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悟空七個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一、石猴
這個名字是孫悟空出生的時候起的名字。
二、美猴王
這個名字是孫悟空出入水簾洞被封王的時候的名字。
三、孫行者
這個名字是唐僧初見孫悟空時給他起的名字,當時唐僧對孫悟空說:「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所以再起個混名,稱為行者。
四、弼馬溫
悟空第一次上天庭作官被封作弼馬溫,天庭喜歡以官職代指個人,於是就以弼馬溫來稱呼孫悟空,一直到全書結束,豬八戒和一些妖怪還不時地偷偷稱悟空為弼馬溫。
五、孫大聖
比悟空法力小的神仙精怪,見了悟空都會稱大聖,此外,一些和悟空交往不多,但知道他是個很麻煩的角色的大仙,也會客氣地稱他大聖,這當然並不表示人家法力弱於悟空了。
六、心猿
心猿意馬在西遊記中,就是指悟空和小白龍,師徒之間從未出現有誰叫悟空心猿的情況,只有在原著的章回目錄中才出現,這個稱呼也是作者設定的。
七、孫悟空:
拜入菩提老祖門下由恩師菩提賜名
⑵ 簡述孫悟空幾個名字的由來 孫悟空,美猴王,齊天大聖,弼馬溫,孫行者,戰勝佛
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群猴稱之為 「美猴王」。後來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悟空,學會七十二變、筋斗雲;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針)從東海龍宮搶得,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塞入耳朵,大到頂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層地獄;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孫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弼馬溫。後來因為感覺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聖,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後大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萬年金丹,練得金剛之軀,並且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了火眼金睛。後來,打敗十萬天兵天將,又與如來佛祖鬥法,最後被壓在五行山(又名兩界山)下五百年。經觀音菩薩點化,被唐僧救出,名號行者,故又稱孫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觀世音菩薩賜其三根神奇的救命毫毛在後腦勺,可化萬物,以助其取經。孫悟空一路上保護唐僧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回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⑶ 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
姓孫:孫悟空本來就是「猢猻」,兩字除去偏旁後都可以作為姓氏,但是祖師解釋說:「猢」字去了個獸旁,那是個古月。古月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孫」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系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孫」是少陽之象。少陽代表初生嬰兒,初升朝陽,象徵著昂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人所應該追求的階段。姓「孫」不姓「胡」,是菩提祖師希望大聖可以生氣勃勃、努力精進的體現。
名悟空:悟,菩提祖師說:「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這十二字,排到你,正當個「悟」字。」悟」即吾心,這個心是清凈的根本,「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悟得吾心本是清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空,祖師說:與你起個發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祖師沒有細說為什麼「悟」的後面是個「空」,大聖也沒有細問,只是一連說了三個「好」字。由此,大聖就變成了「孫悟空」。其實對於「悟空」二字,《西遊記》在這段中的兩句詩可以很好地解釋: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⑷ 孫悟空各個名號的來歷
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達十萬八千斤,是哪個人物煉制而成的?我們都知道孫悟空有一個法寶,叫做金箍棒,不過這並不是全名,全名叫做「如意金箍棒」,這得自東海龍宮的金箍棒,其實並不簡單,不過要說是法寶強大,還不如說是這個法寶就是給孫悟空准備的,太上老君專門給孫悟空煉制的本命法寶!
在《佛本行集經》卷十三《角術爭婚品》中描寫的凈飯王的弓和悉達太子施弓的情形以及對四周的震動,認為很像孫悟空取棒的故事情節。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中的一則故事提到樹神的等身鐵棒以及長叩三下,鬼神俱至的情節,認為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將鐵棒作為法器的先例,這二者的結合可能是金箍棒的原來模樣。
⑸ 孫悟空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5)孫悟空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孫悟空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大品天仙訣、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民間文化中代表了機智、勇敢。自唐代出現西遊傳說,一直延續至明清,明代出現這些傳說的集大成本《西遊記》。孫悟空在歷代的這些民間神話里,被中國人奉為神明。
⑹ 孫悟空的名字的由來
⑺ 孫悟空名字的來歷簡單
出自吳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遊記》: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菩提祖師處,得名孫悟空。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1]
孫悟空,又呼「行者」,出身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金水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還須行得此空,而金水攢矣。
⑻ 孫悟空的稱號及由來 !!!要概括
不得不說,那隻從花果山的仙石里蹦出來的猴子非常幸運,起了參訪仙道之念,就遇到了須菩提,不但得了個好名字,還得授秘傳心法,學到了長生不老之術和七十二變之技,這才有上天入地攪得三界不寧的本事。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須菩提什麼來歷?他為什麼要給石猴子賜名為孫悟空?又為何要把心法秘傳於野性十足的石猴子?
這是讀西遊時,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卻是不應該被忽略的地方。須菩提此舉,絕非隨性而為,其中深意,我直到最近讀《金剛經》才解開。
身為佛家弟子,擇石猴而度之,是須菩提有意為之。在《西遊記》中,須菩提被描述為仙道合一的形象,「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其實,須菩提是不折不扣的佛家弟子,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最擅長「解空」。
什麼是「解空」?說到佛學,幾乎人人都能說出幾個與「空」有關的詞來,比如「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等,但真要說出如何理解「空」,卻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到底什麼是「空」?須菩提理解得最透徹,並且能夠用最通俗的方式進行解說。因此,須菩提被譽為「解空第一」。
三年後,祖師又傳了悟空筋斗雲和七十二變之法,讓他擁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領,並找一個機會,把悟空趕出了仙山。
這很容易讓人不解:既然如此看重悟空,進行了特殊教育,為何不留在身邊繼續培養,反而要把他趕出去攪亂三界?
這就要結合前面的賜名來理解了。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希望悟空能傳承他的衣缽,但悟空和「空」之間,還隔著獸性。獸性不除,則無以言空。
獸性怎麼除?在山裡安靜修行除不掉,必須把獸性引發出來,讓他在自我放飛中去經歷,去省悟,然後自我去除獸性。
因此,從大鬧天宮到被如來收服壓在五行山下,再到護送唐僧取經,整個過程,都是如來和須菩提的計劃:如來的弟子金蟬子經歷取經之後回歸佛壇;須菩提的弟子悟空經歷取經之後去除獸性成佛。
去除了獸性的悟空,方知什麼是空,這就是以空悟空,先讓自己清空,以空身悟空境。即如原著中所寫:「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⑼ 孫悟空的名字的意思和來歷
出自吳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遊記》: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菩提祖師處,得名孫悟空。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1]
孫悟空,又呼「行者」,出身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金水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還須行得此空,而金水攢矣。 [2]
⑽ 西遊記里孫悟空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由來:孫悟空拜入菩提老祖門下由恩師菩提賜名。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
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