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名的由來以及成都、綿陽名的由來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
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
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
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
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
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
省名至今未變
成都,這座西南重鎮,一直以其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雄厚而知名於世。然而,成都含義為何?古今學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茲將諸家之說簡述於下,以明關於此問題的學術淵源。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贊同其說。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認為「史稱:舜耕歷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語以釋成都之義,亦無不可。」任乃強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認為:「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因為杜宇「認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這個都城可以一成不變了,所以命名為成都。」李金彝、王家祐先生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他們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溫少峰先生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然後根據讀音推論「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稱,其義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對譯。又根據氐羌系統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後裔」,在普米語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從而推測成都之「都」字也應是這個意思。由此得出結論:「『成都』的蜀語含義是成族人的地方,換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劉冠群先生對於成都得名的由來提出了一種新看法。他認為:成都二字是蜀語音譯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語讀音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讀如現代漢語的「」音,那麼,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進與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對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過對古代西南地區民居形式和名稱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種稱作「籠」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疊的「籠」,「都」字本意是水澤匯聚之地,古成都地勢低窪,池沼密布,故稱為「都」的新看法 沈仲常、黃家祥先生通過對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別是根據先秦至秦漢時期四川漆器銘文演變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從而推測「『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也發生過變更,它是在秦漢之際出現,並在秦以後才普遍流行起來的。」至於「成都」二字的含義,沈、黃二先生未予明確的解釋,只是說《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蜀王開明遷居成都的記載,「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漢之際人們遂將開明氏建都這個地方稱之為成都了
㈡ 四川18個地級市名稱的來歷
成都的來歷:《蜀王本紀》:「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
自貢市的來歷: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攀枝花市:1965年2月5日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改稱渡口市。渡口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又稱木棉花、英雄花),開花時嬌艷粗獷,無一片綠葉,氣質卓越,深受市民喜愛。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瀘州市:西漢景帝時,趙國丞相蘇嘉因協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陽侯。《水經注》雲:「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 漢景帝六年(前151年),這是瀘州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也是瀘州有確切政歷域名的開始。江,指今長江,陽,指長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說明古江陽治地位於長江北岸與沱江交匯處,也即今瀘州城區中心半島。瀘州稱江陽,就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從統治需要出發,設置瀘州。段玉裁說:「梁置瀘州,治馬湖江口,以馬湖江即瀘水,故曰『瀘州』也。」馬湖江概指今三峽至金沙江一段長江河道,別稱瀘水。瀘州建置於江陽,從此相沿成名。南朝瀘州管轄范圍,大體相當於今日瀘州市四縣三區和江安、富順及貴州習水、赤水、仁懷、畢節、大方諸縣一帶,是控扼三江兩河(長江、沱江、岷江、永寧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結合部的西南會要之地。當時瀘州的管轄重點是長江以南的廣大滇黔地區,確立了以後歷代瀘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邊民是主要目的。在歷史上,州,主要設置在漢人與少數民族聚居交錯生活的邊地,兼有軍事彈壓、行政管理、鎮邊防禦、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涼州。瀘州正好位於西南苗彝族與漢人交錯生活的結合部地區,它的設置符合政歷慣例和統治需要,符合瀘州歷史實際和地緣狀況。梁武帝建置的瀘州,其轄地范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省一級行政區。瀘州有此建制歷史距今已有1469年,說明瀘州在歷史上設置獨特,政歷深厚,政功卓有。
㈢ 誰知道綿陽的來歷
綿陽的來歷: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
自漢高祖二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3)青川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綿陽市受地貌影響,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
涪江支流較多,市境內的主要一級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凱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構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市境多發洪災,洪災的區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現的頻率最高,特別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龍門山前緣一線的北川、安縣、江油最為頻繁。
㈣ 四川名稱的來歷
來歷:
北宋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
1997年,原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4)青川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遊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參考資料
網路-四川
㈤ 由那四川組成四川-北川、青川、汶川、和
四川不是指北川、青川、汶川
四川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㈥ 「微涼青川薄日濃,江淮幾渡兩岸流」的全詩內容及作者,出處。
出自左瞳的小說季涼川,愛了你這么多年,這句是是她本人寫的
我氣沖沖地就往樓上走,推開季涼川卧室的門,一股淡淡的Gucci味瞬間撲鼻而來,讓我恍惚以為他就站在了身邊,這種淡淡的味道是他身上特有的,優雅,清涼帶著濃濃的瀟灑,像他的名字一樣--微涼青川薄日濃,江淮幾渡兩岸流。(出自網路版第26章)
㈦ 四川名字的由來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
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7)青川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個縣級市,107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㈧ 青川魚是什麼魚
青川魚就是鮐魚,鮐魚,鱸形目,鯖科,鮐屬。又名:青花魚、油胴魚、鯖魚、花池魚、花巴、花鯷、青占、花鯡、巴浪、鮐鮁魚。體粗壯,呈紡錘形,尾柄結實;尾鰭基部每側有縱隆起嵴兩個。
頭大,前端尖細,呈圓錐形。眼大,位高,有發達的脂眼瞼。上下頜等長;牙細小,上下頜齒各一行。側線明顯。背鰭兩個。體背呈青藍色。有不規則深藍色橫紋或斑紋。斑紋延伸到側線下方。為海洋洄遊性上層魚類,游泳力強,速度大。
(8)青川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鮐魚生活習性:鮐魚是一種遠洋的溫水魚類,不進入淡水。它每年游泳很長一段距離。它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和速度。
春季和夏季棲息在中上,活動在溫躍層以上,在繁殖季節往往形成一大群活動到地表。最佳捕撈溫度在8至24攝氏度之間,最高捕撈溫度在14至16攝氏度之間。它們有趨光性繁殖習性。
㈨ 四川的由來是不是指青川,汶川,北川,宜川四個縣么
我見過兩種說法:1、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2、四川之所以叫四川,是因為其境內有嘉陵江、岷江、涪江和沱江四條長江支流。因這四條河而得名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