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要一些有趣的地名的來歷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以**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府及台廈道,是為**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島,後改台廈道為**道;清末設**省,後為日佔,仍稱**;民國收復,恢復**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Gong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㈡ 有趣地名的來歷
武漢地名由來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 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
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
,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
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
,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
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
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
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
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
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
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
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
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
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
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
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
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
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
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
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
)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
,其歷史只有74年。卓刀泉:相傳蜀漢大將關羽帶兵與此,天干炎熱,士兵口渴難耐!關羽用其青龍偃月刀鑿地而泉涌,此地得名卓刀泉!
彭劉楊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前,為保護革命黨人犧牲的三位烈士!取三位的姓氏組合而成!
鸚鵡洲:以前漢陽江邊有一小洲,形狀如鸚鵡,此地得名鸚鵡洲!
㈢ 你了解的歷史或當今名人中最有趣的名字是什麼理由是什麼
有趣的名字及理由:
1、郭女王
這個名字十分霸氣,而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是十分有名氣的。小時候的她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但是她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智慧,所以郭女王的父親就給她了一個名字叫做郭女王,意思是這女是我家的君王,給予了她很高的贊譽。
後來她嫁給了曹丕,奪走了原皇後的愛,後來成為了繼任皇位,甚至在她兒子登皇位的路上也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所以不誇張地說,如果她不是一個女子,她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君王。
2、姬黑臀
姬黑臀的父親就是晉文公重耳,大概是因為兒子太多不知道該取什麼名字了,正好出生的時候,看到有一塊黑色胎記,所以取名為姬黑臀,雖然父親的取名也太草率了吧,不過姬黑臀也不簡單,後來繼承了他父親的皇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成公。
3、辛鐵柱:
辛鐵柱這個名字居然是古代的大文人辛棄疾給自己兒子起的名字,這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畢竟作為古代大文人,沒想到取名字卻這么隨意。
4、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 他的《紅樓夢》造了一場盛大的夢,引無數人痴迷。「雪芹」這個名由來說法眾多:一說是他性嗜酒喜吃,家道中落後經常自已烹調餚饌,據傳他最喜愛吃的一道菜就是「雪底芹芽」。曹公取「雪底芹芽」中的雪芹二字為號,便是出於這個緣故。
5、鄧猛女
鄧猛女是漢桓帝劉志的皇後,不過最後的鄧猛女還是被漢桓帝所廢,也算是一件讓人唏噓的事情了,雖然被廢了,但是她還是因為名字實在是太特殊,而被人記住。
㈣ 有趣的城鎮名字的由來的故事
有趣的城鎮名字的由來
江西[贛]
贛州 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婺源 因位於婺水之源故名。
分宜 以分處宜春縣而得名。
橫峰 以縣北有橫峰山而得名。
浙江[浙]
杭州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里,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寧波 由於下屬有個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故名。因境內有甬江,故又簡稱「甬」。
紹興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升越州為府,以年號而得名「紹興」。
江蘇[蘇]
南京 因戰國時楚國在此築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國吳時稱建業,又叫石頭城。晉時稱健康。明肛稱南京。 清時為江寧府治,故簡稱「寧」。
蘇州 以姑蘇山而得名。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采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台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河南[豫]
開封 相傳春秋鄭庄公命築開封城,作為囤糧儲粟之地,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
修武 在商代名寧邑,周武王伐紂,由孟津渡河向東,到此遇雨,歇兵三日,即將寧邑改稱修武。
偃師 相傳周武王伐紂,功成旋師,至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鄢陵 以古鄢陵塔而得名。
山西[晉]
河曲 因位於黃河轉彎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
介休 相傳春秋時晉侯介之推,不言祿,乃偕其母隱於介山至死不出。故名「介休」。
神池 以神池而得名。
聞喜 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南越破,乃置聞喜縣。
山東[魯]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台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台,防倭寇,故名煙台。
河北[冀]
河間 因處於水涸斷流的滹沱河上,子牙河在境內流過,縣城位於二河之間而得名。
圍場 舊名木蘭圍場(「木蘭」乃哨鹿之意),為清代統治者狩獵地,光緒初年即以「圍場」為名。
福建[閩]
福州 福州之名始於八世紀唐開元時,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內多植榕樹而又稱「榕城」。
其他
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1949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采葯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岩[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沖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紀念革命先烈的地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1925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靖宇縣(吉林省) 原名
㈤ 一些地名的有趣來歷。
1、武漢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㈥ 有趣的地名10個名子來源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以**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府及台廈道,是為**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島,後改台廈道為**道;清末設**省,後為日佔,仍稱**;民國收復,恢復**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Gong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㈦ 名字的由來小故事
1、李白
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2、李耳(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3、屈原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4、馬致遠
據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
拜完鐵佛之後,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便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
從此之後馬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關於馬致遠號稱東籬,據說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7)有趣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一些類別: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2、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3、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㈧ 有趣的地名的來歷
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蘭陵路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三層樓
位於武昌城區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與新河街交匯的地帶。這一帶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漸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貿易場所。1912年,從事營造業的資本家喻興隆在今和平大道445號處修建了一棟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底層開雜貨錦、棺材鋪,二樓開茶館,三樓為說書場和皮影戲場,生意興隆,遠近聞名。這座三層樓房高踞於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為這一帶的顯著標志,人們遂以三層樓泛指這一地區。解放後擴建和平大道時,原樓己經拆除,但三層樓仍為這一帶的區片名稱。由武昌至紅鋼城的16路公共汽車在此設三層樓站。附近有條小街,至今仍叫三層樓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區東北部濱臨東湖的大片地區,現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閱馬場
清代初年,巡撫劉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東闢建練兵演武的校場,場上有演武廳,是舉行武科考試的場所,名閱馬廠。解放後在書寫時改「廠」為「場」,己經約定俗成。
都府堤
都府堤位於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側,其東原有司湖,清時在此築堤,堤近都督府衙門,故名督府堤,亦稱都府堤。
花橋
花橋位於漢口解放公園路的西北端。據傳,在原來的黃孝河上,橫跨了一座木質橋,兩旁有雕花攔板,俗稱「花橋」。花橋之名由此而來。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采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台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台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台,防倭寇,故名煙台。
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1949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采葯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岩[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沖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1925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㈨ 有趣的地名來歷
㈩ 中國有趣的地名它的來歷和歷史
武漢地名由來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 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
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
,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
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
,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
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
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
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
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
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
六渡橋。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
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
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
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
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
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
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
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
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
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
)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
,其歷史只有74年。卓刀泉:相傳蜀漢大將關羽帶兵與此,天干炎熱,士兵口渴難耐!關羽用其青龍偃月刀鑿地而泉涌,此地得名卓刀泉!
彭劉楊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前,為保護革命黨人犧牲的三位烈士!取三位的姓氏組合而成!
鸚鵡洲:以前漢陽江邊有一小洲,形狀如鸚鵡,此地得名鸚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