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傣族名字的由來

傣族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25 20:06:04

① 西雙版納的名字怎麼得來的

西雙版納風俗民情就是回族和傣族的民俗風情。
回傣,西雙版納當地傣語為「帕西傣」。「帕西」是西雙版納傣族對回族的稱謂,「帕西傣」譯成漢語就是回傣。回傣的住地,集中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曼短村公所,並且僅有兩個村寨。一個叫曼巒回,一個叫曼賽回,約120餘戶,600多人。這兩個村寨,因其寨容、環境與村民們特殊的生活習慣,而成為一種獨特的西雙版納民俗村。
西雙版納回傣的居室有土牆房,也有和傣族一模一樣的干欄式竹樓,住房形式有回族的特點,也有西雙版納傣族的特點。著裝和西雙版納傣族一模一樣:婦女裹頭巾,穿緊身短衣,衣襟不安紐扣,用衣繩系於右側;下身筒裙長及腳背,腰身細而下擺寬。男子穿無領對襟上衣,下穿長褲,頭上有戴禮帽者, 有纏頭巾者,並有披毯禦寒習慣。男女均操傣語,部分男人還識傣文。 和西雙版納傣族一樣種糯谷,喜食糯米飯。生活習慣都與西雙版納傣族類似, 但嚴格遵守伊斯蘭教教規。寨內建有清真寺, 每到伊斯蘭教歷九月(齋月),把齋,齋月新月始現封齋,至下月新月復出時開齋。按伊斯蘭教義,修認(認真主安拉)、禮(做禮拜)、齋(把齋)、課(抽天課)、朝(朝覲)五功。過回族節、古爾邦節和聖誕節,同時過西雙版納傣歷年和傣族的關門節、開門節。婚姻實行回傣內婚制,像西雙版納傣族一樣時興入贅。
居住西雙版納曼巒回和曼賽回的回族,由於風俗習慣、生活習慣與使用語言等許多方面,既保留有回族的特點,又有西雙版納當地傣族的特點,因此成為回族中較為特殊的一部分,因之而產生了西雙版納「回傣」這樣一個特殊的稱謂。
西雙版納勐海地區的這兩寨「回傣」都自認祖居大理,約在杜文秀起義前後,離開雲南大理而進入西雙版納勐海。在曼巒回寨,有人曾見過一本傣文書籍記載著一段該寨的來歷。記載說:西雙版納傣歷1188年(1826)雲南大理巍山經商回民馬哥頭、馬海青、馬青龍運鹽至曼降(今西雙版納曼巒回附近一傣寨),見土地平坦寬廣,請西雙版納傣族頭人帕雅捧岱至西雙版納勐海城子向土司獻鹽三馱,請求在西雙版納勐海建寨定居。土司收下禮物,令馬氏在今曼巒回址建寨。馬哥頭與西雙版納傣族頭人之女玉溫瑪成婚,生下4男2女,一直遵守穆斯林教規。
這段記載不知出自何年何月,也不知由誰記載,現已無法考證真偽。但兩寨回族,既守回族之規,又人傣鄉之俗,形成一種獨特的西雙版納文化現象已是事實。

② 傣族的由來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古人類之一。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等部落聯盟國家。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

在這之前,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王國稱作「滇越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王國與其宗主國(漢朝)沖突不斷,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稱「滇越人」)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後,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2)傣族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傣族節日習俗

1、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

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2、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3、關門節、開門節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③ 寫出傣族名稱的來歷

你好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④ 西雙版納名字的由來

我也喜歡那裡啊。我給你介紹以下啊。西雙版納名稱的由來

西雙版納,是一句傣語。四個字中,有三個數詞,一個名詞。傣語的西、雙、版三字,譯成漢語是十、二、千;納,是個名詞,意為田。一些介紹西雙版納情況的文章,按字義將西雙版納譯為十二千田。十二千田,奇怪不奇怪?十千為一萬,十二千應該是一萬二千,怎麼不叫一萬二千田,偏叫十二千田呢?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就得講講「西雙」這個數詞的由來。

西雙版納,古代叫做勐泐,意思是傣泐居住的地方。傣泐,是傣族的一個支系,漢語稱為水傣,主要聚居地是如今的西雙版納。據傣文歷史資料《泐西雙邦》一書記載,勐泐地方古代分布著邦荒、邦帕、邦罕、邦洛、邦紹、邦黑、邦蘭、邦莫、邦蓋、邦隴、邦賴等十二個傣泐部落。這十二個傣泐部落,為與其它民族爭奪平壩,結成了一個稱為「泐西雙邦」的部落聯盟組織。十二個部落的首領分別組成部落聯盟組織泐西雙邦的「昆細昆別」即四大臣與八大臣。這十二個大臣,分頭管理各種事務。《泐西雙邦》還記載說,傣泐王已由天王封委、由後裔繼承王位。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後裔卻遠在異國他鄉。機智勇敢的幾達沙里,受眾人委託,帶著十二個勇士去找尋、恭迎王室後裔回鄉繼承王位。他們歷盡辛苦,把王室後裔接回勐泐,輔佐他登基繼位,並用計除掉了他的政敵召真罕,使那位名為召蘇婉納波龍的王室後裔穩坐王位。由於幾達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輔佐傣王有功,被分封管理十二個邦,並允許他們建立領地——勐和稱為景的城池。從此以後,傣泐地方便出現了西雙景(十二個城池)和眾多的勐,勐的首領稱為召勐(意為一個地方之主)。

傣歷522年(公元1160年),年僅32歲的帕雅真征服了各勐,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隴金殿王國(又名勐泐國)。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隴(今景洪)頒發虎頭金印,命為一方之主,稱為景隴金殿王國至尊佛主。明朝年間,朝廷在勐泐地方設立了宣慰使司,統轄勐泐地區各勐。傣歷944年,與緬王聯姻的第三十三代宣慰使召應勐,為替愛妻氵力 蘇宛納巴讀瑪備辦返鄉探望父母的禮品,將所轄的三十多個勐(有說一百餘個勐者)和十二個火圈(統治山區民族的機構)合並成十二(西雙)個承辦禮品的單位,各辦一份禮物,讓氵力 蘇宛納巴讀瑪帶回故鄉晉獻父母。從此,所有田賦、貢品,均以十二份為單位承辦,並將合並以後的田賦機械叫做版納。

西雙版納的西雙,起自古代的西雙邦、西雙景。版納則始自召應勐為備辦禮物而將勐和火圈合並為十二個單位。版納,實際上是合並田賦。古代的西雙版納,是經過合並的十二個田賦單位或政權機構。傣語的「版」是個多義詞,可譯為千,可譯為纏裹、聯合、合並,並不僅僅是千。版納,也不僅可譯為千田,還可意譯為合並田賦或合並水田。當年召應勐並成的西雙版納,分別為①版納景洪(包括景洪、勐罕兩勐);②版納勐遮(包括勐遮、景魯、勐匡、勐阿四個勐);③版納勐混(包括勐混、勐板兩勐);④版納勐海(包括勐海、景真兩勐);⑤版納景洛(包括打洛、勐滿、勐昂、朗勒四個勐);⑥版納勐臘(包括勐臘、勐伴兩勐);⑦版納勐很(包括勐很、勐旺兩勐);⑧版納勐拉(包括勐拉、勐往兩勐);⑨版納勐捧(包括勐棒、勐滿、勐潤三個勐);⑩版納勐烏(包括烏岱、烏勒兩勐);(11)版納景董(包括景董、磨臘、易武、倚邦四個勐);(12)版納勐龍。

自召應勐將勐並成西雙版納以後,西雙版納的轄區范圍和各個版納下轄的勐不斷地調整變更,但西雙版納的名稱始終未變。民國年間在今景洪設立「普思沿邊十二版納」的名稱。歷史上的西雙版納,是車里宣慰使司統轄下的十二個提供貢賦的行政機械。

1953年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時,各族代表認為「版納」具有「波海咪納版塔南干」(各族人民大團結)之意,一致同意沿用西雙版納作為自治州的州名。如今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下轄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轄區面積19124.5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966.29公里,其中:中老段為677.8公里,中緬段為288.49公里。有國家級口岸三個,省級口岸一個,有六條公路,一條水路與寮國、緬甸相通,形成水、陸、空全方位開放的立體口岸網路,是面向東南亞的開放大道。州內人口約83萬,傣族佔28.2%,漢族佔25%,哈尼族佔19.04%,其它少數民族佔24.76%,少數民族佔全州人口總數的78.4%。

雲南少數民族風情之最

少數民族風情風俗最集中的景點——雲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獨龍族

中國最怪的村——蜂岩洞村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白族三月街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僳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目瑙縱歌

最有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最有名氣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中國最長的宴席——哈尼族長街宴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書——鮮花

最古老的情書——來蘇

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習俗之一——阿夏婚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最儉朴的婚禮——勞動

最獨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

最有趣的離婚證書——木片

最奇特的書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講禮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瑤族

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基諾族

最有趣的習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魚工具——景頗族長刀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空手捕獵

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納西族

⑤ 有人知道布傣族的來歷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⑥ 西雙版納的名字的由來。

西雙版納的「西雙」,起原古代的「西雙邦」、「西雙景」。「版納」則始自召應勐為備辦禮物而將勐和火圈合並稱為12個承辦單位。「版納」,實際上是合並田賦。

古代的西雙版納,是經過合並的12個田賦單位或政權機構。傣語的「版」是個多義詞 ,可譯為「千」,也可譯為「纏裹」、「聯合」、「合並」,並不僅僅是「千」。「版納」,也不僅可譯為「千田」,還可譯為「合並田賦」或「合並水田」。

(6)傣族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西雙版納有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圈成員,植物種類佔全國的1/6,動物種類佔全國的1/4,森林覆蓋率80.8%。

是中國第二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鄉,建有1個5A級景區,9個4A級景區,西雙版納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

⑦ 幫我介紹一下傣族的起源和歷史

傣族歷史

傣族是紅河州10個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紅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紅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佔全州總人口的2?郾37%。居住區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彌勒、元陽、紅河、石屏、建水、瀘西、個舊、河口、綠春等市縣,蒙自、開遠、屏邊等市縣也少量分布。傣族歷史悠久,自稱和他稱較為復雜,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居住區域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

一、歷史源流

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同祖,與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難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一同來源於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斷發」為共同習俗,而且相互雜處,「各有種姓」,秦漢時期傣族先民就已經繁衍、生息在紅河地區。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開發西南夷地區,建立政權,設置益州郡,其西南邊疆一線正是傣族居住地區。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朝在哀牢山設置永昌郡,並同時期在「滇越」或更廣大的區域里已經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組織「撣國」。公元一、二世紀傣族先民被稱為「撣」人,而「撣」人與永昌郡的「鳩僚」有著共同的族源關系。「撣」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廣治省及寮國和泰國北部一帶,也是當年曾向東漢王朝「貢獻」,並與東漢王朝建立了隸屬關系。
唐代時期稱「金齒」、「銀齒」、「黑齒」等。「白衣沒命軍」參加南詔軍隊進伐安南都護府,為今紅河州境內傣族的一部分。據《新唐書·南蠻傳》說:「大中時(公元847~860),李琢為安南經略使,苛墨自私,以斗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這里的「白衣沒命軍」是指「白衣」組成的軍隊,他們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經略使李琢的苛刻剝削,於是結南詔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不再與安南都護府往來。他們就是漢晉以來興古郡內居住的「鳩僚」,分布在安南都護府北部和南詔的東南部即今越南北部與文山州和紅河州南部接壤地帶,與滇西永昌郡一帶的「金齒」、「茫蠻」等是同一民族。南詔國之後的大理國時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區的傣族被稱為「金齒」、「銀齒」、「黑齒」、「茫蠻」等。居住在紅河流域一帶的傣族被稱為「白衣」。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說:「安南國……西有陸路通白衣蠻。」趙汝適《諸蕃志·交趾圖》說:「西通白衣通」。此時「白衣」分布在大理國東南部和南部地帶。《元史·本紀》記載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臨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發中慶,經羅羅,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紅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時也有「和蠻」(哈尼)等民族交錯相居。
有文獻說,此時期傣族地區已跨入了比較成熟的階級社會,經濟生產有了明顯發展,為其壯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南詔後期「金齒」等貴族勢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斷擴大發展。《元史·地理志》「金齒」等處宣撫司說:「……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復故地,是後金齒諸蠻浸盛。」「威遠州……其後金齒、白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其地。」紅河地區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遷居。這時傣族的分布區域擴展到紅河、元江及盤江一帶,成為雲南少數民族中較為強大的一個民族。
元代稱「金齒」、「白夷」。李京《雲南志略》說「西南之夷,白蠻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風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瀾滄江以東,紅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與印、緬交界處往東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帶都有傣族居住。民國《瀘西縣志》第二卷記載:「……元初內與齊民雜處,男女青年裹頭,花飾五色線,編竹絲帽……。」又據《元史·世祖本紀》載:「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雲南行招降臨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見,今紅河兩岸傣族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的狀況,公元十三世紀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兩代沿稱「百夷」。清代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在沿襲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和發展「改土歸流」政策。具體地說,於清雍正四年開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改土歸流」運動,並具體實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方案。於是紅河傣族地區同紅河其他民族地區一樣,江內傣族土司制度徹底「改土歸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雖保留了土司制度,並仍實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設流」進行統治。這個時期,紅河傣族居住環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遷徙和流遷現象。據清《臨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設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職世襲,其中就有虧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車)。清代後稱「擺夷「,解放後統稱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飾分別稱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歷史文獻記載,傣族歷史分為三個時期,並以傣族歷史記錄劃分年代。第一時期他們稱為「滇喇薩哈」。又稱「橄欖時期」。根據傣歷對照的公歷推算,大約在公元前540年左右,這個時期是傣族社會無官、無佛寺、無剝削的時代。第二時期叫「摩喇薩哈」,又稱「食米時期」,大約從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間,這個時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沒有剝削。第三時期叫「彌喇薩哈」,大約從公元700年~1950年,這個時期傣族社會是有官、有佛寺、有剝削的時代。雖然這一傳說的年代並非准確,但也概括了傣族遠古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

二、族稱

(一)歷代傣族稱謂
傣族自定居紅河起,到今自稱和他稱,因居住區域和風俗習慣以及遷徙線路的不同而復雜紛紜。在漢文史籍中記載的傣族稱謂有:「僚族」、「鳩僚」、「白衣」、「百夷」、「金齒」、、「銀齒」、「黑齒」、「綉面」、「茫蠻」、「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擺衣」、「大擺夷」、「小擺夷」、「旱擺夷」、「水擺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從「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據《後漢書·西南夷·夜郎傳》記載:「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可見,夜郎王統治區域以「夷僚」即僚族為主。當時的郡十七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其地區包括今貴州的黃平縣以西地帶、雲南的曲靖地區、紅河州北部和東南部、文山州及廣西的百色縣以西地帶,在這個廣闊的區域范圍內,普遍有夜郎王的轄民「僚人」部落。可見,作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漢時期就分布在紅河境內了。
2、「鳩僚」。「鳩僚」是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興古郡,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置,屬縣十一,……多鳩僚、濮……。」蜀漢初年設置的興古郡在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並與「濮人」等雜居於此地。也就是說,東漢時期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稱為「鳩僚」。尤中在《雲南民族史》說:「新出現的『鳩僚』顯然是從僚族中出來的。所以名稱上仍然帶有『僚』。這部分『鳩僚』只能是文山州、紅河州境內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張九齡在《敕安南首領爨仁哲書》中記有「僚子首領阿迪」。阿迪所轄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護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屬於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後,鳩僚出現在原地,被稱為「白衣」。
4、「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據《雲南民族史》記載,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和鳩僚的分布區,是東部的僚和鳩僚。南北朝及其以後,西部的永昌郡,當地的鳩僚閉關自守,當時的漢族對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見記載。南詔把原來的永昌郡再統一之後,其內部的鳩僚即被稱之為「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等。當時,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紅河境內了。
5、「棠魔」。《蠻書》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內林西原十二日程」處。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則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蠻」即在金平縣至越南萊州省一帶。有人說,「棠魔」乃「僚勐」的對譯。「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稱「傣族」。
6、「傣」。據《雲南民族史》說:「傣族則自唐朝以來就自稱為『傣』。元朝時期亦然。『金齒』、『百夷』,仍然是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今居住在河口縣的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自稱「傣」。
7、「大傣」、「旱擺夷」、「小傣」、「水擺夷」。此稱乃近代以來對德宏州境內居住的「傣德」為「大傣」或「旱擺夷」,對西雙版納州境內居住的「傣泐」為「旱擺夷」或「水傣」,或者「水擺夷」。今紅河境內的傣族中也有稱「旱擺夷」和「水擺夷」。
從以上傣族的稱謂看,各地傣族自稱「傣」,而其他稱謂都是某些史學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現象對傣族的稱呼。
(二)現代傣族稱謂及其人口分布
現在紅河境內的傣族自稱和他稱復雜紛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魯傣魯南」、「傣婁」、「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擺夷」、「擺依」、「把依頗」、「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擺夷」、「旱擺夷」等20多種自稱和他稱。
1、「傣」。自稱「傣」,紅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稱。居住在河口縣橋頭鄉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稱「傣」。自稱「傣」的傣族,共有14個自然村,人口約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族稱漢族為「卡」,「傣卡」為漢族融合而來的傣族。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朗溝河流域、新城鄉花龍河流域和綠春縣騎馬壩鄉渣嗎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稱「傣卡」。自稱「傣卡」的傣族,共有51個自然村,其中漢、彝、哈尼等族雜居的有14個自然村,人口近萬人。
3、「傣拉」。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拉」是「傣朗」的別譯。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勐甸村委會、大羊街鄉新村村委會的傣族,至今仍稱「傣拉」,共有5個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的勐龍、勐甸、大黑公、元陽縣的烏灣、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馬龍、楊系、芒鐵、芒鞏、逢村嶺等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共有64個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元陽縣馬街鄉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倮」,約700人。據調查,他們與居住在石屏縣五郎溝河的傣族,其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婁」、「傣洛」、「傣羅」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流域和藤條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稱「傣倮」,並與自稱「傣尤」的傣族交錯定居。共有30多個自然村,人口約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金平縣勐拉鄉新勐村委會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個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稱「傣泐」,人口約1140人。
8、「魯傣魯南」。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為水的兒女。居住在金平縣的金水河鎮、勐拉鄉、者米鄉、老勐鄉等大多數傣族,至今仍稱「魯傣魯南」,共有34個自然村,人口約1440人。
9、「擺依」。是「擺夷」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建水縣的曲江鎮、甸尾鄉、南庄鎮、陳官鎮、個舊市的倘甸鎮、雞街鎮、乍甸鎮、彌勒縣的彌陽鎮、巡檢司鎮、朋普、,瀘西縣的午街鋪鎮等傣族,至今仍稱「擺依」,共有111個自然村,其中:與彝、漢、壯、苗等族雜居的有76個自然村,人口38800餘人。
10、其他。「把依頗」是紅河縣彝族尼蘇頗支系對當地傣族的稱呼,意為「生活在河水邊的人」。「阿簇」是紅河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阿簇啪」是元陽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依」是河口縣橋頭鄉苗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比玉」是河口縣橋頭鄉瑤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朴丹」是河口縣橋頭鄉壯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黑傣」和「白傣」是金平縣當地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以服飾著裝稱呼。「普洱傣」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部分傣族的稱呼,意思是他們來自西雙版納。「水傣」和「水擺夷」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自稱「魯傣魯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紅河縣漢族對「傣拉」等3個傣族支系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河水邊,故名。「旱傣」和「旱擺夷」是石屏、紅河、建水、個舊、金平、元陽等縣漢族對當地自稱「傣尤」、「傣倮」、「傣卡」及個舊、彌勒、瀘西自稱「擺夷」的傣族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離河水稍遠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種自稱和他稱、其他稱帶有大民族主義的民族歧視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黨的民族政策,不僅廢除了大民族主義歧視性的他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且「名從主人」的原則,依據廣大傣族人民的意願,決定統稱為傣族。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紅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州縣,也成立了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和元陽縣南沙傣族鄉(現已撤鄉設鎮)。同時,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團結一致,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迎來安定、團結、平等、繁榮的生活。

三、流遷狀況

紅河境內的傣族因居住區域不同,又自稱和他稱有異。居住在南盤江上游的建水、個舊、彌勒、瀘西等市縣自稱「擺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漢族雜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彌勒州志》記載:「擺夷性溫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漢語,風習亦近似。」可見,這一帶的傣族文化,被漢文化逐漸同化。據《瀘西縣志》記載:「瀘西傣族系南詔、大理國時期由永昌西南遷入定居,至今已有600餘年。」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壩罕村自稱「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說,他的祖先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從大理遷入石屏縣牛街鎮蝦洞(紅河流域北岸),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從壩罕遷往罕龍和元江縣境內。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刺通寨、曼版、舊寨等地自稱「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據傳,他們的祖先是從越南老街省遷入個舊市蠻耗鎮,經元陽縣南沙,順猛龍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陽縣傣族據《元陽縣志》記載,「多為公元1278年前後,自西雙版納一帶遷入」。可從當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傳說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證實。
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郎溝河自稱「傣卡」的傣族,據他們家譜記載,從廣西太平府江州縣湘州所分支,經浙江金華府浦江縣,又經江蘇松江府金山縣、山東雲府文山縣、陝西甘泉縣、陝西阻谷縣、安徽廬江縣、雲南臨安府曲江鎮、峨山縣、石屏城東,最後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慶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從此地遷往本縣者那新寨,還有一部分從此地遷往今綠春縣騎馬壩鄉定居。據《石屏縣志》載:「1957年刀志過老人說,刀姓是明代從(元江縣)因遠壩遷來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愛兩兄弟遷出,途中,一個死於(元江縣)三馬頭。兩范姓則是從建水遷入,最後遷入的是柏姓。又據上了年紀的石屏縣文人說:石屏異龍湖畔有鞍擺夷(傣族)居住,據康熙《石屏州志》所載村名有「百夷龍井」、「百夷寨」、「百夷沖」,這些村寨,疑先前即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鄉普洱上、中、下三個自然村的傣族,據考證,他們從西雙版納一帶遷徙而來。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窩等傣族村寨,是從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遷徙來的。總之,紅河境內的傣族來自於四個地方,如自稱「傣尤」的傣族來自保山地區和越南老街省;自稱「傣卡」的來自廣西太平府;自稱「傣泐」的傣族來自西雙版納;自稱「魯傣魯南」的傣族來自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

⑧ 傣族和藏族名稱的由來

傣族,泰國主體民族泰族,廣西壯族,緬甸撣族,目前多方觀點認為是一個民族。

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五千萬。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在中國擁有人口約15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現在的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此尋根。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⑨ 傣族的歷史與由來

傣族起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在傣族先民活動的瀾滄江、怒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

其中的「玉水坪遺址」(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經鑒定至少有一萬多年歷史、「塘子溝遺址」(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經鑒定至少有八千多年歷史;從出土的房屋遺跡、用火遺跡、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實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建立若干個小國,其中「勐掌」勢力最大;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勐掌」記為「乘象國」。

公元前五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小國以「勐掌」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勐掌」君王成為整個聯盟國家的共主,各國民眾稱其為「詔隆」、各國君王稱其為「哀隆」,「勐掌」也逐漸被稱為「勐達光」。

《華陽國志》、《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傣族聯盟國家記為「哀牢國」,傣文典籍則記為「勐達光」(音譯「達光國」、意譯「中心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吞並滇國(滇池、撫仙湖周邊)後,征討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順勢進入更西邊的「勐達光」(哀牢國)領土設置軍事據點(縣);

之後百餘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漢,皆被漢朝追入「勐達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終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傣族人的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

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9)傣族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傣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是一個居住在海拔較低,地域平垣開闊之地(俗稱「壩子」)的民族。居住在壩子上的傣族,因氣候、氣溫等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其飲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喜酸,故有「酸擺夷」之稱。

在傣族聞名遐邇的菜譜中,其名菜幾乎都離不開酸。作為調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筍、酸橙;也有動物性的,如酸螞蟻;還有經化學反應製成的,如醋(自釀)。

傣族飲食嗜酸,一方面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慾,預防中暑。

傣族嗜食酸,這是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克服氣溫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漸形成且保留的,是一個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樸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個習俗,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最顯眼的亮點和最能體現民族特點的一種反映。

⑩ 傣族由來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內容出自雅嘎熱、韋鵬飛、祁崇海等編著的《中華各民族》一書。)
http://nmsearch.3721.com/right.htm?coagent=msn_sa&fm=msn_tb&name=%B4%F6%D7%E5
傣族(Dai)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居於寮國的傣族Thai Lue為同一分支,是泰民族(Thai,泰國主體民族)的一個分支,語言、文化和習俗與泰國和寮國主體民族接近。主要分布於雲南省部分地區,人口115萬餘人。主要聚居地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等縣,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縣。

泰國目前人口約5885萬人,其中以傣族為主。泰國人民曾經歷多次的民族遷徙,據推測他們的祖先居住於印尼等南洋群島,後來渡海到中國南部和西南沿海區,再遷移到泰國北部,於13世紀建立最早的泰國王朝。

根據泰人遷移的歷史來看,是傣族由中國南部,沿著肥沃的河谷向南遷移:由中國南部的紅河谷到布拉瑪普得拉河谷(Brahmaputra, 雅魯藏布江下游),到湄公河谷等。而13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蒙古族的壓迫下血度往南遷徒。傣族在遷移的過程里,不斷地與當地的民族融合,包括蒙—高棉族(Mon-Khmers)族、藏—緬族 (Tibeto-Burmans)等。根據目前出土的資料顯示,傣族能夠和平地與當地民族融合、吸收當地文化,可能是因為遷往的地區已有少數傣族定居,所以他們容易以合作而非武力的形式與當地人民相處。

潑水節是傣族的年節,傣語稱為"多桑刊",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傣歷六、七月,農歷清明節後十天左右。具體時間根據傣歷推算。節期3至4天。第一天是送舊,傣語稱為"麥日"。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坡上來摘山花和樹枝做"花房",井將花房和供品送到佛寺,再用沙子堆壘約一米高的三至五座寶塔,繪佛像潑水洗塵,然後人們坐於沙塔周圍,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第二天,傣語稱為"惱日(空日)",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先到佛寺浴佛。然後人人帶著水桶或水盆來到街頭,互相潑水,預祝新年吉祥、幸福和健康。潑水是吉祥的象徵,人們非常重視。它有文潑和武潑之分:文潑的對象是長輩,潑水者舀一勺水,拉開對方的衣服,一邊祝福,一邊倒水使之沿著脊樑流下;武潑的形式多樣,人們互相追逐,迎頭蓋臉她猛潑。人們認為被潑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大,他也因此最高興一節日最後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到來,稱為新年元旦。元旦的具體時間,在傣歷六月六日和七月六日之間推移,大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十五或十六日。節期中間的時間是新侶年之間的空白,傣語稱為"腕腦"。潑水節期間,常要舉行許多文體活動,主要項目有:放高升(自製土火箭)。以村寨為單位用竹竿搭一座有樓房高的高升架。屆時,每一架上由兩個青年點燃,高升噴出白煙,隨著嗖嗖響聲沖向天空。頓時,場上群眾熱烈為自己村寨的高升喝形。人們認為,哪個村寨的高升飛得越高哪個村寨越光彩、越吉祥。比賽奪魁者將受到獎賞。二是丟花包。花包由姑娘用花布製成,內裝棉紙或棉籽。四角和包中央綴五條花穗裝飾。它是愛情的信物。丟花包游戲由朱婚青年男女參加,一般在村寨草地上的丟包場舉行。開始時,男女以三四十步之距分別列一長隊,男女之間無目標地亂丟亂拋花包。如果男青年沒有接住花包,便向丟包的女青年的發舍上插一束鮮花;要是女青年沒有接住花包:則由姑娘將一束鮮花戴在小夥子胸前。經過一陣歡快的游戲,兩相中意的男女便宜接互丟花包。當姑娘故意將花包拋至很遠,對方無法接住或假裝接不住時,小夥子便心甘情願地向姑娘認輸,並送上一份禮物;如果姑娘害羞地收下禮品,則表示姻緣業已告成。此外,尚有龍舟競渡、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等內容。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民間有個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統治傣族地區的火魔,亂施淫威,致使民間沒有風雨,莊稼不能生長,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從民間姑娘中搶去的七個妻子,她們目睹火魔殘酷狠毒,對民間的疾苦非常同情,決心為人民除掉禍根。因火魔練得法術,七個姑娘設法將它殺死。後來她們佯裝挑逗他高興,施巧計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們設豐盛酒宴,陪勸火魔飲酒。聰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機,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頭顱立即掉在地上,滾到哪裡便燒到哪裡。隨著火勢不斷擴大,眼看即將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將魔頭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馬上熄滅,火魔也隨之消失,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個姑娘輪流抱住魔頭,並用輪換的空隙用水沖洗身上的污穢,一直到火魔的腦袋化成塵土為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傣家七個姑娘的英勇精神,於每年消滅火魔的日子,互相潑水祝福。事實上,潑水節源於印度。潑水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被佛教採用。,這種儀式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傳人雲南傣族地區。隆著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擴大,潑水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行,並與當地的神話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節日。1961年4月,周恩來總理陪同緬甸領導人穿著傣族服裝,來到雲南西雙版級州府允景洪,同各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給潑水節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如今,節日中的許多陳規陋習已經廢止,增加了健康的內容。通常是第一夭開慶祝大會,各族軍民共賀佳節:次日舉行歡快的潑水儀式;第三日趕擺,參加物資交流活動。

閱讀全文

與傣族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