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沂南縣清朝時叫啥
沂水縣。
清初,今境分屬山東省青州府莒州和兗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升為直隸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為府,並設附郭蘭山縣,莒州及所領沂水、日照、蒙陰3縣歸沂州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削莒州所領3縣。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屬沂水縣,今湖頭、蒲汪兩鎮及蘇村鎮的楊家官莊、姚家官莊,辛集鎮的蔡家窪、高家屯、李家屯,葛溝鎮的黃家屯屬莒州,青駝鎮大部及葛溝、磚埠、雙堠3鎮的部分村莊屬蘭山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❷ 沂南縣城裡有幾個名字叫王新民的
縣城裡有幾個名字叫王新民的。這個應該到。戶籍管理處去查詢,那一定能查到。
❸ 沂南縣湖頭鎮湖頭村名字的由來
湖頭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觀獨特,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以及50多處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有「湖頭十景」 之譽的秀美的自然風光,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賢良詞和李光地故居為代表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安歷史悠久的佛家勝地泰山岩等眾多的文物古跡等等。李光地故居--新衙,又名昌佑堂,位於「泉州魅力鄉村」-湖二村,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的府第,建築面積3120平方米,五進庭院,雙護厝,東西巷道,四周繞圍牆,門庭廣闊。有聯贊「贊元重萬國,高志局八區」、「相門知理學,府第傳乾坤」。賢良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新衙、李氏家廟)。始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地原榕樹成蔭,又名「榕樹書屋」。鐫刻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巡子牙河建壩詩》等詩文。祠右有石構碑亭,立碑一方,鐫刻雍正《諭祭文》,贊揚李光地「學問優長」、「一代之完人」。祠前後有小橋流水,南面為臨水軒、荷池,夏日荷塘月色,柳樹干條,意境幽美。碑刻十分豐富,是研究康熙書法和清初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泰山岩位於湖頭鎮西南隅的南隱山腰,時與清水岩、太湖岩並稱安溪三大歷史名岩之一,是縣級森林公園。泰山岩依傍「翠屏」「寶峰」兩山,山清水秀,幽谷流泉,綠樹成蔭,古膝盤纏,鳥語花香,蜂蝶迷忙。始建於南宋宣和年間,後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明巡宰李森、李光地(相國)重興,是安溪古代宗教建築中比較能反映明清時期佛教、道教岩寺配套的典型。據載曾與遼寧省義縣的「奉國寺」山西省文城縣的「玄中寺」齊名、一九九九年被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岩中景點眾多,寺中供奉「顯應祖師」,、七佛和觀音菩薩等。香火鼎盛時,香火煙雲凝聚隨風飄柔、象浮雲繞殿,被譽為「七佛春雲」,是湖頭「十大景觀」之一。近年來,僑胞、台胞及地方有識之士,慷慨解囊重建泰山岩,泰山岩森林公園規劃核心區2200畝,控制區15000畝,計劃投入近千萬元資金,建成為旅遊、休閑、朝聖、對台宗教文化交流、科普實驗等多功能的大自然頂級森林公園。 ?
❹ 臨沂市這個「臨沂」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有多久的歷史了
因為臨近沂水河!所以稱之為臨沂!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聖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聖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誕生過一代「書聖」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2003年9月,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市委、市政府舉辦了首屆中國書聖文化節,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出了「書聖故里」的文化品牌。自此,臨沂書聖文化節每年9月舉行一次。2006年6月,「中國書法城」在臨沂奠基,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200多米,總面 積約20多萬平方米,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名城」稱號。
❺ 誰知道臨沂(古稱琅琊郡或沂州府)的周性來源
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於<<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台、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 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戰國時期, 域內諸封國先後為齊、楚所兼並,至戰國末期, 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 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 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 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 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 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 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 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後, 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 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 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 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 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 改蘭山縣為臨沂縣, 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 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3年9月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1945年8月在莒南縣大店鎮成立山東省政府。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相繼建立過30 多個縣級和縣級以上政權機構。其中屬於縣級的政權組織, 一般稱抗日民主政府, 也有一些稱作行署或辦事處。這些縣級政權組織, 都獨立的發揮縣級政府的作用,分屬魯中、魯南、 濱海3個行政區。解放戰爭時期, 行政區劃層次仍沿襲抗日戰爭時期, 只是對區劃作了某些調整。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並為魯中南行政區, 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台棗、濱海4個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繼續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1953年1月將原屬臨沂專區的贛榆、東海、邳縣、新縣海連市劃歸江蘇省。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除日照縣劃歸膠州專區外, 所轄其餘各縣皆劃歸臨沂專區,同時, 原屬滕縣專區的平邑縣亦並入臨沂專區。1956年3月,日照縣劃歸臨沂專區。至1961年4月,臨沂專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日照、 莒縣13個縣市。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確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2日,國務院確定,沂源縣劃歸淄博市管轄。1992年1月,莒縣劃歸為日照市管轄。至此, 臨沂地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 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 設立地級臨沂市。原市級臨沂市分為蘭山、河東、羅庄3個縣級行政區。地級臨沂市轄蘭山、羅庄、河東3區和郯城、蒼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臨沭9縣。
【人物】
勤勞、智慧、善良、 勇敢的沂蒙山人民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 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涌現出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傑出人物。 植根於沂蒙大的沂蒙精神,如奔騰不息的沂河, 哺育著一代代沂蒙兒女,艱苦奮斗,開拓進取, 創造輝煌。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下了光照千秋的篇章。清末, 著名的魯南幅軍配合太平軍、捻軍作戰,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堅持斗爭長達15年之久,涌現出劉淑愈、 孫化祥等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 沂蒙山區是山東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 一。早在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之一王盡美就在沂蒙山區播下了革命的種子。30年代, 中共地方黨組織領導的著名的蒼山暴動、日照暴動、龍須崮暴動、沂水暴動等,顯示了共產黨人和沂蒙人民的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英勇獻身精神。劉之言、郭雲舫、劉曉浦、劉一夢、孫善師、 孫善帥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銘沂蒙大地。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是山東華東黨政軍領導指揮中心, 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 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工作。趙博、 羅炳輝、劉炎、陳明、李竹如、常恩多、漢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這塊土地上獻出了生命。從沂蒙山區出發, 羅榮桓率雄師挺進東北;從沂蒙山區出發,陳毅率大軍直下江南。在中國革命勝利的征途上, 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車輪的轍印。 沂蒙人民為奪取革命戰爭勝利, 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10多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沂蒙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弘揚沂蒙精神,戰天斗地, 改造山河,發展生產,建設家園, 涌現出厲家寨、王家坊前、 高家柳溝等一大批享譽全國的先進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國, 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毛澤東主席對厲家寨的光輝批示,影響遍及全國,產生巨大動力。 改革開放春風,吹遍沂蒙大地,山河氣象一新, 城鄉繁榮興旺。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九間棚、 沈泉庄、 羅庄鎮等一批新的先進典型為舉國所矚目。
【全國之最】
山東金鑼集團1996年新建的日屠宰8000頭生豬的屠宰車間,是全國最大的屠宰車間。
莒南縣卧佛寺公園,是全國最大的縣級公園。該園總體規劃面積3400餘畝,總投資3000萬元,有八卦陣、凌雲閣、魔幻城等景點。
平邑縣,是金銀花產量全國第一縣。該縣金銀花栽培己有500多年的歷史,年產350萬公斤,佔全國總產的60%以上,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首。
常林鑽石,是規格、質量均屬國內之最的鑽石。該鑽石重158.786克拉,是臨沭縣常林村魏振芳於1977年12月21日發現的,此金剛石晶瑩透明。稜角分明。
沂河小埠東橡膠攔河壩,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該攔河壩由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列為1999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莒南縣大店鎮,是中國磨具第一鎮。其「大鵬」、「嶗山」、「巨鯤」牌系列磨料磨具是國內外磨具市場上的名牌產品,產量及出口量已連續9年居國內同行業首位,陶瓷磨具產量、出口量全國第一。
莒南縣南鐵牛石鐵隕石,是日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鐵類隕石。該隕石坐落在莒南縣坪上鎮大鐵牛廟村。
郯城縣新村鄉,是中國銀杏之鄉,是全國最大的銀杏果、葉、苗生產基地和銷售集散地。該鄉現有銀杏結果大樹2.3萬棵。
艾曲蔬菜市場,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農民自辦市場。該市場在蒼山縣。
平邑縣,是中國花崗石之鄉。其花崗石儲量為22億立方米,為全國之最。
齊魯國際罐頭城,是全國最大的果品加工基地。該基地是平邑縣地方鎮興辦的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現有加工企業300家。
沂南縣北寨漢墓群,是目前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漢畫像石墓。
莒南縣,是花生單產全國第一縣。
蒼山縣淡竹種植面積、產量居全國各縣之首。該縣縣城還建有全國最大的大蒜批發市場。
蒙陰縣有我國最大、最早的金剛石原生礦。
莒南縣蟾蜍產量、質量居全國第一。
❻ 誰知道臨沂沂南姓氏「尹」的來歷
尹姓的起源有二: 1、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以官名命名。據《風俗通》所載,尹氏商、周時的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商湯時有伊摯為尹,周宣王時有兮伯吉莆為尹,他們的後代中都有以尹為姓的,也稱為尹氏。除此之外,周之列國中亦有尹氏,如晉國的尹河,晉國有尹驛,秦國有尹喜。二作為南方的楚國,其長官也多有稱尹的。 【遷徙分布】 上古就有叫尹壽的,為帝堯之師,居於河陽(今河南孟縣)。夏桀有臣叫尹諧被商湯殺死。西周有尹軌為有道之士,居於終南山。春秋時晉國有尹驛,趙簡子曾派他到晉陽;秦國有尹喜,任函谷關令,相傳老子游至函谷關被他留下,授《道德經》五千言而去。戰國時齊國有哲學家尹文善名辯。《漢書藝文志》錄其《尹文子》一文,被列為名家。由這些情況可以知道,先秦時期尹氏主要活動在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境內。西漢至南北朝時期,尹氏以有遷至今河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安徽、四川、湖南、甘肅、江西等省者。漢宣帝時,河陽平陽人尹歸翁,任東海太守,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後被升為右扶風。東漢有經學家尹敏,南陽諸陽人,博學多才,不信讖緯;尹珍,出生地為今貴州凱里縣,曾從經學家許縝學習經書圖緯,回鄉教書,後任荊州刺史。十六國時,尹氏在天水(今屬甘肅)和西州(今甘肅西部和西北部一帶)發展成為望族。出現了很多有成就得人物。隋唐的時候,尹敏的後代在河間發展成為望族,尹氏在今湖北襄陽等地也有了聚居點。唐代有尹思貞,長安人,一生為刺史13郡,皆以清廉聞名,還有畫家尹琳以善畫佛事鬼神著稱。元、明、清時期,尹氏又發展到今天的江蘇、雲南、遼寧等省的一些地方。北宋有學者尹源,文學家,世稱河內先生;學者尹淳,著有《論語孟子解》。在現代,新加坡等國有尹姓華僑。 【郡望堂號】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內),西晉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時相當於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為晉時尹緯之族所在。 2、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平帝時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武強等一部分地。其後或為國,或為郡。此支尹氏,為東漢尹敏的後裔所開基。 堂號: 1、和靖堂:宋時尹淳是程頤的學生,終生不應科舉,賜號「和靖居士」。金兵攻陷洛陽,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個人流到四川,以布衣任太長少卿,不久改任禮部尚書、侍講。 2、天水堂:尹姓又以天水為號。 【歷史名人】 1、尹會一:直隸博野人,清代學者,曾官至南陽巡撫、吏部侍郎督江蘇學政。提倡理學,曾命州縣立社學。 2、尹繼善:傑出的政治家,滿洲鑲黃旗人,雍正進士,歷任江蘇巡撫、雲貴、川陝、江南等地的總督,為高宗、世宗所倚重。後官至軍機大臣。 3、尹淳:重慶人,雲南巡安。 4、尹洙:河南府治人,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的內容多為討論西北軍政,風格簡古,擺脫了宋初的華糜之風,有《河南先生文集傳世》。曾上書反對於金人議和。 5、尹文:今河南方城人,是戰國很有影響的哲學家,也即尹文子。善於辯論。他的文章在漢書中被列為名篇。他的學說與黃老刑名之說很相近,主張尚法,在認識論上主張人在認識事物時要破除成見。 6、尹敏:南陽堵陽人,著名的經學家,官至長陵令,著有《今文尚書》。 7、尹勛:河南鞏縣人,曾官至尚書令,遷汝南太守、大司農。上書為黨壬解禁,並參與竇武等人誅殺宦官,後下獄,自殺。 8、尹桂芳,原名尹喜花,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出生於浙江新昌西門外的坎下村小龍潭。她出身清貧,七歲喪父,十歲入科班學藝,可是所投的科班兩次解散。十五歲,尹桂芳由花旦改學小生,兩年後在沈家門正式登台,這以後,尹桂芳跟隨多個演出班子,輾轉演出於新昌、嵊縣、寧波、杭州等地。 9. 尹洙(一○○一~一○四七),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官絳州正平縣主簿。歷知光澤、伊陽縣。召為館閣校勘。景佑三年(一○三六),范仲淹貶,洙以為仲淹忠亮有素,自承為仲淹之黨,貶監唐州酒稅。康定元年(一○四○),為永興軍經略判官。慶歷元年(一○四一),坐擅發兵,徙通判濠州。三年,改太常丞知涇州,歷知渭州,慶州、潞州。五年,因在涇州時爭議營造水洛城事被誣陷,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七年卒,年四十七。有《河南集》二十七卷。事見《安陽集》卷四七《尹公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八《尹師魯墓誌銘》,《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10.尹明善,男,出生年月:1939年,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 會長。2002年被選為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會長。2003年當選為政協重慶市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位進入省級政協領導班子的民營企業家。
❼ 沂南縣的歷史沿革
夏(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今沂南地屬東夷。
商(公元前16世紀~前1046年),今沂南地屬人方。
周(公元前1046~前221年),西周時期,今境西部屬魯國,東部屬莒國。春秋時期,部分地域為陽國。戰國時期,楚滅莒、魯後,今境交替為楚、齊所有。公元前 223年,秦滅楚,今境東部屬秦國,西部仍屬齊國。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今境屬琅琊郡莒縣。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今境大部地域屬兗州城陽國:南為陽都縣,北為東安縣,東北部屬莒縣,西北部屬盧縣(「盧」一作「慮」)。此外,南石門鄉全境及雙堠、青駝兩鄉鎮西部屬兗州泰山郡華縣,今境南部和東部少數地域屬徐州的琅琊郡、東海郡:大王莊鄉南部、蒲汪鄉大部屬新山縣,葛溝鄉南部屬魏其縣,青駝、高里、磚埠 3個鄉鎮的南部屬臨沂縣,葛溝鄉西南部屬開陽。
東漢(公元 25~220年),今境大部地域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為陽都、東安、莒縣、開陽、臨沂等縣地,少數地域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西北部屬蓋縣,西南部屬費國(侯國,縣級 )。
三國·魏(220~265年),今境大部屬徐州:南為琅琊國陽都縣、臨沂縣地,北屬東莞郡東安縣;東部湖頭、大王莊、蒲汪一帶屬青州城陽郡莒縣;西南部屬兗州泰山郡費縣、華縣。
晉朝及十六國(265~420年),西晉,今境大部屬徐州琅琊國:今境中心地區為陽都、東安兩縣地,南部少數地區屬華縣、費縣、臨沂縣。東北部屬青州城陽郡莒縣。自327年始,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政區設置均沿用西晉制度。
南北朝(420~581年),南朝劉宋時,今境分屬徐州東安郡發干縣、東莞郡莒縣、琅琊郡費縣。北魏時, 435年屬東徐州東安郡發干縣,東莞郡莒縣,北徐州琅琊郡即丘縣、臨沂縣、費縣。大部地區為發干縣地。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東徐州改稱南青州。今境大部地區於 534年後屬東魏南青州東莞郡,572 年後屬北齊南青州東安郡。
隋(581~618年),開皇三年(583年)廢郡設州,今境分屬莒州東莞縣、莒縣和沂州臨沂縣、費縣。 開皇四年(584年),東莞縣改稱東安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東安縣改稱沂水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現境屬琅琊郡的沂水、臨沂、莒縣、費縣。
唐(618~907年),武德四年(621年),置沂州,今境南部屬之,分隸臨沂、費縣。次年,今境中心地區屬莒州:大部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貞觀八年(634年),撤銷莒州,沂水縣改屬沂州(琅琊郡),東部隨莒縣改屬密州(高密郡)。沂州、密州均屬河南道。至德(756~758)年間廢道,今境屬兗海觀察使沂州。
五代(907~960年),政區建置基本上沿襲唐制。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今境均屬沂州,為沂水等縣地。
北宋(960~1127年),屬京東東路。大半屬沂州:今境中心地區屬沂水縣,南部屬臨沂縣、費縣。東部屬密州莒縣。
南宋(1127~1279年),1128年起,今境屬金山東東路莒州(大部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和沂州(青駝一帶屬臨沂縣、費縣)。1130年,金立劉豫為齊帝,今境屬齊。1137年,劉豫被廢,今沂南地仍屬金。1218年, 紅襖軍一部的首領李全投南宋。次年,李全攻下青、莒等州,今境屬南宋的京東路。宋寶慶三年(1227年),李全降蒙古,今境屬元。
元(1206~1368年),1227年始,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縣、莒縣和沂州臨沂縣、費縣:今境大半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南部屬臨沂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明(1368~1644年),洪武元年(1368年),今境分屬山東行中書省青州府莒州和濟寧府沂州:大半屬莒州沂水縣,東部直屬莒州,今青駝鎮東部及高里鄉直屬沂州,青駝鎮西部屬沂州費縣。 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行中書省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沂州於洪武五年(1372年)改屬濟南府, 洪武七年(1374年)改屬青州府, 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明末屬兗州府。
清(1644~1911年),清初,今境分屬山東省青州府莒州和兗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升為直隸州。 雍正八年(1730年)莒州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為府,並設附郭蘭山縣,莒州及所領沂水、日照、蒙陰 3縣歸沂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削莒州所領 3縣。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屬沂水縣,今東張家哨、湖頭、大王莊、蒲汪 4鄉的全境及蘇村鎮的楊家官莊、姚家官莊,庫溝鄉的蔡家窪,辛集鄉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溝鄉的黃家屯屬莒州,高里鄉全境及葛溝、磚埠、青駝、雙堠等鄉(鎮)的部分村莊屬蘭山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中華民國(1912~1949年),民國元年(1912年),行政區劃沿襲清末舊制。1913年,廢府、州,沿用道制,今境屬岱南道的沂水、莒縣、蘭山、費縣。是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14年,岱南道改稱濟寧道。1925年,今境屬琅琊道。1928年裁道,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各縣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分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沂水、莒縣、臨沂及第十五行政督察區費縣。1947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沂水、莒縣、臨沂、費縣。 1948年,今沂南全境解放。
1938年,中共中央派幹部來山東,開辟抗日革命根據地。1939~ 1949年,今境各地曾先後分別隸屬於沂南、沂中(後改稱沂水)、臨沂、臨費沂邊聯縣 (後改稱沂臨邊聯)、蒙陰、費東、沂東、莒縣、莒中、莒臨邊聯等 10縣。以下只介紹沂南縣的建置沿革:1939年10月,建立中共南沂蒙縣委。12月,建立南沂蒙聯防辦事處(相當於縣政府)。1940年3月,南沂蒙聯防辦事處改稱沂南行署,直屬山東分局。1941年2月,屬沂蒙專區。1942年6月,屬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1945年7月,屬魯中行署。8月,山東省戰工會改稱山東省政府。1948年7月,屬魯中南行政區第二專署。1949年3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區沂蒙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建國初,屬魯中南行政區沂蒙專署。1950年5月,屬沂水專區。1953年8月,隸屬臨沂專區。1958年11月撤銷,1961年8月再置。縣政府駐地界湖鎮。1994年12月17日 ,臨沂撤地設市,屬臨沂市。1997年12月26日,撤銷雙堠鄉,設立雙堠鎮。
2000年12月29日,撤銷獨樹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界湖鎮;撤銷河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大庄鎮;撤銷高里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青駝鎮;撤銷中高湖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岸堤鎮;撤銷南石門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雙堠鎮;撤銷代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孫祖鎮;撤銷庫溝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辛集鎮;撤銷大王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蒲汪鎮;撤銷東張家哨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湖頭鎮;撤銷魯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銅井鎮;撤銷朱家裡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依汶鄉(魯政函民字[2000]91號)。即沂南縣由15個鎮、13個鄉調整為15個鎮、2個鄉:界湖鎮(獨樹鄉)、岸堤鎮(中高湖鄉)、青駝鎮(高里鄉)、張庄鎮、大庄鎮(河陽鄉)、葛溝鎮、湖頭鎮(東張家哨鄉)、辛集鎮(庫溝鄉)、蒲汪鎮(大王莊鄉)、依汶鄉(朱家裡庄鄉)、馬牧池鄉、楊家坡鎮、雙堠鎮(南石門鄉)、孫祖鎮(代庄鄉)、蘇村鎮、銅井鎮(魯家莊鄉)、磚埠鎮。(括弧內的為被撤並的鄉鎮)。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復同意:沂南縣撤銷依汶鄉,設立依汶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❽ 沂南縣名字叫任蘭的女孩有幾個
這個得去派出所查
❾ 沂水地名的來歷
歷史沿革根據史書記載,沂水縣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紀,其北境、東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屬人方。
西周,沂水地屬魯國。
春秋,沂水地為鄆。莒魯之爭後入齊。戰國,沂水地為蓋。
秦朝,沂水地屬琅琊郡莒縣。
西漢,沂水地,東境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莞縣;西境為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蓋邑;南境為城陽國陽都、東安。
東漢,廢城陽國,沂水地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東漢末年,東莞、蓋兩縣升為郡。
三國,沂水地北境屬魏國徐州刺史部東莞郡東莞、東安兩縣;南境屬琅琊國陽都。
晉朝前期,沿用魏國舊制。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東莞置東安郡。自永嘉以後(東晉),十六國紛爭割據,沂地歸屬多變。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義熙五年),沂水地先後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五國所屬。南燕慕容德改東莞縣為團城。
南北朝時,沂地南北互爭,歸屬時南時北,先後隸屬於東徐州、南青州、東安郡、莒州。
隋朝,開皇初,廢東安郡,置東安縣(治團城)。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改名沂水縣,別置東安縣於古蓋縣。隋末,廢東安縣並於沂水縣,縣屬琅琊郡。沂水縣名沿用至今。
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屬莒州,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廢莒州,縣屬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臨沂)。五代十國時期,沂水地先後隸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沂州。
宋朝(北宋),沂水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會四年)滅北宋。淮河以北被金佔領,縣屬山東東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滅金,沂地此時歸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沂水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屬沂州府。
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設道,沂水縣屬岱南道。
1915年改屬濟寧道。
1925年改屬琅琊道。1928年裁道,屬山東省。
1936年2月,設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沂水縣屬之。
1939年6月,日本侵略軍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據沂水城,沂水淪陷。
1940年3月,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東分局直接領導。
1941年2月,屬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魯中區沂蒙專署。
1940年以後,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原沂水縣境除中部改為沂中縣外,西南部劃為沂南縣,南部劃為沂臨邊聯縣,東南部劃為沂東縣,東北部劃為莒沂邊縣,北部劃為沂北縣,西北部劃為沂源縣,而後又幾經分合,歸屬不一,現將沂中、沂北、沂東、莒沂邊縣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東縣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省戰工會改稱)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沂蒙專署。
1944年1月,沂北、莒沂邊縣屬沂山專署。1945年7月,沂中縣屬魯中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13日,屬山東省政府(省行政委員會改稱)魯中行政公署第二專署。
1948年7月17日,屬山東省政府魯中南行政區公署第二專署。
1949年7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恢復沂水縣名稱。同時,沂北與莒沂(1946年莒沂邊改稱莒沂)二縣合並為莒沂縣,屬沂蒙專署。
1994年9月7日,撤銷黃山鋪鄉、許家湖鄉,設立黃山鋪鎮、許家湖鎮。
1995年12月29日,撤銷高庄鄉,設立高庄鎮。
1997年12月26日,撤銷武家窪鄉,設立武家窪鎮(魯政函民字[1997]48號)。
1998年12月23日,撤銷王莊鄉,設立王莊鎮(魯政函民字[1998]41號)。
2000年,沂水縣轄15個鎮、16個鄉。總人口1057758人,各鄉鎮人口: 沂水鎮 131868 馬站鎮 62607 高橋鎮 55823 許家湖鎮 53456 黃山鋪鎮 46640 姚店子鎮 41548 諸葛鎮 35095 崔家峪鎮 30981 四十里堡鎮 30989 楊庄鎮 27098 夏蔚鎮 25434 沙溝鎮 24258 高庄鎮 30617 王莊鎮 25518 武家窪鎮 30679 道托鄉 36531 圈裡鄉 34578 龍家圈鄉 38421 善疃鄉 31452 泉庄鄉 31828 富官莊鄉 29911 三十里堡鄉 30557 院東頭鄉 27093 泮池鄉 22288 袁家莊鄉 22122 新民官莊鄉 19369 柴山鄉 18409 王家莊子鄉 17188 東於溝鄉 17092 下古村鄉 15447 何家莊子鄉 1286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武家窪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沂水鎮;撤銷善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楊庄鎮;撤銷何家莊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富官莊鄉;撤銷三十里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四十里堡鎮;撤銷新民官莊鄉、下古村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諸葛鎮;撤銷東於溝鄉、泮池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沙溝鎮;撤銷柴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龍家圈鄉;撤銷王莊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夏蔚鎮;撤銷王家莊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高庄鎮;撤銷袁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許家湖鎮(魯政函民字[2000]90號)。即沂水縣由15個鎮、16個鄉調整為13個鎮、6個鄉:沂水鎮(武家窪鎮)、四十里堡鎮(三十里鋪鄉)、高橋鎮、楊庄鎮(善疃鄉)、崔家峪鎮、姚店子鎮、許家湖鎮(袁家莊鄉)、黃山鋪鎮、高庄鎮(王家莊子鄉)、道托鄉、富官莊鄉(何家莊子鄉)、馬站鎮、沙溝鎮(泮池鄉、東於溝鄉)、泉庄鄉、院東頭鄉、龍家圈鄉(柴山鄉)、諸葛鎮(新民官莊鄉、下古村鄉)、夏蔚鎮(王莊鎮)、圈裡鄉。(括弧內的為被撤並的鄉鎮)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沂水縣轄13個鎮、6個鄉。
❿ 山東省臨沂市名字的由來
臨沂,古稱琅琊郡、沂州府,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聖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聖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誕生過一代「書聖」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10)沂南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
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