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紫花鳳梨的由來
紫花鳳梨(學名:Tillandsia cyanea Linden ex K. Koch)鳳梨科鐵蘭屬觀賞植物。體型不大,株高不及30厘米。葉窄線形,長20厘米-30厘米,寬1-1.5厘米,簇生,濃綠色,質硬面是凹弧狀,中部帶有紫褐色斑暈背綠褐色。花序梗自葉叢中抽生,長約20厘米,頂端12-15厘米處扁平,形成穗狀花序,寬4-4.5厘米,由粉紅色近淡紫色的苞片對生組;青紫色小花由苞片內開出,約20朵之多,花辨卵形,3片;冠徑約3厘米,形似蝴蝶。苞片可觀賞達數月之久。
紫花鳳梨小巧玲瓏,秀麗美觀,花期甚長,又能耐陰,是家庭養護、美化居室的極好材料。
Ⅱ 鳳梨名稱的來歷
菠蘿原名鳳梨,原產巴西,南洋稱鳳梨。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著名水果,在我國主要栽培地區有廣東、海南、廣西、台灣、福建、雲南等省區。鳳梨為鳳梨科植物。其名源見台灣府志:「鳳梨,葉薄而闊,而緣有刺,果生於葉叢中,果皮似波羅蜜而色黃,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故名。」
《清 植物名實圖考》收載名波羅露兜子,乃鳳梨、波羅蜜、露兜果表面均有突起物,故混名。台灣民間習稱茥菜、黃菜、黃梨。原產南美洲,至今巴西尚有野生種,以此為基地移傳西印度群島、中南美洲,而至世界各地。
約十六世紀傳入印度、馬來、非洲及東方各地。我國最早約一六○五年間,由葡萄牙人傳入澳門,復從澳門傳於廣東、海南島,再由海南島傳入福建至台灣。台灣栽培鳳梨始於康熙末年(約西元一六九四年),距今約三百餘年了。
Ⅲ 這是什麼花
這是一種鳳梨花,屬於多花鳳梨,
一下子想不起來叫什麼名字的
過一會兒想起來了再告訴你
Ⅳ 這種花叫什麼名字
美麗的鳳梨花鳳梨是當今最流行的室內觀葉植物,它以奇特的花朵、漂亮的花紋,使人們嘖嘖稱奇。
科屬及產地:
水塔花屬,原產於墨西哥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叢林中,約50種。
生態特徵:
葉蓮座狀基生,硬革質,帶狀外曲,葉色有的具深綠色的橫紋,有的葉褐色具綠色的水花紋樣,也有的綠葉具深綠色斑點等。特別臨近花期,中心部分葉片變成光亮的深紅色、粉色,或全葉深紅,或僅前端紅色。葉緣具細銳齒,葉端有刺。花多為天藍色或淡紫紅色生長習性:性喜每天至少3小時以上的充足陽光照射,但亦耐半陰,夏季喜涼爽、通風,亦能稍耐乾燥氣候。常見品種有美萼水塔花、紅水塔花、夜香水塔花、宮女淚等。壤土要含腐殖質豐富、噴水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
鳳梨科植物是一種觀賞性很強的觀花觀葉植物,尤其可栽培於室內,作為家庭園藝觀賞是品位很高的.
常見的栽培品種有以下幾種:
水塔花屬,原產於墨西哥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叢林中,約50種,多為地生性。葉為鐮刀狀,上半部向下傾斜,以5~8片排列成管形的蓮座狀葉叢。
這種植物,很適宜室內裝飾,性喜每天至少3小時以上的充足陽光照射,但亦耐半陰,夏季喜涼爽、通風,亦能稍耐乾燥氣候。常見品種有美萼水塔花、紅水塔花、夜香水塔花、宮女淚等。壤土要含腐殖質豐富、噴水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
除此之外還有蜻蜓鳳梨,又叫「美葉光萼荷」彩葉鳳梨。
目前國內常見栽培的觀賞鳳梨有5個屬:
擎天屬(Guzmania)、鶯歌屬(Vriesea)、蜻蜓屬Aechmea)、鐵蘭屬(Tillandsia)、幀鳳梨屬(Neoregelia)。
欣賞與實用:
鳳梨即菠蘿,是鳳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約有60個屬1400餘種。它們的故鄉在加勒比海岸及南美諸地。在鳳梨家族中,有花朵並不美卻能結菠蘿的品種,人們把它叫做食用鳳梨;有花、葉皆奇特,又新穎但卻不能結果的品種,人們把它們叫做觀賞鳳梨或菠蘿花。
觀賞鳳梨從80年代以來傳入我國,受到沿海部分入中城市許多人的歡迎。1994年廣州年宵花市每盆進口的菠蘿花售價150——200元,比西洋杜鵑高出三倍、都很快被愛花者買去。
當前在我國流行的觀賞鳳梨,有水塔花、姬鳳梨、蜻蜓鳳梨、金邊鳳梨、彩苞鳳梨等。它們的植株草莖叢生,莖普遍較短。葉片狹長形,有一劍形或種種帶狀,大多數葉緣都有鋸齒。革質葉片的色澤絢麗多彩。開出的花朵更是千台百態。其花其葉都彷彿塗了一層蠟質,柔中帶硬而富有光澤。等頂葉片的基部,常相互緊疊成向外擴展的蓮座狀,有如人工製作的盛水筒,可以貯水以備乾旱時慢慢「飲用」。因此成為著名的室內觀葉、觀花植物。作為客廳擺設,既熱情又含蓄,很耐觀賞。
鑒別與選擇:
水塔花的葉片狹長如劍,青翠而有光澤。冬季至早春,從嫩綠的葉筒中抽出鮮紅色柱狀花序,高約30厘米;頂生6—12朵小花,花瓣3枚,淡黃綠色,邊緣藍色,開放後向外翻卷。盛放時,一串串藍綠色的花朵,在紅色苞片的映襯下,顯得分外艷麗奪目,觀賞期可長達兩個月。
姬鳳梨又名小鳳梨,最適宜盆栽觀賞。其葉片堅而細長,具波浪邊緣,色澤有乳黃、紅或紫紅等,葉面有縱長條紋放射如蟹狀,花白或淺綠色,生於葉簇群中,形成一圓盤。
蜻蜓鳳梨又名美葉光等荷、斑粉菠蘿,植株由10——20葉構成蓮座狀葉叢,基部杯狀。葉尖端為鈍圓形外翻,慶綠色,表面鍍上一層銀白色,葉面成不規則儲色和深綠色橫條紋與斑塊。夏秋之間,桃紅色的柱狀花後,高約15厘米。密集的小花初開為藍色,後變為玫瑰紅色,有如一隻振翅飛翔的蜻蜓,觀賞期可持續幾個月。
金邊鳳梨的葉片劍形,向外翻卷,挺括有光澤。葉片正面為深綠色,邊緣為黃綠色,部分葉片中間也漸有不等的黃綠條紋。葉背為淡綠色,有與葉面相同的黃綠隱條。春夏之際,葉筒中抽山的圓柱形花苞約有2.5厘米粗,由25--30片萼片自下而上象筍殼一樣包成一個由深紅到粉紅色的柱體,酷似一支紅色竹筍鑲嵌在葉筒中。二、三周中,柱狀花苞裂開,抽出挺直的花莖,上開十幾朵小花,每朵小花自下而上呈現黃、紅、紫三色,很耐觀賞。
彩苞鳳梨又稱火炬,是個雜交種。葉片邊緣光滑且沒有鋸齒。從中央抽出直立的花莖,長達35——40厘米,頂端著生穗狀花序,花穗有2——4個分枝。花苞深紅色,肥厚有光澤,整個花序像熊熊燃燒的火炬,花期可達三個月,也是觀賞鳳梨中的寵兒。
管理與繁殖:
觀賞風梨的養護極其容易,只要掌握它們喜高溫、濕潤、半蔭的習慣,能常年放置在溫暖、明亮的室內。冬季可以全日照,春秋早晚應有光照,夏季不要陽光直射。光線明亮,葉面色澤鮮艷。越冬溫度以不低於10℃為宜,高於 20℃以上,不利於植株休眠,會影響來年生長和汗花。
從春末至秋季的生長期,可適當增加澆水量,葉筒中也可灌些清水,
Ⅳ 「菠蘿」這個名稱有何典故呢
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今年是3月20日—22日)是黃埔菠蘿誕的「大喜」日子。
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
菠蘿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劉克庄《即事》詩中的記載:「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
當時廟會可能已經有了。因此說菠蘿誕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節日,而且富有廣州地方特色.
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稱菠蘿廟。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南海神廟創建於隋開皇14年(公元594年),為祭祀南海神而建。南海神廟宏偉深廣,前堂後寢,1985年後經重修復原,重建了大殿、碑亭、頭門、儀門。廟前西側有一土埠名章丘,昔為觀望海上日出之地,築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潔,亭旁古木蓊鬱,高聳一株紅豆古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歷2月10日至13日舉行,也叫菠蘿誕,參觀游覽人數達數十萬,已逐漸成為廣州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Ⅵ 菠蘿名稱的來歷
菠蘿一名的起源與波羅密(蜜)有關。漢語中波羅密(蜜)一詞一為佛教用語,指到達彼岸;二指一種熱帶水果,現今被規范成菠蘿蜜。菠蘿蜜(或波羅密、蜜)是原產於印度,很早就傳人東南亞和中國(唐代,一說南北朝傳人)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熱帶水果。今又叫木菠蘿、樹菠蘿、天波羅等。波羅蜜(密)與佛教有關,而佛教是源於印度,後傳人中國並中國化了的大宗教。波羅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譯的結合。最初譯為波羅密多,後「多」字省略。指稱果樹的波羅密後又因其果實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稱為波羅蜜。
其次,用波羅蜜指稱菠蘿還與佛教塑像聯系密切。親手削過菠蘿皮、吃過菠蘿的人便知道,菠蘿果實的外殼有許多六角形(或六邊形)刺結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遺跡,頗像佛祖、菩薩塑像頭部頭發的螺髻(如樂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種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數石刻佛像與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後者一般剃為光頭。而佛像多塑成有發並梳成螺髻,當然也有戴帽、頭巾的、光頭的。可以想像中國古人因受佛教影響,便把這種來自西方由西方人傳人的美洲水果稱為波羅蜜,後又簡稱為波羅。
再次,有一位叫馬可·波羅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響很大。他來自義大利,元初來華在中國呆了十幾年,回去後寫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激起西方人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和熱烈嚮往。所以,叫這種水果(pineapple)為菠蘿(波羅)還有一點洋味,與它由西方(人)傳來吻合。
美洲菠蘿初傳人時與由印度、東南亞傳人的菠蘿蜜有些混淆。但這兩種熱帶水果實在差別很大,於是人們對它的稱謂也漸漸分開。清乾隆年間的李調元在《南越筆記》卷十三中說:「粵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羅,橫梗如拳,葉多刺,足衛衡宇」。可知這時又指稱美洲水果的波羅蜜已簡約為波羅;前面並加限制詞「山」,表示它可栽種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吳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一中說:「露兜子產廣100東,一名波羅」。他接著講:「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子。其葉去皮存筋,即波羅麻布也」。這大概是最早單獨稱其為波羅的記載。
帶草頭的「菠蘿」一詞大概最早出現於清嘉慶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對它無任何解釋。所以這時波羅已開始被文人們加上草頭,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國年問出版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辭海修訂本》均立有「波羅」條,其解釋已近當代。可見民國時又簡化為波羅。直到解放後出的詞典、辭典等才把它正式確定規范為「菠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