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嘉興地名的由來
嘉興在三國以前稱為由拳,三國時屬吳。公元231年,由拳發現水稻長勢茂盛,孫權以為祥瑞之兆,因改由拳為禾興。公元242年,為避太子孫和的諱,又改禾興為嘉興,嘉興的由來即淵源於此。
❷ 嘉興方言的來歷
語言文化
語言:吳語(太湖蘇滬嘉小片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吳語,英文Wu或Wu-Chinese。又稱吳方言、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灣、舊金山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使用人口約八千萬,在中國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特別是蘇州話因聲音委婉動聽,有「吳儂軟語」的美稱。 蘇州話是吳語的代表,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近代以來,因太平天國戰爭破壞,隨著蘇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也漸有人把上海話當作代表。近代中國有四大白話:京白、韻白、蘇白和粵白。而蘇白無疑是江南地區最流行的語言。 海上花列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02)
姑蘇城被大明士紳名流列為游學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會之一,上至後妃宮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間匹婦乃至江湖藝女,更以穿著蘇式服裝,學說蘇白,操唱吳歌,引為驕傲。尤其對各式妓女來說,衣必吳妝,話必蘇白,擅長吳歌,成為必備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價。 吳語的語音和官話差別較大,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詞彙和語法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純粹用吳語書面語寫就的《海上花列傳》非吳語人無法理解。《海上花列傳》是最著名的吳語小說,作者江蘇松江府人韓邦慶。全書由文言和蘇白寫成,對話皆用蘇州方言是該書的鮮明特點,使用蘇白也是19世紀興起的吳語小說的共同特點。後世張愛玲將其翻譯成國語,但韻味盡失。 宋·辛棄疾(稼軒詞人)在上饒、鉛山、廣豐寓居時。曾經寫下了「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描寫的就是上饒、鉛山、廣豐(稼軒鄉、鵝湖一帶的語言)的吳儂軟語十分悅耳動聽。
❸ 嘉興地名的來源
嘉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長江下游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馬家浜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嘉興是吳越爭戰之地。
嘉興秦時置縣,稱由拳。三國吳時,更名為禾興,後稱嘉興,地名已有1700多年。隋鑿江南運河,穿城而過。至明代,嘉興已有「江南—大都會」之稱,歷來被譽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嘉興歷代名人輩出。西漢時有辭賦家嚴正、嚴助;晉代有「文澡宏麗,獨占黨時」的陸機、陸雲;南晉有小說祖師干實;唐代有十大名相之一的陸執;明清之際有傑出的思想家呂留良;清代有一代文宗朱彝尊、晚清大儒沈曾植;近代有國學大師王國維、出版巨匠張元濟;現代有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沈鈞儒、著名文學家矛盾、著名詩人徐志摩、著名漫畫家張樂平、豐子凱及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等。
❹ 嘉興五芳齋的由來和歷史
說起五芳齋的由來,就要提到一個人的名字——倪錦財。1913年6月,倪錦財出生江蘇省南通縣(現屬南通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有弟兄五人,他排行老大,吃苦耐勞。自1937年走出家門先後到上海三北、大達、太古等公司輪船上跑船,往返於上海至重慶之間,從事艱苦的司爐工。抗日戰爭爆發後,經常有飛機轟炸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跑船這個職業既辛苦又不安全,倪錦財經過一番考慮,相中了飲食行業。倪錦財在1940年離開了太古輪船公司,自1941年2月起小試牛刀,在重慶新門號開起一家「三六九小菜館」,不久改名為「小世界小吃經營店」,到1945年10月份。將近五年的時間既練了兵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根據多年跑船的經歷,倪錦財看準並決定落腳漢口這個能夠生財的好地方,於1946年5月選擇了中山大道大智路較為繁華的地帶,在一個很有名望的大舞台的正隔壁,即現在五芳齋地基上,先搭蓋簡易的房屋,接著申請舊漢口市政府核准創設,其商號名稱為「上海五芳齋」(清朝咸豐八年始建)。
創業之初,倪錦財僱用18名江浙老鄉,主要經營湯圓、粽子、糕團、陽春面等江浙傳統風味小吃。在紅案上聘請江浙名廚謝榮成來掌廚,他技術高超,受人尊敬。由於倪錦財頭腦聰慧、經營有方,產品製作精細,風味獨特,以至「五芳齋」的名氣逐年提高,生意越做越紅火,迅速馳名江城。慕名光顧漢口五芳齋的顧客與日俱增。
❺ 嘉興是什麼意思
嘉興:三國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以為祥兆,改名禾興縣。赤烏五年(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諱,更名嘉興縣,嘉興之名由此始。據《水經·沔水注》:「吳黃龍三年,有嘉禾生卷縣,改曰禾興。後太子諱和,改為嘉興。」此即嘉興之名的由來
❻ 浙江嘉善的來歷
明宣德五年,有一個官員叫胡概。他下江南巡訪時看到嘉興東北境內里集市林立,商業發達,物產豐富。他想:「這么塊好地方,我一定要奏稟皇上,讓皇上在嘉興東北設一個縣。」他的建議被皇帝採納了,但這個縣究竟取什麼名字好呢?胡概在嘉興知府的陪同下,實地察看徵求廣大老百姓的意見。於是就決定第一個字為嘉興的「嘉」字,老百姓為了感激胡概此舉動就用了一個「善」字。
有了一個縣就得有一個縣址。可是設哪個地方才好呢?那時嘉善境內只有兩個鎮:西塘和魏塘鎮兩鎮。兩個鎮各有好處,西塘在全縣中心,魏塘又交通方便。胡概舉棋不定,為尊重民意,就召集了父老鄉親商議,想老百姓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取兩鎮之土,稱一下哪一個重。結果魏塘之土重於西塘之土。就決定把縣城設在魏塘。從此我國的版圖上就有了一個嘉善縣。 至今有567年歷史
❼ 嘉興地名由來 調查報告(800)字
「嘉興」這個名字在建國初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曾一度寫成「加興」,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嘉」者,「佳」也,是好的意思,而「加」呢,是多添一個的意思,兩者境界的差別不可以道里計。前者聽著就那麼喜興,而後者怎麼聽都有一股畫蛇添足、狗尾續貂的意思。但這么一個又好聽又喜興的名字是一直到三國末期才有的,那麼嘉興這地兒在三國之前都叫什麼名字呢?
據清代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從黃帝劃野分州一直到大禹作《禹貢》,嘉興都屬於揚州。這個揚州可不是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傳說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擁立為帝建立夏朝後,鑄九鼎,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九州的山川分別刻於九鼎之上,揚州就是其中一個。 戰國時楚國統一了江南,嘉興就歸了楚國,因為嘉興雖然是水鄉,但正源只有兩條,其中主要的一條叫「長水塘」,所以當時咱們這地兒就叫了「長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咱們這兒一開始還是叫「長水」,一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時候,秦始皇東巡,「有望氣者雲: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諸囚徒十萬人掘淤其地,表以惡名,改之囚倦,後人訛為由拳。」
後漢三國時,屬東吳。孫權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的時候,「由拳野禾禾生雙穗」,也就是出現了一種野生的高產良種水稻,孫權當時正在為稱帝造勢,一聽這事兒立馬開始炒作:外交部、宣傳部聯合發文,說這是「祥瑞」,是「順應天命」的徵兆,並改年號為「嘉禾」,同時又把咱們這地兒改名為「禾興」。到了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因原來的太子孫登戰死,立了新太子孫和,為了避諱,就把「禾興」改成了「嘉興」。
此後嘉興雖然久歷戰亂,但人口還是不斷地多了起來,經濟也越來越繁榮,又有過一些別的名字應運而生,比方說「秀水」,以及由「秀水」演變而來的「秀州」。
到了宋代政和年間,又改秀州為嘉禾郡,其歷史淵源仍在三國東吳的嘉禾紀年,所以「嘉興」又可以叫「嘉禾」。
❽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溫州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華」這一名字由來於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台岳。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盪,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誌》雲「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總之,台州因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應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與台宿當有一定的關系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流經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說法是麗水之名來源於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總之兩種說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麗水地區,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後用過栝州、縉雲郡等名稱,至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後,舟山群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戶居民因鄉賢王國祚的請免獲准留守舟山島。由於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後來「海禁」的鬆弛,居住地的擴展,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於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