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峰塔名字的由來 作文250字
切,都是我們都曾擁有,而又想繼續的。而成長,無疑把這些都給徹底地抹殺了。有得只是那一個個曾嚮往的夢鏡和那夢醒時的恐懼。成長中,我們受到過許多傷害,但是記住一句話,感謝傷害你們的人,因為是他們教會了你一些事,懂得了一些事,而這些只有靠你自己去經歷。
未來的一切像是指間的雪花,如果你不緊握,它便會融化,從指間慢慢流失,所以抓住它,不要讓它留下遺憾。過去的一切像是過眼雲煙,一瞬間就消失,但曾有的記憶我們不曾忘記,那便夠了,不是嗎?
那麼留足過去的回憶,用它去照徹我們的成長之路吧,成長的腳步時時繼續……
⑵ 文峰塔的歷史來源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長40米,壁厚2.5米。磚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於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7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塔身有五層重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
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寺原建於隋仁壽(601-604)年間,塔修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當時任彰德(即今安陽)知府的黃邦寧,主持重新修葺天寧寺和塔。解放以後,人民政府進行兩次整修,並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天寧寺文峰塔就是典型的佛塔。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塔頂為高10米的塔剎,寬敞的塔頂平台可容納200餘人。
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無怪乎歷代名人賢士登臨後贊嘆有加。
塔西有湖,一橋居中。臨塔觀湖,似見虹卧碧水;當橋望塔,影如夢筆生華。若於文峰立交橋東眺,或有佛光普照、紫氣東來之意。
⑶ 文峰塔的神話傳說
文峰塔傳說:文峰塔,百十年風雨浸襲,安然無恙。傳說銅頂鑄成後,因重達數噸,安裝困難,當地群眾以土壘台,用木杠順坡慢慢上橇,歷時數月,感動魯班,他乘一個風雨之夜,施神力將銅頂提了上去。自此,魯班在文峰塔一帶香火不絕,倍受尊敬。 日軍入侵時,對塔頂垂涎,幾度欲作軍火原料,當地人民一面加緊保護,一面以魯班故事嚇唬鬼子,日軍為了維持「王道樂土,歌舞昇平」的虛假景象,懾於民憤,才改變計劃,塔得以倖存。
拓展資料:
文峰塔,亦名文筆峰,又稱凌雲塔。是應城市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於湖北省應城市南郊四華里處的沙崗村。倚塔遠眺,富水風光,盡收眼底。文峰塔歷經明、清多次毀於兵禍,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20世紀90年代末,應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峰塔公園,以加強對文峰塔的保護,文峰塔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⑷ 文峰塔來歷
文峰塔在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始建。宋、元、明、清均經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黃邦寧為塔門楣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復修時改為七層。1964年,安陽市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的修整。2001年,恢復部分建築。
(4)從化文峰塔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長40米,壁厚2.5米。磚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於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7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
塔身有五層重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塔剎屬藏式喇嘛塔,為清代砌築。文峰塔的建築,富有獨特的風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點。由下往上一層大於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
文峰塔的構造為平面八角形,浮屠五級上有平台,下有圈門,每層周圍有小園窗。塔座落在一個高達二公尺的磚砌台基上。塔身底層的四正面有雕塑精緻的園券門,門頂用磚雕刻有二龍戲珠。塔均為磚木結構,以磚砌為主,塔的最下層塔身較高,立於蓮花座之上。
⑸ 山西文峰塔的歷史與故事
歷史
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始建。
宋、元、明、清均經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黃邦寧為塔門楣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復修時改為七層。
1964年,安陽市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復部分建築。
文峰塔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主要用於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靈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區的風水建築,荊門現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傳統城市選址和建築布局,東寶塔用於鎮地域龍脈,月亮湖廣場的白骨塔用於鎮古城水口,文峰塔用於乞求一州文運昌盛,人民安泰。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三塔已成為歷史人文景觀,這里讓我們去探索文峰塔背後被遺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於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荊門古城鳳鳴門文廟和貢院西,與文廟和魁星閣左右呼應。《荊門直隸州志》載 「文峰塔在龍泉書院巽方,與東山塔遙對,同治元年紳土周瀚等創建,意取『雷風相薄』為書院多士勵也」。但是文峰塔門楣上的石刻落款卻為「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龍建」,可見,文峰塔名為牟嗣龍所建,事實上真正籌資建塔者當為晚清荊門名紳周瀚。根據州志和周氏後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譜記載,周瀚名周厚躬,號寶生,亦號瀛海,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間亦稱「周五老爺」。周瀚37歲時(公元1856年)他的父親和三哥周恩慶、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亂中戰死。咸豐皇帝諭旨撥款為他父親在現工商街原老文化館院內建周貞恪公祠,並御文致祭,極盡殊榮。周瀚憂思父兄,從四川辭官回荊門守孝,從此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不再入仕,並在九龍谷石婆望夫下結廬隱居。後經州牧請求,周瀚才出山負責操辦團練維護城市治安,周瀚《長林營建記》和《團坊議》州志有載。周瀚熱心公益事業,從1860-1863年間,籌資主持在鳳鳴門外修文峰塔,於白雲洞斯台上增建白雲樓,這兩處工程根據碑記同時動工,周氏家族捐資約百分之六十。筆者發現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題記。從遺留在龍泉中學白鶴亭上周瀚撰寫的《景萊別墅記》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滄桑,短短的140年過去了,當年與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築毀於戰亂人禍,也許由於文峰塔是石頭的組合,石頭的堅固才使它保留下來,然而今天的文峰塔並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處象山大道中軸線,本來是城市一道美麗厚重的歷史文化景觀,據說是有礙行車安全,文峰塔只好讓位,向西移走約300米重建在現龍泉公園內,文峰塔的文物價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識之士評曰「文物變成了無物」。我們不敢說這是愚昧之舉,但是它總比徹底毀掉了的好。
「雲漢昭回,文筆鳴鳳」今天當我們漫步在龍泉公園,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這個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每個荊門人的心中,但願文峰塔佑福荊門文運昌盛,讓荊門的明天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⑹ 文峰塔的歷史你知道嗎
鍾祥文峰塔
鍾祥文峰塔,又名文風塔、白乳高僧塔,坐落在湖北省鍾祥市郢中鎮古城東西隅的龍山之顛,始建於唐僖宗廣明初年。據載:「塔在彌勒院(龍山報恩寺前身),昔黃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異之。邦人敬禮,累土為浮圖。」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建為圓形實心磚石塔,由地宮、塔座、覆缽、相輪、寶蓋和利剎六部分組成。塔式獨特,通體雪白,通高21.52米。塔基呈遞縮八邊形;上為覆缽,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盂缽;相輪二十一遞縮,每層檐下設類似斗拱的磚飾;頂部為三個銅質圓形寶蓋,四周懸掛銅鈴;利剎一柱嵌三元,象徵「三元及第」;地宮中珍藏著佛教珍物:「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顆、柏達師舍利二十顆。碧峰師靈骨一枚。」該塔距今已有610年歷史,一九六一年列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別具風采,象豎立的毛筆,直插雲霄,頗具文采之風,而故名。龍山面臨鏡月湖,背倚古城,西與元佑宮毗鄰,東連綿綿群山。登龍山瞰四周,奇情美景美不勝收,是人們游覽的好去處。
⑺ 阜陽市文峰塔的來歷
文峰塔坐落於阜陽市潁州路的附近,根據近史志的記載,由於當地奎星樓較矮,文星不被顯露,因此這里的文風不振,且很少功名,故而在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在這里修建文峰塔用以振興阜陽地區的文風。
該塔屬於全磚制的結構,整體為七層八邊形,高為31.8米,每層均設有一個塔心室,塔的北門為階梯入口,可登盤旋梯道至頂層。奎星樓坐落於阜陽市老城東南城牆的交結之處,故而也被稱為「拐角樓」,據說在晴天時登樓可以遠望霍山,因此在舊縣志中又被稱為「望霍樓」,當地俗稱為「三篷塔」。
該塔最初是在明朝萬曆二年,即公元1574年,由當時的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時所修建的敵樓,至清朝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曾被重修。該塔為全磚制的結構,整體為三層六邊形,高為9.93米,三層均設有室,但卻互不貫通。
阜陽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西北部與河南省周口市,西與河南省新蔡縣相鄰,西南部與河南省信陽市相接,北部、東北部與亳州市毗鄰,東部與淮南市相連,南部與六安市隔淮河相望。
下轄3區4縣1市。全市總面積10118平方公里,2019年總人口1077.3萬人,常住人口825.9萬人。阜陽位居豫皖城市群、大京九經濟協作帶,是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的東部門戶城市之一,是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過渡帶。
⑻ 歷史上 文峰塔的含義
文峰塔是一座非常獨特的塔,位於安陽市古城內西北隅,建於後周文順二年(952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塔建於天寧寺內,故原名天寧寺塔。172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黃邦寧主持重新修建天寧寺和塔。他認為塔與南邊的孔廟(在今安陽市西大街小學校內)相呼應,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門橫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於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那麼文峰塔到底獨特在何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多數的塔都是由下而上的逐漸縮小,而文峰塔之獨特,在於其一反常規,塔身上大而下小,呈傘狀,為國內外所罕見。塔高38.65米,塔基周長40米,壁厚2.5米。塔身有五層重據,從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檐角均懸有銅鍾,微風徐來,叮當之聲悅耳動聽,給人以高遠靜穆之感。文峰塔的構造為平面八角形,磚木結構,琉璃瓦頂,塔的八面壁上分別飾有直欞窗、圓券門和佛教故事磚雕,刻工細致,形象逼真,造型動人。
我們現在從下面往上看: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個圓形蓮花座,蓮瓣共七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把塔裝飾得更為美麗。
圓形蓮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的最下層塔身較高,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其他為假門。券門首額,有磚雕二龍戲珠圖像。八角均有巨龍環繞的盤龍柱,上加鐵鏈枷,鎖,非常壯觀。我們再來看一下八根龍柱之間的八幅磚浮雕佛教故事圖像。
西南角的這幅是釋迦佛說法像。
西面的這幅就是悉達多太子,即釋迦佛誕生的圖像。
西北角這幅雪冊苦行修定像。
北面為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像。
東北角是佛為天人說法像。
東面一幅為釋迦佛涅架像。
東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後侍佛聞法像。
我們可以看到圖里的人物已經明顯中國化了,人物的線描畫法也完全是中原式的,說明釋迎牟尼這位西方的聖人那個時期已經在中國深入人心。而且,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姿態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從這些圖像可以看出當時的浮雕工藝已經非常精湛,也可以感覺到那個時期佛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人們嚮往美好、和平的心情。
請大家隨我進入塔門,沿72級台階盤旋上到塔頂。由於樓梯向上越來越陡,請大家一定注意腳下安全。現在來到塔頂平台,我們看到塔頂正中聳立著的是一座高達10米的寶瓶狀塔剎,與北京北海的白塔塔剎極為相似。塔頂四周為l米多高的女兒牆,平台可容納200餘人。從塔頂向四周看,可以看到古城安陽的全貌。明朝時期我們這里被稱為彰德府城,周長9里l13步,大小街道90多條,縱橫交錯,密如蛛網,有9府18巷72胡同之說。現在,文峰塔所在的行政區叫做文峰區。
為了改造舊城區,安陽市政府實施了五路一橋工程,對路面進行了美化、亮化,文峰塔周圍的這條環形道路--文峰大道,就是其中的一條,它是為了保護文峰塔,維持安陽古城原貌而專門設計的。這條路周圍的新建築群,包括路燈也都是仿古代的,為古城又添了一道艦麗的風景。
1997年,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詩人趙朴初先生游覽文峰塔後揮毫賦詩:"層傘高擎窣堵波,漚河塔影勝洹河。更驚雕像多殊妙,不負平生一瞬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