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路的名字怎麼來的
顧名思義,馬路就是馬走的路唄。古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走馬車的路自然就叫馬路了。其實不然,且聽我道來。
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現在你知道了,馬路不是馬走的路,也不是馬車走的路,以後可不要隨便露怯哦。
⑵ 馬路是怎樣來由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全會有這樣兩項決議:一是決定中央領導機關遷入北京,二是進城之後不要用中央領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1952年,毛澤東親自為三位抗日英烈簽發了烈士證書。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績得到新中國認可。這就是為什麼解放前由國民黨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條街道得以在新中國繼續沿用的原因。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幾千條,街巷名稱涉及人物的,有以其官職命名的,如文丞相胡同,在東城區府學胡同內文天祥祠堂東側,以紀念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得名。有以其爵位命名的,如廣寧伯街,在西城區辟才胡同以西,明朝功臣廣寧伯劉榮的伯爵府原在此街得名。有以其特長技藝命名的,如劉蘭塑胡同,在西安門大街路北,以元朝塑像高手劉元得名。
正式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處,即西城區的佟麟閣路、趙登禹路、東城區的張自忠路。這三位英烈,都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早年都是馮玉祥的部下。在擔任29軍將領期間,自1934年29軍駐防京津地區後,都曾在北京居住過。
佟麟閣,河北省高陽縣人,「七七事變」時任29軍副軍長。趙登禹,山東省菏澤縣人,「七七事變」時任29軍132師師長,曾在喜峰口長城抗戰時,率大刀隊夜襲日寇軍營。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發動侵略戰爭,遭到當時駐防京津地區的29軍奮勇抵抗。7月28日黎明,日寇在飛機、重炮配合下,對北平四周的29軍陣地發動總攻,並集結優勢兵力,重點進攻駐守在南苑的29軍軍部。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率領守軍兩千餘人及投軍抗日的愛國學生一千餘人浴血奮戰,二人均負傷,堅持戰場指揮。下午,在奉命向大紅門一帶轉移時,佟麟閣頭部再負重傷,英勇殉國。趙登禹率余部繼續向黃亭子附近轉戰時,胸部連中五彈,當場犧牲。
張自忠,山東省臨清縣人,時任29軍38師師長,「七七事變」時,正在天津兼任市長。1937年7月28日夜,29軍殘部奉命撤往保定,張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長。他不願在淪陷後的北平與敵偽周旋,遂於當年9月棄職秘密潛往天津,轉道南下,率馮玉祥舊部59軍參加了「台兒庄大戰」,後因對日作戰功勛卓著,升任為第33集團軍中將司令,並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在湖北「棗宜戰役」中,身中六彈,犧牲在大興山區戰場上。張自忠是中國抗戰犧牲在前線的官階最高的將領。今天在北京府右街張自忠故居改建的自忠小學院內,還立有張自忠紀念碑,上刻周恩來當年題寫的悼詞:「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抗戰勝利之後,何思源(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之父)出任北平市市長,何思源於1947年3月13日簽發了《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將南溝浴大街命名為佟麟閣路,北河沿大街命名為趙登禹路,鐵獅子胡同命名為張自忠路。
南、北河沿大街,在元朝是著名水利專家郭守敬開挖的金水河河道,至清朝演變為排水溝「大明濠」,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內務部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鈐主持,利用拆除皇城的城磚,將大明濠改建為地下暗溝(去年太平橋路段施工,挖出此暗溝,本報2003年4月16日《風俗地理》曾作過報道),並在地上興建馬路,即南、北河沿大街。當年市政公所公布這兩條大街為「一等街道,寬二十公尺。」
鐵獅子胡同,因明朝崇禎皇帝寵愛的田貴妃之父田弘遇都督府在此,門前有一對鐵獅子而得名。當年市政公所公布此街為「二等街道,寬十公尺。」
這三條以抗日英烈命名的街道名稱,在解放後繼續沿用。「文革」時期,佟麟閣路改稱四新路,趙登禹路改稱中華路,張自忠路改稱工農兵東大街。「文革」過後,撥亂反正,北京市政府於1984年10月決定恢復原名。
1949年1月2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全會有這樣兩項決議:一是決定中央領導機關遷入北京,二是進城之後不要用中央領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為什麼解放前由國民黨北平政府命名的上述三條街道名稱,得以在新中國被繼續沿用呢?這是因為1952年6月1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為三位抗日英烈簽發了烈士證書。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績,是得到新中國認可,並莊重給予紀念的。
參考資料:http://news.qq.com/a/20040616/000294.htm
⑶ 馬路 這個名字的由來
早在18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英國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但當時城鄉普遍使用的那種黃土小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馬長丹的英格蘭設計師,設計了一種便於排水的碎石路,這種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擠壓而成,地質堅硬平坦,且中間高兩邊低,適應機動車輛行駛,因此,這種路在當時很快得到普及。馬長丹死後,人們一是為了稱呼方便,二是為了紀念他,便在路的前邊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紀初,這種鋪路方法傳到我國後,其稱呼演變成「馬路」,一直流傳下來
⑷ 馬路名字的來歷(簡寫)
馬路的由來
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參考資料:車行天下
⑸ 馬路的來歷
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⑹ 馬路的由來
早在18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英國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但當時城鄉普遍使用的那種黃土小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馬長丹的英格蘭設計師,設計了一種便於排水的碎石路,這種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擠壓而成,地質堅硬平坦,且中間高兩邊低,適應機動車輛行駛,因此,這種路在當時很快得到普及。馬長丹死後,人們一是為了稱呼方便,二是為了紀念他,便在路的前邊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紀初,這種鋪路方法傳到我國後,其稱呼演變成「馬路」,一直流傳下來。
⑺ 「馬路」一詞的由來
要問馬路一詞的真正含義,也許多數人都說不清楚。
早在18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英國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但當時城鄉普遍使用的那種黃土小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馬長丹的英格蘭設計師,設計了一種便於排水的碎石路,這種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擠壓而成,地質堅硬平坦,且中間高兩邊低,適應機動車輛行駛,因此,這種路在當時很快得到普及。馬長丹死後,人們一是為了稱呼方便,二是為了紀念他,便在路的前邊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紀初,這種鋪路方法傳到我國後,其稱呼演變成「馬路」,一直流傳下來。
⑻ 中國的公路為什麼叫馬路 中國的公路名字故事
顧名思義,馬路就是馬走的路唄。古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走馬車的路自然就叫馬路了。其實不然,且聽我道來。
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周總理在回答外國記者是這樣說的,中國人民走的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簡稱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