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狼山的由來!
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後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緻的別稱。
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
狼山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區內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寺廟建築林立,以佛教文化為特色,因靈驗而出名,終年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
(1)狼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狼山」的風景名勝地位介紹: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區內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寺廟建築林立,以佛教文化為特色,因靈驗而出名,終年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
園藝博覽園依馬鞍山、黃泥山而建,以「山水神韻·江海風」為主題,高度濃縮了南通山水兼備、通江達海的地域特色,為江蘇省園林藝術的精品之作,是觀江景、賞園林的絕佳去處。嗇園是清末狀元、近代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紀念性園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誰知道中國的狼山是那啊最好給出證明
從南通市驅車南去,十幾分鍾的路程,聞名遐邇的狼山風景區便閃現在眼前。春意正濃的狼山,林木茂盛,鬱郁蒼蒼,清溪潺潺,鳥語花香。
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邊,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濱江而立,五山秀麗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舉目眺望,莽莽長江,霧靄茫茫,此為長江最寬處,北岸至南岸,江水寬約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無邊無際。狼山,東西走向,北幽南暢,北麓沿邊懸崖峻壁,難以攀登;南坡平緩,易於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長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個孤島,長年的泥沙淤積,便與江北岸連為一體。但山腳下依然留存下一條環山的清澈的「護山河」,並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玉帶河」,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廟里有一副對聯:「江束四圍圓,潮平兩岸闊」。這有力地證實了此山原為「江心島」。古人巧喻此江心島之狼山為「美女梳頭」、「老衲坐禪」。真是詩韻優美,寓意深遠……
狼山景區有個迎客宗旨:先照遠,後照近。即先盛迎遠方貴客,爾後接待近處嘉賓。可見,狼山胸懷天下,先人後己,乃有聖賢之心。
寬大為懷的狼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代,此山有一隻白狼精,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把個風光優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嶺。一天,一位遠方雲游的年輕和尚累了,想藉此地歇歇。「這有何難?」白狼精心想,一個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輕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個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無妨,無妨。」白狼精見那袈裟不過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應了。「老衲這里有禮,謝謝施主。」只見那雲游和尚揮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頓時飄飄灑灑散擴開去。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從天而降,把整個山全都罩在網內……白狼精見,慌了手腳,知道遇到法力無邊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聖賢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個兒捲起鋪蓋,讓出狼山。臨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將此山叫狼山,也算給小人留個思念?」「老衲答應你。」
這位慈悲為懷的和尚,便是後來讓狼山興盛起來的大聖菩薩。由此,當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後話:「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頂上的廣教寺,寺門兩邊粗大的黑色圓柱上,書寫了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可見狼山氣勢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聖寶殿。大聖菩薩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圓柱上,可讀到詩聯一對:開門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大聖菩薩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蒼穹……
廣教寺的住持錦榮大師在佛堂里接待了我們這些自北京、南京等地來的中國報告文學作家采風團全體成員。
錦榮大師仔細講述了中國佛教的精髓。佛教倡導慈悲為懷,忠孝行善。正如佛祖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大有犧牲精神,值得敬佩。
千年古剎的廣教寺,殿宇雄麗,氣勢恢弘。環繞廣教寺的眾多景點,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園內,山石奇絕,峰、岩、洞、石,頗負盛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鑒真和尚遇難紀念塔、清康熙御書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軍山飛瀑、張謇銅像、三仙祠、關帝廟……風景萬千,令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於狼山留連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贊嘆道:「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游罷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揮毫:第一山。
這個聞名於世的狼山,其實高度並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四座佛教聖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與四大佛教聖山比名……
站在狼山峰巔,眺望南通市。陽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閃光。南通市不僅擁有「江海第一山」,還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南通籍的清朝狀元張謇激於義憤,為挽救於危難中的中國,滿懷抱負,返回故里,興辦實業,創建學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設,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現代城市建設的科學格局。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驚嘆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今天,在全國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許許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幾位聞名的大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兄弟等等)、二十多個世界冠軍、主跨橋長達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長的鋼索斜拉橋——蘇通大橋……屈指一數,在全國地縣級市中,在各個行業里,南通居然擁有70多個全國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跡的「故鄉」!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百歲老人之最」。據說,全國有4000多位百歲老人,南通居然擁有400多人。
南通為長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橋通車後,可與大上海連為一體,只需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如今,上海與崇明島之間,已在長江江底開鑿江底隧道。而南通與崇明島之間也正在計劃架設長江大橋……明天,這個流金淌銀的南通市,將是座開掘不盡的金山……
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與江海第一山——狼山,比肩輝煌……
Ⅲ 狼牙山地名的由來!
郎與狼諧音,亦名狼山。因山峰聳立,危峰參差迭起似狼牙,又稱狼牙山,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競秀」。
狼牙山原名郎山,因漢武帝時太子劉據之子為躲避「巫蠱之獄」避難於此而得名。西漢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為巫蠱(埋木偶人,詛咒害人)所致,涉及皇後、太子、公主等親屬,太子劉據自殺,其子遠遁該山,故名。
(3)狼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狼牙山主要景點:蓮花峰、棋盤坨、石棋盤、蠶姑祠、老君堂、迷魂谷、燕王仙台、勇士陳列館、壯士紀念塔、紅瑪瑙溶洞、石家統村等。
狼牙山地理位置:
狼牙山,屬太行山脈,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南35公里,西南—東北走向,其范圍西至漕河縱向河谷的五勇村、甘河、貓爾岩一線,南至管頭、婁山、西山北一線,東至勝利南渠的燕王嶺、野沃、狼牙山林場,東西走向25公里,南北間15公里,俗有五坨三十六峰之稱。
Ⅳ 紫琅山名稱的來歷
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南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跡眾多,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後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緻的別稱。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自宋至清陸續興建了廟宇殿塔,總名廣教寺。佛教中狼山為大勢至菩薩道場,列為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
Ⅳ 南通狼山有什麼來歷
狼山風景名勝區的五山是由強烈的地殼變動和海陸變遷形成,距今已有3.5億到4億年的歷史,比喜馬拉雅山還早了100萬年。7500年前,狼山等還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個小島。
2000年前,長江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逐漸堆積到今南通一帶,使南通多數地區開始成為江口和海邊互補相連的片片沙洲。
兩晉時,狼山隨長江主泓,由長江南岸移至江心。唐代,狼五山仍是漂浮於長江口海域的小島。宋初,五山漸與陸地相連,天聖九年(1031年),狼山上北岸。
元、明時,軍山一度又入江中,直到清康熙末年(1722年左右)才再度並陸。從此,五山結束海上歷史正式登上陸地。
(5)狼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景點
1、廣教寺
廣教寺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風景區之中,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10月入選「中華佛教100名寺」。狼山是江蘇省著名的自然風景區,江蘇的游覽勝地,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五山呈弧形排列,綿延3.6公里,總面積98.43公頃。
其中狼山最為峻拔挺秀,南臨長江,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譽。狼山海拔106.94米。據傳因其形狀似狼而得名。另傳說曾有白狼出沒,又名「白狼山」。山上岩石多呈紫色,故又稱紫琅山。山前以佛教禪院為特色,文物古跡眾多,寺廟古剎建築成群;山後以山石、岩洞自然風光為主體。
2、支雲寶
支雲寶塔位於南通城的中軸線南端,支雲寶塔的塔尖、南通的南城門江山門(已拆,址在今長橋)和城中心的譙樓三點成線,形成南通的風水門戶,謂之:山海擁金蓮,乾坤落天柱。這是南通特有的風水和景觀。
Ⅵ 請問南通狼山名稱的由來有什麼故事
南通狼山的故事:
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
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相傳是觀音菩薩化身。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
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
(6)狼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自唐總章年間興建寺廟禪院以來,經歷代建繕,形成了依山而立的寺廟園林群。
狼山山坡上下,浮青疊翠之間,點綴著法乳堂、葵竹山房、碧雲半天閣、萃景樓、大觀台、魁星樓、支雲塔等數十處名勝古跡和風景建築群。
狼山佛教氣息濃厚,每年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有著最靈驗名山和江海第一山的雙重美譽。
同時狼山也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山頂的廣教禪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唐總章二,距今已有1341年的歷史,因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而聞名。
同時,廣教寺還供奉著東南亞地區唯一一位穿龍袍的菩薩大聖菩薩,相傳大聖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而深入人心,民間有大聖菩薩有求必應,先照遠後照近的說法。
Ⅶ 狼山的由來100字
狼山 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 海拔109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跡眾多,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另外,狼山又是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首、「江海第一山」。狼山,是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狼山的廣教寺是一寺兩供奉,既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至菩薩」的道場,也是「大聖菩薩」的道場。狼山最高峰的支雲塔,塔前有圓通寶殿,供的是大勢至菩薩;塔後則有大聖殿,供奉的是大聖菩薩。狼山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即大聖菩薩),是他在這里開始奉祭大勢至菩薩。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現叫廣教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相傳是觀音菩薩化身。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清同治帝寫賜了「功昭淮海」的匾額於狼山廣教寺中,廣教寺也成了兩位菩薩的共同道場。宋《高僧傳》之《僧伽傳》載有他的事跡。支雲塔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主持智幻大師所建,建此塔是為了紀念僧伽。智幻大師為狼山寺廟的中興大師,紀念智幻大師的幻公塔現在還立在狼山一角。
Ⅷ 張謇與狼山有什麼淵源
張謇生前所著《張季子九錄》中,收錄有與狼山題名坡崖壁上相同的聯句。對於對聯的由來,張謇也作了詳細記載: 「清同治辛壬間,與范伯子同登劍山,僧請題雷神祠聯,兩人仿聯句例口占成之。不知伯子曾為書否?以山徑之峭窄,艱於登陟也,未嘗再至。間問之人無知此聯,並雷神祠亦若茫昧。噫嘻!今昔載五十六七年耳,荒山古剎,變遷若此,遑論人世。謇營軍狼黃馬亦八九年矣,未可獨遺劍山。頃為改而新之,復雷神祠而重書昔聯於楹。掇舊夢於雲根,懷故人兮泉下。江湖野老,感慨何如也?」 從文中可知,這副對聯是張謇少年時代與好友范伯子登劍山時,為山上的雷神祠共同創作的。50多年後,晚年張謇在整治五山時,重修古剎,並將這幅對聯重題於此。而對聯透露出對世事的隱憂,成為對張謇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最好寫照。
Ⅸ 狼山為什麼要叫狼山
狼山名字與佛教典故有關。
狼山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即大聖菩薩),他在這里開始奉祭大勢至菩薩。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現叫廣教禪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狼山的廣教寺是一寺兩供奉,既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至菩薩」的道場,也是「大聖菩薩」的道場。狼山最高峰的支雲塔,塔前有圓通寶殿,供的是大勢至菩薩;塔後則有大聖殿,供奉的是大聖菩薩。
(9)狼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狼山由小島演變而來
狼山是由強烈的地殼變動和海陸變遷形成,距今已有3.5億到4億年的歷史,比喜馬拉雅山還早了100萬年。7500年前,狼山等還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個小島。
2000年前,長江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逐漸堆積到今南通一帶,使南通多數地區開始成為江口和海邊互補相連的片片沙洲。
兩晉時,狼山隨長江主泓,由長江南岸移至江心。唐代,狼五山仍是漂浮於長江口海域的小島。宋初,五山漸與陸地相連,天聖九年(1031年),狼山上北岸。
元、明時,軍山一度又入江中,直到清康熙末年(1722年左右)才再度並陸。從此,五山結束海上歷史正式登上陸地。
Ⅹ 南通狼山由來
5000~6000年前,長江口的位置大約在鎮江、揚州一帶。現在繁華的長江口,當時還是一個大海灣呢!
五六千年來,長江口之所以不斷東移,主要是由於泥沙的堆積。長江源遠流長,水量特別豐富,每年都將大量泥沙帶向河口,特別在隋、晉之後,長江流域山區進行較大規模的開墾,刀耕火種,毀壞森林,使土壤遭到侵蝕,長江泥沙更是與日俱增,大量泥沙堆積在江陰以下的海灣里,越堆越多,漸漸露出海面,變成現在的三角洲,只留下埋在地下的貝殼沙帶,做了古代長江口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