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代,軒轅黃帝打敗了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各個部落,准備建立一個統一的沒有互相征戰的理想王國,當時各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圖騰,飛鳥禽魚,不一而足,黃帝為了統一各族的認識和信仰,取各個部落的圖騰的一部分,最終拼成了「龍」,這是各個部落圖騰的融合,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方式下,最終各部落統一到了這個旗幟下面,互相融合依存,一起開創了輝煌的華夏文明。
2. 龍的由來
2樓的哥們解釋的很詳細,不過扯白了說,還真就是把幾種動物湊起來起個名字就得了,當然了,這幾種動物也不會是大街上隨便一指的阿貓阿狗啥的,都是與當時各部落息息相關的動物或圖騰。然後經過長時間的文化融合,慢慢的才形成了龍,可不是一群人圍張桌子,你畫腦袋我畫腳似的一夜畫出來的。呵呵,文化積淀太深,我也不了解
3. 南極龍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南極龍,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一類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以及長尾巴,而且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龍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因而很難去推斷它的大小。
南極龍的命名
南極龍的化石首先在1916年被描述,直到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進行詳細的描述及命名。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為它是在阿根廷被發現的,而阿根廷與南極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南極龍
4. 龍的由來
龍的來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徵)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5. 成龍名字的由來
安徽和縣沈巷鎮上有一幢破損不堪的紅樓,這是鎮郵電局的老宿舍。一樓有一間10平方米陰暗潮濕的小屋,里頭只有一桌、一凳、一床。這間屋子的主人,名叫房仕德,個頭瘦小,今年61歲,是一個極不惹眼的老人,但是他的身份,可會讓你嚇一跳,他是著名影星成龍的親哥哥。房仕德說,我的爸爸原名叫房道龍,去了台灣後,改名陳志平,和我的後媽生了成龍,成龍是他的藝名,他原名叫房仕龍,又叫港生。成龍,是我的親弟弟。
據「房氏族譜」記載,房家乃唐朝名相房玄齡之後,西元618年,39歲的房玄齡到秦王李世民的王府任記事,留在老家山東臨淄的一支房氏後裔日後遷到和縣。1915年,房道龍出生。25年後,房道龍生了房仕德,三年之後,又生下房仕德的二弟房仕勝。房道龍1947年去了台灣,不久又到了香港,並在香港結婚,生下了房仕德的三弟,就是日後成了紅遍全世界的演藝界巨星成龍。
在「房氏宗譜」上,成龍的肖像佔了一整頁,上面寫著「仕龍君像」幾個大字,這一頁的背面,執筆人充滿激情地寫道:卓哉仕龍國際巨星,馳名中外景仰堪欽。下面有一行小字,寫著:香港功夫巨星,藝名成龍,原名房仕龍、陳港生。接下來的一頁,寫著成龍的出生年月,還寫有「配偶台灣人林鳳嬌,生一子淑民。」
1947年,房道龍走得匆匆忙忙,連老婆孩子都顧不得,走後一年,房仕德的母親就去世了,只剩房仕德和弟弟房仕勝兩人。當時他7歲,弟弟4歲。 母親撒手西去,父親沒有音訊,房家的破屋子裡,日夜都是兩個小孩的啼哭聲。哭餓了,哭啞了,房仕德就拉起弟弟上街乞討。兄弟倆吃了糊口,手持一條打狗棍走遍了淮河兩岸,久而久之,人們都認識了這兩個苦命的孩子,他們叫房仕德「大花子」,叫房仕勝「小花子」。時至今日,在沈巷鎮,提起房仕德的名字沒有多少人知道,但只要一說起「大花子」,卻無人不曉。 生活造就了兩兄弟頑強的性格,由於兩人勤奮,加上天資聰穎,工作期間,透過自修,都具備了小學文化程度。
1982年春天,在廣州的一家賓館里,土裡土氣的房仕德見到了父親。老父親心裡很難過,問起兒子過去的情況,房仕德一一說了。老人的眼裡噙滿淚花,不停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的兒子,爸爸對不起你們哥倆」。房道龍隨後說:「你知道成龍嗎?他是你的弟弟,是我和你的後媽在香港生的。」房仕德聽了這話,才明白為什麼成龍跟父親長這么像。父親嘆息了一番,從手腕上脫下一支勞力士手錶,給房仕德戴上。
從此以後,每逢房仕德、房仕勝兩兄弟家有大事,父親都要回來看看。房仕德的大兒子、大女兒結婚時,房道龍都回來參加了婚禮,並且給孫子、孫女送了紀念品,還帶來成龍的最新影片給大家看。房道龍最後一次回來,是1995年。這幾年因成龍的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在澳大利亞照顧她。況且,房道龍已85歲了,千里迢迢的,來回也不方便。房仕德想出去,可是,他卻拿不出那多的費用,父子倆只能偶爾通一次國際長途電話。
房仕德身體瘦弱,看上去營養不良。但他說自己沒有什大毛病,只是走路吃力。他的老伴沒有工作,他的小女兒還沒有出嫁,要用錢的地方很多,這些事讓他發愁。每逢愁的時候,他就躺在床上,想想小時候要飯的日子,他又快活起來了。「知足者常樂」,他常常對自己這樣說。 人家問,成龍知不知道你這個哥哥?房仕德說,他曾經派電影公司的人回來拍老宅的片子,來了好幾次,來了好多人,成龍本人沒有來。我家老頭子曾叮囑我們,不要去打擾成龍,讓成龍過安穩的日子。房仕德說,「不用叮囑,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他是國際名人,我是鄉下人,這是要分清的。我們雖然有血緣關系,但是我們相差很多,彼此都挺生疏的。他很忙,沒有時間回來和我見面。對於我來說,他只是我們家出來的一個名人。我現在的日子雖然貧困一些,但也自在。我不想攀龍附鳳,富貴是人家的,我不喜歡去想那些不屬於我的富貴。我這一輩子能夠見到我爸爸就很好了」。
6. 龍的由來————
龍的由來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像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7. 始盜龍名字的來歷
始盜龍是保羅·塞雷那、費爾南都·魯巴以及他們的學生共同發現的,同一個地點還發現了埃雷拉龍,這也是一種頗為原始的恐龍。始盜龍的發現純屬偶然,當時挖掘小組的一位成員在一堆棄置路邊的亂石塊里居然發現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化石,於是挖掘小組趁熱打鐵,對廢石堆一帶反復"掃盪",無需多時,一具很完整的恐龍骨骼呈現在他們面前,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從沒有見過這一品種。
8. 電子天龍頭的名字由來
「電子天龍頭/サイバー·エルタニン」名字中「エルタニン(Eltani)」取自天龍座γ星天棓四(Etamin),阿拉伯語中是「龍頭」的意思。
9. 霸王龍名字的來歷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意為「恐龍中的霸王」。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在晚白堊世稱霸一時,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身長約13米,肩高約5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