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拉薩名字的由來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葯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貳』 石牛寨的由來歷史典故
關於石牛寨的來歷,有著一則美麗的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有個孤兒叫王子,父母雙亡,與家中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靠種幾畝薄田為生,王子很看重這頭牛,細心地照料,牛也長得高大結實,幹活很賣力氣,忽然一天它竟在犁田時對王子說:「主人,你休息休息吧,別累壞了。」王子見牛能開口說話,不由欣喜萬分,從此王子與牛常常有說有笑,不再寂寞孤單。當玉皇大帝得知這件事,不禁惱怒萬分,認為牛不守規矩,一心想懲罰它,於是派人趁牛耕田時,踢它一腳,牛一個趔趄,化為一頭石牛。若仔細一瞧,其左前腳現在仍舊彎曲。其實石牛寨乃千萬年前地質構造運動的抬升造貌作用而形成的山色。
石牛寨為千古名勝,軍事要寨。當地盛傳,陳友諒曾據湖南與朱無璋作戰,朱得天下後,為了報復,也為了徹底消滅陳友諒的勢力,而有血洗湖南之舉,又因朱當初討飯到瀏陽挖了幾只番薯充飢,被瀏陽人追趕了很遠,加之瀏陽人又支持陳友諒,他對瀏陽更為不滿,下令要殺得瀏陽地改色人換種。血洗瀏陽時明軍血戰多年損兵折將,最後瀏陽48寨只剩下石牛寨,因其險要,明軍無法攻上寨,只得長時間里三層外三層圍困石牛寨,寨上也幾乎糧盡水竭,這時石柱峰有一道行高超的道人用絲茅從對面風門口渡水過來,道人上山後見形勢危急,用草鞋化作鯉魚,拋下山去,活蹦亂跳,官軍遂上報「山上有水有魚,還圍什麼」?朱元璋聽後說「算了,料有人也不多了。」瀏陽土著人遂得以倖存。明軍退兵留下偈語雲:石牛寨上似窩蜂,奇形怪洞路不通。若人要破石牛寨,除非天上吊雷公。
『叄』 溫縣安樂寨名字的由來
司馬懿,字仲達,焦作溫縣招賢鄉安樂寨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史載司馬懿出身於世代官僚家庭,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做過朝廷高官。司馬懿長期執掌曹魏大權,為統一天下的晉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齊王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那麼司馬懿死後葬在何處呢?\r\n 在溫縣安樂寨西北有個三陵村,因村西有三座高大的陵墓,故得此名。據《晉書》載,晉惠帝永興元年秋,匈奴右賢王劉淵反,敗晉軍於鄴,惠帝逃返洛都。\\「至溫,將謁陵,帝喪履,納從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及濟河,張方帥騎三千,以陽燧青蓋車奉迎……\\」晉惠帝所謁之陵即三陵。傳說,這三陵乃司馬懿及其祖塋,一說是司馬懿與其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之陵墓,另一說是司馬氏家族之祖塋。那麼司馬懿是否葬在祖塋呢?\r\n 晉代定都在洛陽。據考證,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皆崩於帝位,加上被追封的高祖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共計五帝,他們的陵墓,也即所謂的西晉皇陵,都在洛陽。《晉書·宣帝本紀》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由此可見,司馬懿生前就在首陽山修造壽陵,他在臨終時囑咐家人,死後喪事從簡,不起墳頭,不立碑記,不設隨葬品,不栽樹木,不與遺孀合葬。公元251年,司馬懿葬於首陽山,他的陵墓後稱\\「高原陵\\」。\r\n 首陽山是邙山的一座山峰,位於西晉國都洛陽城東北約十幾公里,今屬偃師市。這里為北高南低的台地,唯有這塊南北開闊、東西平坦的土地上,現存有三個小冢,且相距很近,此外別無他冢。據考古發掘,曾在首陽山南面的南蔡庄附近,出土了荀岳墓誌,稱荀岳葬於晉文帝司馬昭陵道之右。另外,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子左棻墓誌,也在這一帶出土,稱左棻葬於\\「陵西檄道內\\」。由此可知,西晉皇陵,包括司馬懿墓——高原陵,就在今日的偃師市南蔡庄一帶。
『肆』 地名雙鴨山的來歷
考古發現,雙鴨山地區7000年已經有文明跡象。在該市發現的「炮台山遺址群」被鑒定是滿族先祖挹婁人所建。鳳林古城、炮台山遺址被認定為黑龍江歷史上最早的挹婁人的都城。
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間,雙鴨山地域仍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當時,被人稱為「山裡」。
1914年當地農民在嶺東、嶺西等從事副業生產時發現了露頭煤,以後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
1930年前,民國批核礦商開采時多稱「七星砬子煤礦」、「馬蹄河煤礦」、「安邦河流域」。
1931年東北淪陷,雙鴨山市成為日本人的淘金場所,偽滿時期多稱「富錦炭田」。
從1931到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雙鴨山市大肆搶奪金礦,開採煤田,從此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
1943年成立「富錦炭田事務所」,後改稱「富錦礦業所」,此間也有以上述機構名稱泛指雙鴨山產煤區域的。
1947年7月1日,雙鴨山礦務局正式成立。
1954年成立礦區政府。雙鴨山礦務局被劃為中直企業。析集賢縣雙鴨山地區建雙鴨山礦區,由黑龍江直轄。
1956年,經過國務院批准,雙鴨山市正式成立。
1958年劃歸合江專區。
1966年升為地級市。
1987年集賢縣劃入。國務院1991年2月2日批准將佳木斯市的寶清縣、友誼縣劃歸雙鴨山市。
國務院1994年7月5日批准將佳木斯市的饒河縣劃歸雙鴨山市管轄。
1999年,因為城市建設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市區開始大規模城市擴建,先後興建新興廣場、日月廣場、文化廣場、人民廣場、步行街、雙鴨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系列標志性建築。
2006年是雙鴨山市建市50周年
請採納
『伍』 柬埔寨名字的由來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 ,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寮國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
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1世紀建立了統一的王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柬經歷了長期的戰爭。1993年,隨著柬國家權力機構相繼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實現,柬埔寨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
在我國史籍中,漢朝稱柬埔寨為「扶南」,隋朝稱「真臘」,唐代稱「吉篾」,宋代復稱「真臘」,元代稱「甘孛智」或「澉浦只」。明萬曆後,始稱「柬埔寨」。柬埔寨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源於一個國王的名字。高棉人英雄坎布領導當地的民族建立一個王國,該民族被稱為坎普查人,其王國被稱為坎普查國。這一名稱經後世以訛傳訛,結果變成現在的國名柬埔寨。柬埔寨人口的80%為高棉人,故國際上也通稱為「高棉」。另有一說是源於一種叫「紺蒲」的果名,因當地婦女面似此果而得名。還有一說是源於馬來語中一植物名(即緬梔子),因其花色白而清香,花瓣滑潤如脂,多植於寺內敬神而以之命名。
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宣布獨立,定國名為柬埔寨王國。1976年1月5日頒布新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
1993年9月24日,柬埔寨新憲法獲得通過,將國號定為柬埔寨王國。
我們國家叫的柬埔寨是音譯過來的,最早是廣東人知道的柬埔寨這個國家,所以用廣東話說出柬埔寨這三個字,後來自然而然的就流傳了,但是現在普通話所說的柬埔寨與廣東話所說的柬埔寨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綜上所述,柬埔寨其實就是音譯過來的,沒有什麼特別意義。
1958年7月19日兩國正式建交。長期以來,中國幾代領導人與西哈努克國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兩國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5年4月,西哈努克親王在萬隆亞非會議上與周恩來總理結識。50至60年代,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等曾多次率團訪柬。西哈努克親王曾6次訪華。
多人看到柬埔寨這個名字,會覺得這個國家很貧窮,因為那個「寨」看起來像一個閉塞的地方,雖然大家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但是柬埔寨確實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它在東南亞各個國家中都排不上地位,經濟非常落後,是世界上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家的經濟到現在為止還是以農業為主,機械化程度極低,工業基礎薄弱,手工產品多靠進口,而且國家本身礦產資源、林業資源和其他的資源就比較少,所以國家所有東西幾乎都靠進口,國家經濟很困難。
『陸』 九寨溝名字的由來
九寨溝,以有九個藏族村寨(又稱何葯九寨)而得名。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古稱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屬氐羌。經考古調查,除草地、永和鄉之外,其他鄉鎮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可將九寨溝縣歷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
大禹時屬梁州的西北境,西漢王朝建立後,在四川北部設廣漢郡,下屬十三縣,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溝縣境內,甸氐道設置是九寨溝縣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機構,說明在2000多年前,九寨溝縣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到漢王朝的版圖。
(6)石頭寨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九寨溝氣候:九寨溝海拔約3000米,屬高原濕潤氣候。九寨溝春天氣溫較低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多在9-18℃之間,4月天氣前有凍土及殘雪;九寨夏天氣溫回升較快且穩定。平均氣溫在19-22℃,夜晚較涼宜備薄毛衣。
秋天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氣溫多在7-18℃,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10月後的深秋。10月下旬後有凍土出現;冬季較寒冷、氣溫多在0℃左右。中心地帶的諾日朗,年均溫7.3℃。九寨溝降雨少(年降雨量不足600mm)而集中,7-8月是典型的雨季。
『柒』 黃果樹瀑布名稱的由來
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刻印的山陽李宗邡《黔記》一書中,收錄了江西山陽李騰華的《白水河小憩並序》,其中寫道:「白水河,其地多黃果樹,故以樹名名村市」,並記兩句詩序中還引用了兩句詩:「飛雪濺衣黃果樹,亂紅撩眼刺梨花。」。
然而,據考證,事實上,鎮寧一帶並無「黃果樹」,只有一種常見的落葉喬木「黃桷樹」,又名「黃葛榕」,為榕樹的一種,在佛經里此樹又被稱為菩提樹。由於讀音相近,路經鎮寧的商客將「黃桷樹」誤傳為「黃果樹」。在《鎮寧縣志》、《永寧州志》等記載中,還出現了「黃葛樹」、「黃閣墅」等稱謂。
清末民初,貴陽詩人王敬彝的《黃果樹瀑布》詩,是可靠記載中首次直接提出「黃果樹瀑布」的。於是,人們將錯就錯,「黃果樹瀑布」也逐漸替代了「白水河瀑布」。
如今,黃果樹景區以黃果樹大瀑布為中心,分布有天星橋、陡坡塘、石頭寨、滑石哨、郎宮、滴水灘、壩凌河峽谷等幾大景區,成為人們來貴州旅遊觀光、避暑納涼、采風攝影的首選之地。2018年,黃果樹景區接待遊客1973.0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9.72億元。
『捌』 石頭城的由來是什麼
石頭城故址在清涼山。石頭城簡稱石城,南京別名石城即源於此。「石城霽雪」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文人騷客們所贊賞。「石城」或「石頭城」作為南京的別名之一,它與使用最早和最廣泛的「金陵」一名同樣廣為人知。石頭城的得名與由來,與「金陵」有很深的淵源。
公元212年,三國東吳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並在清涼山建石頭城,城周「七里一百步」。它和金陵邑舊城一樣,仍然依山傍水,築土為城,南開二門,東開一門,西北因面臨大江,以紅赫色礫岩所形成的峭壁作為天然城牆,不設城門。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改築磚城。就是這座不起眼的土塢,當年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頭城是一個突出江岸的制高點,西臨長江,江潮直逼城下,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詩雲:「石頭如虎踞,凌波欲向滄江去。鍾山龍盤去勢來,秀氣橫分歷陽樹。」把石頭城的這一地理形勢描繪得氣勢磅礴,極有情致。石頭城南控秦淮河入江口,形勢奇險。城內駐扎軍隊,東吳以水軍為軍事主力,石頭城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成為東吳水軍的根據地,甚至堪稱水軍總部。這里又是當時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舟船穿梭不絕,江邊停泊的中外船隻多以千計,為長江南北交通之要沖,古人有「戎車盈於石城,戈船掩於江湖」之語。城內設有倉庫,稱石頭倉,用以貯藏兵器、糧食,供生活、戰備之需。城牆高處還築有東吳境內報警烽火總台,傳遞敵軍侵犯的警訊,並以石頭城為中心,沿上、下遊方向,在江岸險隘之地遍設烽火台,相互聯絡。
孫權把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與曹操幾番爭奪淮南。西晉大將王從益州順流而下滅吳時,截斷了東吳的攔江鐵鎖,直抵石頭城下,吳主孫皓只得投降。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說:「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指的就是這件事。以後的南北戰爭,各方均視石頭城為必爭之地,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成敗。東晉初年,王敦起兵造反,搶先佔領了石頭城,致使晉元帝憂憤而死。劉宋時,北魏大軍南侵,宋文帝親臨石頭城部署江防計劃。梁武帝時,侯景勾結叛軍,佔領了石頭城,之後便攻陷了首都建康。
東晉、南朝、隋、唐等朝雖曾不斷修築石頭城,但由於屢屢遭受戰火的毀壞,加上江水西移,石頭山離江漸遠,山為城隱,石頭城江防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唐武德八年(625年)以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中唐詩人劉禹錫於寶歷二年(826年)所作《石頭城》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至楊吳築金陵城,雖「西帶石頭城」,以其為西北屏障,但保衛金陵,已主要依靠規模宏大的金陵新城,石頭城從此完全廢棄。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曾登臨石頭城,遙想當年虎踞雄姿、戰火紛飛,不禁感慨萬千:「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1369年),興建城牆,石頭城便成了著名南京城垣的一部分。
經過1700多年的風雲滄桑,石頭城遺址已難尋舊蹤。今南京清涼山西麓的鬼臉城,相傳為六朝石頭城,實際上是明朝城垣的一部分。
『玖』 魚化寨名稱的由來
魚化寨的來由: 有這樣一個古老久遠的傳說:這里曾是周武王為其雨花公主祭天之地,幾經歷史變遷,「雨花」漸漸被演繹成了「魚化」,有鯉魚化蛟龍的祥瑞。是故,自唐代始,進京趕考的舉子都要來此地祭拜,祈求能一舉考中,實現「魚躍龍門」的願望。 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寨,自唐代就有村莊建立。現名魚化寨是有一個歷史來源的。 魚化寨本名「雨化寨」,是明代洪武年間一位鎮守此地的江蘇籍梅姓將軍把家眷帶到這里安家以後形成的聚居地。他是為了紀念他的家鄉——雨化寨而取名的,後漸漸演化為「魚化寨」,在後來民間竟然也有了傳說,此地成了化龍化魚的地方。現在魚化寨不僅僅再是一個小村莊了,而是對河東、魚化街,福謙堡,魚西村、魚南村,八家巷、、寺門巷等村子的統稱。所以現在的魚化寨人在600多年前是江蘇人,他們的祖先是南方人。經過時間的洗禮,現在變為純正的西安人了,一口地道的西安方言。 關於魚化寨的傳說:相傳周天子欲在白鹿原上建都,鯨魚聞後,怕擔負不起城池的重量,順溝向西逃跑。逃跑途中,鯨魚怕被發現,便化成一個寨子,即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魚化寨」。玉帝發現後,用鐵索將其縛住,關押在長安城下,並在上建都城,以防鯨魚逃跑。
『拾』 石寶寨的名字由來。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石寶鎮長江北岸邊,距忠縣縣城45千米。此處臨江有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屬丹霞地貌。相傳此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因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朝末年,譚宏暴動,自稱武陵王,佔山為寨,石寶寨因此得名。
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屬重慶市。
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初年,藉助架於石壁上的鐵索在山頂修建了一座寺廟,嘉慶年間依山取勢修建九層樓閣,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為12層。石寶寨塔樓倚玉印山修建,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