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大郎炊餅」是什麼為何說電視劇里都是騙人的
有人說武大郎炊餅就是饅頭,也有人說是蒸餅,也有人說是燒餅。因為電視劇裡面把炊餅做成了圓餅,但是實際上炊餅不是什麼圓餅。電視劇裡面的炊餅只是根據小說的字面意思,弄的圓餅子。再說小說中出現炊餅的地方也不多,但是大家想到武大郎,就會首先想到他是賣炊餅的,所以炊餅就成了武大郎的代名詞。
綜上所述武大郎賣的炊餅是蒸餅的可能性極大,因為蒸餅在那個時候也不是特別的珍貴。武大郎賣炊餅只是用來糊口的,電視劇中一般都把炊餅做得像一個圓圓的大燒餅。這是不太符合的,所以才說電視劇是騙人的。
② 燒餅的由來
土家燒餅的來歷
它源於湖北恩施土家燒餅。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隨著一批外來移民的遷入,燒餅的做法也來到了恩施,恩施是土家族的聚集地,結合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土家人做成了別具風味的表面撒有餡料的燒餅,並且廣泛傳播開來。這種燒餅成為恩施土家族和苗族人一種必不可少的美食。
而真正讓土家燒餅名氣大噪的,卻是武漢的一名女大學生。這個女大學生的家鄉就是湖北恩施土家自治州,她從小最愛吃外婆親手做的燒餅。由於對外婆的燒餅印象深刻,她一直認為,如果能在武漢開一家燒餅專賣店,或許也能受到顧客的歡迎。於是她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關系,籌資、建店,第一個把土家燒餅送進了店鋪銷售。 當時,根據掉渣燒餅每咬一口,就會掉餅屑的特色,並結合年輕人之間一句「帥到掉渣」的流行話語,她給自己的燒餅取了個「大土即大雅」的名字——「掉渣兒」。
「掉渣兒」燒餅從此出現。
圓夢燒餅的來歷
在北京的北海公園漪瀾堂、道寧齋、睛欄花韻一組古建築群內有一座仿膳飯庄,它的前身是清宮御膳房,專供皇帝、妃子用膳的地方。據歷史記載,共有一百零八種名菜,而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法製作各種菜點。其中有一種名菜叫「肉末燒餅」,也叫「圓夢燒餅」,為什麼叫「圓夢燒餅」呢?那可是有一段典故的。
據說老佛爺慈禧太後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她吃了一種夾著肉末的燒餅,非常的好吃,醒來後沒有對任何人說起,很巧的是當天用膳的時候竟也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就問是誰做的。太監打聽後稟告說是一個叫趙永壽的御廚做的,慈禧太後一聽,更加的高興了,因為永壽代表著永遠健康長壽,就下令賞賜這個御廚二十兩銀子和一個官職。
因為這道菜圓了慈禧太後的夢,所以後來流傳下來就叫做「圓夢燒餅」,它象徵著夢想成真,並有祝願吃到它的人健康長壽、陞官發財的寓意。
黃橋燒餅產於蘇北黃橋鎮,它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隻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群眾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時隔30餘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家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古代燒餅,制用精細。據《隨國食單》載稱,燒餅的製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製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咸或甜,鹹的以肉丁、肉鬆、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黃橋燒餅,有圓形的,長形的,方形的,橢圓形的,斜角形的5種。目前黃橋燒餅店出售的一般是圓形的和橢圓形的兩種,咸甜皆備。
③ 武大郎燒餅的來歷
漢、魏時期,麵食種類繁多,有:爐餅(燒餅)、胡餅(芝麻燒餅)、湯餅(片兒湯)、籠餅(死水面無酵蒸餅)、環餅(油炸面圈)等等,但是,卻沒有一種是發面的。
從晉代開始,人們逐漸掌握了發酵技術,出現蒸餅。到宋仁宗時代,仁宗名趙禎,禎與蒸諧音,為避諱禎字——「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
武大郎賣的是「蒸」過的炊餅;蒸過的炊餅那是饅頭。
(3)炊餅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從晉代開始,人們才掌握了發酵技術。據說一個偶然的機會,酒坊的老闆看到酒糟變質膨起漲大,還略帶一種酸味。他就抓了一把攪進面里,做成蒸餅——不料蒸出來卻是暄騰騰的饅頭——從此,人們逐漸掌握了發酵技術。
而蒸餅的出現也是在晉代,依據是《晉書·何曾傳》。書中說:何曾這個人「性奢豪」,「蒸餅上不坼chè(裂開)作十字不食。」——即,不是「開花的饅頭」他不吃。
《齊書》的作者蕭子顯在書里說:「西晉永平九年(公元299年),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演繁露》一書是宋代程大昌所著,他在解釋「面起餅」的作法時說:「入酵面中,令其鬆鬆然也。」——這里的蒸餅也好,面起餅也好——其實就是武大郎作的蒸炊餅。
④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是饅頭。《水滸傳》其實也是算四大名著裡面一個吧,感覺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的小細節大家是不知道的啊,而且有很多的人物在裡面,比如潘金蓮還有武大郎的事情,要是看過水滸傳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武大郎是干什麼的吧,沒錯武大郎就是賣炊餅的。
但是這個饅頭的話和我們現代吃的也是很有區別的,因為畢竟這個東西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別。大家其實看了這個內容以後其實也是對這個水滸傳裡面的炊餅有所了解了吧,其實我們多多看這個也是豐富自己的內心。
⑤ 軟餅的由來,並說一下發源地
在中國古代,餅是各種麵食的總稱,由麵粉製作的食物,大多可稱作餅。上古時期,祖先們以稷、黍、麥、菽、稻(五穀)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於尚未發明磨盤,吃麵食的現象很少。至西漢初年,有關麵食的文字記載就多了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將其父劉太公接至長安皇宮里安享清福,可本是山野村夫的老爺子過不慣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整日里悶悶不樂。無奈中,兒子一道諭旨,按老家的格局,在京城裡建了一個村邑。不僅街道房屋、狗窩雞舍一仍其舊,就連酒肆餅鋪也原樣復制,可見當時吃餅的習俗已經十分盛行了。魏晉以後,餅的花樣漸漸多了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種是籠屜蒸熟的,也就是蒸餅。開始時是死面的,之後人們發明了發面的方法,面餅就變得松軟可口多了,這就是今天饅頭的雛形。但蒸餅這個稱呼卻一直延續了很久,直至北宋時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蒸與禎字音接近,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諱,於是蒸餅就改叫炊餅。《水滸》中,武大郎沿街叫賣的就是這玩意兒。之後人們又在其中夾了餡,就成了今天的包子。另一種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爐餅。後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餅或麻餅,也就是今天的燒餅了。經過改進後,又出現了餡餅。還有一種是直接下到水裡煮熟的,叫湯餅。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來,放到水裡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面條。此外還有油炸的油餅、春餅、月餅之類的,都是在原先餅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手抓餅源於台灣,台灣手抓餅千層百疊,層如薄紙,用手抓之,面絲牽連,其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故名手抓餅。台灣手抓餅採用傳統的清宮秘技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而成,它不但極具生產效益;抓餅時十里飄香、口感外酥內嫩、色澤金黃、滿街飄香。聞著香、吃著更香,令人垂涎的香氣飛入尋常百姓家中。
⑥ 古代的「炊餅」是現在的什麼
炊餅:古代一種蒸制的麵食,類似現代的饅頭或者蒸餅,無餡。
簡介:「炊餅」讀chuī bǐng,蒸制的麵食。宋代,「凡以面為食具者,皆為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蒸籠而食者,呼為蒸餅。」炊餅,就是蒸餅。因為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宮廷上下都把蒸餅喚作炊餅,這種叫法也很快在民間傳開。正因為如此,兩種說法在民間並存,小說里才會一物異名,同時出現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漫說水滸》一書雲:「有人或許會以為是山東煎餅或今天的烤餅、燒餅之類,錯了,炊餅不是煎餅,煎餅是攤的;也不是烤餅、燒餅,烤餅、燒餅是烤的、烙的,而炊餅是蒸的,它其實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
來源:炊餅或者說蒸餅起源很早,《晉書·何曾傳》提到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開十字花紋的蒸餅,大概就是今天所說的「開花饅頭」。南宋楊萬里寫了一首《食蒸餅作》詩,道:「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可見好的炊餅應該是很暄軟的。《東坡志林》記載,當時朝廷曾建汴河斗門,企圖利用攔起來的河泥淤田,「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之蒸餅淤。」便是指淤泥疏鬆不實、類似蒸餅吧。
相關典故:《水滸傳》第26回,何九叔去給武大燒紙錢,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來燒與大郎。」金聖嘆批語道:「自從讀至捉姦一日,意謂長與『炊餅』二字別矣,不圖此處又提出來。物是人非,令人不得不哭武大也。」第53回寫戴宗用神行法戲弄李逵,「懷里摸出幾個炊餅來自吃。」第56回寫徐寧早晨起來「洗漱了,叫燙些熱酒上來。婭嬛安排肉食炊餅上去,徐寧吃罷。」另外第73回寫燕青、李逵「便叫煮下干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
⑦ 你們知道陽谷炊餅的由來嗎
陽谷縣的炊餅,在《水滸》中有記載,當年武大郎先生與潘金蓮女士開的夫妻店,經營的主要項目就是炊餅。關於陽谷縣,印象中是武松打虎以後,陽谷縣令設盛宴款待,英雄打虎的美名從此遠揚。
我到陽谷時日已西斜,先登武松打西門慶的獅子樓,再去景陽岡,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喝了一碗酒壯膽,在武松打虎的石板上斜躺了一會兒,後去武松廟登高遠眺。魯西平原遼闊曠
遠,長河落日,晚風徐徐,心靈忽悠地通往歷史的悠深處,抵達思想可以到達的地方。
陽谷還有許多重要的去處,孫臏戰龐涓的迷魂陣是一個村子,當地叫迷魂村,兩千多年沒有土匪侵犯,就是外人進去便無法走出。迷魂村世世代代依原樣建設新房,它的獨特的防禦功能獨步世界村落,卻是在村子的周邊不見一寸圍牆。蔡倫村魯庄與迷魂陣相距不遠,它與迷魂陣的軍事防衛相去甚遠,它是一個造紙村。村裡有碑記載,蔡倫於兩千年前發明造紙法,便是在該村造紙,材料使用棉麻廢料,現今蔡倫村在農閑季節仍然以蔡倫造紙法造紙,此紙極有韌性,是北方糊窗的極好紙材。蔡倫村的房子,皆有半腰粉牆,約一米五寬,沿牆一周,是貼紙晾曬用的。村頭,巨大的石碾及抽水井仍在,它記錄著當年造紙的盛況。另外還有海慧寺、天主教大教堂群築群落,皆是原版,如同上述村落一樣,是陽谷縣繁華歷史的見證,非為旅遊而建設的。
游遍陽谷的好去處,我心仍惦記著炊餅,晚間飲酒,就一定點了炊餅。炊餅也叫武大郎炊餅,是為陽谷的土吃。東道主旅遊局的劉局長見我獨點炊餅,略略產生了一點想法,我隨即表示,炊餅是我很久都想吃的,席間就上了炊餅。陽谷賓館的炊餅比坊間攤檔的炊餅要高級得多,它是用了油的。坊間攤檔的炊餅也叫鍋貼,是為無油烘烤的,我後來才認識到。
炊餅是一種干體結構的面制食品,如同其他的餅類,圓形,比VCD光碟略大,外表有一層芝麻,兩邊相似,便是沒有正反面之分。炊餅外部有些干焦,呈琥珀色,內部有一夾層,夾層內是鹽和胡椒粉,外焦內柔,韌性十足,吃時必須口咬手撕,富彈性。吃炊餅可以完全不用菜佐,但是可以喝湯,或就涼白開礦泉水咽之。咀嚼時有芝麻的破碎聲響與芳香,進入深度咀嚼,韌面飽含著麥子、水氣、鹽的鹹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體,至嚼成餅團吞咽,就成功地給食者以大力吞咽的快感。飢腹時吃炊餅,這種吞咽的快感尤甚。
⑧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是饅頭。《水滸傳》其實也是算四大名著裡面一個吧,感覺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的小細節大家是不知道的啊,而且有很多的人物在裡面,比如潘金蓮還有武大郎的事情,要是看過水滸傳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武大郎是干什麼的吧,沒錯武大郎就是賣炊餅的。
但是這個饅頭的話和我們現代吃的也是很有區別的,因為畢竟這個東西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別。大家其實看了這個內容以後其實也是對這個水滸傳裡面的炊餅有所了解了吧,其實我們多多看這個也是豐富自己的內心。
⑨ 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麼
炊餅就是蒸饃,至於好吃不好吃,看個人口味。蒸餅的出現,和人們在廚藝上的研究發展有密切的關系,說到蒸餅,這還和發面技術的出現有關系。
發面技術的出現,引發了麵食做法的變化
在漢代前後,關於麵食的記載,有爐餅、胡餅等,但是這些麵食都沒有經過發酵。而在晉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蒸餅”的記載。
還有,饅頭一般都是小麥細面做成,但是蒸饃蒸餅,一般都是粗糧。武大賣的是面向普通人的東西,街坊鄰居經常吃的,所以是饃饃,而像孫二娘開的飯店裡,賣的是饅頭,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細面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