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甫名字的由來
杜甫名字的來歷:杜甫名字中的甫,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曾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杜甫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杜甫的人生經歷:
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30歲時回到洛陽,築室偃師,在那裡結婚。天寶三載(744年)也就是杜甫33歲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當時李白剛剛被「賜金放還」,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傳頌的友誼。這一時期,也是杜甫一生最愜意、最浪漫的時光。
天寶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參加了由李林甫操縱的一次考試,落入騙局。其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幾次干謁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說長安十年,使杜甫歷盡艱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國家的安危,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較深的認識。
Ⅱ 杜甫草堂名字的來歷
杜甫草堂由杜甫自稱得來。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今日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文物價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儀式在成都舉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等五家文博單位同獲此殊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景點概況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草堂大廨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此景點是我館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花徑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志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里攝影留念。
梅園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後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難怪許多遊人以此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凈。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後,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
茅屋
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唐代遺址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而且為這塊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萬佛樓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它復
萬佛樓
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志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
Ⅲ 杜甫的名字故事
杜甫名字的由來:
杜甫名字中的甫(fu),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個人名著: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希望採納謝謝!!
Ⅳ 杜甫名字的來歷
杜甫名字的來歷:杜甫名字中的甫,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曾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於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
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
Ⅳ 杜甫名子的含義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被尊稱為「詩聖」。
甫字有四個含義.一為古代男子的美稱;二做開始、起初講;三為方、才的意思;四系指大.如果聯繫到他的表字「子美」,所用的該是第一種含義.也可以說用的是第四種含義,甫做大講,羊大為美,杜甫如果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也講的通.
他為什麼自號少陵呢?
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有馳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乃是杜甫的故宅舊址.草堂遺址原有杜伯國舊地,後來稱為墓地,即杜陵.杜甫居住於此,為了表示對前人的尊敬,自視小輩,便自號為「少陵」。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詩人,審言字必簡,這意思是對自己說的話要詳加檢查,才能聚居沒有廢話,能書寫到「簡」上,載入史冊。
Ⅵ 杜甫的來歷
杜甫:
杜甫出生,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大歷五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6)杜甫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學習杜甫最興盛的時代,出現了以杜甫為宗的江西詩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等人也有明顯的學杜傾向,也像杜甫一樣用律詩反映當時的抗清斗爭,慷慨激昂。
Ⅶ 杜甫的名字是什麼意思
杜甫名字中的甫(fu),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
Ⅷ 杜甫名字的名字故事
杜甫名字中的甫,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回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答子的美稱。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文學特點: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
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
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Ⅸ 杜甫名字的故事
說到杜甫,就不得不說我跟他的故事了。
首先,先介紹杜甫,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我跟他關系比較熟,也叫他「老杜」。
Ⅹ 杜甫名字的含義有沒有正確一點的
杜甫名字的來歷:杜甫名字中的甫,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曾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