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清遠名字的由來

清遠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26 13:39:13

⑴ 清遠為什麼叫鳳城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於清遠的地圖像一隻鳳凰。鳳城之名還源自一傳說:在清遠市工人文化宮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樹上棲息了一窩鳳凰,樹下住一青年,名張易,靠泛舟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濫,俗語雲:「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佬無地走。」可見洪水之洶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張易撐著小艇到處救人,救到梧桐樹下,聽到鳳凰吱吱喳喳,才發現水位快浸到樹頂,大鳳凰都出去找吃的,小鳳凰翅膀還沒長齊,眼看水已淹沒梧桐樹,張易趕緊游去樹中心抱起窩里的小鳳凰,但張易的腳被樹的寄生藤纏住,無法脫身,只好將小鳳凰放置艇中,自己卻不幸被水淹沒,母鳳凰飛回來,見此感人一幕,覺得人為救鳳凰也肯捨命相救,自己也應當完成年青人救人心願,就伏在水面,讓落水的人踩著它的背逃生,最後因體力不支,也犧牲了,化成清遠兩條街,所以清遠看上去像一隻鳳凰,而鳳凰犧牲的地方,稱為起鳳里,清城因此得名叫鳳城。
另一種現代的說法,清遠因清遠雞而出名,雞亦稱作鳳,所以叫鳳城。

⑵ 「清」名字的由來

皇太極根據五行之說改金為清。 因為明王朝姓朱,朱是紅色,紅在五行之中屬火;而清朝原稱為後金,火克金,因此清朝就把自己朝代的名稱改為了有三點水旁的「清」,水克火。

⑶ 清遠是一座歷史名城

一、政治概況:清遠市現轄清新縣、佛岡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和清城區等5縣1區,並代管英德市(廣東面積最大的縣級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9152.89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10, 總人口403萬人,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中面積最大的和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歷史概況:在距今十萬年前,清遠市就已有人類活動。我市人文歷史深厚,自古便有張九齡、蘇東坡、楊萬里、韓愈、海瑞等許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鴻蹤和傳世力作,與清遠的秀麗河山交相輝映,引起歷代清遠人民的共鳴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清城區的前身清遠縣,是歷史悠久的縣份,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21年),開縣至今已經2229年。
2.名字由來: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時間:清遠於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三、地理概況:
1.氣候特點:我市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樣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於東經111 °55'--113°55'、北緯23°31'--25°12'之間,即是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
4.區位優勢:清遠——珠三角的後花園,她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鄰,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廣東省重要的商品糧、用材林、反季節以及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國三大陶瓷原料產地之一。

⑷ 誰知道廣東名字的由來

「廣」是古越語中「講」的意思,現在廣東話和壯語仍然這稱呼「講話」。「廣東」和「廣西」之地秦朝開疆擴土時稱嶺南,也稱廣南,廣東是廣南東路的簡寫,而廣西是廣南西路的簡寫.
http://..com/question/1789393.html

⑸ 清遠的來歷

清遠的來歷

不是問清遠的概況,而是說為什麼要叫清遠,是不是清遠古時盛產香花,清香總是飄至遠處,清香而至遠,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希望諸位不吝賜教.

清遠,取清明廣遠之意。清遠在古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政府取此名字表示在此治理要眼光長遠,政治開明,有法度。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並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⑹ 廣東省為什麼叫做廣東 廣東、廣西省名字的由來

自古,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之分始於宋朝。以古廣信劃分(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廣信以東謂之:廣南東路,即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南西路,即廣西。兩廣(廣東、廣西)是在北宋時期正式定名的,而嶺南從此能夠以兩廣來加以代稱。

(6)清遠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嶺南地區遠離中原地區,歷史上在中原史籍記載中著墨極少,一直被後人以「化外之地,瘴癘之鄉」一類詞彙描述;不少人認為嶺南文明的開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征服之後,當地土著「百越人」才從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階段一躍跨入封建社會。考古學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 廣東博羅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於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廣西屬嶺南西道。

⑺ 英德的名稱來歷

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床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里活著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著一群原始先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群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春秋時期,英德之地屬百越地;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時屬南海郡。
兩漢、三國、兩晉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漢高祖在英德之地設置湞陽(今英德市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縣和新豐、佛岡縣部分地區)、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區)2縣,屬南越國。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公元265年(三國吳甘露元年),析含洭縣桃鄉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湘州始興郡。公元328年(東晉咸和三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
南北朝時期
公元452年(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三十年,復歸湘州始興郡。公元467年(劉宋泰始三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貞陽、含洭2縣仍屬湘州始興郡;六年,在貞陽縣西60里置岡溪縣。公元472年(劉宋泰豫元年),貞陽、含洭2縣屬湘州廣興郡。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公元507年(梁天監六年),在含洭縣置衡州和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貞陽縣一部並入曲江縣;公元599年(十九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公元601年(仁壽元年),廣州改稱番州。公元607年(大業三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國南漢乾亨元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因浛洭縣名之「洭」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因湞陽縣名之「湞」字與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同音,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廢真陽、浛洸2縣並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慶三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台、白石、獨石、逕頭4圖,岩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⑻ 清遠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部;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與韶關市相鄰,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界,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10;清遠市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2002年末有少數民族人口20.22萬人,以瑤、壯族居多。
清遠市是於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轄清城區、佛岡縣、陽山縣、清新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清城區。

清遠史前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眾多部族被統稱為百越(又稱"百粵"),清遠先民為古百越中的南越族。

秦統一中國平定嶺南,秦始皇為鞏固帝業,強制征發大批中原人移民嶺南。清遠為中原進入嶺南的必經之路,古曰"孔道",故其中部分中原人流入清遠。此後,歷代均有避戰亂的中原移民徙居清遠,經過長期的同化與融合,形成了清遠漢民族的主體。中原移民南遷定居清遠,帶來了發達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發展。

清遠的瑤族、壯族,他們的祖先原為古百越的一部分。地處粵西北的清遠同時也呈現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及獨特的民俗民風。

秦朝,清遠地屬南海郡,西漢武帝鼎元六年設置中宿縣,為清遠建治之始,南朝梁天監年間(約公元500年)置清遠郡,轄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護五縣。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清城古邑,像一位歷史老人,目睹清遠在歷史長河中的滄桑。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清遠主簿白太平主持修築土城以拒賊匪劫掠,這是歷史最早的清遠縣城。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清遠指揮使李英將清城加固,改為磚城,置東西南北四大城門。

元朝天順年間,官兵多次彈壓少數民族,激起更大的反抗,致瑤族人三次攻陷清城,此後清城歷代兵患不止。

千百年來,清城幾經興廢,直至共和國成立,清城才得以長治久安。現古城遺址有兩處,一在清城,殘存城基;另一在龍頭鎮的城國村。

⑼ 北宋清遠軍的由來與消亡

清遠軍是個地名。就是從宋朝時才開始有的。是宋朝節度州的軍額名。以前朝代不使用此種命名方法,自然就不叫此地為清遠軍了。
名稱由來:宋初沿唐制,其所系州名,得與州格相應。節度使系州名,較特殊,即不用節度州之州名,而掛節度州之軍額名。每個節度州,均有軍額名(少數無軍額名),若節度州蘇州,其軍額為平江軍;節度州潤州,其軍額為鎮江軍;節度州鄂州,其軍額為武昌軍等等。如「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清遠軍」為節度州融州之軍額。
簡介:清遠軍「據積石嶺,在旱海中,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②清遠軍處於旱海路中,是環州通向靈州的重要交通樞紐,
至於消亡,應是名稱的不再使用。
其屯田活動還是比較出名的。在此屯田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向靈州提供糧食補給。但是,旱海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屯田活動歸於失敗,北宋政府雖付出很大努力,通過屯田以益軍儲的設想卻沒有實現。 清遠失守後,向靈州運糧的通道西移至鎮戎軍,鎮戎軍則很快成為屯田的中心區域,北宋在這里屯田的目的仍然是解決靈州的糧食危機。咸平四年(1001年),陝西轉運使劉綜認為鎮戎軍「其川原甚廣,土地甚良,厥利實博」,①因此請置鎮戎軍屯田務。鎮戎軍雖開田不少,但因靈州很快失陷,鎮戎軍的屯田也沒有為解救靈州發揮太大的作用。

⑽ 歷史上的清遠名人及歷史

清遠名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清遠人,清末民初法學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老一輩的清遠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憶清遠歷史時,總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於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後「欽定」。慈禧太後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貴州人,便將他提升為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據史料記載,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發奮讀書,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以朝考一等欽點七品小京官,簽分刑部江蘇司行走,開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後,授翰林院編修。他不同於清朝的遺老,安於現狀,抱殘守缺,而是能跟時代步伐前進,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1906年,他決心赴日本東京政法大學深造,回國後任京師法律學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試貴州省主考。1930年南歸,受聘為香港大學教習;1933年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
朱汝珍不僅是一個科舉生,他還是一個抗日愛國者。抗日戰爭爆發時,朱汝珍早已是68歲的老人家,他由於受愛國思想驅使,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組織募捐、義演為抗戰籌款。香港淪陷後,他不懼日本人和漢奸的威逼利誘,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這期間,年事已高的朱汝珍還發動組織歸鄉指導委員會,極力幫助因戰亂流離失所的難民疏散回鄉。抗戰期間,有3萬多清遠人在香港謀生。他們大都是從鄉間逃荒走難流落到香港的農民。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平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離港返回內地謀生,一些有實力的社會社團也積極協助鄉人回鄉。當時在香港的清遠人,要回鄉又缺路費,許多人只好流落街頭乞食,病倒街頭。朱汝珍主持的清遠公會想方設法幫助難民回鄉。1942年,同鄉會要組織3萬多清遠難民疏散回鄉,但由於這時日本人已有所察覺,將公會的賬號凍結了,一時籌措不到經費,難民的處境異常艱難。後來幸經朱汝珍斡旋,同鄉會才解決了全部疏散經費。1942年2月、3月間,第一批幾百名難民從九龍步行經過深圳到達東莞虎門乘船返回廣州,再坐車回清遠。到三月底,最後一批難民也順利啟程了。三萬清遠難民得救了!
我還了解到,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他知道劉春霖、商衍鎏、張啟後也有書畫作品,便將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為「四屏」,成為當時極享盛名的書畫作品。朱汝珍著作頗多,主要有《詞林輯略》、《詞林姓氏韻編》、《清遠縣志》、《陽山縣志》等。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學發公祠里還保留著多副由朱汝珍所撰並書的石刻對聯。
家鄉出了這樣一個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遠人的驕傲!
清遠市博物館記載著朱汝珍的史實

閱讀全文

與清遠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