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淳老街具體來歷,古今變遷,名字來原
高淳老街又稱高淳淳溪老街。老街位於南京市高淳縣淳溪鎮,是高淳的商業中心。是中國古街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以古老和奇特而聞名,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老街原名正義街,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軍侵佔高淳後,改稱「和平街」。日本投降後,復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間,又將其更名為「東方紅大街」。1982年進行地名普查時,又重新復名「中山大街」。
始建於明代,為淳溪古鎮的主要商貿街道,因成一字型,俗稱一字街,東西全長800多米,兩旁建築為磚木結構,合面式店房,上下二層。造型既具皖南徽派風貌,又有鮮明的地方傳統風格,為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1984年,高淳縣人民政府將老街原貌保存較好的長345米片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東自東門橋,西止通賢路,南到官溪路,北達縣府路及江南聖地。
老街以古典建築而著稱,街中的店鋪一般都為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挑檐、斗拱、垛牆、橫衍、鏤窗齊全,造型別致,古樸華麗。由於明清時期有大量商賈來自皖南徽州地區,故建築風格帶有明顯的徽派特色,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街道全用青石和胭脂石鋪墁、兩側用青灰色石灰岩條石縱向鋪砌,中間用胭脂石橫向排列。分布在景區的「乾隆古井」、「關王廟」、「土地神樓」、「道教神像」、「高淳民俗館」、「楊廳」、「耶穌教堂」以及周邊的「保聖寺塔」、「聚星閣」等景點,都各具特色,內容極其豐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例如在「高淳民俗館」內展示道教神畫像。保存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依然清晰完好,依然色彩絢麗。再如陳列在「高淳民俗館」內的磚雕石(木)刻,線條流暢,刀法細膩,布局合理,神態逼真,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Ⅱ 南京市高淳縣『諸』姓來源
也許不是遷徙來的,而是本來就在那裡的。
諸姓來源:
1來源於越王的後裔。西漢初期,有人名為無諸,他是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後代。秦朝末期,他率領著部將幫助劉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漢朝建立以後,他被封為閩越王。他的後代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形成諸姓。
2來源於諸葛氏。五代的時候,後周有諸葛十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諸葛十朋改姓單姓諸,隱居在會稽山中,他的後代於是改姓諸。
3來源於食邑。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魯國大夫就在這里生活,他的人民採食於此。他的後代便以諸為姓。(關於這段,插入圖片以說明)
還有一條:
源自姒姓,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諸姓出自姒姓,是戰國時越國的後裔,即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後代。
所以古代的最古老的「諸」姓氏族,源自春秋時代的越國,或者是漢朝時的越國;漢朝時的越國是中央的藩屬國,疆域和春秋時期的越國相比要小,但位置基本差不多。
春秋時期的越國,位於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後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這是關鍵一句)
那麼吳國呢?
春秋時期的吳國,其國土主要包括江蘇省寧鎮地區、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後來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帶。吳國國境,早期的主要范圍在今天江蘇省中南部的南京(對南京)、揚州一帶。
高淳縣正是位於南京南部,而且其位置離吳國的首都蘇州和越國的首都紹興都不遠,所以那裡的諸姓人氏,很可能就是越國人的後裔。
Ⅲ 高淳有什麼習俗急死了!!!!!!!!!!
跳五猖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據考始於西周,高淳定埠保留了這一活動形式。跳五猖由五個人戴猖神面具,著神袍,扮五位猖神,摻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組成。五猖神手執刀、劍、鞭、錘、叉器械,作巡視狀出場,隨後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陣、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翹腿,前傾後仰,跑圓場。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黃、白四猖神團聚收場。舞蹈動作粗獷狂放,配以渾厚凝重的大鑼大鼓大喇叭,氣氛極其熱烈。這種活動要若干年才舉行一次,定埠村又地處偏僻,很少與外地藝術交流,至今保留了原始古樸風貌。高淳的跳五猖已選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並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錄。大馬燈大馬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有「江南一絕」的美譽。大馬燈在造型上比一般馬燈的道具馬型高大,是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馬頭,後面一人曲身緊抓前面人的腰帶,披戴道具作馬身,兩人互相受到牽制,表演時難度較大。在練習階段要求比較嚴格,扮馬人首先要熟悉真馬的性情、動態、靜貌;其次是苦練馬步功夫。馬在行走時,演馬首的起左步,演馬身就要跟右步。兩人四條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趨,緊密配合,達到和諧統一,才能把假馬演得逼真神氣。打水滸打水滸並非上演攻打水滸梁山戲劇,真意是表演水滸人物的武術技藝。是武術高手們把武功融入雜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武術風格、套路。它剛柔並濟,粗獷與優美結合,既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賞娛樂價值。早年遍布全區,尤以圩區的丹湖、磚牆更出色。在鑼鼓指令下,滾、打、騰、躍,頗顯梁山英豪之氣。高淳武術源遠流長,宋朝時就頗有名氣。明清時期形成了「高淳世家」和「高淳正宗」兩大派。[50]打水滸長蘆抬龍高淳區龍舞品種很多,其中淳溪鎮長蘆楊家的抬龍規模巨大,享有「龍重之冠」的美稱。長蘆抬龍已有近800年歷史,長蘆楊氏為北宋靖康年間南遷移民,與楊家將有緣,有憂國憂民壯烈胸懷。楊氏世祖楊遷一倡議興龍,以榮宗耀祖,於是設龍燈會募捐錢糧,並由巧匠楊義泰構設製作紅、黃、青、白、黑五龍。興龍當逢龍年舉辦。由於耗資麋費,至清咸豐年間,長蘆抬龍減青、黑二龍,保存紅、白、黃三龍。黃龍預示豐收,白龍意為風調雨順,紅龍代表陽光普照。傳統舞龍不出長蘆地,只串村不入戶。遊子思歸遊子山是高淳的象徵。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國諸侯不把周天子當回事,你爭我斗,鬧得天下大亂。有位聖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於是,他辭去魯國管司法的長官和代理丞相職務,帶著一批弟子,周遊列國,四處宣傳他那一整套恢復周朝禮制的政治主張。由於孔子之游,後人將梁山改名為遊子山,它含有遊子思歸的意味。直到今天,人們對那些鄉土意識較濃的高淳人,仍形容為「看不見游山就要哭」。
對高淳家鄉習俗的懷念! 近幾年來,我慢慢的發現身邊的一些習俗文化開始退化了,比如說出菩薩,跳小馬燈等.我聽人家說;是政府不讓的,說是什麼迷信活動不讓舉行!聽到這消息心理很不高興,為什麼不讓舉行呢,這可是高淳幾百年的文化啊,不能就這樣的被人們淡忘了,想想以前小時侯我也參加過跳馬燈呢,我還覺得蠻好玩的,現在張大了回想起難免有些懷念!我現在想說的是我們高淳人不能就這樣的對待家鄉獨有的文化,而是依然的保持著5000年來的優良文化!希望大家能和我談談自己的心聲取名方式種種 一、 以字輩排行取大名高淳人普遍都有「大名」和「小名」(又叫「奶名」),猶如學名與乳名。以字輩排行取名,系大名,即在正規場合下用的名字,它一般是這樣的:1、 注意避諱 ⑴名字讀音絕不和家族中長輩的名字同音或近音。⑵避免近親人名字之間相沖相撞。2、 取大名比較慎重,往往要請「先生」或有名望的人來取,並常常以某某人給取的名在社會上稱說,以抬高身價。大名極少用單字,一般以字輩做名字的第一個字(有特例,如韓姓「先」字輩,「先」卻在最末位,可能跟字義有關。)另外加的一個字並不隨便,這有兩種情況:⑴有深意,較典雅。如以「棟、梁、樹」取名、或以「智、信、誠、勇、嚴」取名,或以儒家經典中的字取名。⑵以五行取名。五行之間相生相剋,舊時人們藉此取名調和陰陽盈虛,達到剛柔相濟,逢凶化吉。通過命理推算,即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為「四柱」,配合天乾地支為「生辰八字」,按此推算出人的五行偏缺情況,並在取名中採取補救辦法:A、形補。按字形構造中含五行偏缺情況進行補救。如缺木,就用含「木」的字取名,如林、樹、材等。B、意補。按字義分五行進行補缺。如缺木,可用秀、香、蓮等字作名。C、質補。按事物性質分五行進行補缺。如缺木,可用春、青、仁等字作名。D、克亢。五行中某一行亢盛,往往易折,須採取措施,予以克制。如木氣亢盛,須以金克之,用屬金方面的字為名。3、 女子不以字輩取名,原也無大名,死後墓誌銘如「徐母(門)楊氏……」等等,即此女系徐姓人家的母親,姓楊;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有名望的人家或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子開始取大名,普通百姓群起效仿,女子遂有大名之說。另,知識分子或有名望的人一般也有字型大小,普通百姓沒有。 二、 以「頭」字為小名的「後綴」1、 以色彩取名 例:青頭、黑頭、藍頭、紅頭、綠頭等。名字無黃頭、白頭,黃頭、白頭犯忌或意有不吉。2、 以數字取名,區別大小次序 例:大頭(無「一頭」)、小頭(個別取「二頭」)、三頭、四頭、五頭、六頭、七頭、八頭。一般生兒達九個的不多,況且「九頭」音諧「轉頭」(高淳部分地方),不吉,因而無「九頭」之名,更無「十頭」(音諧「賊頭」)。老大不稱「一頭」,稱「大頭」,發音響亮。最末一個習慣叫「老頭」。3、 以生理特徵或性質取名 例:大頭、小頭(這兩個名字有時有區別長幼的作用,有時純粹是因為頭大、頭小而取名。)、新頭、舊頭、長頭、方頭、扁頭等。無「尖頭」。尖頭,高淳話中指愛沾小便宜或挖空心思為自己撈好處的人。4、 以質料取名 例:錫頭、銀頭、金頭、木頭、水頭、火頭、玉頭,似無「銅頭」、「鐵頭」,更無「土頭」(高淳話有詞曰「土頭」,或「土頭土腦」,多作貶義,意為性格梗直,態度生硬,並非「土裡土氣」之意)、「石頭」(音諧「賊頭」)。5、 以季節取名 例:春頭、秋頭,極少有「冬頭」(「冬頭」與「蹲著」意諧音),無「夏頭」(「夏頭」音諧「下頭tou」、「下頭tou」,即「下面」或「砍下腦袋」意。)6、 以動物取名 例:龍頭、虎頭、羊頭、鴨頭,無「雞頭」、「豬頭」。另,高淳人雖常以「狗」命名,但無「狗頭」,狗頭、豬頭類,貶意很重。7、 以花草樹木取名 例:菊頭、松頭、木頭、蘭頭、棉頭、菜頭、稻頭,無「花頭」(「花頭老子」是高淳話中的一個貶義詞。原指元韃子,即元朝時每10戶人家供養一個元韃子,每年八月十五必合請一次,此人即「花頭老子」。後指極挑剔難伺候的人。)8、 以感覺取名 例:田(甜)頭、臘(辣)頭、香頭,無「苦頭」、「臭頭」、「酸頭」,也無「滑頭」。 高淳人以「頭」取小名並無深意,往往隨口而叫,以至五花八門。略加分類,以明確「隨口」中偶有的「不隨口」的文化與心理取向。三、 以出生斤兩取小名以「七斤」、「八斤」最為普遍,也有叫「五斤」、「六斤」的,其他絕少。四、以動物取小名 有鴨子、小貓、小牛、兔子、羊子等,不用豬、雞、鵝。其中以狗命名的最有特色,如臘月出生的叫「冬狗子」、「臘狗子」,老二叫「小狗子」,老三叫「三狗子」,等等。大約狗於本地最常見,存活率高,極易養大,故取狗名希望子女平安長大。五、 以生理特徵取名號此名形同綽號。其他地方多「王麻子」、「李瘋子」、「陳瘸子」,高淳人取名號與之有所不同,他們往往聚族而居,姓氏相同,故取名號只取原名中的一個關鍵字置生理特徵前,而不採姓。如:香麻子、雲駝子、春瘸子,等等。..六、以吉祥語取名例:福美、常祿、秋喜、松壽,等等。七、以地名取名例:南京、北京、蘇州、常州、杭州,等等。八、以菜蔬瓜果取名例:南瓜、冬瓜。九、以出生地或娘家所在地稱呼出嫁後的女子,後加「佬」,形同名字。例:高淳佬、下壩佬、韓村佬,等等。 十、地名加「佬」稱一切外地人,有時特指某人(當交談雙方都知道時),有時又泛指(不確定時)。例:南京佬、上海佬、蘇北佬,等等。十一、為區別性別,女子小名的首字後常加「美頭」(女孩),男子則加「伢業」(男孩)。例:女性有——胖美頭、黑美頭、紅美頭、蘭美頭、臘美頭、好美頭、香美頭、水美頭,等等。男性有——香伢業、多伢業、雲伢業、建伢業、方伢業、六伢業,等等。也有在「美頭」、「伢業」前加「大」、「小」或數字的。如:大伢業、小美頭、三伢業、四美頭,等等。「假美頭」是一個有趣而普遍的小名,「美頭」是假的,所以常用作男孩名,猶如當今的「假小子」,即女孩一樣。 取名的文化特色 高淳人取名簡單方便,看似隨意,但考察一下,會發現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一、 家族觀念濃厚,崇尚傳統文化,重視取大名。二、 輕視女性。女子無大名或女子出嫁後即失去了原名,以出生地稱呼,這顯示女性缺乏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三、 以賤名求平安,祈健康,但並非越賤越好,往往考慮與地方文化的協調,趨吉避凶,趨利避害。如無「狗頭」、「夏頭」,多「福」、「祿」、「壽」、「喜」等。四、 注重「小名」的區別作用,即其符號化意義,文化意義則為次,這就抓住了姓名的本質意義。具體而言:⑴注意區別性別。⑵注意區別長幼。⑶注意人物特徵。⑷最後才注意吉凶與簡單的願望。 應該說,傳統的取名與當今的取名沒有本質區別。現在人們取名則是更委婉、更文雅,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們不必取笑長輩們的「狗子」、「春頭」類的名字,相反,應該對長輩們的取名多一分尊重,這也是對高淳俗文化的尊重,對高淳歷史的尊重。這樣我們就會更加熱愛高淳。當然,高淳人傳統的取名方式有它的局限性,這正是我們需要揚棄的地方。筆者欣慰地看到,高淳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一個個既現代又傳統的名字正不斷地響在耳邊,至於某些地方盛行的「洋名」則在高淳人中沒有立足之地
Ⅳ 高淳老街的由來或來歷
高淳老街的由來:
古時候陸上交通不方便,而水上運輸卻十分發達,並且凡是臨近碼頭、港口的地區都較為繁榮,高淳歷史上就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淳溪老街就緊靠高淳當時最繁忙的一條漕運通道官溪河,在宋代,官溪河碼頭停靠的船隻長達數里,歷來是與蕪湖、無錫齊名的米市之一。
官溪河上通蕪湖、安慶,下達蘇州、杭州,是太湖水系中蘇杭地區通往長江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距離最近,也是最安全的咽喉水路。
碼頭上南北貨物繁多,東西客商雲集,成為商業活動頻繁之地。因為老街商業的繁榮,為商業活動提供服務的其它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在明清時代,老街已日臻完善成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集商貿、飲食、風俗為一體的商業街市。
(4)高淳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高淳老街始建於明代,後經明清兩代500多年的不斷添磚加瓦,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條長800餘米的街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是華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街,有著金陵第二夫子廟、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譽。老街兩側分布著成片的明清建築群,老街東西全長800餘米,因呈一字形,又被稱為一字街。
粉牆青瓦,飛檐翹角,造型既有皖南徽派風貌,又具有鮮明的地方傳統風格,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比較有特色的是,老街道路中間是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
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整條街面色鮮艷,整齊美觀,色調和諧,歷經八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依然堅固耐用。
老街兩側商鋪林立,現存300多間商鋪,呈合面式店房,建築為磚木結構,上下二層,只要經營當地特產,很少能看到旅遊紀念品,少了浮躁的商業氣息。
Ⅳ 高淳的習俗有哪些
高淳的習俗
跳五猖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據考始於西周,高淳定埠保留了這一活動形式。跳五猖由五個人戴猖神面具,著神袍,扮五位猖神,摻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組成。五猖神手執刀、劍、鞭、錘、叉器械,作巡視狀出場,隨後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陣、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翹腿,前傾後仰,跑圓場。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黃、白四猖神團聚收場。舞蹈動作粗獷狂放,配以渾厚凝重的大鑼大鼓大喇叭,氣氛極其熱烈。這種活動要若干年才舉行一次,定埠村又地處偏僻,很少與外地藝術交流,至今保留了原始古樸風貌。高淳的跳五猖已選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並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錄。
大馬燈
大馬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有「江南一絕」的美譽。大馬燈在造型上比一般馬燈的道具馬型高大,是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馬頭,後面一人曲身緊抓前面人的腰帶,披戴道具作馬身,兩人互相受到牽制,表演時難度較大。在練習階段要求比較嚴格,扮馬人首先要熟悉真馬的性情、動態、靜貌;其次是苦練馬步功夫。馬在行走時,演馬首的起左步,演馬身就要跟右步。兩人四條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趨,緊密配合,達到和諧統一,才能把假馬演得逼真神氣。
打水滸
打水滸並非上演攻打水滸梁山戲劇,真意是表演水滸人物的武術技藝。是武術高手們把武功融入雜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武術風格、套路。它剛柔並濟,粗獷與優美結合,既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賞娛樂價值。早年遍布全區,尤以圩區的丹湖、磚牆更出色。在鑼鼓指令下,滾、打、騰、躍,頗顯梁山英豪之氣。高淳武術源遠流長,宋朝時就頗有名氣。明清時期形成了「高淳世家」和「高淳正宗」兩大派。[50]
打水滸
長蘆抬龍
高淳區龍舞品種很多,其中淳溪鎮長蘆楊家的抬龍規模巨大,享有「龍重之冠」的美稱。長蘆抬龍已有近800年歷史,長蘆楊氏為北宋靖康年間南遷移民,與楊家將有緣,有憂國憂民壯烈胸懷。楊氏世祖楊遷一倡議興龍,以榮宗耀祖,於是設龍燈會募捐錢糧,並由巧匠楊義泰構設製作紅、黃、青、白、黑五龍。興龍當逢龍年舉辦。由於耗資麋費,至清咸豐年間,長蘆抬龍減青、黑二龍,保存紅、白、黃三龍。黃龍預示豐收,白龍意為風調雨順,紅龍代表陽光普照。傳統舞龍不出長蘆地,只串村不入戶。
遊子思歸
遊子山是高淳的象徵。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國諸侯不把周天子當回事,你爭我斗,鬧得天下大亂。有位聖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於是,他辭去魯國管司法的長官和代理丞相職務,帶著一批弟子,周遊列國,四處宣傳他那一整套恢復周朝禮制的政治主張。由於孔子之游,後人將梁山改名為遊子山,它含有遊子思歸的意味。直到今天,人們對那些鄉土意識較濃的高淳人,仍形容為「看不見游山就要哭」。
Ⅵ 為什麼90後的高淳人名字都有頭
不是吧
既作為高淳人
又作為90後
為什麼我的名字里沒有「頭」
Ⅶ 南京古代叫啥名字,全一點!!!
南京古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天京、首都。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7)高淳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Ⅷ 高淳名字的來由
縣名「高淳」有三種說法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那時候,溧水縣衙已經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縣城距西部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縣城完糧納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陸路,向北翻過一座座山崗,穿過一條條羊腸小道。路不但難走,還要擔心野獸傷人,土匪打劫;另一條是走水路,撐船橫渡波濤滾滾的石臼湖。倘遇狂風惡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魚腹的可能。總之,走陸路難上之難,行水路又擔驚受怕。這難那也難,難煞了當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縣的呼聲越來越高。溧水縣衙的老爺們捨不得放棄現成的「糧倉」、「金庫」,把西鄉百姓的呼聲當作耳邊風,根本不買帳。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輕的讀書人,看到家鄉父老每到完糧納稅就叫苦連天,心裡很難過,就挺身而出,聯手為民請命。他們越級上書應天府,舉出一樁樁事實,提出一條條理由,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一縣。應天丞冀綺對溧水西鄉百姓要求分縣的呼聲有耳聞,這次接到****書後,格外引起重視,馬上派人下來調查。調查結果,證明****書所寫的情況屬實,建議可行。於是冀綺便以「地曠難制」為理由,向當時的明孝宗奏本,請求批准劃溧水縣西南七鄉一鎮另建一縣。到這時,溧水分縣的事總算「通了天」。消息傳來,萬眾歡騰,那三位大膽上書的熱血青年,也自然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湊巧這三位青年的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三」字,其中一位叫劉鑒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間流傳著「三三分縣」的說法。 應天府丞冀綺的奏章遞上去後,孝宗皇帝覺得「地曠難制」不能不加以重視,於是就提筆簽上了「准奏」二字。關於縣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認為不妥,理由是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會帶來不應有的麻煩。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麼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為有這個插曲,所以後代人每提起縣名,就有「初擬淳化,欽定高淳」的說法。 說到高淳鎮,確實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水鄉古鎮。它緊靠一望無際的古丹陽湖,是湖東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鎮山。古鎮何時行成,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高淳道中》的詩,詩中寫道:「路人高淳麥更深,草泥沾潤馬駿駿。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石滲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樹空陰。一簞足屬前村店,滾滾炊煙起竹林。」從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看,說明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處人煙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建縣後,縣名「欽定高淳」,鎮名就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原來的鎮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話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這樣的地形地貌,古人認為是一塊「活地」,一塊風水寶地。居住在這里,倚山臨水,山水相映,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滄海變桑田,以前的那條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蹤,只有官溪河邊的一條古街,店堂依舊,古色古香,還保留來江南古鎮的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說起高淳民風淳樸,既有很深的歷史根源,也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並非自吹自擂。民國初年,有四位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到高淳掛職鍛煉,體察民情。當他們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看法,說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橋渡口多,小腳女人多,小廟祠堂多」。話雖說得有點片面,但話中卻道出了高淳當時的現狀和實情。 小橋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縱橫,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幽美環境。同時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暢、交往不便的落後一面。 小腳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民國初年,地區偏僻的高淳,封建殘余、舊風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腳」的陋習,雖為廣大婦女所痛恨,但敢站出來反抗的畢竟少數。女孩子們拗不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淚讓大人用長長的白布條,將粉嫩的腳掌一層一層裹起來,硬是在承受長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後,擠壓出一雙「三寸金蓮」。從此走起路來一扭一拐,十分不便。這在當時,不以為苦,反以為美,叫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時至民國初年,外界都在轟轟烈烈地革故鼎新,破舊俗,立新風,而高淳的女子還仍舊扭著一雙小腳在走路,可見地方訊息是咋樣的閉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舊。 小廟祠堂多,反映了舊社會高淳宗族、宗教勢力滲透極深,影響極大。首先是宗教勢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雜姓。幾乎村村有家廟,處處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願上縣衙告狀申訴,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評理。祠堂里族長的權力很大,族規很嚴。觸犯族規的人,輕者受罰,重者處死,家法替代國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傳入高淳的歷史比較長,佛教可追溯到漢代,道教最遲起願於晉代,均有史料作證。因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廟宇庵堂遍布全縣各個村鎮,香火極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人生禍福都是命中註定,一切聽天由命。抱著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人的心理上必然發生畸變,變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溫良恭順。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舊就明顯是缺陷。 再說,儒教的滲透,儒家「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也是高淳民風淳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相傳孔子適楚時上過游山,在游山上設壇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在當地留下很深的影響。特別是西漢末年和北宋末年,內亂外患不斷發生,大批士大夫,帶著家眷隨駕南遷,有許多就選擇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戶。這些人到高淳後,大興教育,辦儒學、建義塾,廣泛傳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紮根。過去有不少在高淳當過縣令的文人,做起文章來,一致贊嘆高淳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他們感到在高淳當縣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紳、族長的支持,就不必為審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煩惱。平時找幾個地方士紳喝茶寫寫詩,愜意得很。有的縣官一任再任,覺得在這里當官有一種難得的輕松感、悠閑感。
「高淳」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謂「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