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聞—多以什麼成名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作者臧克家,以一首《老馬》成名。
聞一多,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代表作是詩集《紅燭》、《死水》。
『貳』 聞姓的由來
聞姓單一由來: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人少正卯的後代,屬於復姓省文簡化為氏。
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他的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台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後來孔子利用職權殺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很大、遠近聞名的人,被譽為「聞人」,所以他的後代支庶子孫有的便改為聞人氏。後有一部分聞人復姓改為單姓聞,稱為聞氏。
得姓始祖:少正卯。
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誅殺少正卯,有的則沒有記載。這樣,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成了後世聚訟疑問。據《苟子·宥坐》曰:「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日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誅也。」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說,孔子在魯國由司寇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就殺死當時魯國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種惡行,並且在家裡聚眾成群,鼓吹邪說,嘩眾取寵,已是小人中的雄傑,所以非殺不可。後來的《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等書,都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孔子殺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認為,孔子並沒有殺少正卯。此說一出,許多學者表示贊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為信。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於提倡仁,堅決反對輕易殺人,當魯大夫提出「殺無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時,孔子表示反對。殺少正卯一事,與孔子的一貫思想不相吻合。上述兩說各自成理,流傳至今。那麼,孔子究竟有沒有誅殺少正卯呢?學術界對此事的真偽,爭論熱烈,各執己見,雙方都有相當多的論據,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叄』 科學家聞多一的簡介
聞一多不是科學家而是文學家。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 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肆』 聞多一的資料。
聞一多生平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並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麼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最後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斗爭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寫詩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聞一多的兩次轉向:
1.由狂放歸於沉靜
1912年,年僅13歲的聞一多從湖北鄉間一戶富裕人家來到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學專攻美術。從考入清華到1925年留美歸來這十餘年間,聞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藝術與文學之間,對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國近兩年的時間里,聞一多耳聞目睹的都是陰謀、戰爭、屠殺,面對民族的巨大災難,他再也難抑悲憤,發表了《貢獻》、《罪過》、《收回》、《你指著太陽 起誓》、《心跳》、《一句話》等充滿愛國激情和痛撻社會現實的詩歌。但火山噴發之後,他又備感無奈,最終走了一條文人的傳統老路,躲進書齋,鑽入故紙堆, 成了對世事過問無多僅求獨善其身的冷靜學者。
2.由「自由學者」轉為鬥士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聞一多等學院派知識分子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從北京到昆明的大轉移中,聞一多參加了歷時兩個多月、橫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餘華里的 步行團。對社會下層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變化的契機。同時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迅速貧困化,使他觀察問題的角度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
聞一多的變化,是從1943年春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昆明發售開始的。蔣介石在這本書中公開宣揚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制主義。他不僅反 對共產主義,連自由主義也不能容忍,認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機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隱患」。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們所難以接受的。聞一多這樣寫 道:「《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的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 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向五四挑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聞一多偶然讀到了延安詩人田間的幾首詩,深為其中的戰斗精神所震驚,立即寫了《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一文公開發表,在大後方引起了一陣波動。 隨後他又寫了一系列針對現實的雜文,開始吶喊。同時他急切地閱讀各種左傾書籍,詳細了解共產黨的各種情況。趙超構的《延安一月》中關於全延安只有「四個警 察」的記述使他印象極為深刻,認為「只有在那樣的新社會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無阻礙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詩人浪漫氣質的聞一多的轉變是迅猛徹底的。他於1944年夏在羅隆基、吳晗的介紹下秘密加入民盟,並表示「將來一定請求加入共產黨」。從此,他在共產 黨的秘密領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爭民主的運動中去。當然在內心深處他對學術並不能完全忘懷,曾多次對人說自己感到有些空虛,希望實現政治民主之後便回到書房 好好讀十年、二十年書。但這已無法實現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後一次演講》後,便被暗殺於昆明街頭。
『伍』 瑤環中,聞人愁一名字的由來
聞,聽,聽見別人的事,就為別人著想,樂於助人,善良
『陸』 聞在名字中意思是什麼
代表有知識的意思
『柒』 聞在名字中意思是什麼
取這個名字的來源應是出自於「問你能把「問」用成「聞」也是很好的,「聞津」可理解成:為世人所知,旨在將來能有所出息,有大展宏圖之意。此名很好。本人只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和對
古漢語
的一點理解才作如此詮釋。
『捌』 聞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聞(Wén 聞)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復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他的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台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後來孔子利用職權殺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很大、遠近聞名的人,被譽為「聞人」,所以他的後代支庶子孫有的便改為聞人氏。後有一部分聞人復姓改為單姓聞,稱為聞姓。
得姓始祖:少正卯(見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誅殺少正卯,有的則沒有記載。這樣,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成了後世聚訟疑問。據《荀子·宥坐》曰:「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先)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日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誅也。」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雲:「(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說,孔子在魯國由司寇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就殺死當時魯國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種惡行,並且在家裡聚眾成群,鼓吹邪說,嘩眾取寵,已是小人中的雄傑,所以非殺不可。後來的《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等書,都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孔子殺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認為,孔子並沒有殺少正卯。此說一出,許多學者表示贊同。
其主要理由是:
一,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為信。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於提倡仁,堅決反對輕易殺人,當魯大夫提出「殺無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時,孔子表示反對。殺少正卯一事,與孔子的一貫思想不相吻合。上述兩說各自成理,流傳至今。那麼,孔子究竟有沒有誅殺少正卯呢?學術界對此事的真偽,爭論熱烈,各執己見,雙方都有相當多的論據,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二、遷徙分布 (缺)聞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春秋時候,魯國有個很有名的學者叫作少正卯,講學做學問,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人,被稱為「聞人」(聞在古漢語里是聞達,出名的意思)。他的後代以他為驕傲,就以「聞人」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聞人氏。後來聞人氏把姓氏簡化為聞,世代相傳,就形成了聞這個姓氏。又據《風俗通》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古籍記載,聞姓本是聞人之後,後改單姓為聞。由此可知,單姓的「聞」與復姓的「聞人」姓,實際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過是先有聞人氏,後有聞氏罷了。換句話說,聞姓是從聞人氏分支出來的。那麼,聞姓是在可時而來的呢?據考證推測,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為,翻遍有關史冊,在此之前未有聞姓的記載和活動足跡。
望族居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一帶)。另有一支是單字聞姓,文天祥(護國公)軍敗後,其二十四子帶其後人從江西吉安遷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並改文為聞,與南方聞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後人比較高大。「聞」氏由「文」改來的說法最早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聞氏宗譜》:「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廬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國公軍潰於空坑,始祖良輔公被執,在潛逃於蘄之蘭清邑,改『文』為『聞』,因家焉。」這里所說的信國公就是文天祥,而蘄則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縣。
700多年來,聞家宗譜都採納此說,聞家人也都自認為是文天祥後人,聞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認了這個說法。然而,1992年,《聞一多傳》的作者聞黎明以史學研究者的嚴謹態度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質疑。他說:「這種說法很難考證,且記載時間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譜所言確否,尚待證實。」因為「聞」本來也是一個姓氏。這個問題,聞一多本人也產生過興趣。他在清華讀書期間曾想撰寫一篇《聞氏先德考》,但終因資料不足,只在日記中寫下了「不得其詳」這樣一個沒有結論的結論。
三、歷史名人
聞啟祥:明朝人。自幼聰慧,好讀書,以文章著稱,居家不仕。後來有人幾次推薦他作官,他堅辭不赴,誓作平民終身。
聞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與人交,敬而有辯。由貢生授江陰訓導,遷上海教諭。教導嚴謹,以身作則,造就人才甚多。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1809-1946),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愛國人士。曾留學美國,學美術、文學。早年參加新月社,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著有《紅燭》、《死水》等詩。後來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47歲。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編成《聞一多全集》。
此外,聞氏名人還有:宋代有畫家聞秀才、名士聞見昌、聞舜舉,明代有名宦聞克祈、學者聞璋、吏部尚書聞淵、廣東近察使聞良輔,清代有金石收藏家聞珽……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吳置。相當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宣興一帶。
2、堂號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別高超的意思。明朝時候,聞良輔才能和德行都特別高超。初為監察御史,後來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羅,權操虎節(古時出行官員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水國用龍節),官至廣東按察使。
====================================================================
【聞姓宗祠通用對聯】 〖聞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聞人;
望出吳興。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聞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權操虎節;化洽象山。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德清人聞良輔,才幹與品行都出類拔萃,洪武年間任監察御史,後歷官大理少卿、廣東按察使。曾出使暹羅(今泰國)。下聯典指宋代人聞韶,官象山縣知事,對百姓普及教化,賢能稱第一。 居仁孝友;蒞政勤民。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聞璋,字廷實,繼承父親聞可信敦厚善良的遺風,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貸,無不答應,即使有不還的,他也不責怪,再借還給。居家孝友恭儉,人稱「篤行君子」。下聯典指聞璋的孫子聞澤,字美中,正德年間進士,歷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參議。曾因諫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為官忠勤,人們都說他能繼承家中世代相傳的美德。 文章名世;直諒敷陳。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批宋·聞見昌。下聯典指明·聞克祈。
-----------------------------------------------------------------
〖聞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門人有高弟;耳鼓容雅聲。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聞姓「聞」這字的析字聯。 兄弟兩進士;父子皆仁君。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聞澤、聞淵兄弟二人(鄞縣人),皆舉進士。下聯典指明代名人聞璋,鄞縣人,秉承其父可信之風,寬厚坦夷,時人稱為「篤行君子」。
-----------------------------------------------------------------
〖聞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遙看北斗掛南嶽;常撞大呂應黃鍾。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聞一多自題聯。
-----------------------------------------------------------------
〖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華國文章,姓字標題雁塔;問政得失,直亮殿奏龍墀。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士聞見昌事典。下聯典指代名宦聞克新事典。 自始遷靈,三百餘年綿葛藟;由明而後,一十七世紹箕裘。 ——佚名撰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固鎮縣縣城聞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聞氏由河南固始遷來(固鎮明清時為靈璧縣地)。「葛藟」,比喻枝葉繁茂,能庇護本根。下聯典指自明代以來,本支聞氏已歷十七世。
『玖』 聞字的來歷
形聲。從耳,門聲。本義:從門中聽到。
詳細資料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97ZdicBB.htm
(形聲。從耳,門聲。本義:聽到)
(2) 同本義 [hear]
聞,知聲也。——《說文》
聞耳之聰也。——《墨子經上》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聞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聞漢軍四面皆 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後漢書·列女傳》
聞屏障中。——《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3) 又如:聞聲不食(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聞所不聞(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也說「聞所未聞」);聞風響應(聽到風聲,便起而響應);聞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關的事來掩飾自己的實情);聞雞起舞(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夜半聞荒雞鳴,乃與琨起身舞劍。後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起)
(4) 聽說;知道 [be told;know]
聞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聞道也。——唐· 韓愈《師說》
聞道有先後。
不可得聞。——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5) 又如:聞問(通音訊,獲得音訊);聞道(聞知領會道理);聞說(聽說);聞得(聽說);聞知(聽說;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聞教(受教;領教);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聞令(接受教誨)
(7) 傳布,傳揚 [propagate]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王維《老將行》
(8) 又如:聞誦(傳布與稱道)
(9) 報告上級[report]。如:聞達(向皇帝報告);聞問(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聞早(趁早,趕早)
(11) 聞名,出名 [well-known]
名聞天下。——《史記·魏公子列傳》
聞於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羅襦襟解,微聞薌澤。——《史記·滑稽列傳》
(13) 又如:自不可聞
(14) 通「問」。詢問;問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喪牛之凶,終莫之聞也。——《易·旅象》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王風·葛藟》
群公先正,則不我聞。——《詩·大雅·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