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名字是怎麼來的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貳』 日本人姓氏的來源與意義
本姓名一般由一至四個漢字所組成,最多的有九個漢字。 在日語中,苗字(みょうじ,也寫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現代漢語的「名字」則是名前(なまえ)。日語還有氏這么一詞,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也就是古時曾掌握過政權的氏族。 古代日本只有名沒有姓。 西元四世紀末,大和朝廷把日本南部的很多小國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此時的氏並不只限於父系或母系家族,它並非自然的社會集團,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獨占或世襲官職,藉助朝廷對農民進行統治。因此,這些氏,就按照其職務、領地、居住地來命名,稱為「氏名」,如「出雲氏」、「忌部氏」、「中臣氏」(後來的藤原氏)。也有氏名來自神名、技藝的。 後來,大和朝廷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分別給貴族頒賜「臣(おみ)」、「連(むらじ)」、「君」、「直」、「相臣」、「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百八十部(ももあまりやそのとも)」、「國造(くにのみやつこ)」、「県主(あがたぬし)」、「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禰(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師(みちのし)」、「稲置(いなぎ)」等約30個「姓(カバネ)」。這種姓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相當於爵位,屬世襲,是除了皇親外的貴族用來區分身份地位的標志。大化改新後,因為實施了官位制,此時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漸失去了意義,在貴族社會便只稱氏而不再稱姓。 從西元9至10世紀(平安時代)起,出現了新的稱呼——苗字(苗是分支的意思)。由於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氏族分成若干個家族,這些家族一般以其職業、居住地、官職名或以其私有土地的地名的假名相稱,這些稱呼便成了「苗字」。苗字其實是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產生的新的姓氏。此後氏、姓、苗字逐漸融為一體,統稱為苗字。 明治維新前日本貴族男子姓名的構成要素的中文含義如下(日文→漢文): 家名苗字 →氏(シ) 通稱あざな → 別名 氏(ウヂ) →姓(セイ)、本姓 姓(カバネ) → 爵位 諱(イミナ) →名 與姓(カバネ)來源於天皇的賞賜不同,家名苗字不是天皇所賜,可以由個人自由決定。家名的本意指的是一家的名稱,經常來源於地名、屋號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受主家賞賜的例子,比如著名的羽柴秀吉,其苗字「羽柴」便是來自織田信長的賞賜。至於通稱あざな 和諱(イミナ),則是一個人的名。諱(イミナ)是本名,與中國的習慣一樣,一般都因避諱不會直接使用,而是轉用通稱あざな稱呼。 可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貴族男性姓名包括:家名苗字 + 通稱あざな + 氏(ウヂ) 或姓(カバネ) + 諱(イミナ);而武士或平民的姓名構成則為:家名苗字 + 名(相當於武士的諱,但平民的場合顯然沒有避諱一說)。如織田信長,其完整姓名應該為:織田彈正忠平朝臣信長。其中織田為家名,弾正忠為通稱,平朝臣為姓(カバネ),信長為諱。 又如德川家康的全名叫起來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家名苗字」,「次郎三郎」是「通稱」,「源」是氏,而「朝臣」是姓(カバネ),「家康」是諱。 此外,因為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不應該有姓,所以日本天皇都是只有名而沒有姓。 日本在1875年苗字必稱令之前只有占人口極少數的貴族、武士才有姓氏,絕大多數人(95%以上)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1870年(明治3年),為了徵兵、征稅、製作戶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容許包括以前不準擁有姓氏的平民在內的所有日本人擁有姓氏。但已習慣有名無姓的日本平民對此並不熱心,故創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緩慢。因此,於1875年(明治8年)明治天皇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所有日本人必須使用姓氏。隨著日本的姓氏數量極速增長,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 據估計,日本居民目前使用的姓的數量之中,不低於95%取自明治維新之後這一時期。這一數字目前缺乏權威統計。根據中國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詞典》當時日本大概有姓氏七萬條[1]。最多的統計記錄是在20世紀80年代,約14萬,即平均一千人左右使用一個姓氏[2]。 日本人結婚後,因為法律上禁止夫妻別姓的原因一般妻子改為丈夫的姓,如果是入贅的女婿則改為女家的姓氏。 姓氏 來源 因為日本人姓氏的可變性很高(因開創新家業、家族集團分支或收養關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這也是日本姓氏數目眾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來源十分復雜,眾說紛紜。一般來說,日本的姓氏可以分為兩類:自古就有的和從《苗字必稱令》後創立的。 最常見的姓氏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十大姓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使用人數排3600位後的姓氏是極罕見的姓氏。 日本最大的姓氏是佐藤,其來源一說是來源於藤原秀鄉,即藤原家中擔任過左衛門尉的人的後裔。也有說可能是因為日本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家族興旺,就像可以擔任公家的藤原氏一樣。相類似的是其他眾多帶有「藤」這一字眼的姓氏,寄託了同樣的期望。日本第二大的姓氏是鈴木,和佐藤類似的,來源於古時候的武將的姓氏。 日本人的姓氏中經常出現諸如川、田、山、野之類的字眼,有人認為與他們民族嚮往自然不無關系,例如犬養姓是過去為王公貴族飼養家寵而被賜姓。但主要是因為《苗字必稱令》的關系,當時文化不高的平民只能採用他們熟悉的名稱。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自然現象等等皆可以為姓。比如渡邊就是住在渡口附近的,而鵜飼則是飼養魚鷹的漁夫。 在日本,各地的姓氏分布是不一樣的,這和其民族構成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在沖繩「與那國」比較多,這是因為古時那裡是琉球國的緣故,當地人就用自己所住的地名作為姓氏。而北海道地方「金田一」並不少見,這是因為那裡是阿伊努族聚居的地方。 讀法 日本姓氏的讀法十分復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同一個讀音可能對應了幾十個漢字的寫法,而同一組漢字又可能有好幾種讀法,甚至根本毫無規律可言。這可能間接造成日本社會對於名片非常依賴的現象:大眾需要名片上的羅馬拼音或振假名才能准確讀出對方姓名。(當然,名片文化與日本嚴格的階級社會亦有關。) 以日本第二大姓氏鈴木為例,同樣讀作suzuki者,尚有壽壽木、鈴樹等八種。而同樣的漢字「鈴木」又有十四種不同的讀法[來源請求]。 另外一個經典的範例:「小鳥游」讀作takanashi,讀音和漢字完全無法對映。這時需要像猜謎語般地來解析:taka是日語中老鷹的意思,而nashi是日語中的否定文語的終止型,寫為漢字即為「鷹無」,「因為沒有老鷹,所以小鳥能出來玩」,故曰「小鳥游」。 有些日本漢字在中文裡面也有不少麻煩,主要是中文死字與和制漢字沒有漢語讀音。 另見:日本漢字#中文讀法問題 寫法 日本實施簡化漢字後,對人名中的漢字也公布了《人名用漢字》以為規范,但不強迫,可由人民自行提出申請是否改用新的簡化字寫法,所以有些覺得筆劃多不好寫的人便提出申請,例如姓「澁谷」的人很多都改為「渋谷」的寫法。不過也有不少例外,例如「広」和「廣」就是相反的情況,較多人繼續使用筆劃多的「廣」,像「廣末涼子」即是有名的例子之一,一般文書及媒體上因當用漢字的規范多會以簡字「広末」出現,但其實戶籍上登錄的寫法是「廣末」。不過可自由選擇寫法的人民僅限於自古即生長於日本的家族,《人名用漢字》規范頒布後才歸化的人民則一律使用簡化字。 名字 日本名字通常是由兩個名字組成,日本皇室的男性成員名字多以仁作結尾,例如明仁天皇,女性成員則多以「子」作結尾,如愛子內親王。 一般男性普遍以介、助、郎、夫、雄、樹為結尾。女性通常會以子、華、雪、恵、香等作結尾。
麻煩採納,謝謝!
『叄』 日本人的由來
薛仁貴這個肯定不可能~至少隋朝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很發達了。。。要說徐福我還能信。。。這薛仁貴之說還是第一次聽
『肆』 日本人名字的起源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三、名的含義
日本人的名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惡含義的字,如:瘦、飢、瘦、苦、怪、邪等是人們所忌諱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義,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內容。如:黑田俊雄、奧野高廣、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個特徵。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廣,一般來說,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結尾的名較多,如:小林秀賴、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維新以前,有許多男子叫「兵衛」或「左(右)衛門」。這類名起源於古代。公元八世紀時,天皇朝廷內設立了五個負責保衛天皇和宮廷的軍事機構,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和左右衛士府,台稱五衛府。那些最早叫「兵衛」或「左(右)衛門」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軍士,有的則是這些軍士的直系親屬。不過,這些陳舊的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伍』 日本名字的由來
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
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5)日本人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據歷史文獻《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與日本列島交往始於東漢,而之所以說是日本列島,是因為那時還不確定日本是個國家。
當時日本島上共建立了100多個小國,其中一個小國派遣使臣到東漢求助,因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所以便稱之為倭國,因此也被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南北朝。而後日本列國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都急於向中國尋求幫助,只得每年都朝貢並向我國稱臣,也使中華文明不斷輸入日本。
對日本的統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此期間,我國對日本所有東西都加「倭」字,比如:倭奴、倭國、倭刀等。而後還有些史書直接稱為東夷和我國東方的少數民族一樣的稱呼。
唐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漢化,知道「倭」的意思後,開始對「倭」字反感。公元五世紀,日本同意後,國名定為「太和」,並將太陽視為自己的圖騰。
公元七世紀,日本聖德太子覲見隋朝時,附國書:「日出處太子致日落出太子」以表示想和中國平等外交,隋煬帝看後便棄之不理,而這也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
而後,日本便於中國斷交,並與我國朝廷有戰事。唐開國以後,日本又急忙歸附我國,在武則天在位時期,日本遣唐使將國名改為日本,並求武則天改名。
武則天便下詔書,而這也是歷史的證據。從此,日本便在我國外交書上出現,而對內我們仍以倭國為日本國名。
『陸』 日本國名的來歷
日本一名起源於唐朝時期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 「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 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 「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柒』 日本人姓氏的來歷
日本人口有一億二千萬。日本人有多少個姓呢? 據有關資料記載,大約有12萬個姓氏,比中國多了12倍,恐怕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國家。日本人的姓為甚麼這麼多? 這與日本姓氏的來源有著密切關系。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的姓很少, 只有貴族和上層人士才有姓,一般平民百姓沒有姓。到了明治八年(1875年) ,日本政府要整頓戶籍,於是頒布了一個《苗字必稱令》,強制老百姓必須有名姓,否則要受到懲處。這下子可急壞了文化水準低下的小老百姓,大家一時不知該姓什麼,於是只好去找有文化的僧侶或村吏給自己起個姓。有的僧侶問: 「你住在哪裏? 」 「我住在山下。」 「好吧,就姓山下吧。」就這樣,一個造姓運動,就造出了3萬多個姓來。甚至有人被起了一些亂七八糟的姓,如 : 「蔥根、豬首、豬股、牛糞屋、犬養、馬尻、蚊爪、狗飼」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日本人的姓氏也像中國有「 張王李趙劉」五個大姓一樣,日本也有十個大姓,它們是: 佐藤、齋藤、鈴木、田中、渡邊、小林、中村、伊藤、高橋、山本。在日本人中也流傳一句話: 「佐藤、齋藤到處有」。 中日兩國相比較, 有些姓氏的來源有相同之處,比如: 以爵位、封地為姓, 如:臣、近江等姓;以職業為姓,如:服部、太宰等姓。另外,日本還有許多以數詞為姓,在中國人的姓氏中也有以數字為姓的。據《重慶時報》報道,在該報調查中發現,重慶姓氏從「一」 到「十」 都有,其中447人姓「五」 ,有70多人姓「百」 。但是在日本人的姓氏中,有以數量詞和日期為姓的,如一尺二寸、一尺七寸、九里、千石、七日、十五日、五月一日、十七夜月、十二月晦日等,在中國還未見到以數詞加量詞和以日期為姓的。另外,在中國姓氏中沒有以寺廟為姓的,而日本則有, 例如: 西園寺、大光寺、水前寺等。 日本天皇及其家族是沒有姓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曾經就此問題請教過日本朋友,答案不一。一種答案是: 「 因為以前,日本人是把天皇奉之為『 神』,神和人是不一樣的,神是沒有姓的。」還有一種答案是: 「 日本看到中國皇帝今天是趙家,明天是朱家,你爭我奪,搶來後便成了自家天下,所以皇帝不想要姓。」孰對孰錯,不得而知,但我想前者似乎更有道理。日本人的姓都用漢字書寫,沒有見到用假名書寫的姓,而名字多用漢字, 也有用假名書寫的。日本女人婚後要改隨夫姓,這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姓和名的排列順序和中國完全一樣,都是姓在前, 名在後。
『捌』 日本人的名字為什麼都是四個字的日本人的名字的由來
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 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巨商和村裡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征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中國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志,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世界各國的姓多是表示血緣關系的,而日本的姓卻很少有這個意義,姓一個姓的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爺爺。
日本人姓多數由兩個漢字組成,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北、池、岸,田中、鈴木,宇都宮、西園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場合,要在姓與名中間留出一個字的空來,如,井上清,要寫成「井上清」,三階堂進,要寫成「三階堂進」,八木下弘,要寫成 「八木下弘」。
據說日本人的姓有十幾萬個,日本人口才一個億多,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最常見的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
日本姓這么多,但是天皇卻沒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日本人認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無姓的。天皇無姓,皇子、皇孫、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無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島紀子,姓的川島,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志,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 11位的就叫餘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選、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兒子。長女稱大子,次女稱中子,三女稱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長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過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衛」、「左衛門」、「右衛門」,這是由軍職變化的名,也有的是為了顯示尚武精神。
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結尾,如,川島芳子、大關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聽起來優雅、柔和。現在青年女子中,約有90%的人用 「子」命名。按習慣,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中野良子嫁給川崎善弘後,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結婚後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子反對夫妻同姓,還成立了「反對夫妻同姓會」,主張婚後仍用自己的姓。
把數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島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條、八馬、九鬼、十石的,還有姓四十五、五十鈴、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萬歲的。在名中用數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見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時間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時父親是56歲。
日本是注重禮節的國家,過去,孩子出世要舉行命名儀式,而且規定,在孩子出生後的第14天內舉行,通常以第七天為多,日本人叫這天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當天晚上家中要擺上宴席慶祝一番。
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稱呼父母的名,這在大多數國家是不允許的。
要說日本人姓名的怪,那可多著呢。日本人姓名的寫法,通常是先姓後名,譯成西文時,往往改為先名後姓,而且是按照日語原來的讀法以羅馬字拼寫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漢字以來,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主張不用漢字取名,而改用「假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數量多,在其讀音,漢字的寫法上也相當的復雜,讀音相同的姓氏,漢字有幾種甚至是十幾種寫法,而相同的漢字也會出現好幾種讀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讀做以下幾個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貴,陵,雀等等。姓為ことぅ的日本人,用漢字來寫會有以下幾種寫法:後藤,五藤,吳藤,梧藤,梧桐,江藤,牛頭,五島,後島等等。
日本姓復雜得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讀,聽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漢字如何寫。有調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換的名片高達400萬張,就是說每一秒鍾就有231組人在交換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對方的名字叫錯是非常失禮的事,為了避免弄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在用漢字寫的名字旁邊用假名註明日語的讀音。
日本人還習慣稱姓不稱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會有好幾個「佐藤」一起答應。有個笑話是說: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擁擠的人群內丟一顆手雷,炸死10個人,其中就有9個叫佐藤。
『玖』 日本人的名字為什麼如此復雜由來是什麼
從學術上,沒有科學的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日本人跟中國人的血緣是接近的。所以你的問題是個偽命題。此外,中國人的血緣不能認為是統一的,比如是漢人跟維吾兒人就是不一樣的祖先。即使是漢人內部,從科學實驗來看北方漢人跟南方的漢人,比如閩南人的血統幾乎不被認為同一類的。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國民,均可起姓」的決定。可是竟然沒有多少人響應,於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頌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確實是這樣,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巨商和村裡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征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中國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志,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世界各國的姓多是表示血緣關系的,而日本的姓卻很少有這個意義,姓一個姓的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爺爺。
日本人姓多數由兩個漢字組成,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北、池、岸,田中、鈴木,宇都宮、西園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場合,要在姓與名中間留出一個字的空來,如,井上清,要寫成「井上 清」,三階堂進,要寫成「三階堂 進」,八木下弘,要寫成「八木下 弘」。
據說日本人的姓有十幾萬個,日本人口才一個億多,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最常見的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
日本姓這么多,但是天皇卻沒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日本人認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無姓的。天皇無姓,皇子、皇孫、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無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島紀子,姓的川島,就是娘家的姓。
『拾』 日本人姓氏的由來
日本人口有一億二千萬。日本人有多少個姓呢?
據有關資料記載,大約有12萬個姓氏,比中國多了12倍,恐怕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國家。日本人的姓為甚麼這麼多?
這與日本姓氏的來源有著密切關系。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的姓很少,
只有貴族和上層人士才有姓,一般平民百姓沒有姓。到了明治八年(1875年)
,日本政府要整頓戶籍,於是頒布了一個《苗字必稱令》,強制老百姓必須有名姓,否則要受到懲處。這下子可急壞了文化水準低下的小老百姓,大家一時不知該姓什麼,於是只好去找有文化的僧侶或村吏給自己起個姓。有的僧侶問:
「你住在哪裏?
」
「我住在山下。」
「好吧,就姓山下吧。」就這樣,一個造姓運動,就造出了3萬多個姓來。甚至有人被起了一些亂七八糟的姓,如
:
「蔥根、豬首、豬股、牛糞屋、犬養、馬尻、蚊爪、狗飼」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日本人的姓氏也像中國有「
張王李趙劉」五個大姓一樣,日本也有十個大姓,它們是:
佐藤、齋藤、鈴木、田中、渡邊、小林、中村、伊藤、高橋、山本。在日本人中也流傳一句話:
「佐藤、齋藤到處有」。
中日兩國相比較,
有些姓氏的來源有相同之處,比如:
以爵位、封地為姓,
如:臣、近江等姓;以職業為姓,如:服部、太宰等姓。另外,日本還有許多以數詞為姓,在中國人的姓氏中也有以數字為姓的。據《重慶時報》報道,在該報調查中發現,重慶姓氏從「一」
到「十」
都有,其中447人姓「五」
,有70多人姓「百」
。但是在日本人的姓氏中,有以數量詞和日期為姓的,如一尺二寸、一尺七寸、九里、千石、七日、十五日、五月一日、十七夜月、十二月晦日等,在中國還未見到以數詞加量詞和以日期為姓的。另外,在中國姓氏中沒有以寺廟為姓的,而日本則有,
例如:
西園寺、大光寺、水前寺等。
日本天皇及其家族是沒有姓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曾經就此問題請教過日本朋友,答案不一。一種答案是:
「
因為以前,日本人是把天皇奉之為『
神』,神和人是不一樣的,神是沒有姓的。」還有一種答案是:
「
日本看到中國皇帝今天是趙家,明天是朱家,你爭我奪,搶來後便成了自家天下,所以皇帝不想要姓。」孰對孰錯,不得而知,但我想前者似乎更有道理。日本人的姓都用漢字書寫,沒有見到用假名書寫的姓,而名字多用漢字,
也有用假名書寫的。日本女人婚後要改隨夫姓,這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姓和名的排列順序和中國完全一樣,都是姓在前,
名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