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雙鴨山名稱的由來
雙鴨山有著很美麗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宮人滿為患,人間卻人煙稀少,許多神仙都來人間尋找仙地居住。俗話說「鳳凰非梧桐而不棲」。天鳥呢,當然非寶地而不依。來到下界的天鶴飛落鶴崗,天雞駐足雞西。
天鴨夫婦一直飛到安邦河畔,見這里草木萋萋,鮮花艷艷,流水潺潺,魚蝦濟濟,果真是塊寶地。心花怒放的天鴨夫婦樂而忘返天宮,在此定居,無憂無慮地繁衍後代。許多年以後,陸續來這里的人們發現,兩只神鴨伏卧的地方是一對形似鴨子形狀的山嶺,人們稱這個地方為雙鴨山。
雙鴨山市共轄8個縣級行政區,包括4個市轄區、4個縣,分別是尖山區、嶺東區、四方台區、寶山區、集賢縣、寶清縣、友誼縣、饒河縣。
雙鴨山市是中國最東部的地級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煤炭、電力、煤化工、鋼鐵和糧食生產基地,這里礦產資源富集,煤炭探明儲量117億噸,佔全省的47%,此外還有鐵、鋅、錳、鈾等重要稀缺資源。特別是稀有礦產石墨,工業利用價值極高,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依託礦產資源優勢,雙鴨山市委、市政府把石墨產業作為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支撐產業轉型發展的七大主導產業之一予以重點推進。按照「探、采、加、生態修復」一體化的模式,以高品質精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為核心,重點在中高端產品生產加工領域策劃生成項目,並與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謀求合作,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城市轉型步伐。
(1)佳木斯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雙鴨山的風景名勝:
1、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青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嶺東區境內,距市區18公里,公園總面積2848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園內有遊客服務中心、九峰禪寺、普渡寺、鍾靈毓秀的石佛山、星月湖和陽光浴場、等景觀。
2、安邦河濕地公園
安邦河國家濕地公園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集賢縣境內,距市區54千米,景區面積310公頃,是我國東北頗具特色的濕地公園。主要景點包括黑龍江省安邦河濕地宣教中心館、模擬園林景觀、旅遊文化長廊、北大荒民俗風情展館、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休閑廣場、觀鳥台、垂釣場、蓮花湖、濕地遊船碼頭等。
3、雁窩島濕地生態旅遊區
雁窩島旅遊度假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寶清縣境內,距市區200千米,是依託雁窩島濕地而建的一處以濕地觀光為主的旅遊區。建有生態博物館、九曲長廊、水上公園、遊船碼頭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展廳等景觀及設施。景區內還有鐫刻著董必武親手題寫的「雁窩島」三個大字的景觀石和距今八百多年的女真人遺址等人文景觀。
4、千鳥湖旅遊度假區
千鳥湖旅遊度假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饒河縣紅旗嶺農場境內,距市區300千米。千鳥湖濕地公園依託千鳥湖濕地而建,有中心廣場、花卉苑區,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會所——風情閣、彰顯北大荒特色的多功能採摘園、觀景台、百鳥居、釣魚台、遊船碼頭、柳林島、棧道碼頭等設施。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
『貳』 佳木斯的由來
佳木斯1888年建鎮,原名東興鎮,清末始稱佳木斯,一九三七年析樺川縣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置佳木斯市。此地早在清雍正年間為三姓副都統轄地。光緒年間改置為依蘭府地,光緒末年,佳木斯已成為具有百餘戶人家的小鎮。宣統元年(1909年)上派樺川設治員來佳木斯掌管行政事務,民國二年(1913年)因遇水患,將縣治移至悅來鎮,並於此地設置縣佐。自民國五年(1916年)始,隨著鶴崗煤礦和梧桐河金礦的開發,佳木斯迅速發展起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建立偽滿洲國,日本武裝移民在此開拓。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後,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佳木斯成為三江省公署所在地,與此同時,樺川縣公署再度移駐於此,此地遂成為省、縣的政治中心。佳木斯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地,而且也是經濟中心和水路交通的樞紐。隨著各種機構設施的陸續建置,佳木斯已初具建市規模。康德四年(1937年)九月於三江省公署內設置佳木斯市制籌備處,同年十二月一日治外法權撤銷後,正式建置佳木斯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三江。東安兩省合並為合江省,佳木斯市為合江省省會所在地。全國解放後,恢復東三省,佳木斯市隸屬於黑龍江省,為縣級市。
『叄』 佳木斯最早叫下江么
不是的。最早叫甲母克寺噶珊」,後漢譯「嘉木寺」、「賈木司」、轉為佳本斯,赫哲語,意為「屍體」。相傳這里為古代的墓地。在其東郊敖其一帶曾發現過金元時代的墓群。一說「佳木斯」系滿語「驛丞」之意。
『肆』 「佳木斯」這個地名的由來
佳木斯市位於祖國東北邊陲,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匯流的三江平原腹地。有著6000多年人類活動的歷史。關於佳木斯名稱的由來一直是眾說粉紜,發現較早標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面把佳木斯這個地方叫「甲母克寺噶珊」(噶珊即村、屯之意)。1778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標注戰跡圖》中的「嘉木寺」、《大清一統輿圖》上的「佳穆斯」及《三姓志》所雲的「賈木司」,都是佳木斯的曾用名。滿語專家穆嘩俊認為佳木斯為滿語即清代的佳木斯噶珊,giya-musai「驛丞」gashan「村」,譯成漢語為站官屯或驛丞地村;還有說佳木斯系滿語「屍體」之意,相傳這里為古代的墓地,在西郊敖其一帶曾發現金、元時代的墓群;1926年出版的《樺川縣志》認為「有漢人江明斯者曾居此,四無村屯,因以其名名之。「也有說」佳木斯在前清末期,曾經有東興鎮之稱,但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源。在1888年,此地居有漢人江明斯時,原稱改為佳木斯鎮,它的意思是因佳木斯生長著荗密的森林,表示此處有好木材之美稱。」
198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地名志》和199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志》都採用了穆嘩俊的說法:「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為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丞村。」
另據有關資料介紹,佳木斯 是個土名,1888年三姓副都統衙門在佳木斯屯建鎮時官稱東興鎮,當時鎮中心就是今永紅區志同街北市場那一帶,但官稱東興鎮未得通用,老百姓仍管這里叫佳木斯。1930年3月1日,東興鎮名廢除,定名佳木斯鎮,1932年5月17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佳木斯後,沿用了老百姓所熟悉的名「佳木斯」這一土名。
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鎮升格,叫佳木斯市,沿用至今。佳木斯很不錯後屬吉林省、偽三江省、合江省、松江省,今屬黑龍江省。今日的佳木斯 已由一個荒涼的小漁相,變成祖國東北邊陲的新興城市,成為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伍』 「北方有佳木,鸞鳥棲於斯」,故名佳木斯是什麼意思
佳木斯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中國最早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素有「東極新天府,快樂佳木斯」之稱;地名源於滿語「甲母克寺噶珊」,意為「站官屯」。
『陸』 「佳木斯」這個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佳木斯名稱的由來一直是眾說粉紜,發現較早標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面把佳木斯這個地方叫「甲母克寺噶珊」(噶珊即村、屯之意)。
1778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標注戰跡圖》中的「嘉木寺」、《大清一統輿圖》上的「佳穆斯」及《三姓志》所雲的「賈木司」,都是佳木斯的曾用名。
滿語專家穆嘩俊認為佳木斯為滿語即清代的佳木斯噶珊,giya-musai「驛丞」gashan「村」,譯成漢語為站官屯或驛丞地村在1888年,此地居有漢人江明斯時,原稱改為佳木斯鎮,它的意思是因佳木斯生長著荗密的森林,表示此處有好木材之美稱。」
『柒』 佳木斯名字的由來
佳木斯,清康熙年間晚期寫作「甲母克寺噶珊」,後漢譯「嘉木寺」、「賈木司」、「
佳木斯」。「佳木斯」一詞,一說赫哲語,意為「骨頭」或「屍體」;一說滿語,「驛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屬肅慎,漢晉屬挹婁,南北朝屬勿吉,隋唐屬靺鞨,遼屬五國部,金屬胡里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轄區。
據史書記載,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古驛道,這里生活著滿族的先祖肅慎,以後又稱挹類人。佳木斯之稱起源於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輿全覽圖》上,在佳木斯地區上被與寫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標注戰績圖》上,又以滿漢文字稱「嘉木寺屯」。按滿語解釋,佳木斯為驛丞,噶珊為村,所以佳木斯為「驛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蘭旗署高「東興鎮」,後因重名,恢復沿用佳木斯至今。
佳木斯1888年建鎮,原名東興鎮,清末始稱佳木斯,一九三七年析樺川縣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置佳木斯市。此地早在清雍正年間為三姓副都統轄地。光緒年間改置為依蘭府地,光緒末年,佳木斯已成為具有百餘戶人家的小鎮。宣統元年(1909年)上派樺川設治員來佳木斯掌管行政事務,民國二年(1913年)因遇水患,將縣治移至悅來鎮,並於此地設置縣佐。自民國五年(1916年)始,隨著鶴崗煤礦和梧桐河金礦的開發,佳木斯迅速發展起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建立偽滿洲國,日本武裝移民在此開拓。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後,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佳木斯成為三江省公署所在地,與此同時,樺川縣公署再度移駐於此,此地遂成為省、縣的政治中心。佳木斯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地,而且也是經濟中心和水路交通的樞紐。隨著各種機構設施的陸續建置,佳木斯已初具建市規模。康德四年(1937年)九月於三江省公署內設置佳木斯市制籌備處,同年十二月一日治外法權撤銷後,正式建置佳木斯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三江。東安兩省合並為合江省,佳木斯市為合江省省會所在地。全國解放後,恢復東三省,佳木斯市隸屬於黑龍江省,為縣級市。
『捌』 介紹一下東北各地名稱的由來好嗎
哈爾濱,女真語"天鵝"的音譯.古代女真人稱天鵝為"galouwen",發音類似於"嘎-羅-溫".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自古是天鵝遷徙的必經之地,哈爾濱地名由此而來。
長春,也是古代女真人留下的地名。長春是古代女真的祭天的所在,女真人在祭天時喊號子,發音類似「茶阿沖」,沒有實際語意,和「嘿呦嘿呦」差不多。「茶阿沖,茶阿沖」諧音就是長春了。
佳木斯,滿洲語「驛丞」的音譯。佳木斯原為驛丞。
齊齊哈爾,源自契丹語。古代契丹語稱哨所、軍防站為「哈爾」,「齊齊」是齊沁的諧音,即齊沁河。齊齊哈爾原是契丹在齊沁河所設的哨所。
沈陽,瀋水之陽。渾河古稱瀋水,沈陽位於渾河北岸,水北為陽,瀋水北岸,即為沈陽。這個地名是漢文化系統的。
東北地名中由女真語(以及後來的滿洲語)轉化來的比較多,還有蒙古語轉化來的也很多,甚至還有契丹語。東北南部的遼寧省,受中原影響較早,漢文化系統的地名相對多一些。
『玖』 佳木斯的名字怎麼來的
佳木斯市位於祖國東北邊陲,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匯流的三江平原腹地。有著6000多年人類活動的歷史。關於佳木斯名稱的由來一直是眾說粉紜,發現較早標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面把佳木斯這個地方叫「甲母克寺噶珊」(噶珊即村、屯之意)。1778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標注戰跡圖》中的「嘉木寺」、《大清一統輿圖》上的「佳穆斯」及《三姓志》所雲的「賈木司」,都是佳木斯的曾用名。滿語專家穆嘩俊認為佳木斯為滿語即清代的佳木斯噶珊,giya-musai「驛丞」gashan「村」,譯成漢語為站官屯或驛丞地村;還有說佳木斯系滿語「屍體」之意,相傳這里為古代的墓地,在西郊敖其一帶曾發現金、元時代的墓群;1926年出版的《樺川縣志》認為「有漢人江明斯者曾居此,四無村屯,因以其名名之。「也有說」佳木斯在前清末期,曾經有東興鎮之稱,但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源。在1888年,此地居有漢人江明斯時,原稱改為佳木斯鎮,它的意思是因佳木斯生長著荗密的森林,表示此處有好木材之美稱。」
198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地名志》和199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志》都採用了穆嘩俊的說法:「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為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丞村。」
另據有關資料介紹,佳木斯 是個土名,1888年三姓副都統衙門在佳木斯屯建鎮時官稱東興鎮,當時鎮中心就是今永紅區志同街北市場那一帶,但官稱東興鎮未得通用,老百姓仍管這里叫佳木斯。1930年3月1日,東興鎮名廢除,定名佳木斯鎮,1932年5月17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佳木斯後,沿用了老百姓所熟悉的名「佳木斯」這一土名。
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鎮升格,叫佳木斯市,沿用至今。佳木斯很不錯後屬吉林省、偽三江省、合江省、松江省,今屬黑龍江省。今日的佳木斯 已由一個荒涼的小漁相,變成祖國東北邊陲的新興城市,成為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回首百年歷史,佳木斯歲月滄長桑,展望新世紀,佳木斯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