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鄱陽湖是以什麼命名的
因為鄱陽縣
❷ 潘陽湖為什麼又叫鄱陽湖
潘陽湖和鄱陽湖:兩個湖是一樣的,但現在的讀法和叫法就是鄱陽湖。
並不是所有人都錯了,因為在古代人們叫它潘陽湖,現在名字統一了叫鄱陽湖。
標題並沒有打錯,現在讀法只有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鄱陽湖,為長江流域的重要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的淺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m時,湖泊面積為4070 k㎡。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中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湖體分屬江西省的九江市廬山區、湖口縣、星子縣、共青城市、都昌縣、永修縣、南昌市新建區、上饒市鄱陽縣、余干縣、南昌縣、進賢縣等地區。 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平方公里。
湖體南北長173公里,東西平均寬16.9公里,最寬74公里,最窄3公里,湖盆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比降12~1米,湖岸線長約1200公里,湖泊形態系數109,發展系數(彎曲系數)為6。湖中有島嶼41個,面積103平方公里。
湖體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長40公里,寬3~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鄱陽湖
❸ 江西名字的由來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簡稱「贛」,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的內陸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行政區域組成部分: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景德鎮市、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萍鄉市、鷹潭市、宜春市、上饒市。
省會: 南昌市
【省情簡介】
Jiangxi Province [ Kiangsi Province ]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省會: 南昌市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江西還是中國的航空資源大省,有南昌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和景德鎮昌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兩個飛機製造基地。並且正在策劃建設南昌航空城。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起」,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贛州、上饒、宜春、吉安、萍鄉、新余、鷹潭、撫州、景德鎮、九江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 /k㎡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佔99.7%,畲族佔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0.2%,居全國第三。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
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❹ 鄱陽湖的傳說
位於江西省北部,處南昌、九江兩市境內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為3583平方公里。它北通長江,南接贛江,地處要沖。又與廬山遙遙相對,湖光山色,浩瀚秀麗,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區,又是候鳥保護區。湖中有落星石、大孤山等景點,湖岸有周瑜點將台、望湖亭等景點。落星石位於九江市星子縣內,與周瑜點將台相近。落星石俗稱落星墩,縱橫各數丈,狀如星斗,鄱陽湖水有漲有落,而此石不沒於水,相傳此石為墜落的天星,星子縣名,由此而來。大孤山,六朝時稱「獨石」,又因其形如鞋,俗名「鞋山」。位於九江市湖口縣以南的鄱陽湖中。
相傳古時有一年青漁郎,姓胡名春,在鄱陽湖中網到一盒,內貯明珠一顆,便欣然回家。路中有一綠衣少女,啼哭悲切,問其故,說是丟失明珠,漁郎胡春當即奉還,少女拜謝而去。他日,漁郎打漁時忽逢狂風暴雨,剎時天昏地暗,正在危險之時,有綠衣少女手執明珠,為漁郎導航,轉危為安。此少女是瑤池玉女,名叫大姑,因觸犯天規,貶於鄱陽湖,獨居碧波之間。兩人由愛慕結成佳偶。漁霸盛泰見大姑美貌似花,頓起歹念,但無法得手。另一方面玉帝知大姑與胡春結為夫婦,乃派遣天兵天將捉拿大姑,漁霸盛泰也趁機加害胡春。當大姑被劫持於空中時,見胡春被盛泰擊傷,且欲置之死地。大姑無奈,即將所穿之鞋踢下,化作峭壁,將盛泰鎮壓於湖底。此鞋即成為山,所以,大孤山實為大姑山。
大孤山三面絕壁,屹立中流,周長500米,僅西北角有一石穴,可泊舟船。山上原建有天後宮、梳妝台等,現已毀。登山遠眺,四周碧水,白帆片片,無限藍天,充滿詩情畫意。周瑜點將台位於九江市星子縣境內的鄱陽湖畔。相傳三國時,東吳都督周瑜守柴桑(今九江市),此處是操練水軍的點將指揮之處。台高約7米。為花崗石砌成,台下有扶門通道,台上有雙層房檐木結構城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位於鄱陽湖南面的望湖亭附近。由於鄱陽湖水質未受污染,加以魚類豐富,為越冬各種鳥類的天堂。保護區內嚴禁捕獵,違者重處。保護區內各種候鳥能「和平共處」。最名貴的屬國家一級保護的丹頂鶴,尤為重要。在保護區之東設有大湖池候鳥觀賞區,專為旅遊愛好者開辟。
❺ 贛江的名字由來
對於贛江得名,主要有章貢合流說和贛巨人說。
1、章貢合流說是最流行的一種說法。章水和貢水在贛州匯合為贛江,左章右貢構成「贛」字。此說的問題在於「贛」字先秦就已產生,而「贛」字則出現在唐代以後。
2、贛巨人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晉郭璞注《山海經》:「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被發、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
(5)鄱陽湖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贛江河流特徵:贛江是鄱陽湖流域5河之首,由南至北縱貫江西全境。贛江上游稱貢水,發源於石城縣石寮崬,主河道(幹流)至吳城人湖口全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占鄱陽湖流域面積的51.5%。
按流域面積居長江八大支流的第七位,按水量則僅次於岷江、湘江、沅江居第四位,而單位面積產水量則居八大支流之首。贛江水系支流眾多,河長大於3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共125條,集水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0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有19條。
❻ 隋末哪一年改名鄱陽湖
隋末改名鄱陽湖,是在呃,隋煬帝末期的時候改的。
❼ 鄱陽湖資料!!!
長期以來,表面上看起來恬靜、優美的鄱陽湖卻成為「死亡之湖」,那裡屢屢發生沉船事件。近日,科學家經研究發現,來自「奇秀甲天下」廬山頻發的大風是數百起船毀人亡事件的「罪魁禍首」。
打撈專家親歷奇境
「幾天內,我和3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搜尋『神戶丸』號,但沒有發現一點蹤影,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裡呢?」
「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搜尋時,我忽然覺得眼前一亮,透過防水鏡,發現前面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地向我射來。」
「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身邊呼嘯如雷的巨聲滾滾而來,一股強大的引力將我緊緊吸住。我感到頭昏眼花、神志麻木,身體無奈地隨著吸力昏昏向前。」
「這時,有一樣東西重重地捶擊了我的腰部,我忙用手抓住它,原來是一隻大箱子。劇烈的疼痛使我的神志變得清醒起來,拚命與吸引力抗衡。」
「白光肆虐地在鄱陽湖底翻滾,我的同伴隨著白光而去,就此下落不明……」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在《聯合國環境報》上發表的回憶文章,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親歷的這一奇境。
死裡逃生的經歷,使愛德華·波爾終生難忘。他眼中的鄱陽湖是「『魔鬼三角』,湖面恬靜、優美,湖底神奇、恐怖,是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險、最可怕、最令人心驚的死亡之湖。」
事情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末期。
1945年4月16日,2000噸級的日本「神戶丸」號運輸船裝滿了從中國各地掠奪而來的金銀財寶,從鄱陽湖畔起錨,准備出長江回日本。但運輸船在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地沉入湖底,船上200多人無一生還。
消息傳出後,駐九江的日軍大為震驚,派出一支優秀的潛水隊伍,到事發地搜尋。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在30多米深的水域內,除了山下提昭一人外,其餘的潛水員均一去不復返。而山下提昭上岸後,也是神色異常、恐懼萬分,說不出話來,不久便精神失常了。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政府自然不會放棄「神戶丸」號上的財寶,於是專門請來了以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為首的潛水隊。
打撈從1946年夏季開始,耗資數萬、費時數月,但不僅沒有找到「神戶丸」,潛水隊中也有幾名成員不幸失蹤。
更為奇怪的是,所有生還者對打撈過程均三緘其口,真相不得而知。
潛水員終遭不測
鄱陽湖的奇異現象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
1990年,江西省政府組織了一支專家考察隊到鄱陽湖水域考察,海軍方面還派去了幾名優秀潛水員協助。然而,當他們潛入水域後,發現方圓幾十里不見沉船蹤影,千百年來在此沉沒的大小船隻竟都不翼而飛了。
一位名叫申大海的潛水員心有不甘,與助手小王一起私自決定入水取樣。誰知3個小時後,申大海也不見返回,小王遂鳴槍報警,全體潛水員下水搜尋,終不見申大海蹤影。直到次日下午,當地農民在老爺廟後15公里的昌芭山湖發現了申大海的屍體。
奇怪的是,昌芭山湖不僅高出鄱陽湖12米,而且與鄱陽湖互不相通,申大海的屍體怎麼會在此出現了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據說從1970年夏季開始,人們便發現湖內有一神奇的怪物在此興風作浪。而且,目擊者說法不一,有的說「湖怪」像幾十丈長的「大掃帚」,有的說似一條「白龍」,也有的說像個張開的大降落傘,渾身長滿眼睛,還閃著「金光」。
不僅如此,一旦「湖怪」出現,鄱陽湖上空必定是風雨雷電同來、嘯聲震耳欲聾,而鄱陽湖內也如翻江倒海一般。黑夜裡,湖面上會閃爍出巨大的熒光圈,附近老百姓的井裡也會發出奇怪聲響……考察隊設立的3個氣象觀測站,經過風力測試以及地勢、水域勘察,得出4項結論:其一,沉船事故是由於突然出現的狂濤巨浪引起的;其二,風浪持續時間極短,僅僅幾分鍾;其三,風浪來時,黑霧彌漫、怪嘯不斷,能見度極差;其四,沉船事件多發生在春夏之交。
令人驚訝的是,老爺廟正處在北緯30度線上。
北緯30度是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跡、奇聞和奇謎匯集的焦點地區。沿地球北緯30度線前行,眼前既有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又是世界上許多令人難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謎所在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陸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令人難解的獅身人面像之謎、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達西里的「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令人驚恐萬狀的「百慕大三角區」以及讓無數個世紀的人類嘆為觀止的遠古瑪雅文明遺址。這些令人驚訝不已的古建築和令人費解的神秘之地匯聚於此,不能不叫人感到異常蹊蹺和驚奇。
北緯30度線也常常是飛機、輪船失事的地方,所以人們把這個區域稱為「死亡旋渦區」。
廬山的「傑作」
科學是不能穿鑿附會的,先後來到老爺廟水域考察、研究的50多位科研人員,根據所得數據,終於揭開了沉船之謎。
老爺廟水域是鄱陽湖少有的大風區,這一水域大風頻發歷史上早已有記載,科學研究證實正是大風造成了沉船。那麼,鄱陽湖的大風來自何方?
科研人員的結論是:來自「奇秀甲天下」的廬山。廬山以其激盪的氣流,在老爺廟附近「興風作浪」、製造悲劇,成為數百起船毀人亡事件的「罪魁禍首」。
老爺廟水域正處於地形的「喇叭口」當中,當冷空氣南下、吹偏北風時,由於湖面出口變小和風速加快,以致湖面上波濤洶涌。春夏季節,湍急的風和湖面與陸地之間的勢力差,又誘發了龍卷風,再加上幾股強大的水流在此交匯、紊亂異常,形成強烈旋轉的旋渦,造成船隻顛覆。
最近,科研人員又提出一項新的見解:整個地球迄今還存在的地球形成期所具有的原始氣體是鄱陽湖沉船的「元兇」。
據研究,這些原始氣體會因為地殼裂縫、地殼運動、火山爆發、地震等活動釋放出來,形成海底水化天然氣。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王先彬研究員和核工業總公司杜樂天高級工程師的研究表明,固有的特殊屬性導致了災難頻發。這些特殊屬性是——冰體溶解,會降低水的浮力,造成船隻下沉;進入空氣後,會在空間造成局部缺氧,導致發動機無故熄火;聚集在艙內的甲烷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時,如果遇上火花會發生爆炸,使船舶失事。
科學家們推測,大西洋百慕大魔鬼三角區發生的災難,也可用上述理論來解釋。
當然,每天在鄱陽湖上航行的船隻數以百計,險遭不測的幾率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鄱陽湖進行科學探索,揭開鄱陽湖的神秘面紗、還真相於天下,還是有其獨特科學價值的。
■鏈 接
鄱陽湖沉船由來已久
鄱陽湖,古稱「彭澤」,又名「彭蠡」,位於長江南岸,在江西省北部,面積358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不過,現在鄱陽湖之所以令世人矚目,並非因為它盛產淡水魚類、是江西省最大的淡水魚類生產基地,而是因為在這里發生了「神戶丸」號等一系列不尋常事件,其中最「惡名遠揚」的是此地屢屢發生沉船事件。
江西省都昌縣船督站的資料證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有近200艘船在鄱陽湖西部水域內沉沒。
20世紀60年代初,從松門山出發的一艘漁船北去老爺廟,船行不遠,即在岸邊眾多送行者的眼皮底下突然沉入湖中。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更是「變本加厲」——1985年3月15日,一艘載重25噸、編號為「饒機41838號」的船隻,於早晨6時沉沒於老爺廟以南3公里處;1985年8月3日,是鄱陽湖「黑暗的日子」:江西省進賢縣航運公司兩艘載重20噸的船隻,在老爺廟附近水域沉沒。同一天,遭受同樣厄運的船隻竟然多達12艘之多;1985年9月1日,一艘來自安徽、運載竹木的機動船,在老爺廟以北附近水域突然下滑;1986年3月15日,江西省豐城縣小港鄉一艘編號為「豐機29356號」、載重為20噸的機動船,在老爺廟水域正常航行過程中突然沉沒;1987年,經有關部門統計,在老爺廟一帶沉沒的各類船隻有20多艘;1988年,據都昌縣航監站負責人稱,又有數十艘船隻在此沉沒。
* 鄱陽湖「魔鬼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級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精神恐懼,接著就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仍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里失蹤。
過去了40年後,愛德華·波爾終於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歷。他說:「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裡?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頭暈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著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扎出了水面……「
❽ 鄱陽湖因什麼而得名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湖、彭蠡澤、彭澤湖、彭湖、揚瀾湖、宮亭湖等多種稱謂。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鄱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
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這里煙波浩渺、水草豐美,湖中有大量長江流域的珍貴魚類漫遊。每年還有許多珍貴的鳥類棲息在這里,使得鄱陽湖的風景顯得更加宜人。
❾ 為什麼鄱陽湖又叫彭蠡
彭蠡原意指的是巢湖,而非鄱陽湖,這是東漢班固撰寫《漢書》時引用有誤,後人沒有改過來,所以就這樣叫了。
彭蠡的正解
漢代的「巢湖」稱「彭蠡」。早期湖大域廣,洪荒嚴重,大禹曾受命來治,立下殊功,專記大禹行跡的《尚書·禹貢》即有兩處記載。可是,班固撰《漢書》時出誤,後人遂張冠李戴將「彭蠡」給了鄱陽湖,致使巢湖一時間失名無籍,到了東漢後期人們重新命名「漅湖」。
「彭蠡」是巢湖。首辨此誤的是熟悉江淮歷史地理的理學大師朱熹和他的高足著名學者蔡沈(《書經集傳》)。元明學者仍舊不敢糾正班固之誤,清康熙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進一步甄別而再次宣言:「『彭蠡』即今巢湖,『會於匯』為今鄱陽」。(《尚書解義》)「四庫全書」總纂官、協辦大學士紀昀(曉嵐)贊同此說,清代巢湖史研究專家李恩綬主編《巢湖志》開卷即為此聲明:「巢湖,一雲『彭蠡』。」
「彭蠡」絕非鄱陽湖。現代歷史地理和湖泊研究專家一致指出,鄱陽湖域在兩漢時期,僅為河汊沼澤,約在東晉末年漸成湖泊。鄒逸麟教授辨誤:「認為古代彭蠡澤即今鄱陽湖,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王育民教授確論:「東漢時班固為了附會《禹貢》彭蠡之說,把江南的湖口斷陷水域誤指為《禹貢》的彭蠡澤。古彭蠡澤的名稱就這樣被繼續沿用下來。」(《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班固出錯是難免的,我們的責任是把「彭蠡」之名歸還巢湖,重新整理和健全巢湖湖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