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昌為什麼又叫洪城
因為南昌地處贛江,鄱陽湖和長江,兩江一湖的交匯地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歷來洪水肆虐,這里的先民飽受洪水之苦。
面對天災,他們沒有一味的埋願老天的不公亦或遷徙他所安家,而是勇於直面大自然的考驗,在一股韌勁和一腔信念的支持下,每遇洪水都能戰而勝之,是他們保證了南昌的繁榮。
為了使後來人居安思危,並讓治水精神能千古永駐,先民們就用「洪城」二字樹立起了一座不倒豐碑。
(1)洪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南昌其他別稱:
南昌古稱豫章、洪都、隆興、南都等。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數易,別名諸多,漢稱豫章,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設市。
南昌城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初唐四傑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擁有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豫章」,後來區劃上的「豫章」范圍縮小,逐漸成為大致等同於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區劃范圍,再後來「豫章」在正式區劃名稱上消失而作為南昌的別稱。
『貳』 濟寧古稱洪州
濟寧約於公元前2000年夏少康時,封此地為任國。秦稱任城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設治於巨野,任城縣屬濟州。北宋仍之。金天德二年(1150年)遷濟州治所於任城。後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幾經變遷,終因任城地勢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寧,而於元至正八年(1348年)定治於此,是為濟寧得名之由來。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仍治任城。後降濟寧府為州,任城遂廢名入濟寧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領三縣直屬山東省。1913年改直隸州為濟寧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等,至抗戰勝利後,屬第二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以城區和郊區劃為濟寧市。同年9月被國民黨軍隊佔領,又復為縣。1948年7月重獲解放,仍稱濟寧市。此後屢經變遷:1949年分屬於魯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棗兩個專區。1950年行署撤銷後,尼山、台棗兩專區合並為滕縣專區。1953年滕縣專區與湖西專區合並,改為濟寧專區,轄十四個縣市。1958年曾與菏澤合並。1959年濟寧、菏澤兩個專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分開。1983年10月濟寧地區撤銷,濟寧市升為省轄地級市,撤銷濟寧縣,將其轄區並入濟寧市。
所以,濟寧歷史上從未稱洪州。
『叄』 南昌為什麼叫南昌有什麼典故嗎
南昌之所以叫這個名字,相傳是在漢高祖的時候,有個將領奉命鎮守在這里,取了”南方昌盛“的意思。南昌的名字不像是別的地方的名字一樣,因為地理位置而取名字,而是根據以前的歷史沿用下來的名字。在歷史上,南昌的水陸交通發達,地勢險要,是很多個朝代里的重要城市,這里也一直很繁榮。不過在最早的時候,這里還不是叫南昌,在唐朝的時候,這里叫做洪都,因此才有了王勃的《滕王閣序》。
南昌最後定名,是在明朝。南昌這里一直都是軍事戰略要地,幾經朝代都在爭相爭搶這里,名字也是已改再改,到了明朝的時候,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前就一直混跡在這里,還和程友諒有一場洪都保衛戰,在明朝建立後,終於正式定名為南昌,一直沿用至今。
『肆』 南昌的古代名稱是什麼
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洪城、龍興路、英雄城、南都、洪州、隆興府。
前202年(漢高祖5年)劉邦派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設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修築「灌城」,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
三國時為東吳豫章郡。
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
589年(隋開皇九年)罷郡置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為豫章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洪州。742年(天寶元年)改洪州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諱,豫章郡更名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稱洪州。
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975年(宋開寶八年)復名洪州,北宋年間,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里,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興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元稱隆興路,後又改為龍興路。是含今天江西、廣東在內的江西行省治所,為全國最重要的十路之一。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1914年(民國二年)為豫章道。
(4)洪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南昌始建於公元前202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和珍貴的人文印記,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流傳古今。
南昌名人輩出,孕育了中國音樂鼻祖伶倫(洪崖先生),漢代南州高士徐孺子,凈明道派創始人晉代治水專家許遜,明末清初寫意畫大師八大山人(朱耷)等歷史名家,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大家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和不朽詩文。
南昌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擁有600餘處文化遺址,滕王閣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曾在此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釋義: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的千古佳句。
西山萬壽宮為道教凈明忠孝道的發祥地;繩金塔屹立1100多年不倒,是南昌的「鎮城之寶」;漢代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震驚世界。同時,南昌還是中國人民軍隊的搖籃和中國改革開放思想的搖籃。
『伍』 江西名字的由來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簡稱「贛」,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的內陸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行政區域組成部分: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景德鎮市、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萍鄉市、鷹潭市、宜春市、上饒市。
省會: 南昌市
【省情簡介】
Jiangxi Province [ Kiangsi Province ]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省會: 南昌市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江西還是中國的航空資源大省,有南昌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和景德鎮昌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兩個飛機製造基地。並且正在策劃建設南昌航空城。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起」,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贛州、上饒、宜春、吉安、萍鄉、新余、鷹潭、撫州、景德鎮、九江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 /k㎡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佔99.7%,畲族佔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0.2%,居全國第三。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
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陸』 江西南昌的名字的由來!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據《禹貢》記載,漢高祖5年(公元 前202年 ),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柒』 江西撫州的來歷
秦代屬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南城縣。東漢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置臨汝縣,縣治設在今撫州市,屬豫章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取安撫之意置撫州,撫州從此定名。
唐朝屬江南西道。宋代分為撫州置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不久易名撫州府。
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代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
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劃四道分領八十一個縣,原撫州府、建昌府境內各縣隸屬豫章道。民國15年(1916年)廢道,各縣直隸省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劃全省為十三個行政區時,原撫州、建昌兩府各縣分屬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區。
1949年組建撫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今撫州市臨川區)。1950年,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改名為撫州地區。1968年,復稱撫州專區。1971年,再度改為撫州地區。
2000年10月,撤銷撫州地區,設立地級撫州市,原縣級臨川市改為撫州市臨川區。
(7)洪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現轄2個市轄區、9個縣。
臨川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東鄉區和廣昌縣。
撫州金巢經濟開發區是撫州市設立的經濟管理區。經濟以農業為主。因為交通不便,工業發展緩慢,即在江西,亦屬落後地區。而受當地文化影響,第三產業也不發達。
主要支柱產業:糧食、紡織、食品工業和輕型汽車。
『捌』 南昌的由來
「南昌」就是「建昌之南」!建昌縣脫胎於海昏縣(前201年-425年),漢和帝永元16年(104年)析海昏縣置建昌,從此這一縣名基本上使用了1811年,此後從中再分割出今奉新縣、武寧縣、靖安縣、安義縣等地,直到1914年改名為永修縣。與此相對應的,新建縣得名也來自建昌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從當時的南昌縣和建昌縣劃出的16個鄉,設置縣域,因為區別於舊的建昌,所以命名為「新建」,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商、周時代,「南昌」已被列入「揚州地域」范圍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起爭霸,南昌地區從屬曾發生多次的變易,當時,南昌處於楚之東,吳之西地區,故為「吳頭楚尾」之地。秦統一全國,南昌屬「九江郡」,但當時還沒有城市之設。
直至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乃命御史大夫(後封穎陰侯)灌嬰率騎平定江南。惟當時趙陀乘劉、項相爭時,占據越南,即今兩廣及安南一部分地區。漢高帝恐他窺視中原,乃於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命灌嬰建立豫章郡,翌年開始築城據守。從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乾元二年,廢郡置「南昌軍」,南昌之名始見於此。後又改置「南昌縣」,此名據說含有「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當時南昌縣屬豫章郡十八縣之首,縣境包括今之南昌、新建、進賢、豐城和南昌市區全部。明代改為「南昌府」。
『玖』 南昌古代叫什麼
南昌古稱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會。
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是江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南昌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環鄱陽湖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世界重要的光伏、光電和VR產業基地。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在此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曾是中華民國軍事首都。
(9)洪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南昌擁有煌上煌、國鴻、正邦、英雄、益海嘉里、雙匯等一批高新技術農業企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實現了產量穩中有升、結構優化提升、基礎鞏固提高、村鎮面貌一新。形成了優質大米、優質果品、瘦肉型豬、特種水產等「十大主導產品」。
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全市正在形成「縣有品牌、鄉有產業、村有基地」的特色農業經濟板。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6家;溪霞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等有效推進。
『拾』 江西地名的來歷
「江西」這一名稱,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於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苦於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只好將他們都寫在屏風上。於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627),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稱「貞觀十道」。
其中的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整個華中地區。「貞觀十道」尤其是江南道的范圍過於廣袤,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頗大。到了開元二十一年(733),風流天子唐玄宗遂將道的數目增加一半,達到15個。
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東道(治吳縣,今蘇州)。今日的「江西」之名即是取了「江南西道」的簡稱。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之勢已成。節鎮(北方多叫節度使,南方多叫觀察使)取代了道的地位,結合各地的半割據狀態,朝廷又把江南東道再分為浙西(今蘇南及浙江錢塘江以北)、浙東(今浙江錢塘江以南)、宣歙(今皖南)、福建四個觀察使轄區(俗稱仍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