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恨水,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他為什麼叫張恨水
自電視劇《金粉世家》熱播後,張恨水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張恨水是二三十年代國內最走紅的通俗文學作家,其代表作《金粉世家》、《夜深沉》、《啼笑因緣》在報紙副刊連載後,當即轟動中國,贏得過無數痴男怨女的迷戀和眼淚。
一九一四年春天,張心遠回到他的出生地南昌,進了南昌補習學堂。他更加努力、節儉。靠著兩間破屋的租金,結結巴巴維持著最低生活。他一點沒覺得苦,有書讀,就有希望。心裡有了希望,就有快樂。剛到秋天,他又被迫失學了。他記得,那天中午放學的時候,他去故居收房租,住戶告訴他:這房子我已買下來了。說著就拿出一紙房屋契約。
他拿到手裡一看,有他母親的指印和她畫的十字押。他的心不覺往下一沉。想起放暑假的時候,母親的一封來信,說他已是有妻室的人了,不能把妻子長期扔在家中守空房。這於情於理不合,外人要說閑話的。他什麼都明白了,就回到了舅舅的銅匠鋪子里。舅舅對他說:「別怪你媽,她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她受了很大壓力。」
心遠苦笑了一下,說:「我知道。」
「你准備動身回家?」舅舅關心地問。
他擺了下頭,說:「我明天走,到武漢去。」
舅舅驚詫地反詰他:「到武漢去?」
「嗯。」他應著,「我的本家叔叔張犀草在漢口做編輯,我到他那裡看看可找到事做。」
舅舅為他做了頓好吃的,又給了他五元川資,叮囑他說:「能找到事做更好,找不到事做就回家去,免得你媽時時牽掛著你。」
張犀草在漢口的那家小報,就他一個獨腳編輯。心遠雖然晚他一輩,但他們年齡相差不多,而且他早就知道心遠的詩名。見著他很高興,把他安排住在一家雜貨鋪的樓上,對他說:「我一個人辦一張報,正缺個幫手。你來得正好。你還可以寫詩,武漢的報紙很多,可以寄去發表。」
心遠的工作就是「補白」,一天只需要到報館工作一兩個小時就可完成。其餘的時間,他就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
他猶豫了,父親的教導深深地刻印在他記憶中,詩文小說之道,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他不想署上心遠這個名字,可用個什麼樣的名字呢?他又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和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他反復吟起了最後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又想起他為《小說月報》的兩篇小說所署的筆名。又感嘆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他的青春年華似水般在流逝,突然間,他心中生起對命運的不甘和反抗情緒,他無聲地呼喊起來,我不能沉淪,我要去和命運抗爭!不能讓青春時光白白流逝。他提筆在張犀草認為寫得好的詩章上,署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⑵ 張恨水名字的由來與李煜的:相見歡,有什麼關聯么
張恨水名字的由來
二三十年代國內最走紅的作家,張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風靡全國,傾倒無數男女。他每天同時給七八家報紙創作連載小說,其效率才思可謂天下無敵。他不僅用連載小說救活了多種報紙,且以一支筆養活著數十個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創作作品高達2000餘萬字,堪稱海內第一。張恨水才子佳人式的3次婚姻和坎坷命運可嘆可泣。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1914年春天,張心遠回到他的出生地南昌,進了南昌補習學堂。他更加努力、節儉。靠著兩間破屋的租金,緊緊巴巴維持著最低生活。他一點沒覺得苦,有書讀,就有希望。心裡有了希望,就有快樂。這中間,他還去過一次景德鎮,探望他的童年女友秋鳳。可秋鳳已為他人婦了,他未見著,他不由越發感到童年友誼的純真。剛到秋天,他又被迫失學了。他記得,那天中午放學的時候,他去故居收房租,住戶告訴他:這房子我已買下來了。說著就拿出一紙房屋契約。
他拿到手裡一看,有他母親的指印和她畫的十字押。他的心不覺得往下一沉。想起放暑假的時候,母親的一封來信,說他已是有妻室的人了,不能把妻子長期扔在家裡守空房,這於情於理不合,外人要說閑話的。母親催他回去。為了節省路費和時間,他沒有回去。他什麼都明白了,一句話沒說,就回到舅舅的銅匠鋪子里。舅舅對他說:「別怪你媽,她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她受了很大壓力,你以良叔叔,你岳家,還有許多鄉人。」心遠苦笑了一下,說:「我知道。」「你准備動身回家?」舅舅關心地問。他搖了下頭,說:「我明天走,到武漢去。」舅舅驚詫地反詰他:「到武漢去?」
「嗯。」他應著,「我的本家叔叔張犀草在漢口做編輯,我到他那裡看看可找到事做。」
舅舅為他做了頓好吃的,又給他5元川資,叮囑他說:「能找到事做更好,找不到事做就回家去,免得你媽時時牽掛著你。」
張犀草在漢口的那家小報,就他一個獨腳編輯。心遠雖然晚他一輩,但他們年齡相差不多,而且他早就知道心遠的詩名。見著他很高興,把他安排住在一家雜貨鋪的樓上,對他說:「我一個人辦一張報,正缺個幫手。你來得正好。你還可以寫詩,武漢的報紙很多,可以寄去發表。」
心遠的工作就是「補白」,一天只需要到報館工作一兩個小時就可完成。其餘的時間,他就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猶豫了,父親教導深深地刻印在他記憶中,詩文小說之道,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可用什麼樣的名字呢?他又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和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他反復吟起了最後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又想起他為《小說月報》的兩篇小說所署的筆名,又感嘆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他的青春年華似水般在流逝,突然間,他心中生起對命運的不甘和反抗情緒,他無聲地呼喊起來,我不能沉淪,我要去和命運抗爭!不能讓青春時光白白流逝。他提筆在張犀草認為寫得好的詩章上,署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⑶ 為什麼張恨水要叫"張恨水"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早年時期,張恨水到小報工作閑暇之時,時常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親的教導,詩文小說之道,是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
此時,張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想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因此張恨水提筆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寫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3)張恨水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關於「恨水」之名,當時傳言說張恨水暗戀一位女士,因為始終得不到美人的青睞,失戀失意之餘,忿而假借《紅樓夢》賈寶玉的話:女人是水做的,引申而成「恨水」。其實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臆造,而張恨水的愛情和婚姻不但十分美滿,而且頗有傳奇、浪漫色彩。
張恨水的妻子名叫周南,比張恨水小近20歲。周南讀了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後,覺得自己身世和書中沈鳳喜十分相似,很受感動。由於讀《啼笑因緣》,使周南對作者產生了愛慕之情。
後來經朋友介紹撮合,雙方情投意合,於1929年結秦晉之好。當時張恨水35歲,周南才16歲。兩人婚後情深意篤,十分恩愛,周南還成為張恨水寫作、生活的得力助手。
⑷ 張恨水的筆名怎麼來的
張恨水之名來源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詩句。
冰心之名則來源於「一片冰心在玉壺「之詩句
據說張恨水先生對冰心情有獨鍾,可是就是得不到冰心的心,所以取名張恨水.
另說:黃師曾笑著問冰心:「人家都說張恨水取這個筆名跟您有關,『恨水不成冰』,沒追到您。是不是真的呀?」冰心手一揮:「哪有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認識張恨水。」吳文藻先生去世後,冰心在吳先生文集的《代序》里,還專門談到了這件事。
名字由來: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隨著他的小說行世,一些關於「恨水」這個筆名的來歷和含義的故事,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了,諸如什麼「恨水不成冰」等等。說起來,這都是不明他本人原意的穿鑿附會之說。
張恨水十七歲時,正值民國初年,父親得急病去世,遺下孤兒寡母,生活陷入困境。後靠親友幫助,入蘇州「蒙藏墾殖學校」讀書,有時連紙筆也買不起。學校校務又很混亂,他覺得前途渺茫,常作些詩詞,悲落花,恨流水,發泄愁苦。當時所取的筆名就叫「愁花恨水生」。後來他又讀了南唐後主李煜的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雖然感到這首詞是惋惜春花易謝、好景難留,比較傷感,但末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卻使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時間如水,切不可讓它白白流逝。於是他截取「恨水」作了筆名,作為對自己一生的鞭策。
⑸ 關於張恨水
⑹ 張恨水名字取自哪裡
說起張恨水筆名的由來,一些人往往把「恨水」與「冰心」聯系起來。說是張恨水年輕時,曾向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求婚,因求婚未果,張恨水便取「恨水不成冰」之意,以志恨其終生。這一段「啼笑因緣」,聽起來似乎言之鑿鑿,但其實純屬無稽之談,是一些好事者編造的花邊新聞以致以訛傳訛。冰心女士,原名謝婉瑩,現當代女作家,出身名門望族,1900年生於福州,1923年即赴美留學,192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回國,赴美期間,即與旅美求學的中國現代社會學奠基人吳文藻先生相識相戀,1929年在北平舉行婚禮。張恨水,1895年生於江西廣信(今上饒地區),第一次到北京是在「五四」運動之後,取「恨水」之名則是1914年,而早在1913年就在安徽潛山黃土嶺與徐文淑結婚了。可見,「恨水」與「冰心」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那麼,張恨水為什麼取「恨水」為筆名呢?說來話長。張恨水原來的名字叫張心遠,「心遠」是他父親從陶淵明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中摘引的。父親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心志高遠」,將來能有一番作為。據《張氏家譜》記載,張恨水家譜上的名字不叫「張心遠」,而叫「張芳松」,「芳」是張恨水家族的輩份,「松」是指「歲寒三友」中的「松」。取「芳松」之名,有品行高潔、健康成長的寓意。而「恨水」則是他的筆名,是作者發表文章時採用的別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張恨水」這個名字,在全國各大媒體上經常出現,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了,漸漸地成為一張「名片」,一塊「金字招牌」,具有「中國馳名商標」般的商業文化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心遠」、「張芳松」等幾乎完全被「張恨水」取而代之了。張恨水在《寫作生涯回憶》中說「本來在墾殖學校作詩的時候,我用了個奇怪的筆名,叫『愁花恨水生』」。這個時期,正是1913年前後,是張恨水感情上最無助最苦悶的時期,父親去世,一下子從「小康之家」墜入困窘之中,他有成為文人雅士的夢想(當時文化人愛以「×××生」為筆名),但前程莫測,好夢難期。「愁花恨水生」表達了張恨水渴望成為文人雅士而「愁」「恨」茫然的內心世界。1914年,不甘寂寞的張恨水,離開故鄉安徽潛山到漢口一家報社打工,在給漢口某小報寫稿時,開始用「恨水」作筆名。
關於取名「恨水」的含義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取自南唐李後主的詞《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張恨水截取末句中「恨水」為筆名,意思是警醒自己莫讓年華付水流。另一說是取自唐代李商隱的一句詩「恨水隨波去」,意思是不願隨波逐流,顯示了他日趨成熟和特立獨行的人生追求。到底哪種說法才符合作者的原意呢?我們還是先聽一段發生在「重慶談判」期間的小故事吧!
1945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先生(字潤之)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談判時曾單獨會見張恨水。據說,他們的話匣子就是從筆名打開的。毛先生一見面便風趣地說:「張先生名震遐邇,恨水二字尤值玩味,潤之願聞其詳!」張恨水說:「慚愧,慚愧!我原名張心遠,恨水是我筆名。19歲那年,為漢口一家報紙投稿,第一次用的,取自南唐後主李煜《烏夜啼》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我斷章取義取了『恨水』二字,想以此自警,珍惜時光……」「原來如此!從後主詞中悟出如此深義,真可謂獨具匠心啊!先生身體力行,著作等身,可敬可范!」毛先生關於張恨水「名字」的一番考量,親切而自然,營造了很好的談話交流的氛圍。張恨水一番說明,也道出了「恨水」筆名的真實由來。
就張恨水的筆名,社會上一些人先後編出了諸如「恨水不成冰」等許多荒誕的故事。張恨水為以正視聽,曾在1927年1月3日的《世界日報》副刊《明珠》上發表了《答知一君問——題關於張恨水》一詩,詩雲「欠通名字不關渠,下列劉賁自腹虛。正似一江春水綠,此君有恨恰何如?」劉賁是唐代極富才氣而又懷才不遇的詩人,張恨水藉以自況,表明了自己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受誤解的不滿情緒。1949年他在《寫作生涯回憶》中對筆名的由來及創作過程做了全面的交代,並明確指出「許多人對我的筆名,有種種揣測,尤其是根據《紅樓夢》,女人是水做的一說,揣測最多,其實滿不是那回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後,隨著張恨水研究的深入和張恨水熱的升溫,張恨水筆名的荒誕傳聞才打上了句號。
⑺ 請問作家張恨水的筆名的來歷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隨著他的小說行世,一些關於「恨水」這個筆名的來歷和含義的故事,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了,諸如什麼「恨水不成冰」等等。說起來,這都是不明他本人原意的穿鑿附會之說。
張恨水十七歲時,正值民國初年,父親得急病去世,遺下孤兒寡母,生活陷入困境。後靠親友幫助,入蘇州「蒙藏墾殖學校」讀書,有時連紙筆也買不起。學校校務又很混亂,他覺得前途渺茫,常作些詩詞,悲落花,恨流水,發泄愁苦。當時所取的筆名就叫「愁花恨水生」。後來他又讀了南唐後主李煜的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雖然感到這首詞是惋惜春花易謝、好景難留,比較傷感,但末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卻使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時間如水,切不可讓它白白流逝。於是他截取「恨水」作了筆名,作為對自己一生的鞭策。
⑻ 張恨水是什麼人
張恨水 代表作: 長篇小說 金粉世家、啼笑因緣
姓 名:張心遠
筆 名:張恨水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895-1967
民 族: 漢族
出 生 地:江西南昌
祖 籍:安徽潛山
原名心遠。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簡介:張恨水(1895-1967)
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饒廣信稅務當職員而在上饒出生。並在上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沉溺於《西遊》、《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後,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產生重大影響。
1967年初,張恨水在北京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著作: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因緣》、《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滿江紅》等。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南昌。從小喜讀中外文學作品。
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讀私塾。16歲回潛山自學。後考入蒙藏墾殖學校,因學校解散而返鄉。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
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
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45年,創作小說<<虎賁萬歲>>.該書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作品描寫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在日軍六萬餘人的包圍中,同仇敵愾,背水一戰,「以一敵八」,苦戰十餘日,與日寇浴血巷戰,得以使援軍合圍,保衛住了常德。全師八千餘人,僅有83人生還,全書寫得可歌可泣,氣壯山河。
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回體這一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張恨水一生寫了約3000萬字的作品,中長篇小說達100餘部。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滸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張恨水的這」3多」-作品數量多,一生寫了3000萬多個字,字數多,作品發行多.在中國小說史上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跡.但是我們知道,我們講小說家的作品,不應該看作品數量,而是應該看作品的質量.而張恨水的小說不僅能打動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夠感動高層的讀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這在中國小說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編輯本段]張恨水名字的由來:
二三十年代國內最走紅的作家,張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風靡全國,傾倒無數男女。他每天同時給七八家報紙創作連載小說,其效率才思可謂天下無敵。他不僅用連載小說救活了多種報紙,且以一支筆養活著數十個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創作作品高達3000餘萬字,堪稱海內第一。張恨水才子佳人式的3次婚姻和坎坷命運可嘆可泣。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1914年春天,張心遠回到他的出生地南昌,進了南昌補習學堂。他更加努力、節儉。靠著兩間破屋的租金,緊緊巴巴維持著最低生活。他一點沒覺得苦,有書讀,就有希望。心裡有了希望,就有快樂。這中間,他還去過一次景德鎮,探望他的童年女友秋鳳。可秋鳳已為他人婦了,他未見著,他不由越發感到童年友誼的純真。剛到秋天,他又被迫失學了。他記得,那天中午放學的時候,他去故居收房租,住戶告訴他:這房子我已買下來了。說著就拿出一紙房屋契約。
他拿到手裡一看,有他母親的指印和她畫的十字押。他的心不覺得往下一沉。想起放暑假的時候,母親的一封來信,說他已是有妻室的人了,不能把妻子長期扔在家裡守空房,這於情於理不合,外人要說閑話的。母親催他回去。為了節省路費和時間,他沒有回去。他什麼都明白了,一句話沒說,就回到舅舅的銅匠鋪子里。舅舅對他說:「別怪你媽,她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她受了很大壓力,你以良叔叔,你岳家,還有許多鄉人。」心遠苦笑了一下,說:「我知道。」「你准備動身回家?」舅舅關心地問。他搖了下頭,說:「我明天走,到武漢去。」舅舅驚詫地反詰他:「到武漢去?」
「嗯。」他應著,「我的本家叔叔張犀草在漢口做編輯,我到他那裡看看可找到事做。」
舅舅為他做了頓好吃的,又給他5元川資,叮囑他說:「能找到事做更好,找不到事做就回家去,免得你媽時時牽掛著你。」
張犀草在漢口的那家小報,就他一個獨腳編輯。心遠雖然晚他一輩,但他們年齡相差不多,而且他早就知道心遠的詩名。見著他很高興,把他安排住在一家雜貨鋪的樓上,對他說:「我一個人辦一張報,正缺個幫手。你來得正好。你還可以寫詩,武漢的報紙很多,可以寄去發表。」
心遠的工作就是「補白」,一天只需要到報館工作一兩個小時就可完成。其餘的時間,他就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猶豫了,父親教導深深地刻印在他記憶中,詩文小說之道,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可用什麼樣的名字呢?他又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和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他反復吟起了最後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又想起他為《小說月報》的兩篇小說所署的筆名,又感嘆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他的青春年華似水般在流逝,突然間,他心中生起對命運的不甘和反抗情緒,他無聲地呼喊起來,我不能沉淪,我要去和命運抗爭!不能讓青春時光白白流逝。他提筆在張犀草認為寫得好的詩章上,署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摘自《張恨水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2月23日第七版)
"民國第一寫手"的傳奇文字生涯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游記等,共近4000萬字,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他不僅是當時最多產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暢銷的作家,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
張恨水,安徽潛山人,原名張心遠,筆名「恨水」,取自李煜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1924年,張恨水因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更將其聲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成功對舊章回小說進行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茅盾贊曰:「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老舍則稱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有五六家報紙同時連載張恨水的數篇長篇小說。其小說懸念叢生,人物命運跌宕起伏。每天下午兩三點,就有很多讀者在報館門前排隊,欲先睹為快。小說中一女主人公積勞成疾,命在旦夕,讀者來信竟如雪片般飛涌報館,異口同聲地為其請命。
張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緣》,再版二十多次,先後六次拍成電影,創下了一個記錄。還有不法書商盜用張恨水的名字,攢出了一百多部偽書,在市面上銷售,倒也賣得不錯。
1928年是張恨水寫作最忙的時期。這一年,他竟同時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間》、《劍膽琴心》6部長篇小說在不同的報刊上連載,6部小說的人物、情節、進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眾的寫作才能,確非常人所能想像。其時,文友中風傳: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等在張家門口,張恨水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將桌上上了癮,報館來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將,右手寫,照樣按時交稿。
他的讀者上有鴻儒,下至白丁。被尊為「教授之教授」的大學者陳寅恪也是張恨水的粉絲。早在西南聯大之時,陳寅恪身染重疾,雙目失明,他請好友吳宓去學校圖書館,借來張恨水的小說《水滸新傳》,每日讀給他聽,這便成了他每日病床上的惟一消遣。
魯迅的母親是張恨水的「小說迷」,魯迅是個孝子,每逢有張恨水的新書出版,是一定要買回去送給老母親看的。劉繼興查閱《魯迅全集》,其中直接提到張恨水的地方只有一處,是1934年在上海時寫給母親的一封信:「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
張恨水曾自比「推磨的驢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沒有工作,比不吃飯都難受」。在張恨水的女兒張政的記憶中,父親「大約每日九點鍾開始寫作,直到下午六七點鍾,才放下筆吃晚飯,飯後稍事休息,然後寫到夜裡十二點鍾,日復一日。」「父親的寫作很辛苦,在書桌前,他俯伏了一生。」
張恨水「稿德」之佳,在報館編輯中也有公論。向他約稿,幾乎有求必應,也從不拖稿,《金粉世家》連載五年零四個月,只是因為女兒患猩紅熱夭亡,過於悲痛,停登過一天。而二十四小時之後,又將後稿補上。
當時,高官政要紛紛以結交張恨水為榮。蔣介石、宋美齡前往看望,張恨水客氣接待,卻讓傭人送其出門;張學良派副官赴京,邀張做文化顧問,掛個虛職,月薪100大洋,張恨水卻以「君子不黨」婉拒。這個帶著皖南口音的「鄉下人」,一生未入任何黨派,也不任公職,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人生守則,姿態低到極致。他曾自言道:「寫字就是營生罷了,如同擺攤之類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實在如斯。」
他引以為榮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費換來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隻筆,日子倒過得不錯」。宅院里有他親手種的棗樹,槐樹,櫻桃樹,桑樹,丁香,「隔著大玻璃,觀賞著院子里的雪和月,真夠人玩味」。
張恨水的小說發行量之大,可謂空前絕後,當今的暢銷書作家們根本無法和其相比,只能望洋興嘆。僅他的《啼笑因緣》,至少出過二十餘版。這還僅僅是指正式出版的數量。如今書籍市場上最流行、也最讓人頭痛的「盜版」問題,並非現代人的發明,在張恨水的那個時代就早已存在了。在抗戰時期,僅在淪陷區便出現過一百多種冒名「張恨水」的偽書。有這樣一件趣事,1956年,張恨水列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茅盾把他介紹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說:「還記得,還記得。」茅盾說:「《××》那本書就是他寫的。」張恨水連忙更正:「那是偽書,我寫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由此可見冒名「張恨水」的偽書泛濫到了什麼程度,竟連茅盾也真假難辨。
有人非議其小說盡是「風花雪月,鴛鴦蝴蝶」,他從不辯駁。有友人當面問起,他只是溫和地反問:「鴛鴦與蝴蝶……和人的關系、感情都處得不壞,幾曾見過人要撲殺鴛鴦蝴蝶?又聽說過鴛鴦蝴蝶傷害了人?」1948年底,正值新舊政權交替之時,張恨水突患中風,喪失寫作能力。隨後,經周恩來特批,聘請其為文化部顧問,按月發給600斤大米。1954年,張恨水病情剛好轉,便辭去職務,又專事寫作,以此謀生。
女兒張政回憶說,此時的張恨水,已經是步履蹣跚,口齒不清,「爸爸伏案而作,夜深人靜,只有窗前一叢茅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對」。
此時,盡管政府對張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費用,但他畢竟是在病中,無法寫作,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而家裡人口又多,開支還是很大的。他便賣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換了磚塔胡同43號的一處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號)。這個院子不大,但還算規整。三間北房,中間是客廳兼飯廳,西屋是卧室,東屋是張恨水的書房兼卧室。院里還有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是家裡其他人住的地方。張恨水的身體在慢慢恢復,他又恢復了寫作,陸續發表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
1966年,「文革」爆發,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紅衛兵也曾闖進過這個院子。張恨水從書櫃里拿出文史館的聘書,很認真地告訴紅衛兵,是周總理讓他到文史館去的,紅衛兵居然信了他的話,退了出去。然而他的書實在太多,難免有屬於「四舊」的東西,為了免得招災惹禍,本想挑些破書燒了,也算作個樣子。但是挑來揀去,哪一本也捨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張恨水說怕潮;塞進米缸里,他又怕臟。搞得筋疲力盡,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最後,終於決定,還是放回書櫃里,在玻璃櫃門上糊上白紙,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後來並沒有人來抄家。
1967年2月15日,農歷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准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告別了這個他曾無數次描繪過的冷暖人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⑼ 張恨水名字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張恨水傳》中提到:
張恨水早年在小報工作閑暇之時,時常發表作品需要署上筆名。此時,張恨水想起了他安徽老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
以及他喜歡的南唐後主李煜的那首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聯想到自己事業無成,命途多舛,世態炎涼,於是張恨水取用了「恨水」這個筆名。
張恨水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屬於情感豐富,富有才學,有感傷魅力的「 才子」 或「 才女」類型,即多愁善感並帶有輕微的神經異類色彩,被作者賦予了明顯的「 夢幻色彩」 和濃厚的「浪漫的感傷主義」 氛圍。
(9)張恨水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在學界和民間一直流傳著這兩位現代作家筆名「恨水」和「冰心」來源於他們兩人的一段戀情。說是1914年春天,張恨水在南昌補習學堂求學期間,在困頓、孤寂和苦悶中又遭受童年心儀女友秋鳳已為人婦的打擊,更加失意。
此時,他偶然讀到冰心的文學作品,驀地感覺此人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對象、知音、知己、愛人、伴侶。於是便給冰心寫了第一封袒露知己心聲的信。
當時的謝冰心覺得張恨水家境如此貧寒還能刻苦攻讀實屬不易,再通過張恨水的文章感覺此人和自己的文學觀點、藝術傾向基本同道。可能處於女性的同情心,天性善良的冰心沒有直白回絕,而是禮貌地回了一封信。
遺憾的是,兩人顯然不在同一個頻道。張恨水一直視多方為紅顏知己(但沒有挑明),謝冰心則視對方為一個值得同情和鼓勵、並有些共同話題的筆友。兩人通信數年終於在某次筆會上向遇,此後謝冰心對張恨水的觀點和看法有根本改觀,明確拒絕張恨水的追求。
至於原因說不清楚,文人的感覺向來敏銳、復雜和感性。或者是兩人相見後張在其作品中投射出的文人風流倜儻形象盪然無存;或者兩人在文學創作思路上距離越來越大;
或者張當時由於經濟壓力過分迎合商業和大眾的通俗文學創作方向讓謝難以認同;或者兩人的家庭出生、經濟條件和人生經歷相差過大。總之,在謝冰心看來,沒有與他進一步發生關聯的必要。
張恨水一開始還不甚明白具體原因,一廂情願地認為或許自己表達不明確或熱度不夠,就更加迫切地、直白地給謝冰心寫信,這反而使謝更加排斥乃至反感張。很多事情,越想抓牢,失去越快。
後來,謝冰心為了表明自己對這段感情的的冷落和波瀾不驚,改筆名「冰心」,張恨水也隨即改本名張心遠為筆名「恨水」,取「水不成冰,此恨綿綿」之意,以表示各自的情懷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