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名稱的由來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貿易有著密切
的聯系。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商貿的日益興盛,上海一躍成為「東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間更是「商賈雲集」、「城內外無隙地」。
不過,上海名稱的出現和上海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並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
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回答者:zhangyan8485 - 助理 三級 12-25 12:26
--------------------------------------------------------------------------------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回答者:我一言說不盡 - 舉人 四級 12-25 12:27
--------------------------------------------------------------------------------
第一: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第二: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此外,還因為申江而得名
第三: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應該是這樣了!還有些我不知道!
回答者: f77917 - 探花 十一級 12-25 12:27
--------------------------------------------------------------------------------
B. 上海的由來。
上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C. 上海名字的由來
春秋時屬吳,吳滅後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別稱「申」)。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並轄有疁縣(今崑山)、由拳縣(今嘉興)和海鹽縣等。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餘尚未成陸),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淺,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一府一縣)。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部分,設上海縣,均隸於松江府。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1]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2]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
D. 「滬」名稱的由來
「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的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
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而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瀆」也成了上海的代稱。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上也有相關記載,後來又將「滬瀆」簡稱為「滬」。
(4)上海名字的由來和含義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直轄市之一,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氣候環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E. 上海名稱的由來
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貿易有著密切
的聯系。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商貿的日益興盛,上海一躍成為「東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間更是「商賈雲集」、「城內外無隙地」。
不過,上海名稱的出現和上海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並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
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F. 上海名字的由來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
G. 上海的名字由來
春秋時屬吳,吳滅後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別稱「申」)。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並轄有疁縣(今崑山)、由拳縣(今嘉興)和海鹽縣等。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餘尚未成陸),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淺,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一府一縣)。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部分,設上海縣,均隸於松江府。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1]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2]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
H. 上海名字的由來
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中北宋設置的上海務,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
「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的地名。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征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東晉時松江入海口稱之為滬瀆(今上海市青浦區東北舊青浦鎮西)。《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滬瀆」。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8)上海名字的由來和含義擴展閱讀:
上海務——
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
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著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有意思的是,廟中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的是「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肩並肩,又坐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