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灌南名字由來

灌南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01 08:52:24

1. 贛榆縣的由來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2. 海西的古稱由來

灌南縣古稱海西,官方的說法來源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曾在境內置海西縣。這是有史可查的灌南境內最早建縣的歷史記載,也是該縣地方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但是如果我們要考察灌南縣境內在漢代海西建縣之前的歷史沿革,可以發現,灌南地區古稱海西早於漢代,境內最古老的地名稱謂也不是海西,且海西古稱還包括灌南周邊地區。
灌南地區最初被稱為「東海上」
遠古時期的中華大地,天下分為九州,灌南地區隸屬徐州。這里的「徐州」和現代行政區劃中的「徐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據《禹貢》記載:徐州之域——「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因為灌南地區地處東海(今黃海)之濱,所以在夏商時期灌南地區及其周邊地區一直被稱為「東海上」;西周時期,「東海上」屬於兗州的轄地;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郯國,隸屬越地,但時間不長即為楚國的疆域。「東海上」隸屬楚國的時間比較漫長,一直到秦代統一全國設立朐縣為止。我縣的一些業餘地方史愛好者認為古海西文化受楚文化影響比較大,有一定道理。
秦代灌南就稱「海西」
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並且首設「朐縣」,時灌南地區隸屬朐縣所轄,先後分屬薛郡、郯郡。朐縣的范圍是很大的,它包括今東海、海州、灌雲、灌南等地區以及今漣水縣北部地區。古朐縣境內有朐山,灌南地區位處朐縣和朐山的南部,這也是後世把「朐南」作為灌南縣及縣城新安鎮古稱之一的由來,取朐縣之南或朐山之南的含義。
在秦代,由於境內以及周邊的灌雲大部分地區和漣水縣北部地區地處東海(今黃海)西側,所以其原有的地區名稱「東海上」在民間逐步被新名稱「海西」所替代。
「東海上」具體是在何時被改稱為「海西」的?限於史料有限,我們目前還無法找到確切的依據,當然也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從現有的史料中可以得出結論,最遲在秦代就有了「海西」的地名稱謂。
司馬遷的《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方士徐氏等入海求神葯,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十月東巡,曾奉秦始皇求不死之葯令的徐福怕因入海求神葯,數年不得而遭譴,就騙秦始皇說因海中大鮫魚所苦而不得至。性格剛烈的秦始皇便帶著人馬,准備好漁具,親自乘船下海巡捕巨魚。從琅邪北至榮成山,一直沒有見到大鮫魚。一直到了「罘」這個地方,才見到巨魚,秦始皇將大魚射死,於是就近從海西這個地方上岸。
《史記》中記載的「罘」就是位於今灌雲縣伊蘆鄉罘山村的罘山。罘山,在秦代是位於海中的一座島山。《隆慶海州志》記載:「罘山,去州治東五十里。舊志雲:秦始皇浮海而還,見巨魚,射殺於此。」「遂並海西」的「並」不是合並的意思,而是「就近、靠近上岸」的意思,「海西」的范圍包括今灌雲縣、灌南縣以及漣水縣的北部地區。海西這一地域稱謂雖然源自民間,但是相沿成俗,官方、民間均予認可,以致史學家司馬遷都把它寫入了不朽的史學著作《史記》中。
「海西」與「海曲」之誤
有一些愛好者認為「海曲」也是灌南縣的古稱之一,其理由源自《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其實這是一種誤區。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海曲」,一是指的是今天的山東省日照市,與灌南地區無關;另一個是指我們的灌南、灌雲等地區,但這是作者的筆誤或訛傳。對此,清代江蘇的兩位訓詁學家錢大昕(嘉定人)、李兆洛(常州人)都給予了考訂、糾正。錢大昕曰:曲、當作西;李兆洛:海曲凜海西之訛。
「海西」的縣治在灌南
從《史記》中對海西的記載可知,在漢代建縣之前的秦代,海西地區所涵蓋的范圍也包括今灌雲地區。到了漢武帝時期正式設立海西縣,今灌雲縣的大部分鄉鎮已「劃歸」海西縣管轄,只有北部少數鄉鎮仍屬朐縣管轄。到了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即公元549年),首設海州於龍苴(今龍苴鎮),統轄6郡19個縣,灌雲縣境為東彭城、海西、東海3郡的領地,由此可見仍然有部分灌雲地區隸屬海西。但古海西縣的縣治在今灌南縣境內。
灌南鄰近的漣水縣古稱有很多,而「海西」也是他們眾多的古稱之一。漣水古稱海西,不僅與漣水北部地區曾經是古海西的一部分有關,還與漣水曾經是古海西郡的郡治所在地有關。
東魏武定七年(即公元549年),原北東海郡改為海西郡,治所漣口(即今江蘇漣水縣漣城鎮北郊),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但時間不長,到了北齊又改海西郡為海安郡,至隋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廢海安郡,轄地並入海州。就是說,古老的海西,不僅有縣級建制的歷史,也有地級建制的歷史。而在漣水境內歷史上曾經設立的海西郡(海西縣隸屬其管轄),畢竟時間太短,在漣水縣的歷史上連浪花一瞬都不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漣水人並不把海西作為自己的主要古稱,只有一些文史工作者才把海西作為漣水的古稱之一。
古海西縣的縣治位於今灌南縣境內的新集鄉塘河村城頭,是灌南人的驕傲,把海西作為灌南縣的古稱,最科學、最合理,也最具說服力。只是把灌南古稱海西源於漢代曾在境內設立海西縣的說法不全面、欠科學。准確地說,灌南縣之所以古稱海西,是因為境內在古代地處東海(今黃海)的西側,秦代就被稱為海西,漢代又在這里設立了海西縣。

3. 響水縣和灌南縣同屬灌河流域為何沒有合並成一個行政區

如果合並,取灌南縣的灌南二字,取響水縣的縣字,取個新名字叫灌南縣

4. 灌南在哪裡

灌南(Guannan),古稱「海西」。因地處灌河流域,又因位於灌雲之南而得名灌南。灌南歷史悠久,向來車水馬龍,商貿雲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灌南是二郎神文化與南國湯溝酒的發源地,著名的魔術之鄉,江蘇省首批生態農林業試驗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海河相通的水綠新城。素有桐楊木之鄉、淮山葯之鄉、淺水藕之鄉、二郎神故里的美稱。
灌南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瀕臨黃海,與韓國濟州道、日本九州島等國家地區隔海相望;東與響水接壤,南與漣水相連,西與沭陽為鄰,北隔新沂河與灌雲縣相望;東西最大直線距離71公里,南北30公里,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下轄1鄉10鎮,5個工業園區,2個農業園區,1個文化產業園區,245個村(居),76萬人口。全縣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3.8℃,最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0.6℃,最熱7月份平均溫度為26.9℃。全年無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約660毫米。
灌南縣於公元前90年建海西縣,為境內建縣之始,飽經滄桑,1958年3月正式命名為「灌南」,故灌南有「海西故國」之稱。21世紀以來,全縣經濟社會保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按照「優質精品城市、水綠生態新都、現代宜居家園」的城市發展定位,全縣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00多億元,城市形象現代靚麗,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顯著提升。
中文名稱
灌南縣
外文名稱
Guannan County
別 名
海西故國;海西、朐南(古稱)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江蘇省
下轄地區
新安鎮、百祿鎮等1鄉10鎮
政府駐地
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人民中路20號
電話區號
國際:(+86)518;國內:0518
郵政區碼
222502~223500
地理位置
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江蘇省東北部
面 積
1041k㎡,其中水域面積263k㎡
人 口
76萬人(2012年底)
方 言
江淮官話-洪巢片-灌南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二郎神文化遺址公園、海西公園、灌河、灌南縣烈士陵園等
機 場
淮安漣水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
火車站
連雲港站、灌南站、灌南田樓站
車牌代碼
蘇GM、GN、GP、GZ、GX
地方特產
南國湯溝酒,毛臉家涼粉等
建縣時間
1958年3月1日
縣委領導
縣委書記:阮冰;縣長:李振峰
品牌名校
灌南中等專業學校、灌南高級中學
歷史文化名人
惠浴宇、徐淑、汪其魔、二郎神
灌南縣歌
好地方(主唱:祖海)
工業園區
縣經濟開發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等
縣名由來
地處灌河流域,位於灌河之南
解放日
1948年11月7日
境內高速公路
長深高速、沿海高速
規劃建設鐵路
連淮揚鎮鐵路、連鹽鐵路
標准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行政代碼
320724(身份證前六位)
地區生產總值
240億元(2013年)
城市榮譽
中國魔術之鄉、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5. 誰知道江蘇省 全部 地名

截至2017年11月底,江蘇省共轄13個地級市、22個縣級市、19個縣、55個市轄區,縣(市)中包含崑山、泰興、沭陽3個江蘇試點省直管縣(市)。

宿遷市: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揚州市: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寶應縣、儀征市、高郵市。

鎮江市: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丹陽市、揚中市、句容市。

泰州市: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興化市、靖江市、泰興市。

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如東縣、如皋市、海門市、啟東市、海安市。

連雲港市:連雲區、海州區、贛榆區、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

淮安市:清江浦區、淮安區、淮陰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鹽城市:亭湖區、鹽都區、大豐區、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東台市。

南京市: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 。

無錫市:濱湖區、梁溪區、新吳區、錫山區、惠山區、江陰市、宜興市 。

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賈汪區、泉山區、銅山區、豐縣、沛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

常州市:天寧區、鍾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溧陽市。

蘇州市:姑蘇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崑山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

(5)灌南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地理上跨越南北,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地形以平原為主,陸地面積10.32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08%。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長江橫貫江蘇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4千米。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長江橫穿江蘇省南部,江水系江蘇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古鎮水鄉,有千年名剎,有古典園林,有湖光山色,有帝王陵寢,有都城遺址,可謂是「吳韻漢風,各擅所長」。

6. 贛榆縣的由來是什麼

贛榆縣名來源於山水
秦置贛榆縣,現在史學界已無異議。《漢書·地理志》載有贛榆縣,但在國家民政部輯錄的全國市縣歷史沿革中,卻在贛榆縣後加了個「金復設」,表明贛榆縣金時期是「復設」,卻迴避了「秦置」還是「漢置」的問題。據1979年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出土的兩片瓦當,分別刻有「贛榆距」、「贛榆得」(榆從「扌」旁)字樣,從而確證贛榆縣為秦置。然而,由於贛榆縣治所多次移遷,後南遷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贛榆縣入東海,省祝其、利城入懷仁,現贛榆縣稱懷仁縣長達552年。雖然金復名後一直沿用至今,但縣名脫離故土時間太長,因而含義佚失。1997年版的《贛榆縣志》,輯錄了12篇關於贛榆縣名來歷的研究文章,實際上代表了從明清到現代七修贛榆縣志(含討論稿)的學者的觀點。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詞源學方面旁徵博引,煞費苦心,卻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動機,忽略了特徵名和特徵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錯誤的解釋。
地名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它的指代意義包括指位義和指類義,音、形、義、位、類是地名的五個基本要素。地名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被稱為人文地理學的「活化石」。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的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研究地名的語源、語音、含義、字形及其演變,有助於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將地名分為住地名和特徵名,特徵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徵,包括水文特徵、地貌特徵和自然植被特徵。地名學研究地名的語言變化(詞源學)和命名的動機(歷史地理學)。地名分普通名和專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類,如河流、山脈和城鎮,專有名則限定或修飾地名的含義,地名學偏重研究地名的專有名部分。
「中華」是「中條山、華山」的合稱,這里是「丁村人」和「藍田人」的居住地,《史記》已有「中國」之稱謂。
秦統一中國後,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國的發祥地「狄道」———天水市簡稱「秦」,這里曾是中國「人文初祖」伏羲的故鄉。渭水號稱八百里「秦川」,雍州南邊的山被冠以「秦嶺」,項籍分秦為雍、塞、翟三國,號稱「三秦」。秦皇島、徐福村、鄭國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漢滅秦,劉邦曾封為漢中王,於是有了漢水。劉邦為了孝敬他的父親,在酈邑造了「新豐縣」供他父親居住,又把老家豐縣的鄉親帶過去陪他父親聊天,還免去租稅,今日的新豐鎮已成為西安鐵路樞紐。漢武帝以後,中原「秦人」改叫「漢人」,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的「漢族」,進一步有了漢語、漢字。明清時外國雖稱中國為明國、清國,但漢人已經被固定了。
中國地名對於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青海、黑龍江等等。河流發源地稱源,山之南、水之北屬陽,山之北、水之南屬陰,例如濟源、遼源,沭陽、淮陽、漢陽、襄陽,江陰、淮陰、蒙陰等等;在中國東部水網低地,高阜處被稱為「丘」,壽丘、靈丘、頓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場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寧津、夏津、鹽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諸城、虞城、項城、鄒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國的首都、中國最早的城市;而壩、場、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國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莊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區的地名反映了這一地區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岩海島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後)雲台山、秦山、開山、羊山、平山、達念山、車牛山、鷹游山、東陬山,並陸以後無需更名,似乎有先見之明;而山頭以動物命名的特別多,白虎、青龍、獅子、牛首、羊石、黃牛、野雞、鵪鶉、白鴿、馬蜂、蜘蛛……應有盡有,僅雲台山系,有五六十處之多。加上什麼薔薇河、竹島、桃花澗、楓樹灣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詩意盎然,反映這里不僅自然環境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贛榆縣名棄用500多年後雖復名,但縣名意義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蘇省地名錄》載,贛榆縣名得之於山水。原淮陰市政府官員在某次省里會議時驕傲地說:「我們淮陰水資源豐富,有全國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13個縣區,除盱眙外,縣(區)名全部帶水。」而原山東臨沂地區13個縣市,就有8個縣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滅楚,朐縣入秦,屬薛郡,後為東海郡。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裂齊地為六郡,贛榆地入琅琊郡。漢承秦制,《漢書》記錄了朐縣和贛榆分屬兩郡的史實。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贛榆縣的左鄰右舍縣名的來源。
朐縣之名,源於朐山,後來也曾一度改叫朐山縣。朐,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辭源》介紹「朐山」:「上有雙峰如削,俗稱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為俯視海州,西望薔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點。可惜清康熙年間知州孫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錦屏然」,把一個好端端的和動物相關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學名稱,使本地人看歷史典籍時竟不知朐山在哪裡,外地人就更不用說了,此為當政者戒。同時應當指出的是,縣得名於山,而不是山得名於縣。
再看祝其。祝其國名源於祝其山,祝其為人名抑或地名無考。莒滅祝其,楚滅莒。秦置祝其縣,屬東海郡。「祝其」二字,東海尹灣西漢師饒墓出土之竹簡為「況其」,一般認為祝其為誤傳,實際上「況」古時應讀「Zhu」,「三打祝家莊」古版圖書也為三打「況」家莊。由於民間口耳相傳,為避免誤讀,後世才把「況」改「祝」。祝其國都和祝其縣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鎮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發源於祝其山的祝其河東流入海,即為現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為何變成「朱稽」河?恐為從事水利、地名或續志方面的人誤寫。「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應為祝堵村。
懷仁縣源於境內的懷仁山。懷仁山海拔75.3米,現在山南邊有懷仁山水庫。《江南通志》載:「後魏置懷仁縣以此」。《光緒贛榆縣志》載:「東魏武定七年(549)置懷仁縣,後梁大定七年(561)廢義塘、歸義二縣並入懷仁,縣治北遷,另立懷仁城」。因此原縣治變成了「頭城」,新縣治從祝其河畔遷到了懷仁山麓。
東西連島秦漢兩代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為朐縣和櫃縣的分界線,與《漢書》對照,朐縣、祝其和贛榆縣之間是櫃縣。這里要指出的是,秦漢時「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櫃、拒、劇、莒為同音假借,所以櫃縣即為「莒縣」,莒國國都在今贛榆縣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帶,而贛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現在的莒南縣、莒縣都屬莒國地域,所以莒縣名源於莒國名。
《漢書》「櫃」後注「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為古代河流的通稱,江淮河濟為古代四瀆,「江水」因為長而變成了「長江」,「河水」因為水色黃變成了「黃河」,淮水也稱淮河,只有濟水不變。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所有河流均稱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當然是因為它小,但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應為贛水,為什麼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們現在學習漢語拼音一樣把瓢(piao)聽成了皮襖(pi』ao),也可能不會寫「贛」這個字,同時贛榆應該讀成Gai yu,而不應讀Gan yu。在地名學中,不應該用普通話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讀「Lu」,而滸墅關的滸則讀「Xu」。贛榆之贛就應讀Gai了。
贛水在哪裡,自然不是鄱陽湖五水之一的贛江(水),而是現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為春秋時期的莒國的都城。秦設贛榆後至西漢,縣城就正式夯土築城了,現城牆仍在。縣志中討論的弇(讀Gan或Yan)榆山無確切記載。但從這條河溯源而上,發現這條河的上源有二,一是發源於莒南縣的洙溪河(洙水),兩源分別發源於十字路鎮草溝北嶺和相溝鄉楊嶺箭北嶺,在洙邊村匯合後西折向南流。另一源為臨沭縣唐嶺鄉境內的鎮武河,鎮武河三條支流發源於玉山,在鎮武廟匯合後入青口河(現為塔山水庫)。《臨沭縣志》載:「玉山,在縣城東北15公里處,因山頂西南部有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故名。」唐嶺鄉古時屬贛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轉?兩千多年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不無此種可能。因此,贛榆縣名應來源於「贛水榆山」,當然,榆山尚需考證。贛榆建縣於土城,其下游仍為櫃縣,東漢建初五年(80),由於贛榆縣劃歸東海郡,因此櫃縣臨海部分被劃入贛榆和祝其縣。
贛水是一條多沙河流,在土城建縣後,河道淤積,河中出現「古河套」(現為村)。因此金代復設贛榆時,遷至宋懷仁縣城城裡,城裡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六個歷史時期,號稱「六朝邑」。幾百年後,河道中泥沙又淤積出東、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國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縣治遷到了青口。現莒縣縣治城陽鎮歷史上曾為青州駐地,青口鎮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鎮名。
由於海州話和贛榆話方言的差異,金代在現贛榆縣羅陽鎮境內設置的鹽務機構———臨洪灶,因海州話臨讀Ling而被誤寫成嶺洪灶,進而簡稱「嶺灶」;而「魯南城」海州話南讀Lan而變成了魯蘭城,進而有了魯蘭河;而柘汪和羅陽境內古代河口的造船廠———「圬工」也由於不明原意而寫成「吳公」,意義全失;宋庄鎮境內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積沙,像太平庄舊稱「沙頭」一樣,卻解釋為沙、寇兩姓合並取名沙寇村,純屬杜撰。因此對贛榆縣地名進行嚴格地考證,應是地名管理機構認真考慮的問題。
朐縣、贛榆、東海地名來源於山水也成為命名這一地區的慣例,灌雲縣取灌河、雲台山首字命名;連雲港因前有連島後有雲台山而得港名;連雲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處灌河之南;響水縣則直接取自響水口,以至於後人還出了個「響水口橋口水響」的對聯在全國徵求下聯。

7. 「連雲港」名子的來歷

雲台山座落在江蘇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黃海之濱,對岸是連島山,兩山之間有個小港,可以停靠船員,人們就以兩座山名的頭一個字取名為連雲港。很早以前,當地人又叫這小港為「老窯」,追其來歷,其中有神奇的傳說。
東海龍王敖廣的小女兒——白龍公主,久居水晶宮,寂寞難熬。聽說人間有座花果山福地,猶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龍宮,躍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異草,高興得搖頭擺尾、翻滾跳躍。霎時,海面上颶風驟起,惡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傾盆,颳得船翻人亡,浮屍滿海。山上的大樹東倒西歪,小樹連根拔起、飄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風雨摧毀,變成一片廢墟,到處聞聽凄涼的哭聲,急得山神束手無策,急上天奏請玉皇大帝派清風大仙下山,鎮鎖孽龍。
小白龍來到花果山,餓了吃仙桃,渴了飲泉水,大小山頭遊玩一遍,竄入水簾洞里洗個澡,頓覺心曠神怡,飽覽了人間仙境。正欲返回時,撞遇清風大仙騎白鹿,乘清風,駕祥雲飄然而來,擋住了白龍歸路。小白龍見勢不妙,吐出一團白氣,隱形逃遁。清風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蹤追拿,又對坐騎白鹿耳語幾句,白鹿會意化作小僧而去。
小白龍被金光追得滿山亂竄,無處躲藏,從南雲台竄到北雲台,想從鷹游門處入海,不料此處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小白龍雙眼熏朦了,看不清東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頭在海邊西山坡,尾巴還在山頂上,雖有白氣護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團團圍住。清風大仙怒指白龍說:「孽畜,你殘害生靈,可知罪?」小白龍那能料到清風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燒窯熏阻它,後悔莫及,連連點頭哀求道:「大仙饒命,我只因羨慕花果山美景,出於好奇,玩得盡興忘形,殘害生靈本非我意。」清風大仙說:「念你幼稚,放你一條生路,必須做到一點:一要虔誠修善,二要改邪歸正,三要重犯定斬不饒,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龍宮。」小白龍一一答應。清風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龍隨著白氣逃回龍宮。
後來當地人就用這個窯燒炭營生。一年是新窯,二年稱舊窯,年代變了,本地人就把連雲港稱作「老窯」,但在新社會,政府仍把「老窯」改稱「連雲港」。

8. 連雲港名字的來源

連雲港因為面向連島、背面是雲台山,又由於是一個海港,所以取名連雲港。

連雲港是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海州」,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北至西北與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相鄰。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連雲港下轄3個市轄區、3個縣級行政區:海州區、連雲區、贛榆區、灌南縣、東海縣、灌雲縣,市人民政府駐海州區朝陽東路69號。全市陸域7615平方公里,海域6677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532.53萬人,其中,市區222.61萬人。

(8)灌南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連雲港建國後行政區劃變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1949年11月建立),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

1950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合並為新海縣,年底恢復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建制,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

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屬徐州專區管轄,1961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因港得名改連雲港,1962年升為江蘇省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的灌雲縣劃歸連雲港;1996年江蘇省又將淮陰市的灌南縣劃歸連雲港,轄四縣四區。

2001年10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雲台區,將雲台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雲街道劃歸連雲區管轄,南城鎮、花果山鄉、雲台鄉和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管轄。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贛榆縣,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雲港市海州區。

參考資料來源:連雲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港城概況

9. 請問一下連雲港的由來和歷史背景

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叫「郯子國」。

秦代稱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 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時期稱東海國,屬魏。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稱東海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轄青州、冀州(僑置)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稱:(一)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二)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三)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四)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稱琅玡郡(又稱海州朐縣)。(一)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二)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三)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四)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五)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六)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稱海州。(一)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二)朐山郡,轄朐山縣;(三)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四)沭陽郡,轄沭陽縣;(五)海安郡,轄襄賁縣。

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個縣。

唐朝隸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連雲港東部)立青州、冀州,是為連雲港獨立設州郡之始。青州領齊、北海、西海三郡,其中齊郡轄臨淄、華城、齊安、西安、宿豫、尉氏、平虜、昌國、泰、益都十縣,北海領郁、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西海轄縣不詳,冀州無實領土,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連雲區和新浦區東部。同年,徐州移治朐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領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相當於今新浦區西部、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

宋後廢帝元徽元年(西元473),徐州移治新昌(今安徽省滁州市),而所轄淮北領土不改。

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領土不變,同時,青州無西海郡,改轄東莞琅邪二郡,領即丘、北東莞二縣,此時連雲港東西兩部分才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行政區,轄現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新沂市、漣水縣、淮安市淮陰區。同年,北海郡郁縣易名都昌縣。

齊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廢齊郡齊安縣。

齊武帝永明二年(西元484),青州齊郡移治瓜步(今南京市六合縣),同時廢華城縣入臨淄縣,青州因此增領今南京市六合地區。

梁武帝天監十年(西元512)之後,多析置州縣,青冀二州分為東彭城、北海、東海、僮陽、琅邪、北譙、齊、武陵八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梁武帝置)、彭城(梁武帝置)、清河(梁武帝置)三縣,北海郡轄贛榆、都昌(梁武帝置)、廣饒(齊武帝置)、下密(梁武帝置)四縣,東海郡轄襄賁、臨海(梁武帝置)二縣,僮陽郡轄縣不詳,琅邪郡轄海安(梁武帝置)、招遠(原朐縣,梁武帝改名)二縣,北譙郡轄縣不詳,齊郡轄縣不詳,武陵郡轄高密縣,共計十二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西元549),趁侯景之亂、梁朝無暇顧及江北地區的機會,東魏佔領青、冀二州,並改名海州,轄東彭城、東海、海西、沭陽、琅邪、武陵六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樂(彭城縣改)、渤海(清河縣改)三縣,東海郡轄贛榆、安流(都昌縣改)、廣饒、下密四縣,海西郡轄襄賁、海西(分襄賁縣置)、臨海三縣,沭陽郡轄下城(新置)、臨渣(新置)、懷文(新置)、服武(新置)四縣,琅邪郡轄海安、朐(招遠縣改),山寧(北譙郡改)三縣,武陵郡轄上鮮(齊郡改)、洛要(高密縣改)二縣,共計十九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北齊(550-574)分東海郡廣饒縣置東海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西元574),陳收復海州。

陳宣帝太建十一年(西元580),海州為北周所佔,改琅邪郡為朐山郡,朐縣為朐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廢郡,同時廢原南青州義塘郡為懷仁縣,並入海州,至此,贛榆縣北部始歸入連雲港地區。此時,海州轄朐山、廣饒、漣水、沭陽、懷仁五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601),改廣饒為東海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西元607),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2),海州置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四州,海州領朐山、龍沮(新置)、新樂(新置)、曲陽(新置)、沭陽、厚丘(新置)、懷仁、利城(新置)八縣,漣州轄漣水、金城(分漣水縣置)二縣,環州轄東海、青山、石城、贛榆四縣,東楚州轄山陽、安宜、鹽城三縣,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阜寧縣西部、鹽城市區、建湖縣、鹽都縣、淮安市區、淮安市淮陰區、楚州區、洪澤縣、金湖縣、寶應縣。是為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西元624),改海州新樂縣為祝其縣。

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海州總管府改為海州都督府,同時東楚州改屬揚州都督,而以沂州來屬,沂州轄費、臨沂、顓臾三縣,此時海州總管仍轄四州十七縣,相當於今、漣水縣、山東省臨沂市區、費縣、平邑縣、臨沭縣、莒南縣。這也是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6),廢龍沮、曲陽縣入朐山縣,利城、祝其縣入懷仁縣,厚丘縣入沭陽縣,又廢環州為東海縣,此時海州都督府轄海、漣、沂三州九縣。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7),廢漣州為漣水縣,改屬泗州。

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此時,海州轄朐山、沭陽、懷仁、東海四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沭陽縣改屬泗州。 唐高宗咸亨五年(西元674),沭陽縣復屬海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改郡為州,東海郡復改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899年),海州入吳國。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為後周所佔。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

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

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1),海州為金侵佔。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復歸南宋。

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5),海州再割讓金國。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歸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西元1235),海州徙治東海縣。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西元1253),海州復治朐山縣。

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為西海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並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西元627)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是連雲港局域最小時期。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

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1403),海州仍屬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西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和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恢復唐初以來的局面。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民國元年(西元1912)海州直隸州被廢,東海縣分成東海和灌雲兩縣;

1935年由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實行市縣平級政策。

1946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東魯中南行署。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歸徐州專署管轄,1961年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為江蘇省直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灌雲3縣劃歸連雲港市;1996年江蘇省又將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轄四縣四區。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雲台區,現轄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灌南縣、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閱讀全文

與灌南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