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曲阜名字由來

曲阜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28 22:09:54

A. 曲阜孔廟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曲阜孔廟始建於孔子死後第二年(前478)。當時魯國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為廟,「歲時奉祀」。那時僅「廟屋三間」。到了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至魯,第一次用祭天的儀式(太牢)來祭孔子。後來漢武帝劉徹納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孔子更為尊崇。歷代皇帝又不斷給孔子加封謚,謚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劉志下令修孔廟,至清雍正「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先後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計其數。

B. 山東各市名稱的由來,具體點

一、山東省省名由來 山東,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秦據關中,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金代設置山東東、西兩路,"山東"第一次成為政區名稱。明初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司。清初設置山東省,自此,"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

二、濟南市市名由來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市中區 轄區原為古歷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因地處濟南市市區中南部而得名。

天橋區 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內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歷下區 春秋戰國屬齊國,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槐蔭區 因其轄區內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1955年改稱為槐蔭區。

歷城區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

長清區 秦置盧縣,東晉改為太原縣,隋始名長清縣,因境內有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縣設長清區。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稱為章丘縣。1992年,撤縣設章丘市。

平陰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

濟陽縣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商河縣 因有河水流經,故名河縣,1086年改為商河縣

三、青島市市名由來 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市南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公所,1951年改為市南區人民政府。因位於青島市市區的南端,故名市南區。

市北區 清屬即墨縣仁化鄉,為青島市轄區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部而得名。

四方區 四方區建於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滄區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並後設置。

黃島區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嶗山區 1988年改設嶗山區,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城陽區 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膠州市 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即墨市 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平度市 據《重修平度縣志?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膠南市 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萊西市 1941年,萊陽縣先後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並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並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設萊西市。

四、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六、東營市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東營區 1984年,市轄東營區、牛庄區建立。1987年兩區合並為東營區。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河口區 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後7次改道在境內入渤海,建區時境域仍有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墾利縣 此地原有墾區和利津窪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正式稱墾利縣。

利津縣 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內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廣饒縣 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復縣名,樂安縣復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於魚鹽"之吉祥義。

七、煙台市市名由來 煙台之名源於"兵事"。1398年,為防禦倭寇,加強海防,在沿海設置了烽火台,遇警晝則生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以資戒備,後將這種火台稱為煙台。煙台市因市區內煙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煙台地區改建為地級煙台市。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建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1985年3月20日動工興建。1992年5月4日升格為副地級。

芝罘區 因境內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三次東巡此島,始有"之罘"之稱,後改為"芝罘"。1983年11月改為芝罘區。

福山區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萊山區 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台萊山機場內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建鎮建區。

牟平區 牟平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1994年12月撤縣設區。

龍口市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而得名。

萊陽市 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八、濰坊市市名由來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為基礎建濰坊特別市,取濰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

濰城區 濰城區以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後,設立濰城區。

坊子區 因濰坊市1984年在坊子設立縣級區而得名。

寒亭區 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奎文區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原濰城區以境內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諸城市 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

壽光市 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1993年設立壽光市。

安丘市 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

高密市 因境內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昌邑市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1994年6月撤縣設市。

昌樂縣 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臨朐縣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九、濟寧市市名由來 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巨野;但金時巨野一帶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勢高亢,遂遷之。元時則取安寧意,更名為濟寧府,後升為濟寧路。明代,濟寧路降為州。清初,改為直隸州。民國初年,改為濟寧縣。1946年設濟寧市。1953年設濟寧專區,1976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設省轄地級市。

市中區 秦置任城縣,1913年改濟寧縣,1946年劃濟寧縣城關設立濟寧市,1983年改市中區。

任城區 1993年12月設任城區,因境內自秦至明代先後設置任城縣、任城國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曲阜。1986年設立縣級曲阜市。

兗州市 充州之名由來已久,《禹貢》記載:"河惟兗州"。言此州東南據濟水,西北據河。禹時分天下為九州,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水"而得名。""與"兗"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

鄒城市 公元前221年設騶縣,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改名鄒城市。

汶上縣 1208年始稱汶上縣,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縣 秦置卞縣,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591年更名為泗水縣,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微山縣 1953年8月,建立微山縣,因境內微山湖而得名。

魚台縣 秦置方與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為魚台縣,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台而得名。

金鄉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鄉縣,因境內金山而得名。

嘉祥縣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地置縣。因春秋魯哀公時西狩獲麟的故事發生在境內,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縣 梁山縣始建於1949年8月,因境內梁山而得名。

十、泰安市市名由來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設地級泰安市。

泰山區 1985年5月設泰山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

岱嶽區 岱嶽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哈哈,俺家鄉)

新泰市 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內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肥城市 肥城因周封肥子國而得名。1992年9月撤縣建市,稱肥城市。

寧陽縣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東平縣 東平,古稱東原。《尚書?禹貢》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十一、威海市市名的由來 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

環翠區 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時,以境內名勝環翠樓將原縣級威海市命名為環翠區。

榮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設縣。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縣設市。

文登市 文登之名源於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置文登縣。1988年撤縣設市。

乳山市 乳山之名源於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濱,山勢渾圓豐滿,頂峰挺拔突出,狀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縣,1993年8月改為乳山市

十二、日照市市名的由來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設區帶縣。

東港區 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東港區。以李鵬總理題詞"黃河灘頭千年睡,日照東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五蓮縣 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五蓮山而得名。

莒縣 莒地多產芋,時人稱"芋"為莒,並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商屬姑幕,周稱莒國,秦置莒縣,隋設莒州,1913年改州為縣

十三、萊蕪市市名由來 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於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升為地級市。

萊城區 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鋼城區 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內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十五、德州市市名由來 德州之名源於安德縣,安德縣之名源於德水,秦更黃河名為德水,因德水流經縣內,故以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德州衛。1950年6月建立德州專區,1964年更名為德州地區,1994年12月改設地級德州市。

德城區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於今城區,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後,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

樂陵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禹城市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陵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安德縣合並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稱陵縣,今陵縣之名稱始於此。

寧津縣 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於大水,遷至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慶雲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雲縣。城東有一卧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雲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

臨邑縣 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齊河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

平原縣 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夏津縣 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縣 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禦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築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十六、聊城市市名由來 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

東昌府區 1998年3月設東昌府區,因明代稱東昌府,境內有東昌湖故名。

臨清市 衛河古稱清河,臨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漢初始置清淵縣,330年改清淵縣置臨清縣。1958年建縣級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

高唐縣 高唐因地處沼澤之丘而得名。漢朝置縣,元、明、清升縣為州,1912年復改縣。

茌平縣 秦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東阿縣 因濟、二水沿今東平湖兩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稱"阿"。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戰國改稱阿,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縣相沿至今。

陽谷縣 隋朝設縣時取東阿、陽谷縣界"陽谷亭"為名。

莘縣 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 因春秋時曾在此設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縣,1269年升州改稱冠州,1370年降州為縣,定名冠縣。

十七、濱州市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改為濱州地區。2000年6月,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濱城區 2000年6月10日,設立濱州市濱城區,因轄區為濱州市城區所以命名濱城區。

沾化縣 1042年置招安縣。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博興縣 後唐庄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鄒平縣 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公元前201年置鄒平縣。

惠民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陽信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無棣縣 春秋設無棣邑,因北界"無棣水"而得名。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襲稱無棣縣。

十八、菏澤市市名由來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始以菏澤作為地方名稱。1949年設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設地級菏澤市。

牡丹區 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因境內牡丹園而名。

鄄城縣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鄆城縣 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巨野縣 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成武縣 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將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城"改"成",復為成武縣。

單縣 古稱單父,春秋為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唐末置輝州,宋置單州,明初改稱單縣。

定陶縣 定陶之名緣於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里有丘雙層,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曹縣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盤石鎮(今縣城),至四年降州為縣,始有曹縣之名

C. 曲阜梁公林的由來為什麼叫梁公林

曲阜梁公林之所以叫梁公林,是因為此地是孔子父母的墓地,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陬邑的大夫,以勇猛剽悍聞名,先娶了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又娶了妾生了孟皮(孔子的哥哥),最後娶了顏氏生了孔子。在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追封叔梁紇為齊國公,於是其墓地有了「梁公林」的名稱。到元至順元年(1330),朝廷又加封叔梁紇為啟聖王,因此梁公林又稱為「啟聖王林」。

D. 孔子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你知道他名字的由來嗎?為何稱他為「夫子」和「聖人」?

一、姓的來由。孔子是宋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如魯公子牙字叔,他的孫子就叫叔孫得臣。孔子也是按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

二、名、字的來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已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女兒是受歧視的,而叔梁紇僅有一個兒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紇認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過去有人稱孔子為孔老二。

三、為何稱「夫子」。「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四、為何稱「聖人」。「聖」字,在古代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詩書,傳六藝,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漢代董仲舒認為儒家宗旨對統治者有利,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統治者採用。從此,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也逐漸被尊崇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封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並以「大成」作孔子廟的殿名。

E. 山東曲阜 唐代叫什麼,或者屬於哪個州

也叫曲阜,屬於兗州,古九州之一

F. 為什麼稱曲阜孔府是「天下第一家」

孔府,舊稱衍聖公府,在曲阜市內孔廟東鄰,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佔地200多畝,有樓軒廳堂463間,院落九進,布局分東、西、中三路:東路為家祠所在地,有報本堂、桃廟等;西路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學詩學禮、燕居吟詠和會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懷堂,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體部分,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外轄和勾、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往後住宅,最後是孔府花園。

孔府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貴族庄園,也是我國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規模僅次於皇宮的孔府孔子死後,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孔廟的旁邊,悉心看管孔子的遺物。

1055年,北宋仁宗趙禎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並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聖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孫孔克堅時,朝廷在闕里孔廟及孔子故居以東新建了衍聖公府。

弘治年間遭火災,並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廟的東側,以便於保衛。於是,孔廟和孔府便一起成為了曲阜的中心建築。

後來,衍聖公府成為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場所,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築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府不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更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歷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貴的榮譽,被稱為是僅次於皇宮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經過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皇室對孔家的重視,嚴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結成姻親,這些都促使孔府的規模不斷擴大,孔府內的古跡名勝也不斷增多。

在明朝時期,孔府的佔地面積為16公頃,後世逐漸縮小,到清代時為4.5公頃。孔府共有廳、堂、樓、房463間。整個府邸為九進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東路,即東學,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同時,孔府的府內還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門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

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相傳為明朝權臣嚴嵩手書。

門兩旁的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代編寫《四庫全書》的大學士紀昀所書寫的。

這副對聯文佳字美,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顯赫地位。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來,對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學貫古今、知識淵博的紀昀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這倒不是。

據解釋,富字上面少一點,叫做富貴無頂。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見,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對聯,恰恰顯示了書寫者的匠心獨到之處,從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來不同凡響的公府第和聖人家的氣派。

穿過第一進狹長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

二門建於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的「聖人之門」豎匾,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

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平時人們只允許只走腋門,正門不開,用以表示庄嚴。

入聖人之門,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即是重光門。

重光門為木質構架,四周不與垣牆連屬,獨立院中,類似於遮堂門。屏門頂上覆有灰瓦。門楣因懸掛有明世宗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所以被後世稱為重光門。

重光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後各綴有4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故又稱「垂花門」。

重光門因獨立院中,把前院和後院隔絕開來,所以又叫「塞門」。

據說這樣的塞門一般官宦人家是沒有資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榮,在《論語·八佾》中也有「邦君樹塞門」的相關記載。

在過去,重光門一般都是不開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的時候,才會在鳴禮炮13響之後正式開門,故又稱儀門。

過了重光門,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後便是寬敞的正廳,即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

大堂為灰瓦懸山頂,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麻葉頭出鋒,座鬥鬥欹,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

大堂中央有一繪流雲、八寶暖閣,正中的太師椅上披鋪了一張斑瓓虎皮,椅前狹長高大的紅漆公案上,擺著文房四寶、印盒、簽筒等。

大堂正中懸掛著一塊「統攝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順治六年的諭旨,要衍聖公「統攝宗姓,督率訓勵,申飭教規,使各凜守禮度,無玷聖門」,規定了衍聖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種種特權。

大堂內的兩旁及後部陳列著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雀槍、鉤鐮槍、更鼓、雲牌、龍:旗、鳳旗、虎旗、傘、扇等。

另外,大堂內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和「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每當衍聖出行時,都會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

據傳明代權臣嚴嵩被其他大臣彈劾之後,聽說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來孔府請求他的孫女婿衍聖公向皇帝說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絕了,相傳這個閣老凳就是當年嚴閣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內正中上下掛著「欽承聖緒」和「詩書禮樂」的大匾,兩旁立著幾通石碑,其中還有後來清朝慈禧太後手書的「壽」字碑、「九桃圖」和「松鶴圖」等,是1894年衍聖公孔令貽及其母、其妻專程赴京,為慈禧太後祝壽時被賞賜的。

二堂兩頭還有兩廳,一個為啟事廳,一個為伴官廳。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院里有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為冊房掌管公府的地畝冊契,內為司房掌管公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公府的文書檔案室。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也稱內宅院。內宅門有道禁門,使內宅門與外界相隔絕。此門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清朝皇帝還特賜了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持武器立於門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將會嚴懲不貸。

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在內宅門專設兩種傳事的差役,一種叫差弁,一種叫內傳事,一般都有十幾人,輪番在門旁耳房內值班,隨時向外和向內傳話。

內宅門的西側還有一個露出牆外特製的水槽,叫做石流,府內規定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入槽內隔牆流入內宅。

在孔府內宅門的內壁上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所以這個牆壁又叫貪壁。

傳說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凶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盡管在貪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

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一出門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也算作是孔家的一條重要家訓吧。

據說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貪贓枉法。

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七間,名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

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棵茂盛的十里香樹,每當春夏相交時節,潔白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

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著4個帶鼻的石鼓,是當年府內戲班唱戲時扎棚的墊腳石。清末孔府養著幾十人的戲班子,只要主人一聲令下,就會馬上開鑼唱戲。

前上房內,明間敞亮,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題筆寫的「壽」字。

室內傢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滿目。東側間,陳列著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聖旨原件,還有色彩鮮艷、花紋古樸的明代「景泰藍」。

中間桌上擺設著一大套滿漢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別雕有鹿、鴨、魚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達190多道。

長期以來,孔府形成了一種精細獨特的菜餚孔府菜。各種菜製作講究,取名典雅,如綉球魚翅、珍珠海參、神仙鴨子、詩禮銀杏、玉筆蝦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間,為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簽閱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寶,書架上還陳列著儒家經書和孔氏的家譜。

穿過前上房,過一道低矮的小門,便是前堂樓院。院內蒼松挺拔,魚池東西對列,恬靜雅緻,大有步移景遷之感。

前堂樓是七間兩層樓閣,室內陳設布置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中間設一銅制暖爐,為當時取暖的用具。東間的「多寶閣」內,擺設著鳳冠、人參、珊瑚、靈芝、玉雕、牙雕等。

里套間為衍聖公孔令貽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間是孔令貽兩個女兒的卧室。

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14歲時寫的「聖人之心如珠在淵,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條幅,原封不動地掛在壁上。

後堂樓是兩層前出廊的七間樓房,東西兩側有兩層前出廊的配樓各三間,是衍聖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陳列著孔德成結婚時的用品,以及當時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

東里間為當時的接待室,擺設著中西結合的傢具,里套間是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的卧室。東牆上的鏡框內鑲有孔德成夫婦及兒女的合照,後堂皇樓西邊的兩間是孔德成夫人奶媽的卧室。

院內的樓是當年府內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內客親屬的住宅。

孔府花園在孔府內宅後院,又名鐵山園,其實鐵山園內並無鐵山,只在花園西北隅有幾塊形似山峰的鐵礦石而已。相傳,此石還有一段來歷。

原來,孔府花園由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擴建而成,其間經過三次大修。建園之時,有人送來古魯城內煉鐵的鐵渣石,類似隕石。

園主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天降神石,象徵孔府從此時來運轉,興旺發達,而且與孔慶鎔的名字意義相合,於是把它們布置在園中,並命名為鐵山園,自己也自號「鐵山園主人」。

明代弘治年間進行擴建時,由長沙李東陽監工設計。李東陽當時是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但是他為什麼要親自設計呢?

原來,李東陽的女兒嫁給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衍聖公孔聞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因此,為了女兒,李東陽才如此大賣力氣,修建花園。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廟後,李東陽曾四次作詩寫賦,勒碑刻銘,記此盛舉。

鐵山園建造完成之後,到了明嘉靖年間,嚴嵩取代了李東陽的地位,做了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成為當朝的首相。

此時,嚴嵩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成為一品夫人。

和孔府接親之後,權臣嚴嵩又幫助衍聖公擴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園,從各地名山搬來奇石怪岩,並從各地園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園更為可觀。

孔府花園從李東陽、嚴嵩到後來的乾隆皇帝,曾前後3次大修,其間還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園越修越大,佔地已達10餘畝,也因為有了這些權貴的支持,所以孔府後花園不僅宏大,而且顯得美觀、華貴、大方。

園林處在原孔府軸線的最北部,也用軸線布局,正是北方特點,其布局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園的格局。按照古代禮制,普通花園是不允許有這種布局的,而孔府後花園的這布局,再一次彰顯了孔府地位的不凡。

花園中路也是軸線,非常明確,在軸線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磚砌矮牆,有三面台階通上下,台中植柏樹。靠近古木有盆景鐵石置於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雙龍、雙麒麟、雙鳳等,石邊立一石匾,上題寫有「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字樣。

台下為「五柏抱槐」,此柏名為五君子柏,一棵柏樹在根部就分成5條枝幹,最奇的是在5條枝幹中間抱有一棵槐樹。這棵槐樹穿柏身而生,實為奇觀。

據說,這棵槐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孔慶鎔曾賦詩贊道:

五干同枝葉,凌凌可耐冬。

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虯龍。

曲徑蔭遮暑,高槐翠減濃。

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岩松。

軸線的最北端是一幢後來新建的新花廳,北依孔府後牆,抱廈亭與後正廳相接,亭開敞無牆,廳青磚厚砌,這種組合既左右對稱和四平八穩,又通透開敞,活潑可愛,在抱廈亭前面的兩柱上有題聯:

尋梅覓竹騷人來;

賞蘭觀菊賢者至,

花廳前面繞抱廈亭設觀景台,台四周為青磚砌矮牆,與軸線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應。花廳是孔府主人平時賞花、賞月和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時也在此設宴,廳東西有花樹和竹叢。

廳西為一六角重檐亭,亭寶頂較小,寶珠立於細柱上,立面構圖高挑,顯得輕盈,具有南方園林建築的特點,但是做法卻是北方樣式,屋面厚重,起翹很少。

枋間板只作菱形圖案,沒有彩畫,全塗朱紅,柱間設單板坐凳,亭內設石桌,不設石幾,顯得過於樸素。亭西為花房。

中軸的新花廳的東面為舊花廳,面闊三間,上覆龍瓦,梁枋皆彩畫花卉,顯得古雅而華麗。

依路南行為荷花池,池很小,只幾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開,十分清雅。

過荷花池,來到魚池,池中養魚,架曲橋。橋面很狹窄,兩面用木欄桿。但欄桿卻很有特色,橫欄豎桿,桿頂為蓮花頭雕刻,構圖簡潔。水池中立有多處湖石作為孤賞石。

橋北為扇亭,亭東南西三面用青磚砌欄桿,可當做檻,亭梁枋皆有彩畫,內容多為梅、蘭、菊、竹、麋鹿、山水等。

橋南為大湖石假山,橋三面用欄桿圍護,不讓人攀登,唯北面與橋接,花園西部為牡丹園和芍葯圃。

在孔府花園的西南隅,有一幅出自清末不知名畫家之手的壁畫,畫面上有一條大路,一排高樹,朝觀者而來,景色奇妙無比。

原來,畫家巧用邊與角的效應,使觀看的人無論站在哪個方向,只要能看到畫上的路,就會感到這條路是正對著自己的,令人稱奇。因此有人為畫提名為:「人人有路」。

縱觀孔府後花園全園,北方園林特徵主要表現於明顯的中軸線,建築的梁架及彩畫,水面等山水組合則有江南園林風格,植物特徵北方色彩更濃,松、柏、槐等較多。雖然整體布置顯得較為散亂,缺乏統一感,但作為一座後花園,其氣魄是令人驚嘆的。

此外,孔府里還有一些其他的古跡,這些古跡名勝許多都具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從這一處處古跡名勝中,能夠看到孔府作為「天下第一家」時的尊貴。

曲阜孔府大門

G. 請教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的歷史沿革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西南距濟寧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1′-117°13′,北緯35°29′-35°49′。南北最大縱距3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5公里,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 「東方聖城」曲阜由於是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講學、墓葬和後人祭祀之地,也是孔子的學生,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出生地,因此被列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是儒學之源,儒教之根, 是儒學開山的開山之地,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是魯中南的一塊寶地。 歷史沿革 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預注釋中說:「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上作庫。」.....《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復徙魯。」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帝王世紀》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晉書.地理志》又說:「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特別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魯國聚徒講學,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里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得以使孔子思想流傳推廣。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作為地理名詞歷數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六位狀元和十四名進士。 宋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文化氣氛十分醇濃。期間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將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仙源縣淪入金人統治之下,並恢復曲阜縣舊名。 曲阜城在歷史上曾有四次大的變遷。最後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燳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計10餘次到曲阜「朝聖」,學者騷人竟相蒞臨曲阜,為曲阜留下難以勝紀的文化遺存。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預注釋中說:「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上作庫。」.....《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復徙魯。」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特別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魯國聚徒講學,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里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得以使孔子思想流傳推廣。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作為地理名詞歷數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六位狀元和十四名進士。 宋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文化氣氛十分醇濃。期間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將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仙源縣淪入金人統治之下,並恢復曲阜縣舊名。 曲阜城在歷史上曾有四次大的變遷。最後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照詔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計10餘次到曲阜「朝聖」,學者騷人竟相蒞臨曲阜,為曲阜留下難以勝紀的文化遺存。 新中國成立後,曲阜迎來新的時代,1953年,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58年與滋陽合並,仍命名曲阜縣,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制,改為省轄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

H.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來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你知道他名字的由來嗎?為何稱他為「夫子」和「聖人」?

一、姓的來由。孔子是宋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如魯公子牙字叔,他的孫子就叫叔孫得臣。孔子也是按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

二、名、字的來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已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女兒是受歧視的,而叔梁紇僅有一個兒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紇認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過去有人稱孔子為孔老二。

三、為何稱「夫子」。「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四、為何稱「聖人」。「聖」字,在古代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詩書,傳六藝,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漢代董仲舒認為儒家宗旨對統治者有利,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統治者採用。從此,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也逐漸被尊崇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封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並以「大成」作孔子廟的殿名。

閱讀全文

與曲阜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