~~~
6. 鹽步布拉腸粉的由來
腸粉起源於嶺南廣州的西關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咸、甜兩種,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腸、卷粉、豬腸粉(因腸粉形似豬腸)。(潮州地區腸粉和傳統廣式拉腸不同,潮州腸粉餡料多配料多,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味道較清、純。)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布拉腸粉、卷粉、拉腸、捆粄,不同於豬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起源
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分類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腸粉 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 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布拉腸粉是以品嘗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嘗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
潮州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店家有銀記、大可以等。抽屜式腸粉主要是做早餐腸粉為主,其中粵西地區最出名的是「都城腸粉」,在肇慶,雲浮一帶久負盛名。
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大部份已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注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捲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7. 「腸粉」名字的由來
「腸粉」名字的由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轉到羅定州吃龍龕糍。
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龍龕糍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糍並不算是糍吧,反而有點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後來回到了京城,還對羅定的腸粉念念不忘,而腸粉亦因此在廣東傳開了,越開越多腸粉店。
現在腸粉已經是廣東著名的傳統特色美食之一,腸粉分咸、甜兩種,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按流派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
(7)拉腸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腸粉源於廣東羅定,目前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西關腸粉,梅州腸粉,潮州腸粉,雲浮河口腸粉,鬱南都城腸粉等。而這種傳統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
其實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
西關是以布拉腸粉品嘗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嘗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
在香港廣佛等地,多配以生抽加花生油或豬油。潮汕地區多用花生醬或沙茶醬等地方特色醬料,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則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醬,這對於粵港的食客可能會有不習慣,但是卻有不錯的地方特色。
8. 腸粉 的來歷
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咸、甜兩種,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粉、卷粉、 腸粉
豬腸粉(因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咸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關於腸粉的起源,目前似乎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
9. 黃瓜名稱的由來
1.黃瓜的原產地是印度的熱帶雨林,由漢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中原,原名稱為「胡瓜」;
2.後趙時期出現一條法令,嚴禁使用「胡」字,違者問斬無赦,所以胡瓜更名為黃瓜。
(9)拉腸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1.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於後趙。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後,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個赦。
2.黃瓜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尼克酸、鈣、磷、鐵等營養成分。
參考文獻
網路
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