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糧液的歷史淵源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公元743年到了宜賓,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採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五糧液被《現代漢語詞典》作為詞語收錄,可以看出五糧液在白酒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1909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闆鄧子均,又採用紅高粱、大米、糯米、麥子、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釀造出了香味純濃的「雜糧酒」,送給當地團練局文書楊惠泉品嘗,他認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種糧食釀造而成,使人聞名領味。從此,這種雜糧酒便以五糧液享於世人,流芳至今。蜚聲中外、譽滿神州的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所產的交杯牌、五糧液牌五糧液(由「荔枝綠」——宜賓元曲而來),在中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之一。它以「香氣悠久,滋味醇厚,進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風格享名世界。
五糧液酒的前身是「荔枝綠」,御用「雜糧酒」,它是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所命名,而此前,它被老百姓中叫做「雜糧酒」,在文人雅士中被稱為「姚子雪曲」。1909年,宜賓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匯聚一堂。席間,「雜糧酒」一開,頓時滿屋噴香,令人陶醉。這時晚清舉人楊惠泉忽然間問道:「這酒叫什麼名字?」「雜糧酒。」鄧子均回答。「為何取此名?」楊惠泉又問。「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鄧子均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楊惠泉胸有成竹地說。「好,這個名字取得好。」眾人紛紛拍案叫絕,五糧液就此誕生。
1929年開始改名為「五糧液」。此酒沿用和發展了「荔枝綠」的特殊釀制工藝。因為使用原料品種之多,發酵窖池之老,更加形成了五糧液的喜人特色。它還兼備「荔枝綠」「清而不薄」,「厚而不蝕,甘而不噦,辛而不螫」的優點。明末清初,宜賓共有四家糟坊,十二個發酵地窖。到解放前夕,已有德勝福、聽月樓、利川永等十四家釀酒糟坊,釀酒窖池增至一百二十五個。
1957年國營宜賓五糧液酒廠正式成立,廠房設在宜賓的翠屏山和真武山腳下。該廠在唐代「重碧春」、宋代「荔枝綠」和近代「雜糧酒」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了釀造五糧液酒的一整套獨特工藝。五糧液酒是選用優質大米、糯米、玉米、高粱、小麥五種糧食,巧妙配方釀制而成。它具有「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落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在大麴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稱。行業地位,五糧液在整個白酒行業中,名列第一。在2010年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中華品牌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的,「華樽杯」年,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中,其品牌價值在200強中名列第一。
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品牌五糧液在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WorldBrandValueLab)編制的2012年度《中國品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9位,品牌價值685.92億元。
② 五糧液有多少年的歷史
五糧液有3000多年的歷史。
五糧液,四川省宜賓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國白酒,有著3000多年的釀造歷史,堪稱世界最古老、最具神秘特色的食品製造產業之一。五糧液運用600多年的古法技藝,集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等之精華,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下釀造而成。
2012年07月1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五糧液」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18年12月18日,五糧液入選2018年度(第十五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326。
(2)五糧液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五糧液的歷史
宜賓市位於四川省南部,屬於南亞熱帶到暖濕帶的立體氣候,山水交錯,風景秀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
在歷史上,各族人們依據各自傳統和風俗習慣曾釀制了不同的風味特色的美酒。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無不閃爍著古代中國人對釀酒技術的獨到見解和聰明才智。
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宜賓地區的釀酒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或玉米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唐代,當地酒坊採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詩人杜甫在品嘗了春酒之後,即興湧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宋代,宜賓紳士姚氏酒坊採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酒,酒質甚美。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嘗了「姚子雪曲」之後,給出了「杯色爭玉,白雲生谷」、「清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
而這與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的評酒專家給予五糧液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評價有著驚人的相似。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五糧液酒的釀制技術已經趨於成熟。
明朝初年,宜賓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並不斷發展壯大,「五糧液」迄今使用的老窖,就是明代建造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不僅如此,陳氏酒坊在繼承「姚子雪曲」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陳氏秘方」,從而使得釀酒工藝更加完整、酒質更趨穩定。這就是五糧液的前身。當時上層人士將「五糧液」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士將之稱之為「雜糧酒」。
清宣統元年(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自家釀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慧泉品嘗了該酒以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
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姚子雪曲」改名「五糧液」。已有百年歷史。
③ 五糧液以前叫什麼
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④ 五糧液的歷史
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宜賓地區的釀酒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唐代,當地酒坊採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詩人杜甫在品嘗了春酒之後,即興湧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宋代,宜賓紳士姚氏酒坊採用大米、高粱、糯米、蕎子等五種糧食釀酒,酒質甚美。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嘗了「姚子雪曲」之後,給出了「杯色爭玉,白雲生谷」、「清而不濁,甘而不噦。
辛而不螫」。而這與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的評酒專家給予五糧液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評價有著驚人的相似。
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五糧液酒的釀制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明朝初年,宜賓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並不斷發展壯大,「五糧液」迄今使用的老窖,就是明代建造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不僅如此,陳氏酒坊在繼承「姚子雪曲」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陳氏秘方」,從而使得釀酒工藝更加完整、酒質更趨穩定。這就是五糧液的前身。
當時上層人士將「五糧液」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士將之稱之為「雜糧酒」。清宣統元年(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自家釀酒帶到一個家宴上。
晚清舉人楊慧泉品嘗了該酒以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
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姚子雪曲」改名「五糧液」。已有百年歷史。
(4)五糧液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五糧液發展史:
1、蒟醬
所謂「蒟醬」,就是先秦時期生活在宜賓一帶的僰(bo)人利用種植的「蒟」作為極好的酒麴原料釀制的酒。宋人宋伯仁在《酒小史》中,便把「蒟醬」確認為一種果酒。
關於蒟醬的原產地之爭,王水龍博士對瀘州產「蒟醬」的提法進行了論證,他說長寧曾經屬於瀘州管轄。而瀘州也隸屬過宜賓管轄,但歸根結底「蒟醬」是產在今天的宜賓市長寧縣的。
這一重大發現,不僅為「蒟醬」這個源頭究竟歸屬何方下了最為權威的結論,而且為豐富了五糧液酒文化內涵,為五糧液尋找到了酒文化的龍脈。
2、重碧春酒
所謂「重碧春」,就是每年重陽下窖,來年陽春三月時烤的酒。宜賓人認為,只有這個時候釀造的酒是最好的。唐永泰元年前後,「重碧春酒」被官府定位官用酒,被稱之為「郡釀」。
成分反映了宜賓早在大唐盛世時期就盛產美酒,重視酒業發展積累豐富的釀造技藝,因此,「重碧春」的出現,對宜賓酒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3、荔枝綠酒
所謂「荔枝綠酒」,是指唐代時期用多種穀物配合釀制,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而成的一種好酒。因酒質極佳,唐代大詩人杜甫於永泰元年(公園765年)到戎州(今四川宜賓)。
在所寫《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中,就有「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之句,實際上與其時所產「重碧酒」均為唐宋時期的宜賓名酒。
4、姚子雪曲
宋代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房釀制,採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了「陳氏秘方」。
作此秘方釀造雜糧酒。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
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如今研發的五糧神在五糧液的釀制工藝成形過程中,最為重要、最具影響的當屬「姚子雪曲」。
5、明代雜糧酒
其釀制始於宋末明初,並形成了各自的生產配方。當時宜賓較有名的「陳氏秘方」是由「溫德豐」糟坊的第一代老闆陳氏所創。秘方從明代經陳家六代嫡傳到清代陳三。
後又傳給徒弟趙銘盛,趙銘盛又將「陳氏秘方」傳給愛徒鄧子均。五糧液酒廠從建廠到1960年,仍繼承採用了鄧子均所改進的「陳氏秘方」。
採用蕎麥、黃米、大米、糯米、高粱五種糧食來釀造五糧液酒,使五糧液保持了傳統的品質和風味。此間,五糧液酒廠在繼承的基礎上。
對「陳氏秘方」中五種糧食的配比作了適當的調整,使五糧液的風味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盡善盡美的程度。
⑤ 為什麼叫「五糧液」
宜賓五糧液集團位於金沙江、岷江、長江會合處。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漢名僰道,梁置式州,宋改敘州,後稱宜賓,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它是一塊盛產美酒,飄逸濃郁酒香的寶地,是古今中外聞名的"名酒之鄉"。很早以前,宜賓就有"一家飲酒千家醉,一戶開瓶滿城香"美譽。數百年的歷史,造就了宜賓舉世矚目的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酒文化遺產。"五糧液"之名出現於1909年,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此酒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儒子下雪曲雖雅,但不能盡其神韻,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
"五糧液"因此而得名。從1915年起,"五糧液"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獎及名酒美譽、鑄造了80年金牌不倒的輝煌,不愧為神州神酒!此後,五糧液集團榮獲"中國酒業大王"寶座。榮譽和希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五糧人"向著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奮進不息,成功地開發出一個又一個香醇誘人的新產品,為中華民族的酒文化譜寫了新篇章。六百多年來"五糧液"酒廠的老窖發酵池得以不斷使用,窖泥中自然形成的總酸,總酯、有機質等十分豐富,為數百種微生物提供了綿甜、凈爽的風格。
⑥ 五糧液名稱的來歷是什麼
「五糧液」作為百年品牌,其名字也歷史悠遠,它是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所命名,而此前,它被老百姓中叫做「雜糧酒」,在文人雅士中被稱為「姚子雪曲」。
1909年,在四川宜賓縣團練局局長雷東桓的安排下,宜賓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匯聚一堂。席間,「雜糧酒」一開,頓時滿屋噴香,令人陶醉。眾人不約一陣美譽,這時惟獨晚清舉人楊惠泉沉默不語,他一邊品酒,一邊似在暗自思度。忽然間他問道:「這酒叫什麼名字?」「雜糧酒。」鄧子均回答。「為何取此名?」楊惠泉又問。「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鄧子均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楊惠泉胸有成竹地說。「好,這個名字取得好。」眾人紛紛拍案叫絕。一個傳世品牌就此誕生。從此,「五糧液」開辟了一個白酒品牌的新世紀。
如今,經權威評估,五糧液的品牌價值從1995年的31.56億元,躍升至2004年的306.82億元,一舉突破了「300億級」大關,10年提升了275個億,每年以近30億元的速度增長,品牌價值的增長無疑證明了品牌的魅力。在「2004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行列中,五糧液連續10年穩居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名,當之無愧成為酒類行業的領導品牌。
「三顧茅廬」尋秘方
說起來,百年品牌五糧液所沿用的「陳氏秘方」特殊工藝真是很簡單,可在百年以前,這是創建溫德豐酒坊的宜賓陳氏家族傳男不傳女的秘方。十多歲從鄉下進城學識字做生意的鄧子均,便是「陳氏秘方」第二代外姓傳人。
1950年,宜賓解放。當時大大小小的糟房合營進行統一管理。被戴上資本家帽子的鄧子均閑賦在家喝悶酒。第一屆宜賓行政公署專員李鵬提出,「要把五糧液作為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大力發展五糧液的生產。」可是,沒用「陳氏秘方」的五糧液始終有苦澀的味道。「長發升」糟房老闆尹泊明極力推薦長期自立於一線生產的鄧子均。李鵬專員明確表態:「要請鄧子均出馬。」
鄧子均喜歡在靠近住家的二坎子泡茶館。李鵬打聽到了這一點,不動聲色地去了。李鵬專揀鄧子均對面的位置坐下。兩人一開聊,鄧子均方驚覺這位外表普通的漢子就是宜賓父母官。不過對於重新出山,心有顧慮的鄧子均以老邁為由加以推脫。
一天,李鵬聽說鄧子均病了,就親自去看望。一進門,李鵬說;「我們今天擺擺家常,不談政事。」促膝長談後,感情拉近了許多。之後,二人經常一起喝蓋碗茶聊天。一日,專員做東,兩人來到老魁順小酌五糧液。席間,李專員說:「雖然你是有產階級,但你還是勞動人民出身。」一聽此話,鄧子均只覺眼睛濕潤,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鄧子均端到唇邊的杯子放下了。這不是他喜歡的杯中物,因為這不是照他的配方製作的,色香味都差了一大截。
豁然開朗的鄧子均,忽地掏出一張折疊得方方正正的紙塊,將「陳氏秘方」獻出。鄧子均答應「出山」,出任技術指導,負責釀造五糧液。這年,鄧子均已78歲高齡。
詩人流杯長江頭
北宋詩人黃庭堅一生好酒,他是最早一個宣傳五糧液的前身「姚子雪曲」的人,也是最早一個作出鑒評的人,他的詩文為後人研究五糧液的發展史留下了珍貴資料。
話說公元1098年,黃庭堅犯諫被貶謫為涪州別駕,朝廷為避親嫌,又把他轉而安置於戎州(北宋後改名為宜賓)。黃庭堅自此擺脫朝政,寄情於山水詩酒之中。
其間黃庭堅創作了《安樂泉頌》,這是一篇詩化了的鑒賞酒質的評語。詩中贊美五糧液前身姚子雪曲酒「杯色增玉,白雲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蟄」。令人稱奇的是,今天嚴謹認真的評酒專家們也給予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高度評價。專家科學的評價恰與900多年前詩人黃庭堅的評價驚人地相似,這也恰恰說明了五糧液千古不變的卓越品質。
自古好水出好酒。據說姚子雪曲釀酒的水均來自北宋時戎州古城舊州塔下的地下良泉安樂泉,而千餘年後的今天,安樂泉仍為釀造神州瓊漿惟一的水源。今天,在宜賓江北公園中,保留著有900多年歷史的流杯池,相傳就是黃庭堅所造。
⑦ 五糧液名字的由來
明末清初,宜賓釀酒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清道光年間,陝西酒商也來到宜賓築窖釀酒,以高粱、大米、蕎麥、麥子等幾種糧食為原料,釀造出一種味長而醇香可口的雜糧酒;
到光緒年間,宜賓曲酒銷路驟增,釀酒業也應時得到了發展,曲窖亦由30多口,發展到60多口;
1928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闆鄧子均,又採用紅糧、大米、糯米、麥子、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釀造出了香味純濃的「雜糧酒」,送給當地團練局文書楊惠泉品嘗,他認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種糧食釀造而成,使人聞名領味。從此,這種雜糧酒便以五糧液享於世人,流芳至今。
⑧ 五糧液起源及發展歷史
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宜賓地區的釀酒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唐代,當地酒坊採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詩人杜甫在品嘗了春酒之後,即興湧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宋代,宜賓紳士姚氏酒坊採用大米、高粱、糯米、蕎子等五種糧食釀酒,酒質甚美。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嘗了「姚子雪曲」之後,給出了「杯色爭玉,白雲生谷」、「清而不濁,甘而不噦。
辛而不螫」。而這與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的評酒專家給予五糧液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評價有著驚人的相似。
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五糧液酒的釀制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明朝初年,宜賓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並不斷發展壯大,「五糧液」迄今使用的老窖,就是明代建造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不僅如此,陳氏酒坊在繼承「姚子雪曲」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陳氏秘方」,從而使得釀酒工藝更加完整、酒質更趨穩定。這就是五糧液的前身。
當時上層人士將「五糧液」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士將之稱之為「雜糧酒」。清宣統元年(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自家釀酒帶到一個家宴上。
晚清舉人楊慧泉品嘗了該酒以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
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姚子雪曲」改名「五糧液」。已有百年歷史。
⑨ 五糧液名字的來源是什麼
起始於明末清初。
⑩ 五糧液的創始是怎麼來的五糧液這三個字的由來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採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到了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後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因為使用五穀雜糧為造酒原料,所以名為「五糧液」,意為提取五糧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