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滄州的民間傳說和名人故事
篇一:《滄州民間傳說-滄州水月寺的由來》
水月寺是以前滄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據滄縣志記載:「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觀燈橋東西,後周廣順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澤安移建於城北鹽場東側。
明正統十七年僧人澤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寶仁等繼而重修,光緒二十一年駐防樂軍梅東益等又重修,可謂吾邑之冠。」
據說,因清同治年間運河發大水,在鹽場附近決口,洪水從寺廟越過,故以諧音更名為水月寺。當時僅是一小廟,香火不盛,寺內方丈性然,為重修並擴大廟宇,曾斷手化緣以表誠心。
經過五、六年時間,他在市內各商家鋪戶和周圍各鄉村大戶人家,化得一筆巨資,同時得到駐防滄州的統領導范天貴及梅東益等的大力支持,開始重修擴建。其規模更加壯觀,氣勢更加宏偉。
整個水月寺有山門(前殿)、次殿、大殿、後殿為三進院落,均有東西配殿。還有東西兩個跨院、山門門匾水月寺三個唐隸大字,為駐滄統領范天貴手書,他本一介武夫,為附庸風雅,他從重修廟宇之日起,便悉心習書練字,等三年後,寺廟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揮筆練就。
前殿內兩側有泥塑的頭抵屋頂的身軀魁偉、橫眉怒目、叱吒風雲的哼哈二將,高約兩丈,十分威嚴。次殿當中有相背而塑前後可觀的兩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彌勒佛,再是著盔披甲,手執紫金降魔杵的韋陀(即護法神、類鬧天宮中的二郎神楊戩)。兩側還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約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劍、有的彈琵琶。可謂威風凜凜、氣勢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過直通大雄寶殿。此殿高達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階可見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約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內正中有三尊赤金鍍身的大佛,為南海觀音、西天如來、釋迦牟尼之坐象。
高約一丈六尺,面前三張供桌有香爐、蠟千、佛罄之類,大殿兩側有降龍、伏虎、長眉、長臂、醉、睡等十八羅漢,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東西北三面牆壁有立體懸空泥塑和壁畫,據說是由兩位著名民間藝人,一是滄縣杜林劉環師傅,一是青縣西程村馬黑師傅,各自承包打對作,竟相獻藝,雕塑彩繪而成。
其內容是反映西天如來佛,從誕生、成長出家,並率幾百名弟子傳經的過程。但見煙雲縹渺、海島仙山、奇峰古洞,流雲飛瀑,宛若神話仙境。
東西兩側還有香齡溫席、王祥卧魚、丁香割肉等24孝民間傳說故事。並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種裝飾圖案,可謂是妙手奇塑,巧奪天工,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後殿內有一精緻銅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藝絕倫。
㈡ 滄州地名的由來
由來: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所以叫滄州。
滄州市是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滄州境內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州市轄新華區、運河區2個市轄區,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4個縣級市,滄縣、青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10個縣,及滄州渤海新區、滄州經濟開發區、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止至2018年1月10日。
(2)滄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滄州部分縣區名字的由來:
1、孟村回族自治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應詔遷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以縣治所在地孟村為名。
2、吳橋縣:因縣城南門外吳川上有橋,故名。
3、南皮縣:春秋時期為齊國之域,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為繕修皮革而築城。時章武有北皮亭,故稱這里為南皮。
4、河間市:《水經注》、《禹貢》所載,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故名。《漢書補注》引何焯曰:「兩河謂滹沱河、滹沱別河。」河間縣因河間郡為名。
5、任丘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因任邱故城為名,今作任丘。
㈢ 滄州名字的由來
「滄州」一名始於北魏熙平二年。當時從瀛州、冀州各劃出一部分另設一州,因瀕臨滄海,故取名「滄州」。
㈣ 滄州姓伯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柏(Bǎi,舊讀Bó)姓源起有四:
1、遠古舜帝時候,有個賢人叫始祖為柏翳(即伯益),為舜時 司徒,舜賜姓贏,自此之 後柏翳便有了兩個姓屬,即柏姓和贏姓,他的後代子孫也形成了兩支,其中一支是為柏姓。柏翳就是柏姓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據古書記載,伯益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幫助舜帝馴養鳥獸。也就是說,他教人們將牛羊豬狗雞鵝馴養後,物質生活的來源就更有保障了。伯益還幫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柏姓還有另一位人物,就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後代。遠古時期另有柏姓,而古書記載柏姓古時也有寫作伯姓的。
2、以封國命姓。它的來源可經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被楚國所滅,柏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通志.氏族略》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以人名命氏。始祖為柏翳,起源於堯為部族首領之時,系出嬴姓。《史記.秦本經》載:「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舜賜嬴姓。」自此之後,柏翳使有了兩個姓屬,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後代子孫也形成了兩到,其中一支,是為柏姓。
4、以木名命姓。相傳遠古時代有柏皇氏,是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芝,因為以柏木為圖騰,所以稱為伯芝。據說,伯芝曾擔任伏羲的助手,勤勞於天下而不居功,造福於民眾而無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擁護,被尊為皇伯。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陳留縣)上,他的子孫就姓伯。伯姓,古時也作伯姓。 柏姓望族居濟陰、魏郡。
姓氏由來:傳說遠古時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個大臣,名芝,以柏木為圖騰,人稱柏芝。他協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諸多功勞,但並不因此而自滿,深得伏羲的信任,後當上東方部落的首領,所以史家又稱他為柏皇氏。 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現了一隻怪獸,龍首而蛇身,遍身長滿龍鱗,高八尺五寸,形狀象魚又象駝,左右各生一個肉翅,在波濤中游來游去。伏羲聞訊後,趕到孟津河邊。那怪獸看見伏羲後,更是精神抖擻,背上的龍鱗閃閃發起光來,似乎組成一種圖案。伏羲似有所動,知是神靈指點,忙命排香案頂禮膜拜。 當時柏皇隨伏羲一起,見此靈機一動,趕快撿起一塊燒過的木炭,迅速把怪獸身上的圖案畫在一塊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畢,那怪獸即沉入水中不見,伏羲這才想起怪獸身上的圖案沒有記下來,十分遺憾。這時,柏皇已把圖案抄在木板上獻給伏羲。 伏羲大喜,回去後日夜鑽研,終於畫成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天下第一圖:太極八卦圖。 由於柏皇氏聰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後代都為帝王師,如顓頊帝的老師為柏夷亮父,嚳的老師為柏招。另外,黃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則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貴族。後來,柏姓大多轉化為其它姓氏,所以現在反倒不多了。
二、遷徙分布
按史料記載,柏姓曾是華夏民族在遠古時期的貴族姓氏,因為柏姓人天資聰穎,所以曾有多人當過上古皇帝的老師。這些上古先哲的後代曾在河南西平縣西部建立過一個柏國,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弱小的柏國被楚國滅掉了。如今,在柏國故地,仍矗立著一座建於北宋時期的寶岩寺塔,這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塔於塔下民間盛傳的柏皇氏的傳說相映成趣。相傳上古時期東方部族的一個首領叫做柏皇氏,因為他們以柏樹作為圖騰對象,所以又稱柏皇氏為柏芝。柏芝曾擔任過伏羲的助手,傳說,聞名中外的中華太極八卦圖,便是遠古時期三皇之首的伏羲發明的。當時有一隻龍首蛇身的怪物,見到伏羲後便精神抖擻,背上龍磷閃閃發光,構成一組圖案,伏羲見狀只顧頂禮膜拜,而柏皇氏卻用燒過的木炭將圖案畫在大石上,獻給了伏羲,籍此發明了太極八卦圖。顯然,這其中凝聚了柏姓人的聰穎與智慧。柏皇氏勤勞於天下而不居功,造福於百姓而無所欲求,所以深得百姓的擁護,並尊為柏皇。他居住在柏皇山,其後人便以「柏」作為自己的姓氏。柏姓的另一支起源形成於春秋時期,當時的柏國百姓以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柏姓祖宗在河南開封,後大部分南遷,現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陝西、江蘇等地。柏姓本是小姓,據《中國姓氏尋根》記載:「黃帝時有地官(司徒)柏常、帝顓頊有師傅柏亮文、帝嚳有師傅柏昭、帝堯時有柏成子。西周時,柏國君柏曾任周的太僕,唐代有左拾遺柏耆,明代有延安指揮史柏英,清代有書法家柏謙」。據說,北京、台灣、安徽、江蘇有的柏姓人都喜歡「尋根問祖」,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引導得法,勉勵自己及家人不愧對祖宗,做有出息的人,於國於民都是有益的事情。分布在各地的柏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三、歷史名人
柏 常:黃帝時有地官(司徒),帝顓頊有師傅柏亮父,帝嚳有師傅柏昭。帝堯時,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陽縣東南),號柏成子。 柏,神話傳說中的蜀王。《漢·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 ,後者名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柏 高: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山海經·海內經》:「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郭璞註:「柏子高,仙者也。」
柏良器:唐朝時人,他的父親被安祿山殺死,他立志報仇,少年從軍,打了六十多場戰,當上將官時,才二十四歲,以後更立大功,做了大官。
柏叢桂:明朝寶應人。洪武時,他上書朝廷建議築淮堤 ,建 槐樓40里,以防備水患。後來,明大祖皇帝採納了柏叢桂的建 議。 在淮揚一帶徵用民工56 000人,給他率領修建河堤、槐樓四十 里這個宏偉的工程,大功告成後,鄉人稱為「柏家堰」。世代造福於 民,流芳千古。
柏文蔚:字烈武。率鎮江新軍響應辛亥武昌起義,後被 推為南京臨時政府北伐聯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安徽都督。民國4 年在上海參加護國運動。民國6年在廣東參加護法戰爭。民國13年以 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革命軍軍長、國民政府委員等職。民 國21年日軍進攻上海,主張抵抗,為時論所推崇。
此外,還有西周時,柏國君柏冏曾任周的太僕。
東周時有史官柏堂騫。
漢有柏直、柏始昌。
唐代有左拾遺柏耆,左領軍衛大將軍柏良器,封平原王。
元代有畫家柏子庭、柏招。明代有延安衛指揮史柏英。
清代有著名畫家、詩人柏立本,書法家柏謙,畫家、書法家、詩人柏古。
近代有資產階級革命家、安徽都督柏文蔚。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魏 郡:柏姓望出漢置魏郡。現在河北省臨漳縣。據《姓氏考略》記載:古帝柏皇氏之後。又春秋柏國為楚所滅,子孫或以為氏。望出魏都、濟陰。
2、堂號
忠恕堂:柏姓宗祠堂號忠恕堂。
㈤ 河北滄州的由來與歷史一前叫什麼
滄州因施耐庵先生的一部《水滸》而名揚天下,但滄州也因一部《水滸》而被天下人誤讀了幾百年。
出差到外地,朋友們知我是滄州人,總是說:滄州啊,知道,林沖發配的地方。要麼就問:你們滄州是不是特別荒涼?要不林沖怎麼會往那兒發配呢。
我告訴他們,我曾翻遍了正史和野史,沒有找到一條關於滄州在任何朝代曾成為流放地的記載。至於林沖發配滄州,純是小說家言。可這頂「莫須有」的帽子一戴,心理的真實就變成了歷史的真實。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滄州人自己也不清楚這一點,每每與外地人說:俺們滄州你知道吧,就是林沖發配那地方!
一座城市被誤讀,它的歷史命運往往會因之而扭曲乃至改變。其實滄州的名氣,萬萬不應是因為那位子虛烏有的林教頭,它實在是京畿人文淵藪,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
滄州應該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在於它深厚的文化積淀。
喜歡讀《詩經》的人很少會想到《詩經》與滄州的關系,殊不知,滄州正是《詩經》的傳出地。如果沒有漢博士毛萇在這里開館授《詩》,那麼這部被稱為世界文學史瑰寶的詩典將會永遠湮滅於秦火的坑灰之中。您大概不會想到,《詩經》的重要傳本———《韓詩外傳》的作者韓嬰,也是滄州人。
喜歡唐詩的朋友自然背得出被譽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和邊塞詩人高適的詩,這兩位閃爍在唐代文學星空中的璀璨星座,原本從滄州大地上升起。喜歡宋詞的人對「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那首詞不會陌生,但您萬萬不會想到,詞作者李之儀也是滄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是文學史上抹不掉的名字,他的一首「天凈沙」人人耳熟能詳,這位馬致遠,被證明就是滄州人。如果沒有滄州人紀曉嵐,也許不可能有被稱作「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的七萬九千卷的《四庫全書》和被視為同《聊齋志異》並列「兩大絕調」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代大作家王蒙、蔣子龍、哲學家張岱年……他們都是這塊土地的驕傲。前不久滄州文學院繪制出全國第一張文學地圖———《滄州文學地圖》,那上面開列出從西周到當代的文學名家有四百多位,而且還標示出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全國文學名家,多有與滄州發生過文學上的關系。張衡在任河間相時寫下過《四愁詩》、《歸田賦》等名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蘇軾,都留下過與滄州有關的文字。
滄州被誤讀之二,還因為這里是舉世聞名的武術之鄉。《漢書》上記載過一個名叫龔遂的太守,就因治滄州時提出過一項「賣刀還犢」的政令而名垂青史,可見其武風熾盛且源遠流長。滄州出的一些武術名家也確實了得,比如霍元甲,比如大刀王五、千斤王王子平,還有曾任南京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等等。歷史上素有「鏢不喊滄」之說,所以一些不了解滄州的朋友認為滄州人很粗魯,愛舞刀弄棒。其實武術也是一種文化形態,滄州人走遍天下,行俠仗義,但滄州人絕不是粗魯的莽漢,跟一個真正的滄州人交往,是盡可以以身家性命相托的。因為滄州人把心掛在了自己的胸膛外邊。
滄州的文化結構不是單一的,滄州有四個方言區,南部東部屬漢語官話系統次魯方言區,中部是本土方言區,北部屬天津次方言區,西部則屬華北官話系統冀中土話群,依這四個方言區也形成了形態不盡相同的文化板塊。一條縱貫全境的京杭大運河,既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一條文化的傳輸帶,使滄州的地緣文化較早接受了先進文化的浸染,同時,海洋文化與內陸平原文化的融合、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的交匯,更形成了滄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或許,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消費時代,滄州人性格是有些「落伍」了。
曾經有一個滄州漢子,在蘭州火車站遇到一個雙腳凍爛、身無分文的溫州青年,他毅然把這個在車站廣場爬來爬去的異鄉人背起來,背上了火車,而且這一背就一直輾轉送到了遠在他家鄉幾千里外的溫州。到了溫州,連這個青年的家人都不願意接納他,又是這位滄州漢子把他背進了醫院,為他出了醫葯費。後來索性救人救到底,又把這位截了肢的青年人從溫州接回他的家鄉黃驊,幫他開了一家服裝裁剪店來謀生。這件事曾在全國引起過一場很大的波動,並由此引發了商品時代人際關系的深層思索。而當有記者問起這位名叫張俊嶺的滄州漢子為什麼會這么做時,他只簡單說了一句話:我是滄州人。似乎這種道義感是與滄州人與生俱來的,它融在滄州人的骨髓里、血液中。
滄州人敦本務實,「實事求是」這條成語發源於滄州。一個特別願意結交滄州人的外地朋友總結滄州人的特點,說滄州人優點是「實在」,缺點是「傻實在」。似乎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時代,滄州人的性格有點格格不入,殊不知,也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讓滄州人得益良多。
毋須諱言,滄州這塊土地是貧瘠的,尤其是東部地區,大片的鹽鹼地、蒹葭連天的大草窪讓這里多了幾分地老天荒的蒼涼,可是這里的人們卻一代代活得快樂而踏實。每天,總有笛子和嗩吶安慰平原上的落日,他們曾是出色的忍者,他們對苦難忍受的力量多年來一直讓我感動。誕生於這塊蒼涼的土地上的藝術,也就有了這塊土地的秉性。比如滄州木板大鼓(京韻大鼓即由此發源而來),比如黃驊漁鼓,都是這塊大土地的「神曲」啊!那種野茫和淳厚一下子就能把你帶進了他們的世界。我曾在一個日落的黃昏坐在一條破舊的木船上,聽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漁民唱漁鼓,嘶啞蒼涼的「三拔氣」漁鼓調從他那掉光了牙齒的嘴裡唱出來,是那麼盪氣回腸:「降人生哎好艱難,人是那個陽間的混水魚,波打那個浪推爭的一口氣……」給他伴奏的只有腳下湧起的海浪和呼嘯的海風,聽得我淚流滿面,那個場景久久不能忘懷。
㈥ 河北省滄州市的由來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㈦ 河南跟河北名稱的來歷
1、河南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2、河北省
戰國史,黃河以北的騎過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1928年設河北省。因古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7)滄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河南、河北的現代發展:以2018年為例:
1、河南
2018年,河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55.86億元,同比增長7.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9.38億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2034.83億元,同比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1731.65億元,同比增長9.2%。2018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5.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0%,高於第二產業4.4個百分點。
2、河北
2018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實現36010.3億元,比上年增長6.6%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8.0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6040.1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16632.2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9.2:46.6:44.2,調整為9.3:44.5:46.2,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7772元,比上年增長6.0%。
㈧ 滄州名由來
《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