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蘇宿遷在古代屬於什麼地方!
在先秦中原地區的東部有一片土地,那就是被清代乾隆皇帝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江蘇宿遷。宿遷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不以成敗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宿遷境內發現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在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宿遷風光秀美,景觀眾多。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宿豫,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
⑵ 江蘇宿遷市名稱的由來
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⑶ 宿遷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什麼意思啊
宿遷原為宿豫縣 唐朝時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宿豫改為宿遷。
宿遷是悠久的,早在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關於宿遷在歷史上有文字
記載以來的滄桑變革,本報「民生話題」欄目也曾刊登過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體詳細,近日,記者從宿城
區博物館搜集到《宿遷的歷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宿遷,這塊土地相傳上古時候為少昊氏的領地。《禹貢》記載為當時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層堆積深厚。舊石器時期因年代久遠,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為新石器時代,距
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駱馬湖以東地區隨處可見層疊的文化層,上層為普遍存在的60厘米厚的漢文化層,下為
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層。其中著名的有屬於龍山文化體系的黃泥灘遺址(關廟)、井兒頭遺址、黃營遺址(來龍)。商
周時期有尖墩遺址(來龍)、青墩遺址(曉店),這些遺址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時期,這里產生了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鍾吾和猶國。北有鍾吾,都城在今宿遷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腳下,猶
國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區鄭樓附近。而後到戰國,這里的屬地不斷變更,先後屬過魯、宋、楚、秦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這里為下相縣,屬臨淮郡。下相古城遺址在今市經濟開發區古城居委會。漢朝承
襲秦朝的郡縣制,又在原鍾吾國的土地上置司吾縣。至兩漢時,這里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區的漢文化
向這兒輻射,我們能從侍嶺的漢城遺址、洪武墩的漢墓群以及曉店的清涼院遺址看出當時商業發達、城市繁華、人口
集中。
西晉太康無年(公元305年),設立宿豫縣、宿豫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宿豫這個名稱。
北魏時屬徐州,東魏時屬東楚州,梁時改屬泗州郡,宿豫為當時的州治所在地。
隋時,宿豫屬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將宿豫改為宿遷,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系相同。宋時屬河東路淮陰軍邳州郡。北宋時,宿遷縣境包括今新沂、泗陽、睢寧和淮陰縣的
漁溝鎮,為歷史最大。
南宋時,宿遷為金、宋對峙之地,連年戰爭,城垣毀壞,1193年,黃河水患,宿遷縣城遷到今城南項王故里處。
元、明、清時期宿遷屬淮安府。1576年,黃河決口,今項王故里附近的宿遷縣城地勢低窪,受洪水威脅遷至城北馬陵
山附近,築土城,即今馬陵公園南首。
清初,宿遷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人民革命斗爭中,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泗宿縣並入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歸仁地區劃歸泗洪縣,洋河地區劃歸泗陽縣,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
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
1987年12月,宿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宿遷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
沭陽縣、宿豫縣、宿城區),宿遷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⑷ 誰知道「宿遷」這個地名的由來
據古漢語專家考證,宿遷的古代居民主要由兩支古越人遷徒於此,並與當地人混合而成。到晉代,從「宿沙」、「預猶」族稱中各取一音(古代預、猶同音),構成「宿預(豫)」這一新地名。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預縣城被黃水沖毀,治所遷移,寶應元年,又因避諱,故改宿豫為宿遷。此種觀點有兩層意思,即宿遷的命名原因:一為遷城,二為避諱。
古代的一些歷史學家和宿遷當地的史志工作者,不同意今宿遷為「春秋時宋人遷宿」的說法。他們認為,春秋時,宋人遷宿國的地點應是今安徽省宿州市,而非江蘇省宿遷市。宿遷的得名仍應為避諱及「宿預縣城遷移」的意思。
⑸ 宿遷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宿遷以前叫下相、宿豫。
⑹ 宿遷什麼意思
有人用「顧名思義」之法來推敲宿遷的由來「宿遷宿遷,一宿之遷。」有道是:「宿遷——洪水走廊人們為避水患,宿而遷至。」又有人說:「這是無稽之談!」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王朝,這里屬他分封的淮陰侯韓信管轄。在歷史的長河中,燦爛的巨星一閃而過,但他留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精神卻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子孫世代相傳的無價之寶!
戰爭的烽火在這塊貧窮的土地上不停地燃燒,她的隸屬系在這戰車的輪子上,隨著戰爭的煙塵忽兒滾到東,忽兒滾到西,她頭上的帽子游戲般地變來變去。西晉永興(305)年,又換上了「宿豫」的頭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宋代大文豪陸游編纂的成語故事。歷史告訴我們,這並不新鮮,我們的祖先在唐代就蒙受過這樣的屈辱: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宿豫縣的「豫」字,與皇帝李豫的「豫」字相同,地名反要為人名讓路,「豫」字改成「遷」字,宿豫縣便成了宿遷縣。宿遷,帶著封建階級留下的疤痕在歷史的舞台上露面。
沒有屈辱和挫折,就走不出幼稚的沼澤地;沒有輝煌與勝利就挺不起矯健的胸膛。宿遷——歷經2000多年風風雨雨的磨礪,終於以矯健的符號座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
1987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宿遷撤縣建成三級市。宿遷,又翻開了她嶄新的一頁。(程懷松)
⑺ 為什麼叫宿遷
宿遷作為區劃地名的由來,一直眾說紛雲。有的說:一夜之間遷城故叫宿遷。《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宿預縣」條目中則注為: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故名。到底為什麼叫宿遷呢?
說到宿遷,必然要從宿預說起。據古漢語專家考證,宿遷的古代居民主要由兩支古越人遷徒於此,並與當地人混合而成。到晉代,從「宿沙」、「?猶」族稱中各取一音(古代預、猶同音),構成「宿預(豫)」這一新地名。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預縣城被黃水沖毀,治所遷移,寶應元年,又因避諱,故改宿豫為宿遷。此種觀點有兩層意思,即宿遷的命名原因:一為遷城,二為避諱。
然古代的一些歷史學家和宿遷當地的史志工作者,不同意今宿遷為「春秋時宋人遷宿」的說法。他們認為,春秋時,宋人遷宿國的地點應是今安徽省宿州市,而非江蘇省宿遷市。宿遷的得名仍應為避諱及「宿預縣城遷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