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胡蘿卜名稱的來歷
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因為從胡地傳來,味道像蘿卜,故名胡蘿卜。
胡蘿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適應性強,易栽培,種植十分普遍。胡蘿卜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分布最多。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統計,2005年全世界胡蘿卜的栽培總面積為109.92萬公頃,其中亞洲為61.29萬公頃,歐洲為28.49萬公頃,北美洲為7.0萬公頃,南美洲為4.6萬公頃,非洲為7.64萬公頃,大洋洲為0.9萬公頃。近幾年,除了亞洲栽培面積増幅較快之外,其他洲變化較小
(1)胡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胡蘿卜原產亞洲西部, 阿富汗是紫色胡蘿卜最早培植地,栽培歷史是2000年以上。10世紀時經伊朗傳入歐洲大陸,演化發展成短圓錐形橘黃色。15世紀英國已有栽培,16世紀傳入美國。12世紀經伊朗傳入中國。
此時,胡蘿卜在中國發展成長根形,日本在16世紀從中國引入,有胡蘿卜、 黃胡蘿卜之分。胡蘿卜即稱黃蘿卜,日本人稱人參。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烏素圖鄉主產的紅蘿卜「草原參」。
『貳』 胡蘿卜名稱的由來
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因為從胡地傳來,味道像蘿卜,故名胡蘿卜。
胡蘿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適應性強,易栽培,種植十分普遍。胡蘿卜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分布最多。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統計,2005年全世界胡蘿卜的栽培總面積為109.92萬公頃,其中亞洲為61.29萬公頃,歐洲為28.49萬公頃,北美洲為7.0萬公頃,南美洲為4.6萬公頃,非洲為7.64萬公頃,大洋洲為0.9萬公頃。近幾年,除了亞洲栽培面積増幅較快之外,其他洲變化較小。
(2)胡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胡蘿卜的好處
1、增強免疫功能
胡蘿卜素轉變成維生素A,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免疫軾能,在預防上皮細胞癌變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胡蘿卜中的木質素也能提高機體免疫機制,間接消滅癌細胞。
2、降糖降脂
胡蘿卜還含有降糖物質,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其所含的某些成分,如懈皮素、山標酚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脂,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還有降壓,強心作用,是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3、改善貧血
胡蘿卜素既有造血功能補充人體所需的血液,從而改善貧血或冷血症,同時含有豐富的鉀。
『叄』 誰知道"胡"姓的由來
胡氏始祖―――胡公滿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謚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地。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後改為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干、泰和間的贛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縣地。胡姓堂號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http://cache..com/c?word=%BA%FA%3B%D0%D5%3B%C6%F0%D4%B4&url=http%3A//www%2Elz%2Ezbjn%2Ecom/show%2Easpx%3Fid%3D221%26amp%3Bcid%3D60&b=0&a=37&user=
『肆』 胡姓來源及名人
關於胡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遷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四、家乘譜牒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
現在肯定是胡錦濤啦
『伍』 胡 姓氏的來源
胡姓是當代中國的第13大姓,總人口1600餘萬,約占當代中國人口的1.3%。據考證,胡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分別為媯姓、歸姓、姬姓和外族改姓。在這其中,尤以媯姓之胡影響最大、傳承最遠,成為當今胡姓的主體。而媯姓之胡,則是起源於古宛丘的陳邑,即今周口市的淮陽縣。
據《史記·陳杞世家》、《左傳》及《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媯姓之胡來源於謚號。媯本為五帝之一舜的姓,舜的部落因居於今山西永濟的媯水旁而得姓為媯。夏朝建立後,夏王封舜之子商均於虞(今河南虞城西南),又封舜的另一後裔虞遂封於遂(今山東寧陽西北)。商初時轉封虞遂後裔於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到了商代末期,商均的直系後裔遏父(也稱閼父)在姬周侯國里擔任了「陶正」之職,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賞識,並把長女太姬許配於遏父之子媯滿。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為備「三恪」,決定分封黃帝、唐堯、虞舜後裔。媯滿適逢其會,被做為舜的直系後裔封於陳,以奉舜帝之祀,並以此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後裔,建立了當時為周朝十二大諸侯國之一的陳國。對於這段史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也有類似記載:「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另據史書記載,胡公滿在商朝時也很有節操,故而受到後來周朝的尊寵。《左傳·昭公八年》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的說法。關於「不淫」的含義,史有不同解釋,現在一般解釋為媯滿不隨商紂王淫亂、保持節操而親近周族之意。這也就是周文王願意將女兒嫁給他,使他成為周王朝的女婿的由來。晉代杜預注《左傳》,說陳是周的外甥,賴周德,大概也是緣於此。
媯滿建陳國後,築陳城,並以周禮教化百姓,深得周王朝的認可和百姓的愛戴。媯滿高齡而逝後,周王朝賜謚號「胡公」,取義為「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稱贊媯滿健康長壽、保民安邦而譽滿天下,公正誠信而深得民心,媯滿也因此而被後世稱為「陳胡公」或「胡公滿」。後人為紀念陳胡公在陳的功德,在城南曾建陳胡公祠。據舊志記載,陳胡公墓也在城南,傳為用鐵冶鑄成,世稱胡公鐵墓,宋代蘇軾游此處時曾往拜謁。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陳國最後一個諸侯陳閔公被樂,陳國滅亡。從媯滿被封於陳到陳國的滅亡,前後經歷了20世,共26代君王,歷時588年。陳國滅亡後,陳胡公的後裔一部分以封國的國名為氏,即今在中國人口排名第五的陳姓,另一部分則以媯滿的謚號為氏,這就是當今排名第十三大姓的胡姓。以謚號為氏,含有隱姓之意,大約是為了避免亡國後所遭致的政治迫害。從上述表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媯滿不僅為陳姓的血緣始祖,同時也是媯姓之胡的血緣始祖,自然也就是媯姓之田的血緣始祖。
媯姓之胡雖為當今胡姓的四個來源之一,但卻是被認可程度最高的來源,當今胡姓,基本上都是以胡公滿為自己的直系祖先。尤其是在後世河南、江西、湖南、廣東、四川、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以至台灣的大型規范族譜中,均有詳載,並有相應的世系排列,雖然各譜所列並不完全一致,但卻也是言之鑿鑿。
胡姓在中國歷史上是人才輩出,幾乎遍布各個領域,文臣武將、名士俊彥、英雄豪傑,不勝枚舉。如古代著名的有:三國時吳大臣胡綜,西晉大將胡奮,唐朝詩人胡曾,五代後唐畫家胡王襄,北宋教育家胡璦,南宋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宏、胡居人,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明朝開國名將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廣、胡直、文學家胡應麟、名臣胡宗憲,清朝經學家兼地理學家胡渭、文學家胡田游等;近代有大臣胡、湘軍名將胡林翼、著名徽商胡光墉、太平天國名將胡以晃等;現、當代有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民國將軍胡宗南,學者胡適,華僑企業家胡文虎,當代理論家胡喬木,昆蟲學家胡經甫,物理學家胡寧,數學家胡世華,植物學家胡先驌,病理學家胡正詳等,數不勝數。
『陸』 胡氏起源及胡氏名人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 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 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 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 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氏名人: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秦漢太史令胡母敬、經學家胡母生、胡安、胡烈,唐宋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丞相胡惟庸,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現代,胡歌等。
『柒』 胡姓的由來和姓胡的古代名人
關於胡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遷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
『捌』 胡字的來歷
一、「胡」字的來歷
古,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擬聲詞「咕」的省略。「胡」的金文為(古,即「咕咕」響)+(肉, 代表喉嚨),造字本義:名詞,動物從喉嚨里發出含混的聲音。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上下結構改成左右結構。
二、《說文解字》:「胡,牛顄垂也。從肉,古聲。」
(胡,牛頸下垂的肉。字形採用「肉(月)」作邊旁,採用「古」作聲旁。)
三、合並字「胡」 和「衚」的來歷
胡=髟(髟,須發)+胡(胡,喉嚨),造字本義:名詞,長在下巴的毛發。
衚=行(行,通道)+胡(胡,喉嚨),造字本義:名詞,城市裡如咽喉般的築牆通道。
(8)胡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胡」的基本釋義與組詞
一、名詞
1、本義,擬聲詞:動物喉嚨里發出的含混聲音。
2、神秘的西域諸國。如:胡琴、胡人。
3、下巴上的毛發。如:胡須、鬍子。
4、:城市裡如咽喉般的築牆通道。如:胡同。
二、形容詞
不清楚的,混亂的。如:胡亂、胡言亂語。
三、副詞
混亂地,隨意地。如:胡扯、胡吹、胡說、胡謅 。
四、代詞
什麼,為什麼,怎麼。 義項只見於古文。
示例: 胡不漢先王之法。——《呂氏春秋 • 察今》(為什麼不效仿先王的方法。)
『玖』 胡譯文的名字的由來
胡譯文的名字的由來,沒聽說過這個人 如果要知道這個人名字的由來的話 這個沒什麼意義吧
『拾』 「胡」姓的來由
胡姓起源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鬍子國。鬍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陽,後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後。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後,是周武王姬發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後來被別的吞並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時出現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系了起來。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