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來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你知道他名字的由來嗎?為何稱他為「夫子」和「聖人」?
一、姓的來由。孔子是宋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如魯公子牙字叔,他的孫子就叫叔孫得臣。孔子也是按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
二、名、字的來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已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女兒是受歧視的,而叔梁紇僅有一個兒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紇認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過去有人稱孔子為孔老二。
三、為何稱「夫子」。「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四、為何稱「聖人」。「聖」字,在古代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詩書,傳六藝,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漢代董仲舒認為儒家宗旨對統治者有利,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統治者採用。從此,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也逐漸被尊崇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封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並以「大成」作孔子廟的殿名。
㈡ 孔子的名字有什麼含義
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故姓「孔」。子即夫子,是老師的意思。
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擴展資料: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㈢ 5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來歷
孔子的父親名字叫做「叔梁紇」,是魯國的著名武士,曾任陬(zōu)邑大夫。
有一天,春和景明,叔梁紇郊遊,走到「尼丘山」下,遇到一個美麗姑娘顏征在,二人一見鍾情,就在青山綠水中「野合」(現在叫做打野戰)。
誰知道一發中的,顏氏女竟然懷孕了。
沒辦法,娶回來吧。
到了日子,顏氏女生下一個肥頭大耳的胖小子。
為了紀念這風流倜儻的際遇,給這個男孩起名叫做「丘」,長大了起個字「仲尼」。
叔梁紇的妾先生了一個兒子,名「孟皮」,字「伯尼」。所以孔子又被叫做「孔老二」。又因為孔子幼年時平躺著時候多,沒有後腦勺子,又叫做「孔二扁頭」。
因為孔子是「非婚生子女」,很被家裡人瞧不起,幼年時吃了很多苦,凈干一些下三濫的活計。就是這些磨難,鍛煉「萬世師表」孔聖人。
㈣ 名人名字的來歷
1、孔子姓名的由來
孔子是神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文。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如魯公子牙字叔,他的孫子就叫叔得臣。孔子也是近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
為什麼人們叫孔子為「孔老二」呢?原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原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僅有的一個兒子是個瘸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叔梁紇當然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
後來,果然又生下了孔子,敘梁紇以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為孔子是叔梁紇的第二個兒子,所以人們又叫孔子為「孔老二」。
2、李白名字的由來
相傳李白到七歲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時,抓了《詩經》這本書,這不但喜壞了他父親,而且也難壞了他父親。他想:如果兒子長大成了詩人,若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好名字豈不遺憾?於是,越往詩人的名聲方面想,越發對兒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沒有定名。
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遊玩,他父親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絕詩,有意考考兒子的本事。他詠了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後就說:「後面的詩句我想不出來了,由你們母子二人續上吧。」
李白的母親想了一會道:「火燒杏林紅霞落」,她的話音剛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樹,脫白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他父親聽後,連聲叫好,忽然心裡一動:這句詩的頭一個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不正說出了李花聖潔高雅嗎?於是,他當即決定兒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3、孫中山名字的由來
1896年9月,日本青年宮崎滔天、平山周,經過許多曲折,在日本橫濱中國革命志士陳少白的寓所,見到了孫文。孫文談及革命時,其慷慨激昂之情,猶如深山虎嘯。他倆被孫文的革命熱情、見識和抱負深深感動,決心幫助孫文,並為他的生命安全擔憂,勸他暫時留駐日本。
孫文同意後,宮崎和平山就陪同孫文找旅館。他們繞過日比谷公園,路過中山候爵府邸,來到「對鶴館」旅館,並由平山替孫文代筆登記。
當時,孫文處於流亡之中,不便公開姓名身份。填寫什麼好呢?平山執筆躊躇一番,忽然想起剛才走過中山候爵府時看見的那塊牌匾,於是就在旅館簿上寫下了「中山」兩字。但按日本習俗,中山只是個姓,還得有一個適當的名字才好,平山又躊躇起來了。
正在這時,孫文接過登記簿,在「中山」兩字下面添上了一個「樵」字,笑著對平山說:「我是中國的山樵。」這就是孫中山名字的由來。
4、魯迅名字的由來
著名史學家候外廬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對魯迅之所以取名魯迅,作了如下解釋:一般人把迅字解釋為「快迅」,是不確切的。迅字《爾雅?釋獸》雲:「牝狼,其子激,絕有力,迅。」
注雲:「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繳」即激,從犬言獸性,從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魯迅的魯,取自魯迅的母親的姓。迅,古義的狼子。魯迅的字義可理解為牝狼一個有勇力的兒子。
魯迅為什麼要以狼子自居?他曾說過自己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貳臣。從歷史的邏輯上看,這個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勇敢的叛逆精神。
5、陶行知名字的由來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原名文浚,他早年信奉王陽明的知行說,遂把「文浚」改為「知行」。
後在教育實際中認識到自己年輕時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謬誤,轉而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於是把名字改為「行知」。表明著他從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向唯物主義的轉化和發展。
㈤ 孔夫子名字的由來
夫子,是古代對年長學者或老師的尊稱,後世延稱老師為夫子。因此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
㈥ 孔子的學生如 子貢 子路 子夏、子游等這些名字的由來 為何要在名字前加一個子
子 是古代對人的尊稱 , 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為子。 子貢 子路 他們的子,當然也代表了他們有才能;但是孔子只是把思想道德更高一層的弟子稱為子,不是一般弟子都可稱為子的。 而他們是孔子的一些大徒弟,也對孔子更親近,有時還經常與孔子討論一些問題, 或真心誠意跟隨孔子的,如子路。 而孔子的子則是代表很有學問,很有威望,可以說是達到「聖人境界」
㈦ 孔子的出身來歷是什麼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由胡玫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剛剛上映。電影未映,「輿論」已先聲奪人,其中媒體熱炒學者鮑鵬山炮轟《孔子》的話題,就是一例。其實,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以來,就不斷有人在做普及孔子的工作,包括編寫《弟子規》之類。普及文本中的孔子,與真實的孔子會有些區別,但普及總比罵倒要好。電影《孔子》是一種藝術化的普及,要想評判它普及得好不好,就應該先知道關於孔子的真實歷史。先搞清楚孔子的名字《論語·子路》里說「必也正名乎」,這是孔子為政之道的首要一條。我們不妨也跟從之,先搞清楚孔子的姓名再說。我國上古時代的人既有姓,也有氏。姓是遠祖的姓,氏則相當於分支一族的「小姓」,多取自地名或官職名。後來,小姓就漸漸取代了大姓。孔子的姓,追溯到先祖是「子」。其遠祖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商朝滅亡後被封為宋國的宗室。孔氏一族,是自孔子的六世祖起,才姓的孔。孔子的曾祖父因躲避內亂,舉家移居到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從此孔家就成了魯國人。孔子的名,叫做「丘」,他法定的姓名應為「孔丘」。丘這個名有些來歷,相傳是孔子之母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禱,然後就懷了孔子,因而得名。又一說是,因孔子出生時頭頂中間凹下,酷似尼丘山,故取名為丘。至於我們通常所稱的「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們對學問高深之人的尊稱,比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等都是。孔子的父親,史籍上習慣稱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的一名低級武官,武功超群且十分英勇,曾在一次戰斗中,用雙手托起城門的千斤閘門,掩護戰友撤退。《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人根據這個「野合」,判斷孔子是一個私生子。不過也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叔梁紇在64歲時,娶了20歲的年輕女子顏氏,兩人年齡過於懸殊,與禮不合,所以被稱作「野」。孔子在家裡男孩中排行第二,因此他的字,叫「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1974年「批林批孔」時,批判者們根據這個「仲尼」,送給了孔子一個蔑稱,叫做「孔老二」。現今45歲以上者,對此當有印象。他並不諱言草根出身孔子的生年,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是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今年是他誕生2561周年。孔子生在東周的春秋末期,那時文化多姿多彩,他的家鄉魯國又是出了名的禮儀之邦,這對於他後來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年輕時的孔子儀表堂堂,膂力過人,據說身高1.96米,鄉鄰都親切地呼其為「長人」。他通曉「六藝」(詩書禮樂騎射),而絕無文弱書生的迂腐氣。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病逝了,家境隨之墮入貧困。到17歲時,母親顏氏又去世了。從此,他就只能靠自己的本事去打拚。孔子並不諱言自己的苦出身,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據說還做過鄉間樂隊的吹鼓手,別人家有喪事,他就要去幫忙。後來他投到大夫季孫氏門下,做了一名「委吏」(管理倉庫),稍後又任「乘田」(管理牛羊),都是不起眼的小官。生活雖苦,但他志向遠大,15歲時即「志於學」,到20歲時就以「博學好禮」而聞名魯國。他的兒子出生時,連國君魯昭公都派人前來道賀,送了他兩條大鯉魚。孔子就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孔鯉」,以資紀念。學者鮑鵬山炮轟《孔子》有「六宗罪」,其中一條就是說,電影里孔鯉第一次出場時,字幕錯打成了「孔鋰」。這個小錯誤,是錯得很不應該。孔子發憤苦讀,果然「三十而立」,開始自己授徒講學了。凡有送上一點「束修」(作為見面禮的臘肉)的,他就收為學生,連一些魯國大夫也前來向他學習禮儀。孔子辦學,打破了以往「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開了私學的先河。機智果敢地處理外交事務自魯宣公之後,魯國的國政,就操控在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的手中。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孫子,故稱為「三桓」。孔子對三家的這種僭越行為,表示很憤慨。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就去了齊國。齊景公很欣賞孔子,曾向孔子問政。孔子說了他對於理想秩序的理解,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後又說「政在節財」,表達了他關於廉潔施政的理念。可惜齊國的國政也操於權臣之手,孔子沒有找到仕進之途,便又返回魯國,「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各國都有前來求學的學生。一直到魯定公九年(前501年),51歲的孔子才被任用,當上了「中都宰」。中都,在今山東省的汶上縣;「宰」就相當於縣長。因為政績突出,第二年就躍升為司空(建設部長),隨後改任大司寇(司法部長)。不久,齊魯兩國的國君舉行「夾谷之會」,孔子擔任魯定公的助手。在外交活動中,孔子機智果敢,粉碎了齊國想用武力劫持魯定公的陰謀,還迫使齊國歸還了侵佔的汶陽之地。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准備抑制「三桓」勢力,提出了「隳三都」的計劃,要拆掉「三桓」在各自私邑逾制修建的大城,但最終只拆了兩座城牆,餘下一家因進行了激烈反抗,故而沒拆成。周遊列國「若喪家之狗」在魯國,孔子感到終究難以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10多名弟子,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是年,孔子已經55歲了。孔子先到了衛國。剛開始受到衛靈公的禮遇,但後來衛靈公聽信讒言,對孔子起了疑心,孔子為避禍而前往晉國,結果在路上兩次被困,又逢晉國發生內亂,只得再返回衛國。在此期間,他出於禮節上的考慮,去見過衛靈公的夫人、美貌而多情的南子。此事的內幕撲朔迷離,至今還引得眾說紛紜。孔子終究還是離開了衛國,經曹、宋、鄭至宋。宋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又微服跑到了陳國,這一年孔子已60歲了。在陳國住了三年後,遇到吳國來攻,孔子只好又帶著弟子離開。據《史記》記載:最後是楚昭王慕名來聘孔子,陳、蔡兩國的大夫怕楚國一旦重用孔子,將對本國不利,就指使服勞役的人圍困孔子,致使孔子師徒絕糧七日。最後子貢去找到了楚國人,楚國人揚言要派兵來迎孔子,師徒們才得以脫身。楚昭王以隆重的禮節迎接了孔子,但並未給他官做。不久楚昭王死,孔子就在 64歲時又返回衛國,受到「養賢」的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弟子冉有回到魯國任職,率軍戰勝齊軍。在冉有的努力下,魯國君臣將孔子迎回,尊以「國老」,但終未重用。自強不息的理想主義者孔子晚年專注於整理文獻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讓孔子很有些傷感的是,孔鯉、顏回、子路竟先於他而離世。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歲。孔子一生安貧樂道,在周遊途中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在周遊列國時,幾次被困,險些喪命,但他並不灰心,仍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有鄭國人說他「累累(頹喪、憔悴)若喪家之狗」,他欣然大笑,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說:模樣是小問題。不過說我像喪家犬,確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孔子生於春秋末期,其時奴隸制的政治經濟秩序已不能維持,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紛紛登上舞台,諸侯互相征伐,宮廷篡弒迭起。在一片混亂之下,孔子渴慕西周之禮,希望建立以「仁」為中心的社會秩序。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為政以德」。他主張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將德與禮施之於民,打破「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消除貴族和庶民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孔子整理了大量典籍,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此外,孔門弟子還根據孔子的言論編撰了《論語》一書,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熱心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關於「仁」的倫理觀,以及他的「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了全民族的精神遺產。孔子的一生,是勤於思考、自強不息的一生,後世尊他為「至聖」、「萬世師表」,是有一定道理的。
㈧ 孔子名字的來歷
孔子的「孔」,其實是「氏」,而不是姓。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姓和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姓是一種族號,氏則是分支,姓是不變的,而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對於氏,個人根據需要,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方式大概有這么幾種:一是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二是以居住的地名為氏,三是以官名為氏,四是以祖先的官名或者謚號為氏。「孔」就是孔子六祖「孔父嘉」的字;「孔父嘉」其實是字和名的組合,「嘉」是名,「孔父」是字。
因為按照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弗父何讓國於弟,地位自然就成了卿大夫,所以在孔父嘉被殺後,其後代遂以「孔」為氏,大約也有紀念祖先的意思。
所以,孔子實際應該姓「子」,「孔」只是氏,取自於其六祖孔父嘉的字,秦漢以後以後才真正成了姓。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人的姓名比較復雜,秦漢以前,同一個人可以有好幾種稱呼,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固定下來,秦漢以後就基本和現在一樣了。
㈨ 孔仲尼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是殷商王族苗裔。周朝推翻殷商的統治之後,封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微子傳位其弟微仲,微仲即孔子的十五世先祖。微仲的四世孫弗父何,本該繼位為宋君,卻讓位給他的弟弟,故其後裔不再繼承宋國君位,封為世卿,以栗地(今河南省夏邑縣)為采邑,世代承襲。傳五世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因距宋國始祖超過五世,子孫以孔為姓。孔父嘉傳三世至孔防叔,即孔子的曾祖父。因為宋國貴族統治集團發生內亂,孔父嘉被殺害,孔防叔為避禍,逃亡到魯國定居,其後世便成為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武士,曾任鄹邑的宰(地方長官)。他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妾生一子名孟皮,跛足,不宜繼嗣,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征在。傳說孔子誕生前,顏氏去曲阜的尼山(又名尼丘)向神明祈禱,才懷孕,而孔子出生時頭頂中間凹下,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二的意思,所以世俗稱他「孔老二」。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故,年輕的顏征在帶著兒子,孤兒寡母住在國都曲阜的闕里,生活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