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的名字由來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Ⅱ 香港名字的由來
香港的名稱來歷:
1、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2、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2)港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香港的歷史:
1、先秦。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3、兩晉。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4、隋唐。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5、明清。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6、民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7、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中央政府隨後推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計劃。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
2004年6月初,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舉行,內地9省區和港澳區「9+2」區域經濟合作正式登場。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
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規劃綱要,港澳部分首次單獨成章。綱要指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Ⅲ 香港名字的由來、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1 9 5 5 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為繁盛的港埠。並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支,必須經過青山,才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經過青山,很喜歡此地,於是,在任滿後,和家屬定居於錦田山谷,建立了一個村落,稱為「北圍」。他的子孫後來又建立了「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於1 6 6 2 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國在後來的對華貿易中,發現香港的重要性,認為如能據為已有,將對其擴大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有極大好處。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鴉片戰爭後,要求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割讓香港。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1 8 9 8 年,是香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香港的邊界,從北九龍再向北推進至深圳河岸,西至後海灣,使香港行政區的面積擴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清朝朝政腐敗,任人宰割,英國政府乘機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當年6 月9 日,英國駐華公使賓納樂和李鴻章在北京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專條」,英國以租借為名,取得了新界,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Ⅳ 香港名稱由來的三種說法都說明了什麼
香港名稱的由來
「香港」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以下多種說法:
1.因出口香爐汛站而得名
香港地區歷來盛產莞香。明朝時,香港一帶所制的香經石排灣東北岸轉運至廣州,石排灣東北岸 因而稱為「香港」,即運香販香的港口。
2. 因紅香爐汛站而得名
英國占據香港島前,中國的官方和民間的文獻內,曾羅列出香港島上的村落名字:大潭、裙帶路、赤柱、紅香爐、筲箕灣、薄鳧林、黃泥涌,有但沒有一個統稱整個香港島的名稱。
根據於乾隆九年(1744年)出版的<<海國聞見錄>>,「紅香爐」是乾隆年間整個香港島的總稱。而現存於海外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多幅海圖,都以「紅香爐山」或「紅香爐汛」作為香港島的統稱。
3. 英人誤將村落名稱作為整個香港島的名稱
明萬曆年間(1573-1620)郭棐<<粵大記>>的廣東沿海圖,標注出港島上七條村落的名字,其中一條村落名為「香港」。有分析指出,香港島名稱的由來正是因英國水師初抵香港島時,誤將「香港村」作為整個島的名稱所致。
Ⅳ 香港地名的由來
香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歷史上東莞的莞香樹受蟲蛀或人式砍傷後,由木質分泌而出,經多年沉積而成,有特別香氣,故名「沉香」。可作中葯,又是製作多種香的主要原料。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
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亦產莞香。當時莞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
「香港」原指石排灣、香港仔一帶,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乃至九龍、新界之總稱,而香港仔則獨留其原有之名。至於莞香生產,自清康熙年間海禁遷界之後,已經衰落,今香港地區只剩少量野生香木。
(5)港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州市約200公里。
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1648.7平方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Ⅵ 維多利亞港名字的由來
1841年,根據上一年簽署的中英《南京條約》,英國佔領香港島。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 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而命名為維多利亞港。類似的命名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灣仔一帶)和維多利亞山(Alexandrina Victoria,今太平山)等。
一萬多年前,維多利亞港附近的地域是大陸山脈的延伸部分。後來由於山體斷裂下沉與海水入侵才形成現在的維多利亞港灣,使香港島與陸地(即現在的九龍半島)分離。
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港,位於維多利亞海峽近岸,港區海底多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無淤積。港區水域遼闊,可以同時靠泊50艘巨輪。港區水深大,平均水深為12.2米,萬噸級的遠洋巨輪可以全天候進出港口。港內有三個海灣和兩個避風塘能躲風避浪。另外,由於九龍半島向南伸入海中,消減了風浪,使港區相對平靜。
維多利亞港灣地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這里港闊水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域總面積達59平方千米,寬度從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遠洋巨輪。維多利亞港有三個主要出入水道,是進入香港的門戶,維多利亞港目前有72個供遠洋輪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個可供長達183米的巨輪停泊。整個港區開發的碼頭和貨物裝卸區總長度近7千米,進出港的輪船停泊時間只需十小時左右,效率之高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
Ⅶ 香港名字的由來與歷史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Ⅷ 香港為什麼叫香港
香港,顧名思意,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有林某和他的妻子香姑為首的一夥海盜,橫行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一帶,後來被清軍將領李長庚擊敗,林某逃往台灣,香姑率余盜占據了今天的香港島,後人因香姑之名而稱這個島為香港。
第二種說法認為,香港之名是因為島上紅香爐山轉稱而來。在今天香港銅鑼灣天後廟前,舊時有一座紅香爐。據古老傳說,這座紅香爐是從遠地漂泊而來,停在廟前沙灘上。村民見後將它抬至廟前,並稱廟後山峰為紅香爐山,廟前海港為紅香爐港。紅香爐港一名逐漸演變為香港,並成了全島的名字。
第三種說法稱,香港之名是因為島上有鰲洋甘瀑而得名。據說,今日香港瀑布公園處,原有一條瀑布沖注而成的小溪,老百姓稱之為龍水。其水清冽甘香,過往船隻上的人,常常來此取水食用,並把這條小溪稱為香江,把小溪入海處稱為香港。天長日久,人們就把這個島叫作香港。
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因為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因氣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裝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
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Ⅸ 香港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香港自我國秦朝起成為中原王朝領土。香港的得名與古代轉運和盛產香料有關。另外香港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後稱這條小溪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另傳說,一位海盜的妻子香姑占據了這個小島,人們就把小島稱之為「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