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靈石名稱的由來
靈石縣,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趙後魏;秦漢時,先屬太原郡,後屬河西郡;三國時屬魏;晉時屬西漢郡;隋初屬平周縣(今介休縣)。隋開皇十年,文帝楊豎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周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
㈡ 山西靈石特別出名的一個地方,它的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名稱由來
隋開皇十年,文帝「巡幸開道,得瑞石,遂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一說,相傳大禹治水在此「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
靈石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素有「秦晉要道,川陝通衢」之稱 ,距省會太原市150公里,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東靠沁源,西連交口、孝義,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全縣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東西寬53.5公里,南北長39公里。
(2)靈石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靈石縣四周群山環繞,山巒重疊,山地和丘陵面積佔90%以上。中部為汾河谷地,縣城即居於谷地之中,乃為晉中通往晉南之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縣境東部有太岳支脈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為丘陵地形屬呂梁山脈,較大山為縣城西北14.5公里處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約40度,頂部平坦,面積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兩渡至西山、控制靈石河西的戰略要地。
㈢ 積累靈石的名字由來作文300字
迎著春風,踏著春的節奏,步入了靈寶北城的弘農春秋園。
「弘農春秋」四個鮮紅的大字,用古樸勁道的隸書鐫刻於巨石之上,立於園的南門之處,著實吸引著你的眼球。禁不住,摸摸那每個字的刻痕,光滑細膩,不禁讓我倒抽了一口氣。旁邊還躺著一塊大石頭,寬大的石面上也鐫刻著巨工整的隸字,向人們訴說著弘農的歷史。
進入園內,且不說那各色各樣的奇花異草,清澈明凈的山澗溪流,單是那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就會讓你迷戀其間,流連忘返。可以在深灰色石磚鋪成的小路上悠閑散步;可以在腳丫一樣的石徑上蹦跳嬉戲;還可以在小卵石鋪就的小道上享受腳底按摩。兩步一巨石,或躺或立,有的鐫刻著靈寶名人書法;有的天宮巧奪,一石多色,奇異無比。三步一石雕,有樹根狀的垃圾桶;有石桌、石凳、石椅;有神仙、歷史人物、詩詞曲賦。尤其是三譚書堂中的楊振師徒和園內廣場上的女媧補天,真可謂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撫摸著他們頭上的每一根頭發,每一寸肌膚,讀著他們手中的經卷,怎能不使人驚嘆,不叫人折服呢?
痛痛快快的走上幾步,「黃河明珠,金城靈寶」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會攔住你前進的腳步,這八個大字鐫刻於高兩米多,寬足有十幾米的黑色大理石上。快步上前准備細細欣賞一番,這時你會發現,腳已踏在靈寶地圖上,地圖刻在棕紅色的大理石地板上,足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順著彎彎曲曲的線條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的家鄉,會讓你興奮激動地連蹦帶叫。不遠處的一篇《靈寶賦》,一首《靈寶市歌》會讓你向前跑去,它們刻在高三米,寬足有十幾米的大理石上,讓你盡情品味,盡情欣賞。此時的心中滿是激動、興奮和自豪。
那石龜,那深灰色石磚做成的迷宮,會使你愛不釋手,流連忘返。那石碾,北門巨大的摩天輪則會使你回歸遠古,遐想無限。
漫步整個園內,猶如夢游一般。一會兒花園,一會兒林間,一會兒遠古傳奇,一會兒現代都市。讓人一時像在人間,一時又像在天堂,一時像回到遠古,一時又像飛到未來……使你不停地奔走,不停地興奮,不停的激動,但永不疲勞,永不厭倦。
坐在北門摩天輪下面的石頭上,忽然,一歌聲回想在耳畔——「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是啊!石頭也很美麗,也能造就神奇。園內的每一塊石頭不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都透著靈氣嗎?它們會傳情,會說話,也會唱歌。在向人們訴說著靈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㈣ 靈石的來歷
隋開皇十年,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周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
靈石縣,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趙後魏;秦漢時,先屬太原郡,後屬河西郡;三國時屬魏;晉時屬西漢郡;隋初屬平周縣(今介休縣)。隋開皇十年,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周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郡設道, 靈石縣屬河東道;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靈石縣屬河東路汾州府。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 1286年)創立行省,靈石縣屬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公 元1595年)改屬冀南道汾府;清初屬山西省平陽府。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設霍州,靈石縣屬霍州管轄,直至清末;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州設道,靈石縣屬河東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廢道直屬山西省。1938年成立靈西抗日縣政府,歸洪趙地區領導。1939年成立靈東抗日縣政府,屬太岳專區管轄。 1948年6月靈石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署。1958年靈石、介休、孝義三縣合並為介休縣,靈石縣城改為靈石鎮。1961年分縣,恢復靈石縣建置後 一直歸晉中行署管轄。
㈤ 夏門,王禹,靈石地名的由來作文200字
出自於師心,服務於預設的課堂提問再精心,也是「請君入瓮」。有一首歌唱得好「你別讓我猜,我猜不明白。」理想的語文課堂上,學生不是老師手中的牽線木偶。問自己心中所思,訴自己心中所想,學生應該是匹諾曹,無數次跌倒爬起在語言文字中,逐漸獲得有靈魂的生命。
語文課要「甘於示弱」。
有一句話可以這樣說:「學生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所以老師一定要學會示弱,甘當配角:讓學生講、讓學生論、讓學生」沖鋒陷陣「。一節課上完,聽課者不是評論老師講得真出彩,而是贊嘆孩子們表現真出色。將教師的能力在線轉換成學生的能力的課堂,才稱得上是高效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要「放火燒山」。
創新是一匹住在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小野馬。只有當主人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時,它才會撒著歡兒地賓士。所以打造無恐怖的語文課堂我們責無旁貸!鼓勵學生放膽提問,挑逗學生互動質疑,縱容學生放肆爭辯,老師要做的是打造一條好的導火索,讓課堂因學生的動腦動口動心「火」起來,「放火燒山」,才會造成燎原之勢,成就一片種啥長啥的沃土。
語文課要「風月無邊」。
一本教材只是一朵花,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朱永新教授說:童書,是最美妙的種子;閱讀是最幸福的生活。所以,理想的語文課要把學生引入課外閱讀的大世界。從書屋到百草園,請給孩子們自由,學生不是籠中的小鳥,老師要做的是推開一扇又一扇窗,打開一道又一道門,然後坐在路邊真誠地鼓掌,欣賞雛鷹的試飛。
這樣的語文課「近在眼前」,韓興娥的海量閱讀、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這樣的課堂「素麵朝天」,正如崔巒老師所說: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願這樣的語文課住進每一個教師的心裡,喚醒每一個學生走進春天裡。
㈥ 山西的由來
山西是以太行山的西邊為名。
山西,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6)靈石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山西歷史沿革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代,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十四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㈦ 紅樓夢靈石上刻的故事原名被什麼最終變成紅樓夢
紅樓夢靈石上刻的故事原名《石頭記》,
後改為《情僧錄》,
最終變成《紅樓夢》。
望採納謝謝!
㈧ 山西晉中靈石來歷傳說
天外飛來的神奇石頭被靈石人安放在一塊最大的平地上,四周修圍牆,取名「天石公園」。一個公園里就放一塊石頭,公園呈長方形,南北50米左右,東西百米。早年間,天石被當地百姓尊為「神石」,每逢節日有人來祭祀。
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出行去太原途經靈石,老百姓沿汾河整修道路時挖出一塊巨石,《靈石縣志》這樣形容這塊石頭: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相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現在看不到了。隋文帝認為這是天賜祥物,日後必顯靈氣,所以賜名「靈石」,割介休西南的一塊地方設縣。石頭高一米六,底部直徑一米五,其實是塊隕石,重量將近7噸,含鐵量96%。
在靈石人眼裡,這塊天石十分神奇。傳說日軍侵華時期,一個叫山口大榮的軍官想把天石運回日本,命令士兵連挖數日,卻怎麼也挖不到石頭底部,日軍害了怕,趕緊恢復了原樣,再不敢打天石的主意。
天石原來放置在靈石縣城的呂祖廟里,廟被拆後修起了天石公園。1985年靈石人抬高了這塊天台,將天台放置在了一個高台上,上面修築八角的「靈石亭」。
㈨ 山西晉中的晉中起名的由來
晉中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在距今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商代後期,出現城邑。春秋時期,開始設立縣一級的行政建置,境內設有祁(屬今祁縣)、鄔(屬今介休)、塗水(屬今榆次)、馬首(屬今壽陽)4縣,為晉國統領;東部有白狄族所建肥國(屬今昔陽)。戰國時,全境分別為韓、趙、魏三國所據有。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境地屬太原郡和上黨郡管轄。東漢時,在今昔陽置樂平郡,始有縣以上的郡一級建置,全境分屬太原、上黨、樂平3郡。三國時歸魏並州統轄,為太原、上黨、西河、樂平4郡所領。北魏統一北方後,改屬並州太原郡、鄉郡(初治今榆社縣社城鎮,後遷今武鄉縣故縣鎮)、樂平郡、上黨郡和汾州西河郡(治今吉縣)。此後相繼屬於東魏、北齊。隋初廢郡設州,改屬並、介、韓、遼(開皇十六年設,治今昔陽)、呂5州。後廢州復郡,屬太原、西河(介州改)2郡。不久,又改屬太原、介休、霍山3郡。唐代建置變化頻繁,境地由並、介、呂、韓、太、遼、榆、受、箕、汾、儀等州及太原府相繼領屬,至883年(中和三年)定型為太原府和汾、遼2州統領。其中榆次、太谷、祁縣、壽陽屬太原府,平遙、介休、靈石多屬汾州府,樂平、和順、榆社屬遼州。北宋時期,境地屬河東路太原府、汾州、遼州、平定軍管轄。宋金南北對峙期間,屬於金。元代,分屬冀寧路和晉寧路。明清兩代,分屬於太原、汾州、平陽3府和遼、平定、霍州3個直隸州。
民國初期,全境分屬冀寧道和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除道制,直屬山西省督軍府(後改山西省政府、山西綏靖公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晉中境內各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分屬於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邊區政府管轄。1948年7月,晉中全境獲得解放,各縣暫歸華北區太行一專區、太岳一專區和晉中(旋改稱太原)一、三專區管轄。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設立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從此,晉中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域,稱榆次專區。1950年8月,改稱山西省人民政府愉次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晉中專員公署,俗稱晉中專區。1968年9月,成立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5月,改設晉中地區行政公署,仍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99年9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晉中市(地級市),所屬榆次市改為榆次區。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㈩ 山西省靈石縣的來由
靈石縣,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趙後魏;靈石縣本數據來源於地圖,最終結果以地圖數據為准。秦漢時,先屬太原郡,後屬河西郡;三國時屬魏;晉時屬西漢郡;隋初屬平周縣(今介休縣)。隋開皇十年,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周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郡設道, 靈石縣屬河東道;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靈石縣屬河東路汾州府。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 1286年)創立行省,靈石縣屬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公 元1595年)改屬冀南道汾府;清初屬山西省平陽府。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12年)設霍州,靈石縣屬霍州管轄,直至清末;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州設道,靈石縣屬河東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廢道直屬山西省。1938年成立靈西抗日縣政府,歸洪趙地區領導。1939年成立靈東抗日縣政府,屬太岳專區管轄。 1948年6月靈石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署。1958年靈石、介休、孝義三縣合並為介休縣,靈石縣城改為靈石鎮。1961年分縣,恢復靈石縣建置後 一直歸晉中行署管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