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西」此地名的來歷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於江南的西部地區。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以江西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 我就是江西的.
㈡ 由是罷知饒州什麼意思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范仲淹傳》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范仲淹傳》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天聖七年,章獻太後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日:「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且上疏請太後還政,不報。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
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日:「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簡不悅。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繕宮室。」帝問夷簡,夷簡日:「此仲淹迂闊之論也。」仲淹乃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且日:「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夷簡怒訴日:「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也。」仲淹對益切,由是罷知饒州。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揭乏朝堂。於是秘書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貶竄,況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乎?陛下既優容之矣,臣請追改前命。」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黨之論興矣。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日:「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愛樂善。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宋史范仲淹傳》,有刪節)
《范仲淹傳》翻譯: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後代。范仲淹兩歲時喪父,母親改嫁長山姓朱的人,范種淹跟從他的姓,名字叫說。從小有志向節操,長大後,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傷感流淚告別母親,離開(家鄉)到應天府,依靠戚同文學習。晝夜不停息,冬日裡疲憊得厲害,用水澆臉;食物不充足,以至於用稀粥密,當食物,別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認為這艱苦。考取進士,擔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接他的母回家奉養。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聖七年,章獻太後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賀。仲淹極力勸諫這件事,並且說:「在家侍奉母親,自有家人的禮節,只是與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後,不能作為後世的磚則。並且上疏請太後還政,沒有得到答復。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貶謫到陳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的職務,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監,調任吏部外郎、代理開封知府。當時呂夷簡執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圖》指著它的次序說:像這樣是按順序升遷,像這樣是不按順序(升遷),像這樣是公正,像這樣是偏私,何況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級的,不應該全部把這些事交給宰相。「呂夷簡不高興。後來,討論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說:「洛陽險要堅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敵的地方,太平時期適合在汴京,如果有戰事一定要在洛陽。應當逐漸擴大物資儲備,修繕宮室。「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范仲淹不切實情的看法。「范仲淹於是寫四篇論呈獻(給皇上),大抵譴責當時的政務。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禍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張禹,損壞陛下的家法。」呂夷簡憤怒地駁斥道:「范仲淹離間陛下君臣,他推薦任用的官員,都是朋黨(排斥異己的政治集團)。」仲淹奏對更加急切,因此免職任饒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韓瀆迎合宰相的旨意,請求寫下范仲淹的朋黨,把他們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這種情況下,秘書丞余靖進獻意見說:「范仲淹因為一句話觸犯宰相,立刻加以貶謫、放逐,何況之前所議論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的事嗎?陛下已經寬容他了我請求改變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呂夷簡也被罷免宰相,從此關於朋黨的議論流行開來。呂夷簡第二次入朝擔任宰相,皇帝告誡范仲淹讓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頭道歉說:「臣先前爭論的是國家的事情,我對於呂夷簡沒有怨恨。」
范仲淹內心剛毅外表謙和,性情極其孝順,因為母親在世時正貧困,後來雖然顯貴,不是,招待賓客(賓客到來)不吃兩種以上的肉食。妻子兒女的衣食,僅僅能自給。然而(范仲淹)喜好施捨給予,廣施愛心,樂於行善。死的時候,天下各地聽說的人,都替他嘆息。
收
㈢ 鍾山名稱來歷
鍾山名稱在歷史上曾經頻頻更換。最早叫做金陵山,戰國時 代楚國在此設置的金陵邑即由此山而得名,也是南京古稱「金陵」的由來。
到了秦漢時代,通稱為鍾山。東吳時,因孫權的祖父名 鍾,為了避諱,而此山又是東漢末年秣縣尉蔣子文的死地,所以改 稱蔣山。至東晉初年,人們常常看到山頂上繚繞著紫金色的雲彩,所以就叫它紫金山,或金山。
鍾山以「龍蟠」之勢,屹立於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歷經千年而鬱郁蔥蔥,納數朝君王和英雄豪傑而松青柏翠,融多元文化和數種天工而卓然於眾山之中,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休閑文化、佛教文化系列於一山之中,是為「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
(3)饒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大帝孫權開始,鍾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勛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鍾山又是江東佛教勝地;自六朝到近現代,鍾山均為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遨遊鍾山,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特別是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和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期間,多少悲壯慘烈的戰斗在鍾山展開,多少英雄志士在鍾山浴血奮斗。
風景簡介
鍾山有三個山峰,呈筆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為寧鎮山脈之最高峰。其東南第二峰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稱天堡山。環山溪流交匯,湖泊眾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負盛名。
㈣ 鄱陽湖來歷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湖、彭蠡澤、彭澤、彭湖、揚瀾、宮亭湖等多種稱謂。其中彭蠡,是很古的澤藪名,《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澤」條載:「彭蠡澤在西」。還有另一種說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陽湖如大瓢一樣。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 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鄱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江西設立了三個縣。彭蠡澤東北岸的,取名番(po′音婆)。隋初曾名饒州,隋末定名鄱陽。彭蠡水域擴展,漫浸鄱陽城,遂將彭蠡改命名為鄱陽。鄱陽湖因地定名,是晚於鄱陽縣建城八百多年的事情。然而,中學地理課本,只記載鄱陽湖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卻未說明湖名的來歷,以至許多人都不知道鄱陽湖畔另有一座鄱陽縣。
㈤ 江西上饒的歷史及由來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五府山--垂簾瀑秦屬廬江郡。
漢屬豫章郡。
三國吳屬鄱陽郡。
晉屬鄱陽郡。
隋屬鄱陽郡
唐屬江南西道饒州
宋屬江南東路信州郡
元屬江浙行省信州路
明屬江西省饒州府、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江西第六行政區。
1949年設上饒專區,轄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景德鎮等16縣。
1950年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
1952年將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但旋改稱改回上饒專區。
1953年析景德鎮由江西省直轄。
1958年析上饒之浮梁縣,歸景德鎮。
1960年將上饒縣並入上饒市。
1964年恢復上饒縣。
1968年析上饒之東鄉縣,歸撫州專區。
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
1983年析江西經濟最強縣樂平,歸景德鎮市,
1983年析上饒打造多年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貴溪及余江2縣,歸鷹潭市。
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㈥ 有誰知道南昌地名的來歷
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商、周時代,「南昌」已被列入「揚州地域」范圍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起爭霸,南昌地區從屬曾發生多次的變易,當時,南昌處於楚之東,吳之西地區,故為「吳頭楚尾」之地。秦統一全國,南昌屬「九江郡」,但當時還沒有城市之設。直至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乃命御史大夫(後封穎陰侯)灌嬰率騎平定江南。惟當時趙陀乘劉、項相爭時,占據越南,即今兩廣及安南一部分地區。漢高帝恐他窺視中原,乃於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命灌嬰建立豫章郡,翌年開始築城據守。從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乾元二年,廢郡置「南昌軍」,南昌之名始見於此。後又改置「南昌縣」,此名據說含有「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當時南昌縣屬豫章郡十八縣之首,縣境包括今之南昌、新建、進賢、豐城和南昌市區全部。明代改為「南昌府」,清代仍襲用。民國時代成為江西省會,同城分置南昌、新建二縣。北閥後廢府,而縣名不變,可是南昌之名相沿最著,普通稱南昌,即可代表省會,無不以「南昌」二字為省會之。_南昌論壇(江西論壇-吃喝玩樂在江西論壇)_地寶網論壇& g% ~7 f2 B, I/ d1 g3 c8 V$ B/ C
隨著南方封建經濟的發展,灌城已不敷應用。唐初,選定灌城之西北隅,重築洪都新城,較灌城擴大一倍有餘,因建於唐代,故稱「唐城」。城建成後,原設在灌城的府署道衙,如洪都總管府、`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等,均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遷駐新城內(今中山堂),所以此城又稱「府城」,《滕王閣序》首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源出於此。南昌叫過洪州、豫章城、灌城、鍾陵,明朝叫過洪都府,隋朝、五代國也叫洪州,後又叫洪都城。
- e& q, x9 @. ^1 J江西論壇,南昌論壇,南昌社區,南昌生活論壇,江西南昌論壇 至於南昌為何叫洪城,一說為洪姓家族曾為南昌的名門郡望,另一說是因為南昌地處贛江,鄱陽湖和長江,兩江一湖的交匯地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歷來洪水肆虐,這里的先民飽受洪水之苦。面對天災,他們沒有一味的埋願老天的不公亦或遷徙他所安家,而是勇於直面大自然的考驗,在一股韌勁和一腔信念的支持下,每遇洪水都能戰而勝之,是他們保證了南昌的繁榮。為了使後來人居安思危,並讓治水精神能千古永駐,先民們就用「洪城」二字樹立起了一座不倒豐碑。bbs.tiboo.cn! p+ f8 ?2 N0 L9 |
唐城,是用青灰色巨磚砌壘,石灰勾縫,不僅堅固,氣勢也更為雄偉。此時,洪州已是江南一大都市,人煙稠密,商賈雲集,城內大興土木,建造亭台樓閣,宮苑寺廟,滕王閣亦在此時高聳贛江之濱。官府巨宅亦沿著地勢拔地而起,所謂「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和「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就是形容當時當地的情景。江西南昌生活論壇: L' E3 E _2 B+ p) d# p1 m. u
在歷史長河中,洪都城曾經歷過多次重大的變遷、發展和維修,有史料可查的有:江西南昌論壇(江西論壇),為南昌地寶網創辦的南昌最大的生活論壇,為南昌百姓生活提供交流平台。力求做最好的江西論壇!# \- W7 l5 M1 F0 D4 K1 L1 L
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繼續擴大增築,全城辟為八門。
; B& o' Y" B3 _, Y; M3 T2 Q江西南昌論壇(江西論壇),為南昌地寶網創辦的南昌最大的生活論壇,為南昌百姓生活提供交流平台。力求做最好的江西論壇!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韋丹出任洪都觀察使,又進一步將城擴建,周圍達二十餘里,各門之上均建有敵樓,每逢春秋佳日,常在此宴客、避暑、放風箏、登高眺望。這種風俗在唐代甚為流行。bbs.tiboo.cn# F6 g; x5 g2 e! m- f
宋代的洪州城,在唐城的基礎上又繼續擴展近一倍,周圍達三十一里,現今的青山路口至賢士湖一帶都屬於城內的范圍。共設城門十六座。
3 [9 C+ L ^% R; a5 ? u江西南昌論壇(江西論壇),為南昌地寶網創辦的南昌最大的生活論壇,為南昌百姓生活提供交流平台。力求做最好的江西論壇!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秋,大水毀城三十餘處。到仁宗時,知州趙概調遣民力用石砌築章江門外江堤200餘丈,此為南昌城建史上用石築江堤之始。
4 z5 s8 C% z8 E; ` ~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李綱帥洪州時,由於城北沙阜高漲,幾與城齊,乃令截去城東北隅一角,城移進三里左右,廢去北廓、故豐,廣豐、望雲四門,全城剩留十二門。
8 `) g9 v0 {3 J. |* ^7 f, sbbs.tiboo.cn直至明代,朱元璋親來南昌,以城濱臨贛江,不易守御,乃命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將西城牆收縮內移三十步,城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周長二千七十丈(約7000米,僅宋城之半),加浚濠三千餘丈,廢井步、倉步、觀步、宮步、洪喬五門,留有七個城門。從此,這座古城牆才固定下來。清照明制,沒有變更,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擴大市區,乃將這座古城拆毀。bbs.tiboo.cn6 k9 g8 d! g1 c
南昌解放後,1986年經實測是:進賢門至惠民門約千米,惠民門至廣潤門約六百米,廣潤門至章江門約八百米,章江門至德勝門約千米,德勝門至永和門約一千五百米,永和門至順化門約千米,順化門至進賢門約一千三百米,共長有7200 米,約合二千一百多丈,與明朝新城二千七十多丈基本吻合。_南昌論壇(江西論壇-吃喝玩樂在江西論壇)_地寶網論壇" g: k/ s, i: M8 J
1928年,南昌正式設市,為了擴充市區,將南昌古城拆毀,在原城牆地基建成環城馬路,分段以鄉賢名字命名。_南昌論壇(江西論壇-吃喝玩樂在江西論壇)_地寶網論壇; y+ ^ p3 V+ T& y5 e! s7 Y. X. e
現在南昌是江西省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設有東湖、西湖、青雲譜、青山湖、灣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紅谷灘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英雄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堎外商投資工業區,另轄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個縣。江西南昌生活論壇; k4 v" t7 Y9 b _/ S# Z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代將州的級別降與郡同,此時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唐代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唐玄宗時增為 15 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 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 2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
㈦ 江西地名的來歷
「江西」這一名稱,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於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苦於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只好將他們都寫在屏風上。於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627),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稱「貞觀十道」。
其中的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整個華中地區。「貞觀十道」尤其是江南道的范圍過於廣袤,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頗大。到了開元二十一年(733),風流天子唐玄宗遂將道的數目增加一半,達到15個。
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東道(治吳縣,今蘇州)。今日的「江西」之名即是取了「江南西道」的簡稱。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之勢已成。節鎮(北方多叫節度使,南方多叫觀察使)取代了道的地位,結合各地的半割據狀態,朝廷又把江南東道再分為浙西(今蘇南及浙江錢塘江以北)、浙東(今浙江錢塘江以南)、宣歙(今皖南)、福建四個觀察使轄區(俗稱仍為「道」)。
㈧ 饒姓的來歷
1、饒姓源於地名,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
2、饒姓源於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采於饒邑,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
3、饒氏源於媯姓,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訥而得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
饒姓源起華北,出現時間約在戰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後由北向南發展,並在江西繁衍擴大,饒氏得姓始祖為堯帝、堯濙、商均、長安君。
(8)饒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饒姓主分布地區
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雲貴、台灣、江西、湖北等,其中江西和湖北分布最廣。
饒姓名人:
1、饒松,福建沙縣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2、饒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鍾嶺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
3、饒宗頤,祖籍廣東潮州,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
㈨ 鄱陽地名的由來
以前叫波陽 後來因為鄱陽湖的名氣 改為鄱陽
㈩ 江西名字的由來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簡稱「贛」,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的內陸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行政區域組成部分: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景德鎮市、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萍鄉市、鷹潭市、宜春市、上饒市。
省會: 南昌市
【省情簡介】
Jiangxi Province [ Kiangsi Province ]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省會: 南昌市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江西還是中國的航空資源大省,有南昌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和景德鎮昌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兩個飛機製造基地。並且正在策劃建設南昌航空城。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起」,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贛州、上饒、宜春、吉安、萍鄉、新余、鷹潭、撫州、景德鎮、九江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 /k㎡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佔99.7%,畲族佔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0.2%,居全國第三。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
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