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龍縣屬於什麼地區
安龍縣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
以下是安龍縣的一些簡介:
地處南盤江上游,安龍縣東接冊亨縣,南隔南盤江與廣西隆林縣相望,西臨興仁縣和興義市,北近貞豐縣。
折疊地形地貌
安龍縣處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段,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形呈多級台階狀逐級下降至南盤江河谷。中部較為平坦。境內最高點為北部龍山鎮的龍頭大山,主峰公龍山海拔1966.4米。最低點為南部坡腳鄉者干河匯入南盤江處,海拔407米。境內地形起伏大、類型多。受地形、地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土壤、氣候、生物等均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以山地為主,呈喀斯特地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66.3%,丘陵地佔22.3%,壩子佔10.8%,河流、水庫、海子、井、泉等水面佔0.6%。
❷ 貞豐縣為什麼命名為貞豐
貞豐縣歷史悠久,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74年),以西趙地置羈縻明州,即今縣地。元代為普安路東部下段地。明代為廣西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長官司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劃其地即紅水江北岸長壩、桑郎、羅斛等十六里及西隆州之羅煩、冊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歸貴州,置永豐州,治長壩,屬南籠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建石城。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貞豐州。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改置貞豐縣,隸興義府(府治駐今安龍縣)。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廢道,貞豐縣直隸省。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區公署設於興仁)。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劃清水江和北盤江以東新設望漠縣,貞豐縣地域自此固定
❸ 安龍的歷史的位置名稱
安龍地,春秋戰國時期,屬夜郎古國。
西漢初年,於今縣境及盤江流域置牂牁郡。
宋代,今縣境在少數民族政權自杞國境內;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
安龍縣農村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鎮滇黔,留軍屯田,置陵元堡於欞缽寨,欞缽寨即今之安龍城舊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城在安隆箐口,即今安龍城;永樂二年(1404年),安隆千戶所建城垣,為今安龍舊城。
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改安隆所為安龍府,作為行都4年;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克取安龍府城,改安龍府為安籠所;康熙六年(1667年),升南籠所為南籠廳;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升南籠廳為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南籠府改為興義府。
民國二年(1913年)9月,廢興義府,設南籠縣;民國十一年(1922年)11月19日,改南籠縣為安龍縣。
1950年3月,安龍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撤銷冊亨縣建置,並入安龍縣;1961年8月,冊亨縣恢復建置,從安龍縣劃出;1966年2月,建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後,復稱安龍縣。
❹ 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其名字有什麼由來嗎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市15縣)
凱里市 雷山縣 黎平縣 施秉縣 麻江縣 錦屏縣 台江縣 劍河縣 三穗縣 黃平縣 從江縣 鎮遠縣 天柱縣 榕江縣 岑鞏縣 丹寨縣
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轄1市7縣)
興義市 普安縣 晴隆縣 貞豐縣 冊亨縣 望謨縣 安龍縣 興仁縣
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轄2市9縣1自治縣)
都勻市 福泉市 甕安縣 貴定縣 惠水縣 長順縣 獨山縣 荔波縣 平塘縣 羅甸縣龍里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
❺ 安龍縣是哪個省份的
最快回答的答案「全稱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卻有包括很多安龍縣本地的人經常錯誤的弄成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而這是錯誤的。安龍縣並不屬於興義市,興義市只是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而已。興義市並不下轄任何縣,黔西南州有1市7縣,互相行政獨立,平等受州領導管轄。
犯這種錯誤的本地人都普遍文化水平較低。
❻ 貴州安龍縣屬於哪個市
屬於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市)。
安龍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盤江北岸,全縣轄3個街道10個鎮,分別是棲鳳、招堤、錢相街道,普坪、篤山、海子、灑雨、龍山、萬峰湖鎮,包括義龍試驗區安龍片區4個鎮:新橋、德卧、龍廣、木咱鎮,總面積2237.6平方公里。
安龍縣總人口48萬人,境內分布有漢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群體,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47.25%。
(6)安龍縣地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早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安龍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屬夜郎古國;宋代,今縣境在自杞國境內;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留軍屯田,置陵元堡於欞缽寨,欞缽寨即今之安龍城舊址。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城在安隆箐口,即今安龍城。
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由廣西入駐安隆所,改安隆所為安龍府,作為行都4年。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清軍克取安龍府城,捷報傳至京城,順治皇帝朱筆一揮,改安龍府為安籠所,置個籠子將永曆這條孽龍鎖住。
康熙五年(1666年)十月,裁安南所並入安籠所名南籠所。六年(1667年),升南籠所為南籠廳。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升南籠廳為南籠府。
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因鎮壓起義軍有功,嘉慶皇帝頒旨,將南籠府改為興義府,自此,清代興義府(安龍)成為黔西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13年9月,廢興義府,設南籠縣。1922年11月19日,改南籠縣為安龍縣。
1950年3月15日,安龍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29日,撤銷冊亨縣建置,並入安龍縣。1961年8月18日,冊亨縣恢復建置,從安龍縣劃出。1966年2月,建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後,復稱安龍縣至今。
安龍縣原轄11個鎮、5個鄉,173個村、14個社區。2006年末,總人口4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新安鎮。
現安龍縣轄10個鎮(普坪鎮、篤山鎮、海子鎮、灑雨鎮、龍山鎮、萬峰湖鎮,以及義龍試驗區安龍片區的新橋鎮、德卧鎮、龍廣鎮、木咱鎮)、3個街道(棲鳳、招堤、錢相)。
❼ 近代史興義府安龍縣人物
張之洞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其名字或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張之洞庭之野。」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1966年,張之洞的墳墓被扒開。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http://ke.so.com/doc/5386664-5623130.html
❽ 貴州省安龍縣是哪個市
安龍縣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下轄縣。
安龍縣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下轄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盤江北岸,轄區總面積2237.6平方公里。安龍縣境內分布有漢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群體,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47.25%。
截止2019年,安龍縣轄5街道、10鎮(其中龍廣鎮、德卧鎮、木咱鎮、新橋鎮4鎮義龍試驗區代管),縣人民政府坐落於棲鳳街道辦事處行政辦公區。
(8)安龍縣地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安龍縣歷史典故
明末,清軍入關永曆帝朱由榔在安龍建都達四年之久,組織指揮抗清斗爭,發生了許多悲壯的史事,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明「十八先生」的故事,令人感慨蒼涼,異代同悲;張之洞父子在安龍的軼事和招公築堤的壯舉,使安龍遐邇聞名,成為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安龍山川靈秀,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有清末重臣張之洞、領導農民反清起義的布依族首領王囊仙、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副總指揮苗族將軍王憲章、北伐軍左翼總指揮袁祖銘。
策動國民黨六十軍長春起義的傳奇將軍楊濱、率領國民黨十九兵團和平起義的司令官王伯勛、一代報人王亞明等。安龍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三千年的文明蘊藉,留下了許多傳奇的人物和故事。
❾ 民間所講的安龍是什麼意思
安龍縣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地處南盤江上游,安龍縣東接冊亨縣,南隔南盤江與廣西隆林縣相望,西臨興仁縣和興義市,北近貞豐縣。
截至2015年初,安龍縣轄6個鎮(普坪鎮、篤山鎮、海子鎮、灑雨鎮、龍山鎮、萬峰湖鎮)、3個街道辦事處(棲鳳街道、招堤街道辦事處、錢相街道辦事處),縣人民政府坐落於棲鳳街道辦事處行政辦公區,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7.25%。
安龍地,春秋戰國時期,屬夜郎古國。
西漢初年,於今縣境及盤江流域置牂牁郡。
❿ 興義的由來
興義建縣是清朝嘉慶三年三月初七日(1798年4月22日),至今不過212年,在貴州80多個縣(市、區)中屬建治比較晚的縣。
興義境內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這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頂效貓貓洞、豐都張口洞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即可證明。雖然開發較早,歷史悠久,但由於地處偏僻,人煙稀少,交通閉塞,遠離中原文化發達地區,因此相關文字資料的記載非常缺乏。只是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實行「調北征南」以後,這些地方才正式進入中央版圖,開始有了文字記載。
興義建縣前這里稱黃草壩。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為考察盤江源流,於崇禎十年(1638)八月下旬來到黃草壩,看到這里比相鄰的其他地方富裕,人口多,居住集中,道路四通八達,處於三省交界處,離州府(盤縣)又遠,因此他認為在黃草壩「可建一縣」。
在明代,當時的興義境內設有左右兩所和黃坪、布雄、捧乍三個營(土司),均隸屬普安州管轄。為什麼不設縣呢?徐霞客一針見血地指出:「土司恐奪其權,州官恐奪其利。」清初沿襲明代建治,後實行「改土歸流」,於雍正五年(1727)在黃草壩設普安州判,在捧乍先設左營游擊,後設巡檢。州判和巡檢職輕權微,分屬從七品和九品官,只管一點文書事務和地方治安。
事隔70年以後,嘉慶二年(1797)初,南籠(今安龍)爆發了以王囊仙、韋朝元為首的布依族農民大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短時間內就佔領了很多地方,但失敗得也很迅速,不到一年,即被清軍殘酷鎮丄壓。
早在康熙年間,清軍從鄭成功後裔手中收丄復台灣後,康熙皇帝即將台灣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南籠府布依族農民起義被鎮丄壓後,嘉慶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將南籠府改名為興義府,「以示彰善之風」。嘉慶還為此作了一首長長的五言詩,詩中有這樣兩句:「更與賜府名,興義新額茂」。
這就是「興義」名稱的由來。
因為黃草壩、布雄、捧乍等地均屬普安州管轄,從黃草壩到州府所在地盤縣有200多里路,人們往來極為不便。當時雖然經濟不發達,往來經商的不多,但既屬該地管理,每年地方官員、土司、寨目等要到州里交納錢糧稅賦;學童要到州里參加秀才考試;一些官司訴訟也要到州里裁決。還有,本地百姓要到州里應付各種差役,時間或長或短,來往輪換,不絕於途。
要在黃草壩設縣,這是本地土紳、百姓多年的願望。趁雲貴總督勒保於嘉慶二年八月坐鎮南籠指揮鎮丄壓布依族農民起義之機,黃草壩以花流清為首的一幫土紳趕到南籠見勒保,強烈要求在黃草壩設縣。
勒保在聽取花流清等人陳述後,打開地圖看到黃草壩到捧乍一帶地域遼闊,山深箐大,地處偏僻,如不設縣治理,小小州判和巡檢是管理不了的。從朝廷利益出發,黃草壩應該設縣。於是他答復向朝廷反映。這年九月,勒保調回北京。新來的雲貴總督鄂輝,於嘉慶三年上書朝廷:「黃草壩一處,必得俯順輿情,改設縣治」。設縣目的,「一以整飭地方,一以控扼邊要。」至於縣名,鄂輝向朝廷建議:「該處本系興義府所屬,即名興義縣」。
這就是黃草壩建縣和興義縣名的由來。
民國二年(1913),廢興義府設南籠縣;1922年改南籠縣為安龍縣,「興義」一詞從此專指興義縣。
滿意的話請您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