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蘇州又稱姑蘇
姑蘇 干將路姑蘇(英語:GuSu 漢語拼音:Gū Sū),就是蘇州。
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姑」的發音為輔音G,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也是講的蘇州。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史記·河渠書》:「上 姑蘇 ,望五湖。」《淮南子·人間訓》:「﹝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參閱 宋 范成大 《吳郡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吳縣》。
2.指 姑蘇台 。《國語·越語下》:「 吳王 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 姑蘇 。」 韋昭 註:「 姑蘇 ,宮之台也,在 吳閶門 外,近湖。」《史記·吳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吳 ,敗之 姑蘇 。」 司馬貞 索隱:「 姑蘇 ,台名,在 吳縣 西三十里。」《後漢書·濟南安王康傳》:「 吳 興 姑蘇 而滅。」 李賢 註:「 姑蘇台 一名 姑胥台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姑擊之於 檇李 ,復敗於 姑蘇 。」參見「 姑蘇台 」。
3. 蘇州 吳縣 的別稱。因其地有 姑蘇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 吳子胥 不磔 姑蘇 東門外乎!」 漢 王符 《潛夫論·邊議》:「 孟明 補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責於 姑胥 。」 唐 張繼 《楓橋夜泊》詩:「 姑蘇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明 馮夢龍 《山歌·月上》:「 姑蘇 李秀才 ,貧而滑稽。」 清 李漁 《慎鸞交·譎諷》:「來此已是 姑蘇 ,料想地方官員,一定要來參謁。」
B. 蘇州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蘇州名稱由來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
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今無錫縣梅村)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勻吳」(勻吳的「勻」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勻吳即吳。由於筆誤,勻吳也被誤寫為勾吳)。
C. 蘇州名稱由來
蘇州名稱由來小考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今無錫縣梅村)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勻吳」(勻吳的「勻」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勻吳即吳。由於筆誤,勻吳也被誤寫為勾吳)。
從泰伯起十九傳至壽夢繼位稱王(公元前585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隨著吳國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了,而位於太湖東北岸的蘇州,由於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將都城遷至蘇州。並經過多年的不斷經營,具有相當規模。可是由於史籍沒有記載,當時城址已無從查考。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國。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
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
綜合歷史變革,蘇州有很多的別稱:姑蘇、吳、吳縣、東吳、平江、吳中等等。又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
D. 蘇州為何古時候也稱「姑蘇」
姑蘇,就是蘇州。
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姑」的發音為輔音G,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於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 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築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也是講的蘇州!
E. 蘇州為什麼叫「姑蘇城」
蘇州叫「姑蘇城」原因:
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江東冊封給胥。從此,江東便有了「姑胥」之稱。「姑」是當時土著吳越人的古越語的擬聲詞,無義。今蘇州仍有胥江、胥門、姑胥橋等地名。
周朝以仁政治理天下,「胥」義為獄卒,不祥。《詩經》「山有扶蘇」的「蘇」由草、魚、禾組成,象徵魚米之鄉,且與「胥」發音相近。吳王故將「姑胥城」改為「姑蘇城」。姑蘇城西邊的靈岩山就成了姑蘇山。後來闔閭城築畢,姑蘇城逐漸被荒棄。
但是「姑蘇」的名字在吳地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到了隋代,廢「郡」設「州」,當時蘇州所在的「吳郡」本來應該更名為「吳州」,但「吳州」當時已被紹興用了,所以就改用「蘇州」了。
(5)姑蘇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4000多年歷史。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泰伯、仲雍南來,號勾吳。春秋時,東周壽夢於公元前585年稱王,建吳國,吳王闔閭於公元前514年始建蘇州城,為吳國都城。戰國時先後屬越、楚,秦代建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
漢代設吳郡。三國時屬孫權吳國。南朝時屬梁,設吳郡。隋開皇9年(589年)始稱蘇州。宋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為治所。1356年張士誠改稱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稱蘇州府。清代續為蘇州府。民國元年撤蘇州府,設吳縣。
1928年建蘇州市,1930年撤銷,復稱吳縣。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區兩個行政區。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蘇州市曾兩次劃歸蘇州專區。1953年至1957年,無錫、江陰、宜興和武進4縣先後劃歸蘇州專區。
1956年初,宜興劃歸鎮江專區。1958年初,蘇州專區與松江專區合並。是年7月,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11月原松江專區所屬各縣劃歸上海市。1961年,從常熟、江陰劃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縣。1983年初,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
蘇州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1市(常熟)5縣(沙洲、太倉、崑山、吳縣、吳江)和平江、滄浪、金閶、郊區4個區。之後,5個縣先後撤縣建市,其中沙洲縣更名為張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後從吳縣及郊區劃出部分鄉鎮,分別設立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
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區更名為虎丘區。2001年初,吳縣市撤銷,並入蘇州市區,設立吳中、相城兩區。2002年,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合並。2012年9月,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行政區域設立為姑蘇區,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F. 為什麼蘇州被稱為姑蘇城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江東冊封給胥。從此,江東便有了「姑胥」之稱。「姑」是當時土著吳越人的古越語的擬聲詞,無義。
今蘇州仍有胥江、胥門、姑胥橋等地名。《詩經》「山有扶蘇」的「蘇」由草、魚、禾組成,象徵魚米之鄉,且與「胥」發音相近。吳王故將"姑胥城"改為"姑蘇城"。
到了隋代,廢「郡」設「州」,當時蘇州所在的「吳郡」本來應該更名為「吳州」,但「吳州」當時已被紹興用了,所以就改用「蘇州」了。
(6)姑蘇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蘇州市簡介
1、地理位置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
2、地貌
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蘇州分別隸屬於兩個一級的自然地理區: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於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淀泖低地區。
3、方言
蘇州話,是吳語的一種,隸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為吳語標准語,長期以來一直是吳語的代表方言。
吳語是中國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現代吳語至今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古字詞。吳語的最主要特點在於保留全部的濁音聲母,具有全濁音,塞音三分。吳語保留全部入聲,平上去入因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一般具有七到八種聲調,是為最正朔的平仄音。
G. 蘇州名字的由來
蘇州名字的由來是隋朝楊堅開皇9年滅掉陳國後因吳州有姑蘇山,取「蘇」重新命名為蘇州。
隋朝建立後,改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隋開皇9年,即公元589年,楊堅消滅陳國後廢除吳郡重新建置,因為城西有姑蘇山的原因,改變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
(7)姑蘇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騷亂頻繁,危及蘇城安全,故楊素於蘇城西南橫山(七子山)與黃山之間另築城廓,州、縣治悉移新廓,至今該處地名仍稱新郭。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甦州為吳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吳州復稱吳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復吳郡為蘇州。7年(公元624年)將隋代遷出的州、縣治遷回原址。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蘇州為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稱蘇州。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蘇州成為吳越國的領地,改稱中吳府。後梁開平3年(公元909年),吳越王錢鏐分吳縣南部地另置吳江縣,吳江建縣自此始。
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吳越納土歸宋,恢復甦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蘇州為平江府,屬江南道浙西路,於是蘇州又有平江之稱。
元貞元年(1295年)升崑山、常熟、吳江、嘉定四縣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張士誠入據平江,建大周政權,一度改稱隆平府,次年張士誠接受元朝封冊,復改為平江路。
明太祖吳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隸江南行中二書省。永樂19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成為陪都,以江南為南直隸省,蘇州府屬之。
清以後改南直隸為江南省,置左、右兩布政使。蘇州仍稱府,屬縣不變,隸右布政使。
咸豐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李秀成進駐蘇州,以蘇州為省會,建蘇福省,實行省、郡、縣三級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軍攻陷蘇州,恢復建置如舊。
清宣統3年(1911年)10月10日(公歷,以下同),辛亥革命爆發。11月5日,蘇州宣布獨立,原江蘇巡撫程德全自稱蘇軍都督,設都督府於蘇州。
H. "姑蘇"為什麼叫姑蘇得名由來
姑蘇的由來
大禹時代畢竟太久遠,他在太湖地區治水的事跡,古代文獻留下的記載不多。只知道當時他有兩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農業大臣棄的兒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兒子。金友理《太湖備考》說,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職了,胥則在水災弭平後,被尊為「水平王」。舊時消夏灣和馬跡山分水嶺都有他的祠廟,消夏灣廟內的幾案都是石頭做的,可見其古老。《太湖備考》引《毗陵志》說了奉祀他的原因:
水平王,後稷庶子,佐禹治水,至會稽,誨人浚導,歿而祀之。
漢王符《潛夫論》也說到了他:
蓋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吳者也。
胥被封於當地,想來是洪水退後,需要得力幹部領導災民重建家園。胥是高乾子弟,又經歷了這次抗洪考驗,於是被任命為當地部落首領。自後這一地區就以胥為名,稱「姑胥」。「姑」的發音為輔音G,這是當地土語的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姑蘇山又名姑胥山,東山莫厘峰舊稱胥毋山(見王鏊《姑蘇志》),其得名都與他有關。《潛夫論》說「范蠡收債於故(姑)胥」,也即指此地。
姑胥,《國語》、《史記》皆作「姑蘇」,有人認為是「後世轉音」(見《紅蘭逸乘》卷一),還有人認為「蘇」的原字含「魚」「禾」,表明此地是魚米之鄉,這都不確。姑胥又作姑蘇,是因為古代吳、楚「胥」「蘇」同音,如《左傳》所稱的楚國大臣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就是例證。現在蘇州人仍把「髭須」叫作「租蘇」,也是古語的遺留。這就是姑蘇的由來。
禹繼舜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分天下為九州,姑蘇屬於九州之一的揚州。這個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市,《爾雅·釋地》說:「江南曰揚州」,地方大得很,包括今日江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和浙江、福建兩省以及江西的大部。
古揚州的情況《禹貢》有介紹,說那裡到處長著竹子,青草繁茂,樹木高大。不過土質潮濕,作為耕地是最差的,屬「下下」等,即最末等,因此賦稅也低,是「下上上」等,即第七等。關於繳稅情況《禹貢》也有描述:
貢物有黃銅、青銅、紅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獸皮、鳥羽以及木材,沿海夷人穿草編織的衣帽鞋子,用筐裝著錦絲織品,把橘子、柚子包裝起來,待命而貢。進貢的船隻從長江、黃海直達淮河、泗水(李民、王健語譯)。
說的雖是全州,但也可看出當時蘇州地區的水土環境、物產和運輸情況。其中提到的沿海夷人原文為「島夷」,姑蘇先民即包括在內。
禹約死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他在位時,大法官皋陶被推舉為繼承人。皋陶死在禹前,於是又推舉皋陶之子伯益為繼承人。可是禹去世後,伯益沒有接上班,給禹的兒子啟打跑了。啟自立為部落聯盟首領。自此原始公社制度解體,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姑蘇地區也是如此,這從張陵山、草鞋山遺址發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幾處墓內都有大量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還有多名殉葬者的顱骨,表明墓主生前是擁有權力和財富的奴隸主。同時也表明姑蘇人已告別生產力低下、必須抱成團才能生存的原始公社,進入了有私有財產的階級社會。
夏啟四傳到少康,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建立越國。當時的會稽在今山西茅津渡(見何天行《仲雍之國》),經無余的武力開拓,深入到今錢塘江以南,把古揚州變成了越的領地。自此,姑蘇地區歸越王室的領主管轄。
約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後,殷文化南漸,這從南京北陰陽營出土的商代卜骨和卜甲,也可得到證明。占卜術是當時的高級文化,但非中原所獨有,姑蘇地區也有人研究,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這位研究者名「咸」,海隅山(今常熟虞山)人。他首創用蓍草占卜的筮法,比龜甲占卜來得方便,因此受到當局的重視。其時最高政務官是伊尹之子伊陟,他推薦咸擔任「巫」,故稱巫咸。「巫」是執掌祭祀和占卜的官,《周禮筮人》說:「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可知巫咸是中樞決策人之一。其時商帝太戊當政,王綱不振,諸侯都自行其是,不買太戊帝的賬。經伊陟、巫鹹的整頓,才恢復了中央的權威。
可是三傳到戔甲時,王權又衰落了。戔甲之子祖乙繼位後,任巫咸之子賢為最高政務官。巫賢大概得到父親的傳教,經他設法加強中央權力,商王朝又得以振興。這兩位政治家死後都歸葬故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
巫咸及子賢冢,皆在蘇州常熟西海虞山上,蓋二子本吳人也。
這與《吳地記》所載基本一致,後者說巫咸墓在蘇州平門外「東北三里」。平門最早叫「巫門」,即來源於此。
I. 蘇州的別稱叫姑蘇,不知「姑蘇」二字的由來為何
我們離蘇州不遠,用我們地方話來講還真的差不多,就聲調有一點小區別,講話含糊點就更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